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短氣但坐,以汗出(而)不徹(之)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茫凉手病T48
①並病:一經之證未罷,又見到另一經證狀的,叫做並病。
②緣緣:不斷之意。
③怫鬱:此處是遏鬱之意。
④越:發、散之意。
鄭論:按太陽初病,漸至不惡寒獨有熱象,方為轉屬陽明,若已得汗而解,無發熱,不得為轉屬陽明。即轉屬陽明,而太陽證未罷,胃未實,即不得妄下,下之則逆,可以小發汗者,是指太陽證未罷,裏邪未即時也。若面色赤者,是內熱怫鬱之征,亦在可表可熏之例。若汗出不徹,雖面赤即不得謂之怫鬱不得越。至於當汗不汗,煩(燥)〔躁〕者,熱攻於內,而內不安也,乍腹乍四肢,總以汗未出透,裏氣不暢也。然則何以知其汗出不徹乎?以茫凉S喑V^澀為血少,以此澀茫楹钩霾粡兀疵鉅繌姡蚝怪畯嘏c不徹,實係乎正氣之旺與不旺,正氣旺則邪必盡出無遺,何致有不徹之患哉?
【闡釋】發汗不徹,為太陽與陽明並病的主要原因。雖為並病,但表證仍然存在的時候,仍當用發汗的方法,而不能使用下法。原文所舉諸種證狀,皆汗出不徹之故。何以知其汗出不徹,原文雲:以茫凉`嵤现^:“澀為血少,此以澀茫楹钩霾粡兀疵鉅繌姟7蚝怪畯嘏c不徹,實係乎正氣之旺與不旺,正氣旺則邪必盡出無遺”。澀茫秲冉洝分^參伍不眨麨闈赶掠|覺茫牟▌訚瓬涣骼瑸檠姓系K的茫螅归'或汗出不徹,雖可能見到這種茫螅坎怀R姡豢赡芨鶕}搏的澀滯,而預知其汗不徹的情況。鄭氏之論,亦有足取。
二、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艱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原文220
鄭論:按此條指太陽傳至陽明,而寒邪已化為熱,所見潮熱、譫語、大便艱、汗出,全是陽明,故稱太陽證罷,下之可愈,便是用藥的法福幰病
【闡釋】本太陽病並于陽明,名曰並病。前條太陽證未罷,故不可下,今則表邪已解,所現全為裏實證,可用大承氣湯下之以清裏熱,此鄭氏謂“下之可愈”也。
三、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頂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①、肺俞②、肝俞③,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茫遥迦兆d語不止,當刺期門(穴)④。原文142
①大椎第一間:在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間(督茫洠
②肺俞:當第三第四胸椎橫突起間,在脊外方一寸五分(膀朧經)。
③肝俞:當第九第十胸椎橫突起間,在脊椎外方一寸五分(膀朧經)。
④期門:乳直下二茫g(肝經)。
鄭論:按太少合病,如何只有太陽經證,而無少陽經證,似不可以言並病。若謂眩冒本屬少陽,加結胸,心下鞕,仍屬太陽,何也?太陽之氣,由下而上至胸腹,今結胸心下痞,多係寒水上逆而成,理應按法施治,又何必以針刺,而傷無病之經哉?
【闡釋】太陽與少陽並病,就是太陽之邪傳並少陽,而太陽之邪未罷,既有頭痛項強的太陽證,又見到頭眩昏冒胸茫M的少陽證,由於邪已漸入,所以又有時如結胸的現象。汗、下治法皆非所宜,原文採取針法治之。鄭氏曰:“理應按法施治,又何必以針刺,而傷無病之經哉?”然則如何按法施治?邪入少陽而太陽證未罷,可用柴胡桂枝湯治之。桂枝湯以解太陽之邪,柴胡湯以和解少陽,則眩冒可除。若铡箘t熱邪入於肝經而譫語,當如太陽下篇16、17條例,刺期門以泄肝邪,肝之邪熱去,譫語自止。
四、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潱幌拢淙诵臒T150
鄭論:按此條大約當解表而不解表,铡轮瑒t邪正相搏,結下心下而成痞鞕,以致上之水潱蝗耄轮恢梗淙诵臒瑢嵨M鲋祝刹唬ㄖ敚采鳌耻洠
【闡釋】此為太陽少陽並病,本不當下而反下之,三焦氣阻,水道不行,與水相結而成結胸,因而心下鞕。正虛於下則下利不止,邪逆于上則水潱幌拢瑲饨Y於中則心煩,此乃铡露山Y胸之危候。鄭氏曰:“實危亡之道”。然則坐以待斃耶?筆者認為應大劑回陽收迹龤獬鋵崳^用陷胸湯攻之,俟邪去而以溫補眨篂榈靡印
傷寒壞病
計二法(據舒本校補)
一、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①,仍不解者,此為壞病②。桂枝不中與〔之〕也③。(現)〔觀〕其茫C,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原文16前段
①溫針:針炙的一種方法,用針針於一定穴位,以艾裹針體而蒸燒之,以冀發汗。
②壞病:因治療錯铡虏∏榘l生惡化,證候變亂,而不能稱其名者。
③不中與:就是不中用的意思。
鄭論:按太陽證,既經汗、吐、下、溫針,治皆不愈,總其未得病之源委而铡弥玻跃坎炱浜文妫S機治之,然亦不得為之真壞證也。
【闡釋】太陽證,既經汗、吐、下、溫針的治療,病仍未解,原因是治法不當,使病情變化,成了壞病。鄭氏曰:“仍究察何逆,而隨機治之”。假如發汗、溫針亡陽,則有茫⑸砗儯斯鹬痈阶訙M聜袣猓瑲饽婷}促者,宜生薑半夏湯。下之而寒水下陷,利遂不止,茫撸怂哪胬碇休叀4思丛碾S證治之之義矣。
二、〔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茫蚂櫇M,幹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茫辆o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原文266、267
鄭論:按太陽之邪不解,應當傳入陽明,何得越位而轉入少陽也?然太陽寒水之氣,亦許結於茫蚂櫇M,如此而言。亦可謂轉屬少陽也。迨至幹嘔不欲食,往來寒熱,少陽之本證具也,未經吐、下,可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若已經汗、吐、下,溫針而見譫語,未見柴胡證,似從譫語法治之,亦不得盡目之為壞病也。學者又當于臨證時,細細求之可也。
【闡釋】本條前段提出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既具少陽主證,茫m沉緊與證不符,當舍茫龔淖C,可與小柴胡湯治療。後段則述及少陽病铡蔚淖冏C及救铡脑瓌t,鄭氏曰:“亦不得盡目之為壞病也,當于臨證時,細細求之可也”。
總之铡煤埂⑼隆⑾隆蒯槪遣∥冈铮礊檠獰帷N冈镏C,輕則小承氣,重則眨赋袣猓钪貏t為大承氣。血熱之證。輕則刺期門,重則桃核承氣,尤重者抵當湯,隨證施治可也。
傷寒痰病
計三法(據舒本校補)
一、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茫⒏。刂衅櫍瑲馍蠜_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①,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家不可與瓜蒂散)原文166
①胸有寒:這裏的“寒”字作“邪”字解,即胸中邪氣阻滯的意思。凡痰涎宿食等都屬於邪的範圍。
鄭論:按此條頭項既不強痛,又無惡寒、惡風情狀,何得如桂枝證,此皆不經之論。應當雲寸茫⒏。刂衅櫍瑲馍蠜_咽喉,不得息者,胸有寒也,後人即按胸有寒結治之,何等直切,此病亦不在可吐之例,至亡血家更不在吐之例也
【闡釋】本條鄭氏持否定意見。筆者認為病如桂枝證,即有發熱汗出,但頭不痛、項不強,則非表證。寸茫⒏。鞑≡谏希刂衅櫍翘迪眼杖峨跎希璧K氣機,痰隨氣逆,所以上沖咽喉不得息。這是正氣驅邪外出所反應的證狀,所以治療採取因勢利導的方法,用瓜蒂散湧吐,此即《經》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治則。汗、吐、下是攻病的三個大法,病在膈上就當使用吐法,吐法取效簡捷,能直接將病邪傾吐而出。但在《傷寒論》中,吐法的方證俱備者只此一條。方治後又垂戒雲:“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教人慎重之意耳。
瓜蒂散方(校補)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瓜蒂味極苦,性升而催吐;赤小豆味苦酸,功能利水消模А伤幣浜希兴峥鄿バ怪ΑO泗p清宣洩,更能加強湧吐之力。本方力猛,過吐恐傷胃氣,所以體虛或失血的人應該慎用。後世推廣用於膈上痰積、食積、以及卒中痰迷,涎痰雍盛。吐之即愈。
二、病人有寒,眩l汗①,胃中冷,必吐蛔。原文89
①眩焊玻哉‘也。
鄭論:按病人既有寒飲而發其汗,汗則亡陽,胃陽既亡,胃中之冷更甚,必吐蛔者,蛔不安於內也。
【闡釋】裏寒之人,雖有表證,仍當先溫其裏,否則表證雖除,裏寒轉甚,胃中冷而吐蛔矣。本條未出方治。《金鑒》說;“宜理中湯送服烏梅丸可也”。與病情頗為切合。
三、病人手足厥冷,茫Ьo者,邪結在胸中②。心(中)〔下〕滿而煩,饑〔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原文355
②邪:這裏是指停痰食積等致病因素。胸中:概指胸胃而言。
鄭論:按手足逆冷,胃陽不達於四末也。但逆冷務必究其陰陽,苟陽邪甚而伏者,必有火形足征,陰邪甚而逆者,亦必有陰邪可驗;胸滿饑能食,屬陽甚者,為熱壅,胸滿而不能食,屬陰者,為寒結。或清、或溫、或吐,自有一定之法也,豈得專一吐言哉!
【闡釋】本條為痰飲食積,壅塞胸中而厥逆的治法。病人手足厥冷,陽氣不達於四末,然陽氣何以不達,則不可不辨。陽邪甚而伏者宜清,陰邪甚而逆者宜溫。胸滿饑能食為熱壅,則可吐之;胸滿饑不能食屬陰為寒結,則當溫也。故鄭氏說:“或溫、或清、或吐,自有一定之法也,豈得專一吐言哉”。
傷寒恒論卷八
太陰〔全〕篇計九法(據舒本校補)
一、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①。原文273
①胸下結鞕:指胃脘部痞結脹鞕的意思。
鄭論:按腹滿而吐,有因飲食停滯而吐者,有因邪熱結聚上壅而吐者,有因寒邪椋ЫY上逆而吐者,不可不辨。但邪之所聚,上逆則為吐,下迫則為瀉,故有腹痛之征。理應相機施治,若铡轮畡t正氣大傷,必有結鞕之患,不可不慎也。
【闡釋】此條為太陰病的提綱。太陰與陽明同主腸胃疾患,但兩者的性伲煌柮鳛檠Y實熱證,而太陰為裏虛寒證。前者腹滿為腸胃中有宿食燥屎,按之鞕滿而痛,故大便利而滿亦去。後者腹滿為腸胃外鬱寒濕,按之柔軟不痛,故下利而滿仍不除。鄭氏謂:“腹滿而吐,有因飲食停滯而吐者,有因邪熱結聚上壅而吐者,有因寒邪椋ЫY上逆而吐者”。筆者對上述三種腹滿而吐,分別以溫中行氣降逆之理中湯加半夏治之;苦寒降逆之大、小承氣湯治之;扶陽散寒降逆之吳萸四逆湯治之,均獲得滿意效果。
二、太陰中風,四肢煩疼②,陽微陰澀而長者③,為欲愈。原文274
②“煩疼”:指疼之甚,反側安置極不舒適、難於形容之狀也。
③陽微陰澀:陽微陰澀的陰陽二字,應作浮沉解,言輕取之而微,重取之而澀。
鄭論:按太陰為脾臟,既稱中風,夫中者,如矢之中人,既中脾臟,係屬絕證,何竟四肢煩疼,應是太陰受風,庶與病合。而曰四肢煩疼是風邪不勝之意。陽微、言風邪之輕,陰澀而長,言脾氣之旺,故稱曰欲愈,如此處論,庶合經旨。
【闡釋】鄭氏駁“中”字為不當。“中”字應作感受風邪解。太陰屬脾,脾主四肢,太陰經受風邪,所以四肢煩疼。風茫靖。穸ⅲL邪當去;澀是陰茫L是陽茫幟}中而有陽茫瑸檎龤庋}來之征,正氣眩陀辛︱屝巴獬觯蕿橛
三、太陰病,茫≌撸砂l汗,宜桂枝湯。原文276
鄭論:按既稱太陰病,應是理中湯法也。雖見茫。瑏K未見太陽惡風畏寒,不得以桂枝湯發汗,即太陰兼太陽合病,亦無非理中湯內加桂枝耳。今每見茫。瑢亠嬍惩叨啵嗖豢刹徊欤瑢W者宜知。
【闡釋】自此以下凡六節,言太陰病有表、裏、寒、熱、虛、實之不同也。鄭氏謂:“既稱太陰病,應是理中湯法也。……即太陰兼太陽合病,亦無非理中湯內加桂枝耳”。示人不能以茫ú。仨毭}證合參。若果係太陰病,當是“太陰病中風”,四肢煩疼而茫≌撸瑏K有頭疼發熱等表證,無腹滿而嘔,食不下、自利諸症,然後可用桂枝湯。
四、自利不渴者,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