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灵修真理法学•基础教材(青龙山-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化之柄。俭于心乃修真了道的大关键,心常居空,百俗不入,染而迅退,久久无物。 

  制心当明内外三关,内三关:性不迁情,气不化精,神不外驰;外三关:耳不淫听,目不妄视,口不欺心。 

  修真之心应如金玉之坚,只有这样始能度一切烦恼,一切困难,而全身心归于大道。修真人应慈悲为本,修德、守德为基,道功为根。酒、色、财、气均需戒绝,古人谓酒色财气乃水火刀兵,是修道人的四大魔关,不能降此四魔,则勿需修真。凡俗人欲皆是障,须知房屋是量人的斗,娇妻是渡客的船,财帛乃流通之物,儿女是眼前的冤。修真者不可贪钱财,自足安贫知乐。
 
  性功深处道功全,福力圆时道力圆。解得真功归上觉,世间法相总非玄。 

  天心自与人心合,玄旨须从觉后参。四万八千皆末法,无为妙有乃真诠。 

  天心即真性性体本源之场,无为妙有乃性体作功,识神同步修炼。外炼、内炼皆依此做去,法可灵金丹可得,较之单纯有为修炼,其时迅速,易进入自动修炼,功炼我的理想状态。
 
  明心见性,前提是明心。明其概念,保持其光洁无尘,洁净无陈垢,修炼合一,三元皆备,方可见性。见性者,先见其光,洗魂炼魄,继见真我性体。性体培成,内外用功,性命双修同步而进,修真可入门矣。 



玄 灵 修 真 理 法 学 ? 基 础 教 材 

青龙山人传授  空净撰著 

功 理 研 究 篇 ? 修 德 明 道 论 

  道的体性特征是虚无、自然、纯粹、朴素、简单、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等十种特点。道本先天,后天阐述终难尽意。这些体性特征,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和伦理化,道体现于人谓之德,显态为之德,隐态为之道。人的后天只有德心、德行接近和符合先天自然大道的特性。 

  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它是内在的,含蓄的,不显山不露水,是无意的流露。道是什么特征,上德就是什么特征。
 
  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正如《清静经》所云:“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道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正如圣祖所云,所谓德,应当是唯道是从,没有体悟到道的真境,没有得道,失道而后德,才需要人们重德、修德、守德。失德而仁,丧失了德者,就必须从仁修起。失仁而后义,德仁皆无,就应从义修证。失义而后礼,无德仁义者,应从礼开始修持。礼是义的基础,礼义是仁的基础,礼义仁是德的基础,礼义仁德都是道的人格体现。做人的基本准则,必须具备德、仁、义、礼。修真者必须先懂德、知德、明德、修德,许多人受德化之教甚少,自以为有德,而实际上不懂德义,不明德理,缺乏德性,虽言道德而不明道德,言行离德之本义甚远。修真者必须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德仁义礼齐备之人,才能进道修真,如果德仁义礼都不具备,就是连做一个合符凡俗世间一般道德标准之人的资格都没有,岂可问鼎修真合道的金丹大道呢! 

  人们没有得道,没有悟到道,才必须讲究德心、德性、德行的修持。修德万日,就是为了悟到道、得道。有了道,德的修为已在道的自然规范之中。因为心身合乎于大道,身心处于无为先天之中,万事皆合乎自然,德化其中,不德而德,不需执德,是为上德、真德。还没有得道,那就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德、修德、守德,直至得道。如果你连德也缺乏,那就要重视和修持仁、义、礼的整体修持。 

  道、德、仁、义、礼五者是修真者必须达到的修为。其最终目标是道,它是总纲,失德、缺德、无德者将永远也达不到道的境界。德性、德心、德行缺乏者,则必须从礼、义、仁修持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达到全德、有德、守德的状态,继而才能进入大道之门。 

  圣祖老子的《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基石和总纲。但是,其理最终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即“道”和“德”。而最后高度概括,就只有一个字:“道”,这是自然的本质和最高境界。 

  千日修炼,一日大彻大悟,这个大彻大悟就在于悟到道,并且得到道。在此境界,则一切繁文缛节都抛弃得干干净净,一切都透透彻彻,简洁明了。宇宙万物都是道之所生所化,道包容一切,得道则掌握了万物的实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之分合、繁衍,万象之变化,都是道的运行变化。人天相合,天之道即人之道,天下万物皆是道的体现。得道则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明道、得道之唯一途径,乃是明德、重德、修德、守德。 

  何谓明德,明德就是要明白德的含意,德与道的内在联系,德与炼功的关系。不明此三者,则不能重视德性、德心、德行的修持。不重德。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修德。不修德,也就无所谓守德。不明德、不重德、不修德、不守德,则将终生只在炼气的境界,无法跨弦通灵,进入神修境地,无法进入玄元真境,无法进入大道之门,无法进入气功之“功”的境界。 

  德的含意是什么?德就是真善。仅从字上解析,德字由双人傍,十、四、一、心等五个部分组成,其意为德乃众人(彳)应该一心做到,或解释为一心为众人做到,十种善行,坚持四项行为准则。这里所指的十善,乃是指十心,这就是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有此十心待人处世,则十善备矣。 

  四项行为准则就是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有此十心四礼,前面所说的仁、义、礼全在其中,如果修持不辍,积行累功,则德可全,德全且备则心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大道可坐至矣。 

  德之体现于人者,有四种境界:真德、玄德、阴德、显德。 

  真德者,就是上德,此种德乃是一种“道”性“佛”性完美的体现,是一种自然的、无为的真常之德,没有后天的、主观意识的斧凿刀雕之痕,是道的一种自然而完善的流露,是德与道的一种完美结合。 

  玄德者,此种德是一种最符合道性的表现形态,玄德不是单纯依靠肉身机体所去完成和实现,而是通过自己的高级全息生命体,在高维空间或者说是在微观世界内作功,完成行为而作用于显态世界,产生德象的一种真善。行玄德者,无表象可循,是德性和自己的玄体相结合的体现,其所作之功最符合隐态和显态的自然之道。修真者在培育出自己的高级全息体后,常常在功态中或非功态中自觉或非自觉地为他人或社会作大好事,例如治病、解难、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这些不能被常人知晓的,却又能实现和完成的善行,就称之为玄德。 

  阴德者,是一种德心和德行相结合的表现,阴德是一种接近道性的表现形式。阴德必需依靠肉身才能实现和完成。施恩不图报,行善不留名,是阴德的重要特点,也就是善行做到天知、地知、己知、人知而不识的一种表现形式。阴德之行虽不能完全完美地符合自然之道和天道,但它是真正的炼气功和修真者步入玄德的基础和阶梯。修炼者在初乘修证阶段,必需高度重视修持阴德,才能步入修证玄德之门。 

  显德者,也是德心和德行相结合的表现。但是由于其具备显性的特点,也就是为人所知所晓,而易获得显而易见的物质感谢和口头感谢,使显隐能量场出现等价交换,产生平衡态,不利于真正修真者所需要的“积行累功,舍多得少,得于玄态。”所以修持者应当注意,不应局限于积显德,而落入后天常道之人所应做到的、起码的做人的行为准则上,超乎常道之上才近真。 

  无论是那一种德,都是“心为主宰、行为体现”的客观。要想不执于德者,修心为上、为根本,从心上修起,才能寻着本源。真(上)德是无心、空心的体现;玄德是明心的体现;阴德和显德都是心中尚有尘浊,继续修证以待明心的体现。 

  佛道需从心上寻,人人心内有真人,根性即是菩提子,修心能致绿成荫。 

  为了使大家对十善、十心有所知晓和依凭,逐步实践这些内容,现将十心之大意开列于后,供实修者研究。 

  忠孝心者,忠于国家民族,孝敬父母长辈,忠孝乃人立身处世之大节,万善之根源,古圣前贤垂训谆谆,载于典册备至,究而研之,贯以今世新义,遵循行之可也。 

  好善心者,见人之危,则扶持帮助。见物之危,则救活解脱。尽己之力而为,如不能为则委曲求其全,设法周旋,用善心满足而后已,不仅仅是表现在施财好义上,谓之善也。 

  慈悲心者,天下人心虽然不齐,好恶有别,但皆存元性,皆吾一体,禽兽昆虫、草木亦同此生机,保护生态平衡,必须爱而护之,怜而惜之,不可损伤所谓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是也。宇宙万物皆可为师,乃师其性、得其助也。 

  平等心者,心中无富贵,眼中无贫贱,言行无势利,一视同仁,平等待之,则世俗之浊氛消除殆尽,和气周流身心矣。 

  博爱心者,以博大心胸,爱护世人及万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尊老爱幼,仁爱广施于人民和万物,不以识心之好恶而区分是也。
 
  教化心者,见人之善行,则褒扬宣传,倡其善行,扬其善心。见人之恶,则苦口婆心,规劝其改恶向善,以己之行代为化解,以遏其恶。成人之善,如成己之善。去人之恶,如去己之恶,岂可小视耶。 

  忠恕心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视人如己,时时自省,以忠信宽恕之心待人处世。人前不论他人过,人后不计他人非。 

  和蔼心者,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待人皆要和蔼亲近,勿存亲疏,勿以衣帽言词取人,心平气和待众生,一视同仁。 

  忍耐心者,心字头上一把刀,严于律己,处逆境而不退转,居顺境而不轻心,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逆境、困苦、恶行等。心如止水,平静应变,不惊不辱,知白守黑。
 
  勇猛心者,凡是当为者,应该自己立定主见,见义勇为,为人排忧解难,拔困扶危,一直做去,勿为环境和他人所阻,不必等待观望,是为勇猛心也。 

  德与道的内在关系若何?德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体就谓之德,德是道的表现形式,德是道的一种可见、可观、可言、可触及的具体表现形式,德是有形,道是无形。德是形,道是质,德是悟道、得道的基础物质。无德、缺德则修真无法入门,炼气功无法进入‘功’的境界。今人炼气功者,大都只重视功法,而不重视明德、重德、修德、守德。著书立说亦只片言敷叙,此乃不明理也。如此修炼,当然只能永远停在炼气的水平,而无法达到“功”和神修的境界。德是道之入门金钥匙,愿人人自握。牢握此匙,登堂入室也非难事。 

  德与炼功的关系。德厚功高,功高德厚,此至言也。人之主观意识、思想、也称识神,它是从后天客观世界获得,此识心被物欲所染,七情六欲所困。人之元性,乃先天获得,“人之初性本善”,乃实指此。《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诗曰: 

  学道先从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即道心。 
  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心不空,性若空时和气注,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