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诊断学-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床意义'涎的分泌主要反映脾胃病证,唾主要反映肾的病证。
    涎多、清稀,属虚寒;涎粘稠,属湿热。
    涎不能控制,为脾失统摄、或小儿胃热虫积。
    多唾,可见于胃寒、肾寒或肾气不足、湿热、宿食等病证。
    3、呕吐物
    '临床表现'以形、色、质、量为主要表现,同时参照气味变化。
    质地可有清稀(多无臭)、秽浊(多酸臭)或夹杂不消化食物。
    色或清或呈黄绿,若吐血则色鲜红或紫暗有块。
    '临床意义'呕吐物可反映胃气降浊异常。
    质地清稀,属寒呕、或中焦停饮证;秽浊者,属热证;呕吐物中杂不化食物,若味酸腐,属食积;无味,为气滞、肝冒不和证。
    呕吐血液,色鲜红者属热证;色紫暗有块,为瘀血;脓血物,属胃痛。
    呕吐色黄绿,味苦者为肝胆有湿热郁蒸。
    八、望  舌
    (一)舌的生理
    1、舌质:舌的肌肉组织,为舌质,由血液充养。
    2、舌苔:舌表面的白色半透明粘膜,为舌苔,由胃气上熏生成。
    (二)舌与脏腑的关系
    1、生理的联系:舌与五脏六腑均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特别是与心、脾、胃关系尤为密切。
    2、舌面的脏腑部位划分有两种方法:
    (1)以胃经划分法,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
    (2)以五脏划分法: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舌根属肾(见图5)。
    (三)舌诊原理
    1、舌可以反映心的功能:心主血,舌质受血润养;舌调节语声,而心主神志,“言为心声”。
    2、舌可以反映脏腑气血变化:除脏腑直接或间接与舌均有联系之外,心又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全身脏腑气血功能。
    3、舌味觉影响脾胃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肾经脉系于舌,五脏六腑之精又都藏于肾,故全身之精气通过脾胃与肾与舌均产生密切关系,因此,望舌可观察五脏六腑病变。
    (四)望舌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光线: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
    2、姿势:患者正坐位,张口自然将舌伸出口外。
    3、顺序:先察舌苔,后看舌质,以舌尖向舌根依次观察。
    4、其他:饮食、季节、时间、年龄、体质及刮舌、揩舌的影响。
    (五)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正气盛衰:验舌可察知日气存亡。
    2、分辨病位深浅:薄苔,主表,病邪轻浅,初病;厚苔,主里,病邪深重;舌质绛,为热入营血,病位深在,属病危重。
    3、区别病邪性质:黄苔主热,白滑苔主寒,腐腻苔为食积痰浊,黄厚腻苔主湿热。舌偏歪斜为风邪,舌有瘀斑瘀点属瘀血。
    4、推断病情进退:舌苔由白转黄,进而变灰黑,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邪气由寒化热;苔由润转燥,为热渐盛而津渐亏;苔由燥转润,主邪退,津复之佳兆。
    (六)望舌的主要内容
    1、舌质:神、色、形、态。
    2、舌苔:苔质、苔色。
    (七)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八)病理舌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舌质
    '临床表现'有舌神、
    (1)舌神:分有神、无神二种。确定神之有无主要根据色、光泽和舌动态三点。
    有神舌质其色红,光泽荣润,动态富有生气(即灵活柔软)。
    无神舌质其色晦滞,干枯少津,无生气(即舌体僵板不灵活)。
    (2)舌色:主病舌色分五种,即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和青舌。
    (3)舌形:包括胖瘦、老嫩、胀瘪及一些特殊病态形状。
    老嫩,以舌质的质地变化为准。老是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嫩是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肿娇嫩。
    胖大:舌体明显大于正常舌,伸舌满口。
    胀肿,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
    瘦薄:较正常舌体明显瘦小而薄。
    点刺:点是指鼓起于舌面的红、白或黑色星点(红星舌);刺是指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并逐渐形成尖峰,高起如刺,摸之刺手(芒刺舌);瘀斑形虽似点,但不高出舌面,且色呈青紫或紫黑色。
    裂纹: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的明显裂沟,称裂纹舌。
    光滑:舌面无苔,其光洁如镜,称光滑舌,也叫“镜面舌”、“光莹舌”。
    齿痕:舌体边缘见牙齿痕迹,称齿痕舌,也叫“齿印舌”,常与胖大舌同见。
    重舌:舌下血络肿起,好似又生一层小舌,故称重舌。若多处连贯肿起,又称“莲花舌”。
    舌衄:舌上出血,为舌衄。
    舌痈:舌上生痈,红肿硬痛,常波及下颏。
    舌疔,舌上生出豆粒大的紫色血疱,根脚坚硬,伴有剧痛,称舌疔。
    舌疮:舌生疮疡,如粟米大,散在舌四周上下,疼痛,称舌疮。
    舌菌:舌生恶肉,初起如豆大,渐头大蒂小,形似“泛莲”、“莱花”或“鸡冠”,表皮红烂,流涎极臭,剧痛不能进食。
    舌下络脉:正常舌下络脉隐约可见,在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病理舌下络脉,体粗胀,或有分枝,有青紫或紫黑色瘀点小疱。
    (4)舌态:舌态是指舌质的动态,包括软、硬、颤、纵;歪、缩、吐弄等。
    强硬: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審涩,称为“舌强”。
    痿软: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
    颤动: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亦称“颤抖”或“舌战”。
    歪斜:舌体偏于一例,称“歪斜舌”。
    吐弄: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舔口唇上下左右,
调动不停,叫做“弄舌”。
    短缩: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
    舌纵:舌伸长于口外,内收因难,或不能收缩者,称为“舌纵”。
    舌麻痹:舌有麻木感而运动不灵,为“舌麻痹”。
    '临床意义'望舌质对诊断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都具有重要意义。
    (1)舌神:有神者;虽病亦属善候;无神主病恶。
    (2)舌色:舌色的临床意义要密切结合光泽来判断。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气血两舌证,淡白而质嫩湿润,临床以阳虚为多见,若舌体瘦油、色淡白光莹,多用气血两亏证。
    红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若红而生芒刺,或兼黄厚苔,多属实热证;苔红而少苔,或布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
    绛舌: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病舌绛,为温病热入营血证,多舌生红点、芒刺;内伤病舌色绎红,主阴虚火旺,必少苔而干;若绰红而润,属血瘀证。
    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热证,紫而绛,干枯少津;寒证,紫色浅淡或青紫,湿润。
    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证。全舌青属寒中肝肾,阳郁寒凝;舌边青为内有瘀血。
    (3)舌形,舌形主病比较复杂,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老嫩:老主实证,嫩主虚证。
    胖大:总因水湿痰饮阻滞所致,但有邪实、正虚之不同。邪实者,病在脾胃湿热痰浊相搏,舌红而胖大;正虚,病在脾肾阳虚,舌淡白胖大。
    肿胀:其色鲜红者,主心脾郁热;其色紫者,主邪热夹酒毒上壅,或先天舌血管瘤。
    瘦薄:主气血两虚,其色必淡白;主阴虚火旺,其色必红绛而干。
    点刺:红点、黑点、白点均主血分热毒炽盛。但红点多见于热毒、湿热蕴积血分,或热毒攻心。白点多由中气不足而热毒攻冲。黑点多为血热搏结,气血壅滞所致。
    瘀斑,在外感热病中,为热入营血,欲将发斑。在内伤中,主瘀血证。
    芒刺,主邪热亢盛。若兼焦黄苔,热在气分;无苔色绛,热入营血。舌尖生芒刺,主心火亢盛;舌中生芒刺,为胃肠热极。
    裂纹:主病有三,一是热盛伤阴(其色红绛),二是血虚失其濡养(其色淡白):三是脾虚湿浸(其色谈白,质胖嫩,有齿痕)。
    光滑,主胃气将绝危候。若淡白光莹,为气血亏极,脾胃大伤;若红绛光莹,是火盛水涸,胃肾阴液枯竭。
    齿痕:主脾虚湿盛。若淡白湿润,为寒湿内盛,色淡红者,主脾虚、气虚。
    重舌:主心火证,多见于小儿。
    舌衄,主心火、胃热、肝火、脾虚。
    舌痈:主心火、脾肾积热。
    舌疔:主心脾火毒。
    舌疮,主心经热毒或阴虚火旺证。
    舌菌:主心脾郁热,气结火炎证。
    舌下络脉青紫曲张:主气滞血瘀说。
    (4)舌态,即舌体动态,包括软、硬、颧、纵、歪、溃、吐弄等。
    强硬:又称“舌强”。主病是热入心包、高热津伤、痰浊内阻、中风及中风先兆。
    痿软,又称“痿软舌”。主病是久病气血双虚,或阴亏已极、新病热盛伤津。
    颤动:颤动舌又称“颤抖”、“舌战”。主病有三,一是主虚证,可见于气、血、津亏和阳虚;二是主热极生风;三是主酒毒病证。
    歪斜:主中风、中风先兆。久病多为中风偏枯,新病多为肝风发痉。
    吐弄,舌伸出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频繁舔口唇上下左右,叫做“弄舌”。两者主病均属心、脾部热。吐舌多见疫毒攻心、正气将绝;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小儿先天智能低下。
    短缩,短缩舌主危候。可见于寒凝筋脉、痰浊内阻、热极生风、气血虚极证。
    舌纵:伸舌不缩,舌干枯无苔者,属危候。若伸而能缩,舌体津润者,病属尚轻。可见于痰火扰心和久病气虚证。
    舌麻痹:主病风气挟痰痹阻血络、血虚风动营血不荣证。
    2、舌苔
    '临床表现'主要观察苔色和苔质变化。
    (1)苔色,主病苔色有白、黄、灰、黑四种。此外,还要辨色质的润燥及各色之间的转化关系。
    (2)苔质,苔质即舌苔的形、质变化。分厚薄、偏全、剥落、消长形态变化及润
燥、腐腻、真假的表现。
    '临床意义'以苔色、苔质分述如下:
    (1)苔色,
    白苔:一般主表证、寒证。但特殊情况也主热证,见于瘟疫或内痈的“积粉苔”或称“粉白苔”,亦能见于温病化热迅速、误服温补药的“糙、裂苔”。
    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但要注意苔色浅淡变化、黄白苔的转化情况以及苔质润燥等因素。
    黄苔深浅变化与热邪轻浅一般为平行发展关系,即苔黄由浅转深,为邪热由轻加重,苔黄逐渐变淡,主热邪由重转轻。
    黄白苔转化关系:白苔逐渐转黄,主表证入里化热。风热表证始病亦可为薄黄苔。
    黄苔润燥主病:苔黄且烘,主热盛伤津,苔黄津润,主阳虚水湿不化证。
    灰苔:主里证,但有寒、热之分:里热证苔灰而干,见于外感热病,或内伤阴虚火旺证,里寒证苔灰而润,见于痰钦内停,或寒湿内阻证。
    黑苔:多见于疫病极期,主里证,有寒、热之分:苔黑而燥,甚生芒刺,主热极;苔黑而润,主寒极证。
    其次还有绿苔、霉酱苔。
    绿苔,由白苔转化而成,主病同灰黑苔,但不主寒证,见于瘟疫、湿温病。
    锈酱苔:主湿热久部、内热久郁证,见于夹湿中暑、夹湿伤寒的太阳病。
    (2)苔质,
    厚薄:主病邪深浅。薄苔主表证、内伤属邪轻。厚苔主里证邪盛,多由痰饮、湿、食积引起。
    厚薄苔转化的动态意义:苔由薄转厚,主表证入里,邪气由轻加重,为病进;苔由厚渐薄,为邪气转轻,里证出表,主病退。
    偏全:可察病位。全舌苔,主邪气散漫,见于痰湿中阻证。局部舌苔分内、外、中及两侧几种情况:
    偏外苔(舌尖部):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偏内苔(舌根部),主胃滞于里,表证已减;中部舌苔,有苔主痰饮、胃肠积滞;少苔主胃阳、肾阴不足,阴精气血俱伤。两侧舌苔,苔见于舌或左或右,主半表半里证、肝胆湿热病。
    剥落:依苔剥落不同形态,分别有“光剥舌”(镜面舌)、“花剥舌”、“地图舌”、“类剥舌”等不同名称。临床意义主要在判断胃气、胃阴存亡和疾病预后。
    光剥舌,主胃气阴大伤;花剥舌,主痰浊未化,正气已伤,其苔质必腻,类剥苔,主久病气血已伤;厚苔间有剥苔底燥;中竭液脱之征。
    消长,主要观察邪正相争,判断预后变化。临床除视察消长转化之外,尤其注意转化的时机。
    苔转化时机,以逐渐变化和骤变为要点:
    逐渐变化,为顺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