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风有汗无热。x桂枝续命x主之。
桂枝 附子 甘草(根据本方加一倍)
宜针太溪。此证少阴经中风也。
中风六证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宜x羌活连翘续命x主之。
小续命(八两) 加羌活(四两) 连翘(六两)
古之续命。混淆无六证之别。今各分经疗治。又分经针刺
法。厥阴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经。少阳之经绝骨。灸以引其热。是针灸同象法。治之大体也。
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
自荣。x大秦艽汤x主之。
秦艽(三两) 甘草(二两) 川芎(二两) 当归(二两) 白芍药(二两) 细辛(半两) 川羌活
防风 黄芩(各一两) 石膏(二两) 吴白芷(一两) 白术(一两) 生地黄(一两) 熟地黄(一两)
白茯苓(一两) 川独活(二两)
上十六味 。每服一两。水煎去渣。温服无时。如遇天阴。加生姜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两加枳实一钱
同煎。
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格。复以x三化汤x主之。
浓朴 大黄 枳实 羌活(各等分)
上 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无时。法曰四肢不举。俗曰瘫
痪。故经所谓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土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浓也。既浓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所谓膏
粱之疾。非肝肾经虚。何以明之。经所谓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王注曰。三阴不足。以发偏
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谓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其治则泻。令气弱阳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汤调胃承
气汤。选而用之。若脾虚则不用也。经所谓土不及则卑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用。四肢皆禀气于
胃。而不能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受也。今脾不能与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补。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
x愈风汤x 中风证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
加减治之。然治病之
法。不可失其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为常治之法也。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如初觉风
动。服此不致倒仆。
羌活 甘草 防风 蔓荆子 川芎 细辛 枳壳 人参 麻黄 甘菊 薄荷 枸杞子 当归 知母 地骨皮
黄 独活 杜仲 吴白芷 秦艽 柴胡 半夏 前胡 浓朴 熟地黄 防己(各二两) 茯苓 黄芩(各三两)
石膏(四两) 芍药(三两) 生地黄 苍术(各四两) 桂枝(一两) 以上三十三味通七十四两
上 。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遇天阴。加生姜煎。空心一服。临卧再煎药渣服。俱
要食远服。空心一服。 下二丹丸。为之重剂。临卧一服。 下四白丹。为之轻剂。动以安神。静以清肺。
假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麻黄一两。均作四服。一服加生姜五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则佳。
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风三两。大黄一两。亦均作四服。如前煎。临卧服。得利则妙。常服之药。不可失四时之
转。如望春大寒之后。加半夏二两。通四两。柴胡二两。通四两。人参二两。通四两。谓迎而夺少阳之气也。
初夏之月。加石膏二两。通六两。黄芩二两。通五两。知母二两。通四两,谓迎而夺阳明之气也。季夏之月。
加防己二两。通四两。白术二两。茯苓二两。通五两。谓胜脾土之湿也。初秋大暑后。加浓朴二两。通四两。
藿香二两。桂一两。通二两。谓迎而夺太阴之气也。霜降之后望冬。加附子一两。桂一两。通二两。当归二两。
通四两。谓胜少阴之气也。得春减冬。四时类此。虽立法于四时之加减。又宜临病之际。审病之虚实热寒。土
地之宜。邪气之多少。此药具七情六欲四气。无使五脏偏胜。及不动于荣卫。如风秘服之。则永不燥结。如久
泻服之。则能自调。初觉风气。便能服此药。及新方中天麻丸各一料。相为表里。治未病之胜药也。及已病者。更宜常
服。无问男子妇人。及小儿惊痫搐急慢惊风等病。服之神效。如解利四时伤风。随四时加减法。又疗脾肾虚。
筋弱语言难。精神昏愦。及治内弱风湿。内弱者。乃风湿火。先体重者。乃风湿。土余内弱之为病。或一臂肢
体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以多思。故思忘之道。皆情不足也。是以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
病悉去。故此能安心养神。调阴阳无偏胜及不动荣卫。
x四白丹x 能清肺气养魄。谓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利也。
白术(半两) 白芷(一两) 白茯苓(半两) 白檀(一两半) 人参(半两) 知母(三钱) 缩砂
仁(半两) 羌活(二钱半) 薄荷(三钱半) 独活(二钱半) 防风 川芎(各五钱) 细辛(二钱)
甘草(五钱) 甜竹叶(一两) 香附子(五钱炒) 龙脑(半钱另研) 麝香(一字另研) 牛黄(半钱)
藿香(一钱半)
上件二十味。计八两六钱一字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分五七次嚼之。上清肺气。
下强骨髓。
x二丹丸x 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内安心神。外华腠理。
丹参(一两半) 丹砂(二钱为衣) 远志(去心半两) 茯神(一两) 人参(五钱) 菖蒲(五钱)
熟地黄(一两半) 天门冬(一两半去心) 麦门冬(一两去心)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常服安神定志。一药清肺。一药安神。
故清中清者归肺以助天真。清中浊者。坚强骨髓。血中之清。荣养于神。血中之浊。荣华腠理。如素有痰。久
病中风。津液涌溢在胸中。气所不利。用独圣散吐之。后用利气泻火之剂。本方在后。
x泻青丸x 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烦躁。
当归 龙胆 川芎 栀子 羌活 大黄 防风(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竹叶汤化下。
x天麻丸x 系新方中。
天麻(三两酒浸三日曝干秤) 牛膝(六两同上浸) 当归(十两) 杜仲(七两炒去丝) 玄参(六两)
羌活(十两) 萆 (六两别碾为细末秤) 生地黄(十六两) 附子(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常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白汤下。平明服药。至日
高饥则止服药。大忌壅塞。失于通利。故服药半月。稍觉壅。微以七宣丸轻疏之。使药再为用也。牛膝萆 治
筋骨。杜仲治筋骨相着。天麻羌活利风之胜药。当归地黄养血能和荣卫。玄参主用。附子佐之。行经也。
x独圣散x 治诸风膈实。诸痫痰涎。津液涌溢。杂病亦然。
瓜蒂(一两)
上 如麻豆大。炒令黄色。为细末。每服量虚实久新。或三钱药末。茶一钱。酸齑汁一盏调下。若用吐法。
天气晴明。阴晦毋用。如病卒暴者。不拘于此法。吐时辰巳午前。故内经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
也。论四时之气。仲景曰。大法春宜吐。是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一日之气。寅卯辰之候也。故宜早不宜夜
也。先令病患隔夜不食。服药不吐。再用热齑水投之。如吐风痫病者。加全蝎半钱微炒。如有虫者。加狗油五
七点。雄黄末一钱。甚者加芫花末半钱。立吐其虫出。如湿肿满者。加赤小豆末一钱。故此不可常用。大要辨
其虚实。实则瓜蒂散。虚则栀子豉汤。满加浓朴。不可一概用之。吐罢可服降火利气安神定志之剂。治风痫病
不能愈者。从浓朴丸宜春秋加添外。又于每一料中。加人参 菖蒲 茯神(去木各一两半) 上根据浓朴丸春秋
加添法。和剂服饵。浓朴丸方。在吐论中。
x防风通圣散x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芒硝 连翘 薄荷
麻黄(不去节各半两) 石膏 桔梗 黄芩(各一两) 白术 山栀子 荆芥穗(各二钱半)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生姜同煎。温服。日再服。劳汗当风。汗出为 。郁乃痤。劳汗出于玄府。脂液所
凝。去芒硝。倍加芍药当归。发散玄府之风。当调其荣卫。俗云风刺。或生瘾疹。或赤或白。倍加麻黄盐豉葱
白出其汗。麻黄去节。亦去芒硝。咸走血而内凝。故不能发。汗罢根据前方中。加四物汤黄连解毒。三药合而饮
之。日二服。故内经曰。以苦发之。谓热在肌表连内也。小便淋闭。去麻黄。加滑石连翘。煎药汤调木香末二
钱。麻黄主表。不主于里。故去之。腰胁痛走注疼痛者。加硝石当归甘草一服各二钱。调车前子末海金砂各一
钱。内经曰。腰者肾之府。破伤风者。如在表则辛以散之。在里则苦以下之。兼散之。汗下后。通利血气。祛
逐风邪。每一两内。加荆芥穗大黄各二钱。调全蝎末一钱。羌活末一钱。诸风潮搐。小儿急慢惊风。大便秘
结。邪热暴甚。肠胃干燥。寝汗切牙上窜睡语。筋转惊悸。肌肉蠕动。每一两。加大黄二钱。栀子二钱。调茯
苓二钱。如肌肉蠕动者。调羌活末一钱。故经曰肌肉蠕动。命曰微风。风伤于肺。咳嗽喘急。每一两。加半夏
桔梗紫菀各二钱。如打扑伤损。肢节疼痛。腹中恶血不下。每一两加当归大黄各三钱半。调没药乳香末各二钱。
解利四时伤寒。内外所伤。每一两内。加益元散一两。葱白十茎。盐豉一合。生姜半两。水一碗。同煎至五七
沸。或煎一小碗。温冷服一半。以筋探之即吐。罢后服一半。稍热服。汗出立解。如饮酒中风。身热头痛如破
者。加黄连须二钱。葱白十茎。根据法立愈。慎勿用桂枝麻黄解之。头旋脑热。鼻塞。浊涕时下。每一两加薄荷
黄连各二钱半。内经曰。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已也。王注曰。胆移热于脑。脑液下
渗则为浊涕。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渊也。此为足太阳脉
与阳明之脉俱盛也。如气逆者。调木香末一钱。
卷中
疠风论第十一
属性:内经曰。疠者。有荣气热 。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
又曰。脉风成为疠。俗云癞病也。故治法云。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王
注曰。泄卫气之怫热。刺骨髓汗出百日。泄荣气之怫热。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怫热屏退。阴气内复。故
多汗出须眉生也。先桦皮散。从少至多。服五七日后。灸承浆穴七壮。灸疮轻再灸。疮愈再灸。后服二圣散泄热
祛血之风邪。戒房室三年。针灸药止述类象形。此治肺风之法也。然非止肺脏有之。俗云鼻属肺。而病发于肺。
端而言之不然。如此者。既鼻准肿赤胀。但为疮之类。乃谓血随气化。既气不施化。则血聚矣。然血既聚。
使肉腐烂而生虫也。谓厥阴主生五虫。厥阴为风木。故木主生五虫。盖三焦相火热甚而制金。金衰故木来克侮。
经曰侮胜也。宜泻火热利气之剂。虫自不生也。法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之谓也。故此疾血热明矣。当以
药缓疏泄之。煎局方内升麻汤。下钱氏内泻青丸。余各随经言之。故病风者。阳气先受伤也。
x桦皮散x 治肺脏风毒。遍身疮疥。及瘾疹瘙痒。搔之成疮。又治面风刺。及妇人粉刺。
桦皮(四两烧灰) 荆芥穗(二两) 甘草(半两炙) 杏仁(二两去皮尖用水一碗于银器内熬去水一半
放令干) 枳壳(四两去芦用炭火烧欲灰于湿纸上令冷)
上件除杏子外。余药为末。将杏子别研令细。次同诸药令匀。瓷盒内放之。每服三钱。食后温酒调下。
x二圣散x 治大风疠疾。
大黄(半两) 皂角刺(三钱烧灰)
上将皂角刺一二斤。烧灰研细。煎大黄半两。汤调下二钱。早服桦皮散。中煎升麻汤下泻青丸。晚服二圣
散。此数等之药。皆为缓疏泄血中之风热也。
x七圣丸x 郁李仁(去皮) 大黄(蒸焙各一两) 肉桂(去粗皮) 羌活(去芦) 槟榔(生)
木香(生) 川芎(各半两)
x七宣丸x 诃黎勒皮 柴胡(去苗洗) 枳实( ) 木香(各五两) 桃仁(去皮尖 六两) 大黄(面
裹煨十五两) 甘草( 六两)
皆治风壅邪热。润利大肠。中风风痫疠风。大便秘涩。皆可服之。此方局方中治法曰。虽诃子味苦涩。而
能止脏腑。此利药中用诃子。令大黄枳实缓缓而推陈。泄去邪气。若年老风秘涩者。乃津液内亡也。故不可用
峻剂攻之。内经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