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儿科要略-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参 黄芩 栀子 枳壳 薄荷 甘草 连翘 杏仁 桑白皮 大黄 桔梗 
清水煎服。 
(十九)人参定喘汤 治肺气上逆,喉中有声,坐卧不安,胸膈紧痛。 
人参 麻黄 阿胶(蛤粉炒) 半夏曲 五味子 罂粟壳(蜜炙) 甘草(炙,各一钱) 桑白皮(蜜炙,二钱) 
加生姜三片,清水煎服。 
(二十)姜汁背心 治寒痰壅塞经络,不时发哮。 
生姜捣取自然汁,用以浆布背心,贴肉着之,数易即愈。 
(二十一)甘草猪胆丸 治醋呛咳嗽。 
甘草(去赤皮,二两) 
用猪胆汁五枚,浸三日,取出,火上炙干为细末,炼蜜为丸。 



第七章·吐泻论治

第一节·吐泻概说

属性:吐泻,胃与肠之病也。病于胃则吐,病于肠则泻,病于肠胃则吐泻交作。然胃与肠虽以幽门为界而究属衔 
接连通者,故胃病有时亦能致泻,肠病有时亦能致吐,吐与泻之为病,肠与胃恒互有牵涉也。且也为胃行其精 
液者在脾,为肠分别水谷者亦在脾,则胃与肠之运化,皆统属于脾。故吐泻之为病,其关键又莫不在 
脾也。其病在小儿患之,倍重于成人,以小儿消化力薄,肠胃俱弱,难任吐泻之戕贼。若后天之谷气一伤, 
则生生之机告绝,故自来治儿科者,莫不以吐泻为重证也。夫吐泻虽有虚有实,有寒有热,然吐则气逆,泻 
则气陷,久吐则胃虚,久泻则脾伤,不论虚实寒热,其结果皆足使正气受劫,变端百出,一身全局,俱受 
其累,重者上吐下泻,顿时上下俱脱,正气乏绝,轻者转成惊风,或渐变疳症。此小儿吐泻一起,所以不可 
不急治之以防变也。惟小儿吐泻,缓治虽多变,急治常易愈,当其初作之时,先宜辨其因热因寒因食因痰之 
分,再察其虚实之偏,则治法莫不中肯。若拘于暴吐属实,久吐必虚,暴泻宜利,久泻宜止之成见, 
则暴作吐泻,往往有属于虚寒者,而久吐久泻亦间有挟积挟痰者,正未可以一概论,是在临证之能持其大者要 
者,斡旋以为治耳。兹就吐与泻及吐泻交作三证分论之。 



第七章·吐泻论治

第二节·吐证述要

属性:甲、概况 
饮食入胃而上泛回出者谓之吐,吐又有呕吐哕三者之别。呕 
者,吐之有声有物者;吐者,吐之无声有物者;哕者,吐之有声无物者。呕与吐常相连属,往往初起为吐,吐 
将尽则继之以呕者。其证有虚有实,而哕则常由于虚,纵或挟实,不过挟痰挟火,虚多而实少者也。进而至于 
无声无物之干恶心,为胃腑气血两伤,小儿难治之证也。今先言呕,食入即呕,刻不能容,其势疾,其声壮, 
呕黄水而味酸苦者热也。盖胃中有火,不能容食,驱逐上行,非倾吐不完不止,因动肝火而气逆犯胃者亦如之。 
食入能容,渐泛而作呕,其势缓,其声壮者,虚实参半也。盖胃虚谷气不行,火复乘之上逆有以致之。水到食 
管即呕,或呕而由胃底肠中翻出者虚也。盖到咽即呕为气虚不能载物,由肠胃翻出而呕,为脾胃虚弱不能运 
化,有以致之。此呕之一类也。次再言吐,吐而食物不化,吐而酸臭触鼻者,是为伤食;吐而出水饮痰 
涎,是为停饮蓄痰;吐而面唇青白,清涎夹乳,是为感寒;吐而直冒酸臭,烦怒多啼,是为挟热。此吐之一 
类也。然呕吐多相连属,故其因可互相参看也。至于呕吐之起源,多由小儿乳食不化,或露腹受寒,或触秽 
感热所致。其有突然呕吐,一起即困倦自汗者,则由胃气久伤,病因早种所致。久吐不愈,若不由于胃 
气耗伤,必因痰湿水饮,蓄滞不行,阻其饮食消化之路,郁蒸所致。哕之起源,虽有气滞、痰滞、饮滞、食滞 
数因,而其本多由胃虚气弱,不能上达所致。干恶心之起源,多由呕哕经久,胃气益伤所致。乳食亏缺,大病 
之后,亦均足致此。总之,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久病不愈,必至养生之源,竭绝莫挽,固在心 
存保赤者之未雨绸缪也。 
乙、治法 
呕之初起,宜用小半夏汤治之。暴呕挟有胃火者,酌加黄连;挟有痰气者,酌加竹茹;呕而口渴者,酌 
加芦根;呕出酸水苦水挟有肝火者,酌加左金丸;呕出清水而口渴,水入又呕者, 
酌加五苓散;呕而兼吐食者,酌加陈皮、神曲之属;因虫扰而呕 
者,酌加黄连、川椒之属,或用乌梅丸以安之;呕之虚实参半者,其势虽缓,然常时止时作,宜补胃调中,用 
大半夏汤和之;胃阳虚而浊阴上逆者,先用逍遥散疏其郁,继用人参、白术、山药之属以补之;脾胃虚弱,不 
能运化,致水到咽辄呕,或由胃底肠中倾翻而出,宜六君子汤加砂仁、炮姜或加荜澄茄、肉桂之属; 
肝阴胃液,两皆虚耗,服热药呕虽暂止而愈发愈剧,舌苔剥者,宜滋液养胃,熄风镇逆,用六味地黄丸加扁 
钗斛、石决明、滁菊、西洋参之属。吐之初起,常由伤食,治宜消积行滞。吐而食 
物不化者,宜二陈汤加山楂(消肉积)、麦芽(消米麦积)、神曲(消痰食胶结之积)、枳实、川朴(消痰湿 
胶结之积)之属;吐而夹水夹痰者,宜平胃散加半夏、茯苓之属。凡感寒而吐,有腹痛吐清涎等证象者,治 
宜祛寒化积,用紫苏、煨姜、橘红、白豆蔻、半夏、木香、白术之类。凡挟热而吐,有恶食、烦怒等证 
象者,治宜清热降气,用黄连、生姜、神曲、枳实、青皮、大黄之类。凡触秽而吐,有昏闷、口臭等证象者, 
治宜芳香化浊,用藿香、佩兰、浓朴、白芷、菖蒲、神曲、香豆豉之类(夏月胃气疲弱者多见之)。突然呕 
吐,困倦自汗,胃气暴伤者,治宜附子理中汤多加白术,此为吐证之重者,宜急救勿缓。至于常年呕吐, 
按时而发,谓之反胃,在乳哺之小儿为绝少,童年或间有之。治法大致分寒热虚三种∶寒反胃者呕青手足冷, 
宜二陈汤加丁香、附子、干姜、肉桂之属;热反胃者呕酸苦,面红手足热,宜二陈汤加黄芩、黄连之属;虚 
反胃者,呕宿食不化,脉软无力,宜四君子汤或四物汤之属,而随证应变,又可合呕吐之治法以参看者 
也。哕之治法∶声高有力而连属者,属热,可下;声低力怯而不上达者,属寒,宜温。通治之法,总宜调其 
胃气,若偶被冷风所吹而作呃逆者,此属于外因,稍饮热汤,气定自愈,可不必服药。干恶心之治法,宜用 
橘红煎服,入姜汁、白蜜,细细呷之,以滋润之。胃热者加川连、竹茹;胃寒者加炮姜;胃虚者加人 
参;气逆者加吴萸。总之,凡治呕吐,当其初起泛恶之时,宜引而吐之,以去其滞,吐后方用药安之,则胃 
气不伤。久呕不止,必加镇重之药以坠之。中气久虚,必借谷食以和之,或饴糖、白蜜以润之,忌用有油之物 
如桃仁、杏仁、栝蒌、莱菔子、山栀(其有不得不用者亦在所不禁)之属。此皆不可不知也。 
x附方x 
(一)小半夏汤 治支饮痰积膈上,喘嗽呕哕。 
半夏 生姜 
(二)左金丸 治肝火燥盛,左胁作痛,吞酸呕吐,筋疝痞 
结,一切肝火之证,并治霍乱转筋,火邪内炽,及噤口痢,饮食入口即吐者。 
川黄连(六两) 吴茱萸(盐水泡,一两) 
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一二钱。 
(三)乌梅丸 治蛔厥,吐蛔,久痢。 
乌梅 细辛 桂枝 附子 人参 黄柏 干姜 黄连 蜀椒 当归 
(四)大半夏汤 治反胃呕吐。 
半夏 人参 白蜜 
(五)逍遥散 见第六章第四节。 
(六)六君子汤 见第五章第三节。 
(七)六味地黄丸 见第三章第五节。 
(八)二陈汤 见第六章第三节。 
(九)平胃散 见第六章第三节。 
(十)附子理中汤 见第五章第四节。 
(十一)四君子汤 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二)四物汤 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三)五苓散 见第三章第五节。 



第七章·吐泻论治

第三节·泻证述要

属性:甲、概况 
大便不实,利下无度谓之泻。泻有溏、泄、利、滑、洞五种,因虚实寒热之别而证状遂有不同也。溏者, 
下稠粘垢秽,溏薄之物,多属于湿,多属于热,间亦有属于寒者;泄者,腹泻注下,多属于寒,然暴注下迫 
有声,有属于热者;利者,泻而利也,不利者则属于痢之一类;滑者,泄下不禁也,多属于寒;洞 
者,泄泻过甚,空洞无物也,多属于虚。而泻之寒热之大别,大概其色黄赤而其味臭者为热,其色灰白嫩黄 
臭不甚者为寒,其间夹痰者为痰湿,渣滓不化者为食积也。惟小儿之泻,食积为多,故恒见气味酸臭,渣滓不 
化之状,泻出色黄者病浅,以胃气盛也,泻出色青者病深,以胃气衰也。更有小儿多病脾弱,泄泻为 
半化之状,时止时泻,则宜健脾为主,因循必伤脾,转成慢惊之证,则难治矣。又小儿腹泻,恒多大腹膨胀, 
初起膨胀,按之坚结者,积滞不行而胀也,宜攻下之,积去宜急和其脾;继则虽胀而不坚,能食而不化者,虚 
胀也,宜扶脾健胃。然腹胀多兼有虫积,故须参看疳证治法以为之变通。总之,泄泻者,肠之病也。 
其源因脾受水湿,不能转运,致使小肠无由分别水谷,遂并入大肠而成泻。《经》称小肠为受盛之官,化 
物出焉。今肠病泄泻,无由出其化物之用,则饮食之精微,尽为糟粕而下注,势必脾伤 
水溃,津液枯竭,终至陷成不治之证。故泄泻一证,决不可以等闲视之也。 
乙、治法 
泻证之于小儿,非因食积,即为脾弱,故主治宜以消积扶脾为大法。但消积之中,食积宜消,寒积宜温, 
热积宜泻,痰积宜化,消积同而用药各别也。扶脾之中,湿盛宜渗,土衰宜培,扶 
脾同而用药各别也。大凡初起之泻,先宜祛湿消积,用二陈汤去甘草加猪苓、泽泻、神曲、浓朴主之。泻之 
多稀水者,宜多加祛湿之剂;泻之多滓渣者,宜多加消积之剂;再如溏薄之泻谓之溏,不似水之稀,不似 
食之积,所下稠粘垢秽者,如属酸臭,多由湿热,宜胃苓汤加黄连,暑月用六一散加陈皮、泽泻、佩兰、 
神曲;如属清冷,多由于寒,宜用陈皮、煨姜、苍术、白术、白豆蔻、吴萸、紫苏,甚者用附子理中汤;再 
如注下之泻谓之泄,若完谷不化,困倦少力者,多虚而夹湿,宜四君子汤合升阳除湿汤;若暴注下迫,稀而 
热臭者,多热而夹暑,宜白虎汤或桂苓甘露饮;再如泻下不禁谓之滑,大肠寒冷,收缩无权,宜固肠丸; 
再如泄泻过甚,空洞无物谓之洞,虚而兼寒,宜万全丸加人参、白术、陈皮、黄 、禹余粮。此外有夹火而 
泻者,腹痛一阵泻一阵,虽泻而仍觉后重,小便赤涩,宜黄芩芍药汤;有盛暑伤于外,阴冷伤其中,内外受迫 
而泻者,多腹痛足冷自利,但小便赤而口气浊,宜连理丸;有由寒湿化热而泻者,里急后重,数至圊 
而不能便,茎中作痛,宜八正散加木香、槟榔通之;有肾虚无火而泻者,天明则泄,一注而空,宜四神丸;有 
暴注而泻,大便如水,中有小结屎,欲起又泻,欲止不止者,小便多清,身冷自 
汗,此属于寒,宜浆水散温之;有夹痰而泻者,宜二陈汤加神曲、姜竹沥荡涤之。此诸泻之治法也。总之, 
治泻纲领,初宜淡渗理湿,久则升举之,必滑脱不禁,乃可止涩,虚寒悉现,始进 
温补,在小儿尤不宜过事消导,伤其脾阳,庶无贻误之虑也。 
x附方x 
(一)二陈汤 见第一章第四节。 
(二)胃苓汤 和血,补血。治脾胃受湿,饮食停积,霍乱呕吐,浮肿泄泻,四肢酸痛,小便短 
少,及湿疟水蛊。 
苍术 浓朴 陈皮 白术 茯苓(各一钱五分) 泽泻 猪苓(各一钱) 甘草(六分) 肉桂(五分) 
加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清水煎服。 
(三)六一散 治诸热证,及热泄烦躁,小便不通,石淋,麻疹色紫黑者。 
滑石(水飞净,六两) 甘草(一两) 
共为细末,每服一钱。 
此方为暑令常饮妙品,加辰砂名益元散,热病加豆豉、葱白,热吐用姜汁调灯芯汤下,白痢加吴萸,血 
痢加红曲,止泄加炮姜,消斑加青黛,肺热咳嗽加薄荷,胃热口渴加石膏。 
(四)附子理中汤 见第五章第四节。 
(五)四君子汤 见第三章第五节。 
(六)升阳除湿汤 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腹鸣泄泻,四肢困弱,溺黄脱肛。 
苍术(一钱) 升麻 柴胡 羌活 防风 神曲 泽泻 猪苓(各五分) 陈皮 麦芽 甘草(炙。各三分) 
清水煎服。 
(七)白虎汤 见第五章第二节。 
(八)桂苓甘露饮 治霍乱,温热病,烦渴引饮,小便不通,大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