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一惊风
急惊风
属性:钱乙曰。急惊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热气出。二便黄赤。剧则发搐。盖热盛则生风属肝。此阴盛阳虚
也。利惊丸主之。以除热痰。不可用巴豆及温药大下之。恐搐虚。热不消也。小儿热痰客于心胃。因闻大声非常。则动
而惊搐矣。若热极虽不闻声及惊。亦自发搐。
张元素曰。急惊者。阳症也。俱腑受病。热痰客于心肺。是少阳相火旺。经云。热则生风。因闻人声而作。若谓东
方震卦。得火气而发搐。火本不动。焰得风而动。当用利惊丸、导赤散、泻青丸。搐止。宜服安神丸。
危亦林曰。惊风形症不明。若言阴症。则浑身又温。若作阳症。则又不大搐。乃阴阳不和。宜用防风温胆汤下大惊
丸、小惊丸。
杨士瀛曰。急惊先当定搐。搐由风也。风由热也。搐已定。方可下热退惊。热若不退。惊亦不散。急惊。截风定搐
为要。风搐既定。次与下热。热去则无风。风散则不搐。
朱震亨曰。老医常言小儿惊搐。多是热症。若先便用惊风药。若白附子全蝎僵蚕川乌之类。便成坏症。后有医幼科
者。只用导赤散加地黄防风进三服。导去心经邪热。其搐便止。次服宁神膏。神效。
曾氏曰。急惊之论。前代书所不载。惟曰阳痫。大概失所爱护。或抱于当风。或近于热地。昼则食多辛辣。夜则衾
盖太浓。郁蒸邪热。积于心。传于肝。再受人物惊触。或跌扑叫呼。雷声鼓乐。鸡鸣犬吠。一切所惊。未发之时。夜卧
不稳。睡中或哭或笑。切牙咬乳。鼻额有汗。气喘痰喘。忽尔闷绝。目直上视。牙关紧急。口噤不开。手足搐掣。此热
甚而然。况兼面红脉数可辨。盖心有热而肝有风。二脏乃阳中之阳。心火也。肝风也。风火阳物也。风主乎动。火得风
则烟焰起。此五行之造化。二阳相鼓。风火相搏。肝藏魂。心藏神。热则神魂易动。故发惊也。心主乎神。独不受触。
遇有惊则发热。热极生风。故能成搐。名曰急惊。治之之法。先发表。次通心气。疏涤肝经。安魂退热。惊风既除。与
之去痰。免成痴疾。但不可用大寒凉药。
李仲南曰。大要急惊用药。有次第。有轻重。开关以后。且与截风定搐。风搐既定。却下痰热。理为至当。若患在
痰热。未有惊风。只可退热化痰。不可妄投惊风药。盖药中多用寒凉。恐引痰热入经络。凡病在热不可妄治痰。止当解
表。病在惊不可妄治风。盖惊由痰热。只可退热化痰。而惊自止。病在痰不可便治惊。急须退热化痰。病在风不可便治
搐。盖风由惊作。只可利惊化痰。其风自散。若惊亦有搐。须用截风散。至妙之道。若治惊而痰不化。热亦不退。惊安
得自止。化其痰。热若不退。风亦不散。痰安得去。是知不治之治。所以治之也。急惊初传。风搐得定。而痰热一泄。
又须急与和胃定心之剂。若搐定而痰热无多。则但用轻药消痰除热可也。然急惊虽当下。切不可过用寒凉。致成慢惊。
且如只下痰热。不必太骤。但斟酌处。只用大黄一味足矣。且急惊症。原在于去肝风。降心火。幼幼书以为至要之说也。
薛己曰。急惊之候。牙关紧急。壮热涎涌。窜视反张。搐搦颤动。口中气热。颊赤唇红。脉浮洪数者。此肝经血虚。
火动生风。盖风生则阴血愈散。阴火愈炽。火动则肺金愈亏。肝木愈旺。宜滋肝血养脾气。
王肯堂曰。急惊由内挟实热。外感风邪。心家受热积惊。肝家生风发搐。肝风心火。二脏交争。风气壅盛。无可发
泄。故暴烈也。又有搐搦反张斜视。而牙关不紧。口无痰涎而气热。未可直指为惊风。恐是伤风伤寒夹食夹惊疹痘等症。
此即钱氏假搐之说。又各根据本症施治。又急惊搐搦。不可把捉。但扶持之。否则风痰逆入经络。遂使手足拘挛。或成废
疾。小儿急慢惊风。古谓阴阳痫。急者属阳。阳盛而阴亏。慢者属阴。阴盛而阳亏。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
皆因脏腑虚而得之。虚能发热。热则生风。是以风生于肝。痰生于脾。惊出于心。热发于肝。而心亦热。以惊风痰热。
合为四症。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为八候。凡眨眼摇头。张口出舌。唇红睑赤。面眼唇青。及泻皆青。发际印堂青筋。
三关虎口纹红紫或青者。皆惊风候也。大抵肝风心火。二者交争。必挟心热而后发始于搐。故热必论虚实。症先分顺逆。
治则有后先。盖实热为急惊。虚热为慢惊。慢惊当无热。其发热者虚也。急惊属阳。用药以寒。慢惊属阴。用药以温。
然又必明浅深轻重进退疾徐之机。故曰热必论虚实。男搐左视左。女搐右视右。男眼上窜。女眼下窜。男握拇指出外。
女握拇指入里。男引手挽左直右曲。女引手挽右直左曲。凡此皆顺。反之则逆。亦有先搐左而后双搐者。但搐则无声。
搐逆则有声。其指纹弯弓入里者顺。反外者逆。出入相半者难痊。故曰症必分顺逆。阳病阴脉。阴病阳脉。亦为反。
热甚生痰。痰甚生惊。惊甚生风。风甚发搐。治搐先于截风。治风先于利惊。治惊先于豁痰。治痰先于解热。其若四症
俱有。又当兼施并理。一或有遗。必生他症。故曰治有先后。纲领如此。若分三者言之。暴烈者为急惊。沉重者为慢惊。
至重者肝风木之克脾土。为慢脾风。丹溪云。忽惊用降火下痰丸。养血药作汤下之。慢惊当补脾。兼用朱砂安神丸。清
米汤
下。更于血药中求之。如四物四君东垣黄 益黄散之类。世以一药通治。甚妄。薛氏于急慢惊痫之外。又出惊风一症。
其候虚惕。怔忡。气怯。神散。痰涎来去。泄泻色青。盖惊之轻而虚者也。若惊入心。则面赤夜啼。用栀子清肝汤加黄
连。若入肝则面青眼窜。用柴胡清肝汤。若入脾。则面黄呕吐。虚汗嗜卧。用六君子汤加柴胡、山栀。若入肺。则面白
喘急。用异功散加柴胡、桔梗。若入肾。则面黑啮乳切牙。用六味地黄丸。
叶桂曰。小儿仓猝骤然惊搐。古曰阳痫。从热症治。古人用凉膈散为主方。按急惊属阳热病。用凉膈以清膈间无形
之热。膈上邪热。逼近膻中。络闭则危殆矣。此宣通乃一定之法。然必询病因察时候治之。幼科以痰热风惊四治。犹可
说也。吾乡有专科。立方钩藤、连翘、木通、薄荷、前胡、枳壳、桔梗加入表散消食。多不效验。惊为七情。内应乎肝。
肝病发惊骇。木强火炽。其病动不能静。且火内寄肝胆。火病来必迅速。后世龙荟芩连。必加冰麝硝黄。取其苦寒直降。
咸苦走下。辛香通里窍之闭也。如牛黄丸、至宝丹、紫雪皆可选用。凡热邪塞窍。神迷昏愦者仿此。钩藤、丹皮之属。
仅泄少阳胆热。与急惊暴热内闭之症。无益。若火热劫烁血液。苦寒咸寒。不中与也。宜犀角地黄汤之属。方书有镇坠
金石之药。有攻风劫痰之药。虽非常用。要不可不考。惊与厥。皆逆乱之象。仲景云。蛔厥都从惊恐得之。凡吐蛔腹痛
呕恶。
明是肝木犯胃。幼医乱治。束手告毙。余宗仲景法。每效。
卷一惊风
慢惊风
属性:钱乙曰。慢惊。因大病后。或吐泻。或只吐不泻。变成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螈 。昏睡露睛。
此无阳也。宜栝蒌汤主之。
张元素曰。慢惊者。阴症也。俱脏受病。
曾氏曰。治慢惊者。考之古书。亦无所据。惟载阴痫而已。盖慢惊属阴。阴主静而搐缓。故曰慢。其候皆因外感风
寒。内作吐泻。或得于大病之后。或传误转之候。目慢神昏。手足偏动。口角流涎。身微温。眼上视。或斜转。或两手
握拳而搐。或兼两足动掣。各辨男左女右搐者为顺。反此为逆。口气冷缓。或囟门陷。此虚热也。脉沉无力。睡则扬睛。
谓两目半开半合。此真阳衰耗。而阴邪独盛。阴盛生寒。寒为水化。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
胃中有风。螈 渐生。其螈 状。两肩微耸。两手垂下。时复动摇不已者。名曰慢惊。宜以青州白丸子、苏合丸入姜汁
杵匀。米饮调下。虚极者。加金液丹。
虞抟曰。慢惊者。因吐泻日久。中气大虚而得。盖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宜用温白丸。
鳌按。脾虚则生风者。非风自脾生。以脾虚则肝木必强。乃风生于肝也。故风盛则筋急。以肝主筋故耳。观
温白丸中僵蚕全蝎白附天麻等。皆治肝药可见。
李 曰。阴症慢惊。自阳症急惊传来。才经吐泻。便是慢惊。男子以泻得之为重。女子以吐得之为重。慢惊因吐泻
得者。宜醒脾散、加味术附汤。虚风痰多者。宜八仙散。慢惊纯阴症。宜乌蝎散。或阳症尚在。宜蝉蝎散。若有急惊方
传慢候。而尚有阳症。八候尚在。不必回阳。但与截风调胃。用蝉蝎散、醒脾散。若手足冰冷。方可回阳。用硫
黄、附子。泻滑青者。宜防慢惊。盖泻青色乃夹惊。木克土也。
李杲曰。小儿慢惊。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搐搦者。非风也。胃气欲绝也。用来复丹五粒研碎。米饮调下。即效。
史演山曰。慢惊之候。盖由急惊过用寒凉。或转太骤。传变成之。又有吐利不止而成者。有气虚暴吐泻而成者。有
夏月脾胃伏热。大吐泻。当解暑热。不可专曰固阳。有脏虚洞泻成者。有得之久嗽作痫者。有得之发痫不已者。有得之
虫
积冲心者。惟吐泻积痢成虚致之。则症变甚速。凡才经吐泻。便是慢惊。须用温中扶里。或搐来紧急。乃慢惊初传。尚
有阳症。不可误作急惊。世言搐慢为慢惊。非也。若泥此。往往指慢脾为慢惊矣。凡慢惊。男子以泻得之为重。女子以
吐得之为重。又吐有五症。泻有五症。各明所因主治。古云。病家怕惊不怕泻。医家怕泻不怕惊。如因泄泻不止。且先
治泻。若更治风。则惊风愈甚。如因他症。则当循原施治也。其慢惊候。若从急惊传来。只可截风调胃。均平阴阳。不
可全用阳药。使阳归阳。复作急惊之症。
张涣曰。急惊以关窍不通。略用冰麝开通。定其搐搦尚可。慢惊阴重阳亏。诸经已虚。不宜开通。又凉其脏。易作
慢脾风。致不易疗。
闻人 曰。慢惊危急。如眼睛昏定。定而砭。虽砭不左右顾。或窜视。四肢厥冷。汗出如流。口面黪暗。指甲黑。
四体垂。至重。慢惊症。眼半开半合。似睡不睡是也。其脉或浮或沉。身或热或凉。或吐或泻。或不吐不泻。或食乳。
或阻乳。名半阴半阳合病。即如伤寒半表半里也。
叶桂曰。慢惊古称阴痫。其治法。急培脾胃。理中汤为主方。有痰呕吐。用南星、白附子、六君子汤。声音不出。
开窍。加竹沥、姜汁、菖蒲根、郁金之属。是病。皆他病致变。其因非一。有过饥。禁食气伤。有峻药强灌伤胃。有暴
吐暴泻。脾胃两败。其症面青 白。身无热。虽热不甚。短气骨软。昏倦如寐。皆温补治之。惟呕逆不受乳食。温补反
佐姜连。连理汤、钱氏益黄散、钱氏异功散。
卷一惊风
慢脾风
属性:杨士瀛曰。慢脾风。由慢惊后吐泻损脾。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脾风。风无可逐。惊无可疗。但脾
间痰
涎凝滞。虚热往来。其眼合者。乃脾困气乏神迷也。若见眼合。便是脾风。慢惊眼在半开半合之间。乃知阴气所盛。传
入脏间。阳气已亏。脾经属阴。次第入脾。故言慢脾风候也。慢惊其眼半开半合。则当预作慢脾风调理。慢脾风之候。
面青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噤口切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冷。
其脉沉微。阴气极盛。胃气极虚。十救一二。盖由慢惊风传变。宜黑附汤救之。又生附四君子汤、蝎附散皆可。慢脾风
用药。乃不得已也。其危如灯无油。渐见昏减。钱氏用金液丹与青州白丸子各半研匀。米饮薄荷汤下一钱或钱半。此截
风阳也。
张云岐曰。小儿头虽热。眼珠青白而足冷。头虽热。或腹胀而足冷。头虽热。或泄泻而足冷。头虽热。或呕吐而足
冷。头虽热。或渴而足冷。以上五症作搐者。名曰慢脾风。速与补脾益真汤加全蝎一枚。或全蝎观音散。
谭殊圣曰。慢脾风。又名虚风。小儿或吐或泻后。面色虚黄。因虚发热。才见摇头斜视。昏困额汗。身亦粘汗。声
沉小而焦。即是脾风之症。不必定因急慢惊传次而至。慢脾。惟吐与泻积与痢传入。其症变至速。虚更速也。治必循次
平和。无令速愈之理。调脾养胃。不可过剂也。
鳌按。汤氏法。凡因吐泻成虚风慢脾者。先用夺命散、青州白丸子末。煎如稀糊。入蜜调。控下涎后。服醒脾散。
卷一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