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足厥阴之脉。从足上 。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故病证与疝痛相同。而腰痛足冷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 
故头痛也。王子方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头痛也。)黄脉之至也。 
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腹中、脾土之郛郭也。脾属四肢。 
土灌四末。四肢汗出当风。则风湿内乘于脾而为积气。盖风木之邪。内干脾土。湿与阴土同气相感。故留聚而为积也。 
脾气不能灌溉于四旁。则逆于中而为厥气矣。名曰厥疝者。气逆而痛也。夫男女气血相同。受病亦属同法。故于中央土 
脏。而曰女子同法者。欲类推于四脏也。)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尺以候肾。黑脉之至。上坚而大者。肾脏有积。而肾脉坚大也。上坚者。坚大在上而不沉也。与阴者。小腹而兼于前 
阴也。清水、冷水也。肾脏寒水主气。亦同气相感也。经云。积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 
病起于阴。阴既虚矣。则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生积。清湿袭阴之虚。病起于下而成积。夫风雨。天之邪也。清湿。 
地之邪也。言五脏之积。由天生而地成也。)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奇脉、奇经冲任之脉色也。冲任为经血之海。五脏之血。皆归于肝。故外荣于目也。面主气色。目主血色。目之五色 
而俱见面黄者。五脏之阴。而俱得胃脘之阳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经 
云。人无胃气者死。面无黄色。无胃土之阳矣。面之青黑赤色。皆藏邪乘阳。纯阴无阳。故皆死也。夫生于心。如心缟 
裹朱者。论五脏之生色也。察于目者。论五脏病成之色也。) 

卷二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属性: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方 
士、修炼方术之士。道、理也。凡藏物者。皆可名脏名腑。故皆自以为是也。按以上十篇。首四篇论精神气血。后六篇 
论脏腑阴阳。是以此篇申明藏精气者名脏。传化物者为腑。然又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亦所以藏精神气血者 
也。修养之士。欲积精全神。通玄牝。养胎息。结灵孕者。不可不知也。脑名泥丸宫。为上丹田。骨藏髓。脉藏血。诸 
髓血脉。皆会于脑。故脑为精髓之海。舌下为华池。有廉泉玉英二窍。通于胆液。黄庭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 
之可常存。女子、玄母也。胞者。养胎息。结灵胎者也。胎息经曰。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结精育胞化生身。 
留胎止精可长生。故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更当藏密而不可虚泻者也。)岐伯对曰。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地主闭藏而上升。天主化 
施而下降。言人之脏腑形骸。应象天地阴阳之气。此六者。与传化之府不同。故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 
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夫脏为阴。地为阴。地之浊气升于天。天受之而复降于下。故名曰传化之府。天主化施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 
得久藏。(魄门、肛门也。上合于肺。故名魄门。五脏之浊。从此而出。故亦为五脏之下使。肠胃之腐秽。从此而泻出。 
故曰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王氏曰。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但藏精气。故满 
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水谷充实于内。而不得久留。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 
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此复申明实而不满之义。)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此总结上文两节 
之义。)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口。手太阴之两脉口。五脏之气。皆变见于气口。故为五脏主。此论水谷入 
胃。以养五脏。五脏之精气。复荣于脉。而见于气口也。盖水谷之清者。荣于五脏。水谷之浊者。出于六腑。清中之清 
者。荣于经脉。清中之浊者。复传化于肠胃膀胱。此节论饮食于胃。有气味清浊上下出入之分。当知奇恒之府。亦受清 
中之清者也。)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 
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水谷入胃。由足太阴脾脏转输。以灌溉四脏。然水入于胃。又由手太阴肺藏之通调 
四布。谷入于胃。淫精于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脏腑。是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 
气口。故曰气口亦太阴也。言足太阴转输水谷之精。而手太阴亦为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之气。皆见于气口也。)故五 
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心肺居上为阳。肺乃心之盖而主气。开窍于鼻。故引脏象论。而言味 
归阴而气归阳也。道书云。鼻为天门。口为地户。)凡治病。必察其下。(下、谓肠胃水谷之所出也。按玉机论曰。五实 
死。五虚死。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实。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为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 
后利。则实者活。又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是以凡病必察其下二便也。)适其脉。(调 
适其太阴气口之脉。以决脏腑之气。)观其志意。与其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故 
当观其志意。与其所受之病焉。)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拘于鬼神者。欲其祝由而愈病也。然祝由之道。移精 
变气。以我之神而通神明。若惟拘于鬼神之事。不可与言至德矣。)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用针石者。有至巧之 
妙道。)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不能藏此精神以通鬼神。当以针石治其外。汤药治其内矣。若恶于针石。 
不许治以汤药。治之亦无功矣。按以上七篇。论阴阳脏腑。而脏腑阴阳之病。必须审证辨脉。治以针石醪醴。是以下编 
论五方有五治之法。病在外者。治以针石。病在内者。治以醪醴汤液。即欲祝由愈病。亦须移精变气。而后能通于神明。 
故此篇末结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乃承上起下之文也。) 

卷二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属性:治病之法。各有异同。五方之民。居处衣食。受病治疗。各有所宜。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不同。谓针石灸 。毒药导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夫九州八方。皆通于天气。天有春夏秋冬之四时。地有生长化收藏之五气。而人亦应之。是以东方主春生之令。而人 
气亦发生于外。故宜针石以治其外。南方主夏长之令。而人气更发越于外。故宜微针以治其皮毛。西方主秋收之令。人 
气亦收藏于内。故宜毒药以治其内。北方主冬藏之令。而人之阳气亦沉潜于下。故宜艾 以起阳气于至阴。中央湿土主 
生化之令。而人气亦守于中。故宜导引按跷。使灌通于四末。此地势有生长收藏之不同。而治法是亦有别也。)故东方之 
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域、区界也。宇内也。言天地始生之气。由东方之九野。以及于宇内之九州也。金西铭曰。首言 
地势使然。继言天地之所始生。地气通于天也。)鱼盐之地。海滨旁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 
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此言五方之生物。所以养生。如偏于嗜食。皆能致病也。地不满 
东南。故多旁水。海滨之地。利于鱼盐。旁水。故民多食鱼。近海。故嗜咸。得鱼盐之利。故居安食美也。鱼性属火。 
故使人热中。心主血脉。故咸胜血也。嗜咸。故色黑。血弱。致肉理空疏也。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灵枢经曰。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又曰。血泣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也。)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砭悲廉切叶边砭石、石针也。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 
针。即此类也。东方之地。人气发生于外。故其治诸病。宜于砭石也。夫春生之气。从东方而普及于宇内。故砭石之法。 
亦从东方而来。以施及于九州也。)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地之刚在西方。故多金玉砂石。 
天地降收之气。从西北而及于东南。)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实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 
体。其病生于内。(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根据山陵而居。故多风。金气坚肃。故水土刚强。不衣、不事服饰也。 
褐、毛布也。荐茵褥也。华、浓浓也。谓酥酪膏肉之类。饮食华浓。故人多脂而肥。水土刚强。肤腠肥浓。是以外邪不 
能伤其形。惟饮食七情之病生于内也。)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毒药、有毒之药也。五常政大论曰。大 
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九。盖上古以神农之上品无毒者。谓可久服长生。而中品 
下品有毒之药。以治病攻疾也。邪不外入。病从内生。故宜毒药治其内。天地秋收之气。从西以及于九州。故毒药治病 
之法。亦从西方来也。)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西北方、阴也。是以闭藏之气。惟北更甚。)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地高陵居。西北之势也。风寒冰冽。阴气胜也。野处乳食。北人之性也。)脏寒生满病。其 
治宜艾 。故艾 者。亦从北方来。(夫秋收之气收于内。冬藏之气。直闭藏于至阴之下。是以中土虚寒。而胸腹之间。 
生胀满之病矣。艾名冰台。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夫阳生于阴。火生于水。艾能得水中之真阳者 
也。北方阴寒独盛。阳气闭藏。用艾 灸之。能通接元阳于至阴之下。是以灸 之法。亦从北方而来也。夫人与天地参 
也。天有寒暑之往来。人有阴阳之出入。经曰。陷下则灸之。即四方之民。阳气陷藏。亦宜艾 。故曰。艾 之法。亦 
从北方来。董帷园曰。故凡虚寒胀满之病。治宜温补。启发元阳。不可误用寒凉克伐之剂。)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 
之所盛处也。(南方主夏长之气。是以为阳热所盛之处。)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地陷东南。故其地下而水土 
弱。低下则湿。故雾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 、腐也。如豉 醯醢之类。物 
之腐者也。致、密也。酸味收敛。故肉理致密。酸乃木味。故外见赤色。多雾露湿气。故其病挛痹也。金西铭曰。五方 
之民。举东方之嗜咸者。则见本色之黑。南方之嗜酸者。则见所生之赤。盖色生于味也。夫气为阳。味为阴。东方主春 
生之气。而民嗜藏下之咸。南方主浮长之气。而民嗜收敛之酸。有若阳鹿之嗜阴龟。潜龙之嗜飞燕。皆出于天性之自然 
也。)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南方之气。浮长于外。故宜微针以刺其皮。夫针有九式。微针者。其锋微 
细。浅刺之针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中央、土之位也。地平、土之体也。湿者、土之气也。 
化生万物。土之德也。位居中央。而气溉四方。是以所生万物之广众也。)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四方 
辐辏。万物会聚。故民食纷杂。化养于中。故不劳其四体。四肢为诸阳之本。痿痹者。手足之气逆。而痿弱不用也。平 
脉篇曰。阳脉不足。阴脉乘之。则洒淅恶寒。阴脉不足。阳往乘之。则发热。寒热者。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病也。盖言中 
土之民。不劳其四体。而气血不能灌溉于四旁。是以多痿厥寒热之病矣。)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 
也。(导引者。擎手而引欠也。按跷者。乔足以按摩也。盖中央之化气。不能充达于四旁。故宜导按其四肢。以引血气之 
流通也。夫中央之化气。由中而及于四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