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盖言本经之上经。论气之通于天。下经言病之变化。临病之士。 
审证辨脉。察色观形。分时候气。别正甄邪。再当比类奇恒。合之病能。诊可十全。方为得道。是以本卷一十五篇。自 
热病论至厥论。论疾病之变化。而以奇恒四篇。续于其后。谓疾病变化之外。而又有奇恒之病。诊恒病之脉证。又当合 
参之于病能。庶不致有五过四失之误。首论胃脘痈者。言荣卫血气。由阳明之所生。血气壅逆。则为痈肿之病。与外感 
四时六淫内伤五志七情之不同也。张兆璜曰。病能者。言奇病之形能也。)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 
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胃脉者。手太阴之右关脉也。人迎者。结喉两旁之动脉也。盖胃气逆。则不能 
至于手太阴。而胃脉沉细矣。气逆于胃。则人迎甚盛。人迎甚盛。则热聚于胃矣。)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 
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人迎者。胃之动脉也。故胃气逆。则人迎脉盛。热聚于胃口而不行。则留滞而为痈矣。)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此言胃不和而卧 
不安也。夫五脏所以藏精者也。精者胃腑水谷之所生。而分走于五脏。如脏有所伤。乃精有所往而不受。则为卧不安矣。 
盖五味入胃。津液各走其道。是胃腑所生之精。能分寄于五脏则安。逆留于胃。即为卧不安之病。上节论胃中气逆。则 
为脘痈。此言胃腑精逆。则卧有所不安。是奇恒之道。如璇玑玉衡。神转不回。如回而不转。则失其相生之机。如有所 
留阻。则为痈逆之病。故人不能少空悬其病也。张兆璜曰。夫百病之始生。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 
处。而又有奇恒之病。故人不能少悬其病。玉师曰。奇恒之病。病经气之厥逆。血气生于胃腑水谷之精。故先论阳明 
精气之逆。)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 
中。(此言肺气逆而为病也。脏真高于肺。为五脏之华盖。朝百脉而输精于脏腑。肺气逆则气盛而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 
矣。偃、仰也。奇恒阴阳中。谓玉机诸论篇中。言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也。张兆璜曰。此处提奇恒二字。)帝曰。 
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此论肾气逆而为病也。夫左脉主血当沉。右脉主气当浮。今 
脉不然。其所主之病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 
关在肺。当腰痛也(脉合四时。故冬诊之。左右脉皆当沉紧。今左脉反浮而迟。是逆四时之气矣。肾主冬气。而又反浮 
在左。故当主病在肾。颇关涉于肺。当为腰痛之病。)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 
故肾为腰痛之病也。(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是水谷所生之精气。先至于手太阴。太阴肺金。相 
生而顺传于肾。肾当复传之于肝。今反见浮迟之肺脉。是肾脏有病。而气反还逆之于母脏。故当主肾病之腰痛。而颇关 
涉之于肺也。)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经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此言五脏相通。虽顺传有次。然不得相生之正气。而反受母脏之寒邪。则为痈肿之病矣。)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等、 
类也。痈虽同名。而为病之因。各有其类。)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灵枢痈疽篇曰。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又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故痈肿。盖言邪客于脉络之中而为痈肿者。宜用针开除以去之。夫肾脉 
上贯肝膈。肾与肝脉。皆循喉咙入颃颡。故痈肿在颈。此病因于肾也。)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肝藏之血。行于皮肤气分。如肾藏之寒邪。顺传于肝。肝气盛而血聚于皮肤之间而为痈肿者。宜石而泻之。盖石者。 
砭其皮肤出血。针者。刺入经穴之中。故病在脉络者宜针。病在皮肤者宜石。是以同病异治而皆已也。张兆璜曰。陷 
下者又宜灸。始言针灸而后只言针石者。盖此篇论五脏之相传。而肾藏之气已传于肝。故只宜针宜石。设或有回陷于肾 
者。又当灸之。此虽不明言。盖欲人意会。读者宜潜心参究。不可轻忽一字。)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经曰。 
肝移寒于心。狂。膈中。又肝病者善怒。此肝虽顺传于心。而不得相生之正气。反受肝之寒邪。寒凌心火。故为怒狂。) 
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折、屈逆也。决、 
流行也。本经曰。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 
厥。此言肝气上逆。则阳气暴折而不得出。阳气难于流行。则肝气亦未得而治。故善怒也。)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 
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心为阳中之太阳。巨阳者。心之标阳也。少阳者。肝之表气也。 
夫阳明乃胃之悍气。故独动而不休。巨阳少阳不动者也。今不动之气。反动而大疾。故使人怒狂也。)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则已。(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是食入于阴。而长气于阳也。此言巨阳少阳。受气于心肝二脏之阴。肝心之气上逆。以致巨阳少 
阳之动大疾。故夺其食。则阴气衰而阳动息矣。)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夫所谓怒狂者。肝 
邪上乘于心。铁乃乌金。能伐肝木。故下肝气之疾速也。)帝曰。善。有病身热懈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此言脾气逆而为病也。夫饮酒数醉。气聚于脾中。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而四肢懈堕也。热盛 
则生风。风热相搏。是以汗出如浴。而恶风少气。张兆璜曰。饮酒者。先充络脉。从络脉而反逆于脾中。在心主脉。 
是从心气之传于脾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酒气聚于脾。 
则不能上输于肺。而下输膀胱矣。易曰。山泽通气。泽泻服之。能行水上。如泽气之上升为云。而复下泻为雨也。术乃 
山之精。得山土之气。能通散脾气于四旁。麋衔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能去风除湿者也。合三指撮者。三乃木之生 
数。取制化土气之义。后饭者。复以谷气助脾也。夫奇恒之病。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今论胃腑所生之精气。以太阴 
始。而顺传于肾。肾传之肝。肝传之心。心传之脾。是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而又有不得偃卧腰痛颈痈诸病。是四时六 
淫。七情五志之外。而有奇恒之逆传。奇恒之中。而又有顺传之奇病。故人不能虚悬其病也。按本经八十一篇。内论疾 
病者。只二十有奇。而论奇恒者有十篇。当知人之生病也。多起于厥逆。)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 
聚者坚也。搏者大也。(此论切求奇恒之脉法也。夫胃腑五脏之病能者。其气逆者。其脉沉细。故所谓沉之而细者。其应 
手如针之细而沉也。再按而摩之。切而求之。如胃精之聚于胃。脾气之聚于脾者。其脉坚牢而不鼓也。又如肺气之盛。 
肾气之上搏于肝。肝气之上搏于心者。其脉应指而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 
死生也。(上经者。谓上古天真。生气通天。至六节藏象藏气法时诸篇。论人之脏腑阴阳。地之九州九野。其气皆通于天 
气。下经者。谓通评虚实以下。至于脉解诸篇。论疾病之变化。金匮者。如金匮真言。脉要精微、平人气象诸篇。论脉 
理之要妙。以决死生之分。藏之金匮。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故曰。金匮者。所以决死生也。按本经以七七四十九 
篇。为上下经。后附论刺论穴。论五运六气。五过四失。如易之以八八六十四卦。分上下经。而后附系辞说卦诸篇之义。 
张兆璜曰。按新校正云。晋皇甫士安序甲乙经云。素问亦有亡失。隋人全元起注本。亦无第七卷。唐时王冰。以天元纪 
大论、五营运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政纪论、至真要论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取以补所亡之卷。 
是以上经下经之说。不合八十一篇之平分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揆度者。切度奇恒之脉病。奇 
恒者。言奇病之异于恒常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奇者。病五脏之厥逆。 
不得以四时之气应之。所谓恒者。奇恒之势。乃六十首。亦得以四时之气。而为死生之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 
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揆度奇恒。所指不同。故当切求其脉理。而复度其病处。如本篇论五 
脏之病能。当摩之切之。以脉求之。如太阳之肿腰椎。少阳之心胁痛。阳明之振寒。太阴之病胀。又当得其病处。而以 
四时度之。) 

卷五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属性: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论奇恒之府。而为奇恒之病也。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此六者。名为奇恒之府。是以本篇之所论。有犯大寒。内至骨髓。上逆于脑之脑髓骨病。脉解篇之脉病。口苦之胆病。 
九月而喑。及母腹中受惊之女子胞病。皆奇恒之府而为病也。盖此六者。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与气之通 
于天。病之变化者之不同。故所谓奇病也。张兆璜曰。一因子以病母。一因母以病子。妊娠子母。性命相关。岐伯对曰。 
胞之络脉绝也。(胞之络脉。胞络之脉也。绝谓阻隔不通也。盖妊至九月。胞长已足。设有碍于胞络。即使阻绝而不通。)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声音之道。在心主言。在肺主声。然 
由肾间之动气。上出于舌。而后能发其音声。故曰。舌者。音声之机也。胞之络脉系于肾。足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 
胞之络脉阻绝。则少阴之脉亦不通。是以舌不能发机而为喑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十月 
胎出。则胞络通而音声复矣。)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刺法、谓针经内之法也。疹、病也。 
言毋损其不足。益其有余。使成其病。而后复调治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 石也。( 、谓针。石、砭石 
也。针经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 
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是以身羸瘦者。不可妄用针石。此章重在有余。而兼引其不足。)无益其有 
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泄、谓用针泻之。针经曰。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 
精泄则病益甚而 。按腹中胞积。皆为有形。在女子胞则曰无益其有余。在息积曰不可灸刺。在伏梁曰不可动之。是腹 
中有形者。皆不可刺泄。刺虽中病。而有形之物不去。则反泄其精气。正气出而邪病反独擅于其中。故为疹成也。朱圣 
公曰。女子胞。腹中积。皆为有余。)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 
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此肺积之为病也。肺主气而司呼吸定息。故肺之积曰息奔。在本经曰息 
积。积者渐积而成。是以二三岁不已。夫肝肺之积。皆主胁下满。积在肝则妨于食。此积在肺。故不妨于食也。此病腹 
中有形。不可灸刺。凡积当日用导引之功。调和之药。二者并行。斯病可愈。若只用药而不导引。则药不能以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 
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此其气积于大肠之外而为伏梁也。大肠为肺之府。气逆不 
通。是以身体髀股 皆肿。此根因于风邪伤气。留溢于大肠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