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3-伤寒附翼-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太阴病,以吐利腹满痛为提纲,是遍及三焦矣。然吐虽属上,而 
由于腹满,利虽属下,而由于腹满,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其来由有三∶有因表虚而风寒自外入者,有因下 
虚而寒湿自下上者,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法当温补以扶胃脘之阳,一理中而满痛 
吐利诸症悉平矣。故用白术培脾土之虚,人参益中宫之气,干姜散胃中之寒,甘草缓三焦之急也。且干姜得白 
术,能除满而止吐,人参得甘草,能疗痛而止利。或汤或丸,随机应变,此理中确为之主剂欤!夫理中者理中 
焦,此仲景之明训,且加减法中又详其吐多下多腹痛满等法。而叔和录之于大病瘥后治真吐一症,是坐井观天 
者乎! 
按∶太阴伤寒,手足自温者,非病由太阳,必病关阳明。此阴中有阳,必无吐利交作之患,或暴烦下利, 
或发黄便硬,则腹满腹痛,是脾家实,而非虚热,而非寒矣,又当于茵陈、调胃辈求之。 
x四逆汤∶x 
干姜 附子 甘草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二句,是立方之大旨。脉浮为在表,迟为在脏,浮中见迟,是浮为表虚,迟为脏寒矣。 
腹满吐利,四肢厥逆,为太阴症。姜、附、甘草,本太阴药,诸条不冠以太阴者,以此方为太阳并病立法也。 
按四逆诸条,皆是太阳坏病转属太阴之症。太阳之虚阳留于表而不罢,太阴之阴寒,与外来之寒邪相得而益深。 
故外症则恶寒发热,或大汗出,身体痛,四肢疼,手足冷,或脉浮而迟,或脉微欲绝;内症则腹满腹胀,下利 
清谷,小便自利,或吐利交作。此阴邪猖獗,真阳不归,故云逆也。本方是用四物以救逆之谓,非专治四肢厥 
冷而为名。盖仲景凡治虚症,以补中为主,观协热下利,脉微弱者用人参,汗后身疼,脉沉迟者加人参。此脉 
微欲绝,下利清谷,且不烦不咳,中气大虚,元气已虚,若但温不补,何以救逆乎?观茯苓四逆之治烦躁,且用 
人参,其冠以茯苓而不及参,则本方有参可知。夫人参通血脉者也,通脉四逆,岂得无参?是必因本方之脱落 
而仍之耳。薛新甫用三生饮,加人参两许,而驾驭其邪,则仲景用生附,安得不用人参以固其元气耶?叔和以 
太阴之吐利四逆,混入厥阴,不知厥阴之厥利,是木邪克土为实热,太阴之厥利,是脾土自病属虚寒,径庭自异。 
若以姜、附治相火,岂不逆哉?按理中、四逆二方,在白术、附子之别。白术为中宫培土益气之品,附子为坎宫 
扶阳生气之剂。故理中只理中 
州脾胃之虚寒,四逆能佐理三焦阴阳之厥逆也。后人加附子于理中,名曰附子理中汤,不知理中不须附子,而 
附子之功不专在理中矣。盖脾为后天,肾为先天,少阴之火所以生太阴之土。脾为五脏之母,少阴更太阴之母, 
与四逆之为剂,重于理中也。不知其义者,谓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附子得生姜而能发散,附子非干姜则不热, 
得甘草则性缓。是只知以药性上论寒热攻补,而不知于病机上分上下浅深也,所以不入仲景之门也哉! 
x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x 
此太阴调胃承气之方也。凡治病必分表里,而表里偏有互呈之证,如麻黄之喘,桂枝之自汗,大青龙之烦 
躁,小青龙之咳,皆病在表而夹里症也。用杏仁以治喘,芍药以止汗,石膏以治烦躁,五味、干姜以治咳,是 
于表剂中兼治里也。若下利腹胀满者,太阴里症而兼身体疼痛之表症,又有先温其里,后解其表之法。若下利 
清谷,而兼脉浮表实者,又有只宜治里,不可攻表之禁。是知仲景重内轻外之中,更有浅深之别也。夫汗为阳 
气,而腰以上为阳,发汗只可散上焦营卫之寒,不能治下焦脏腑之湿。若病在太阴,寒湿在肠胃而不在营卫, 
故阴不得有汗,妄发其汗,则胃脘之微阳随而达于表,肠胃之寒湿入经络,而留于腹中,下利或止,而清谷不 
消,所以汗出必胀满也,凡太阳汗后胀满,是阳实于里,将转属阳明;太阴汗后而腹满,是寒实于里,而阳虚 
于内也。邪气盛则实,故用浓朴、姜、夏,散邪而除胀满;正气夺则虚,故用人参、甘草,补中而益元气。此 
亦理中之剂欤!若用之于太阳汗后,是抱薪救火,如此症而妄作太阳治之,如水益深矣。 
x三物白散∶x 
桔梗 贝母 巴豆 
太阳表热未除,而反下之,热邪与水气相结,成实热结胸;太阴腹满时痛,而反下之,寒热相结,成寒实 
结胸。夫大小陷胸用苦寒之品者,为有热也。此无热症者,则不得概以阳症之法治之矣。三物小陷胸汤者,即白 
散也。以其结硬而不甚痛,故亦以小名之;以三物皆白,欲以别于小陷胸之黄连,故以白名之。在太阳则或汤 
或丸,在太阴则或汤或散,随病机之宜也。贝母善开心胸郁结之气,桔梗能提胸中陷下之气。然微寒之品,不足 
以胜结硬之阴邪,非巴豆之辛热斩关而入,何以使胸中之阴气流行也?故用二分之贝、桔,必得一分之巴豆以佐 
之,则清阳升而浊阴降,结硬斯可得而除矣。和以白饮之甘,取其留恋于胃,不使速下,散以散之,比汤以荡 
之者,尤为的当也。服之而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者必利,以本症原自吐利,因胸下结硬而暂止耳。今因其势 
而利导之,使还其出路,则结硬自散也。然此剂非欲其吐,本欲其利,亦不欲其过利。故不利进热粥一杯,利 
过不止进冷粥一杯,此又复方之妙理欤!仲景每用粥为反佐者,以草木之性各有偏长,惟稼穑作甘为中和之味, 
人之精神血气,皆赖之以生。故桂枝汤以热粥发汗,理中汤以热粥温中,此以热粥导利,复以冷粥止利,神哉! 
东垣云∶“淡粥为阴中之阳,所以利小便。”则利水之剂,未始不可用也。今人服大黄后用冷粥止利,尚是仲 
景遗意乎?此证叔和编在太阳篇中水 病后,云“寒实结胸无热症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按 
本论小陷胸汤是黄连、栝蒌、半夏三物,而贝母、桔梗、巴豆亦是三物。夫黄连、巴豆,寒热天渊,岂有可服 
黄连之症,亦可服巴豆之理?且此外更无别方,则当云三物小陷胸汤为散亦可服。如云白散亦可服,是二方矣。 
而方后又以身热皮粟一段杂之,使人昏昏不辨。今移之太阴胸下结硬之后,其症其方,若合符然。 
x麻仁丸∶x 
杏仁 芍药 枳壳 浓朴 大黄 麻仁 
土为万物之母者,以其得和平之气也。湿土不能生草木,然稻、藕、菱、芡等物,亦有宜于水者。若燥土 
坚硬无水以和之,即不毛之地矣。凡胃家之实,多因于阳明之热结,而亦有因太阴之不开者,是脾不能为胃行 
其津液,故名为脾约也。承气诸剂,只能清胃,不能扶脾。如病在仓卒,胃阳实而脾阴不虚,用之则胃气通 
而大便之开阖如故。若无恶热、自汗、烦躁、胀满、谵语、潮热等症,饮食小便如常,而大便常自坚硬,或数 
日不行,或出之不利,是谓之孤阳独行。此太阴之病不开,而秽污之不去,乃平素之蓄积使然也。慢而不治, 
则饮食不能为肌肉,必至消瘦而死。然腑病为客,脏病为主,治客须急,治主须缓。病在太阴,不可荡涤以取 
效,必久服而始和。盖阴无骤补之法,亦无骤攻之法。故取麻仁之甘平入脾,润而多脂者为君,杏仁之降气利 
窍,大黄之走而不守者为臣,芍药之滋阴敛液,与枳、朴之消导除积者为佐,炼蜜为丸,少服而渐加焉,以和 
为度。此调脾承气,推陈致新之和剂也。使脾胃更虚更实,而受盛传道之官,各得其职,津液相 
成,精血相生,神气以清,内外安和,形体不敝矣。 
上太阴五方。按诸经皆有温散温补法,惟少阳不用温;诸经皆有益阴清火法,惟太阴忌寒凉。若热病传经 
有嗌干等症,仍当清火;素有脾约大便不顺,亦当滋阴。要知制方,全在活法,不可执也。 

卷下
少阴方总论
属性:仲景以病分六经,而制方分表里寒热虚实之六法。六经中各具六法,而有偏重焉。太阳偏于表寒,阳明偏 
于里热,太阴偏于虚寒,厥阴偏于实热,惟少阳与少阴司枢机之职,故无偏重。而少阳偏于阳,少阴偏于阴,制 
方亦因之而偏重矣。然少阴之阴中有阳,故其表症根于里,热证因于寒。治表症先顾其里,热症多从寒治者, 
盖阴以阳为主,固肾中之元阳,正以存少阴之真阴也。其或阳盛阴虚,心烦不得卧,见于二三日中,可用芩、 
连者,无几耳。肾本无实,实症必转属阳明,亦由少阴之虚。知其虚,得其机矣。 
x麻黄附子细辛汤x 
x麻黄附子甘草汤∶x 
少阴主里,应无表症;病发于阴,应无发热,今始受风寒即便发热,似乎太阳而属之少阴者,以头不痛而 
但欲寐也。《内经》曰∶“逆冬气而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故少阴之发热而脉沉者,必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 
固其里。盖肾为坎象,二阴不藏,则一阳无蔽,阴邪因得以内侵,孤阳无附而外散耳。夫太阳为少阴之表,发 
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本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 
气,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远矣。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内外咸调,则风寒散而阳自归, 
精得藏而阴不扰。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表病及里脉浮而可发汗者径庭矣。若得之二三日,表热尚 
未去,里症亦未见,麻黄未可去,当以甘草之和中,易细辛之辛散。佐使之任不同,则麻黄之势亦减,取微汗 
而痊,是又少阴发表之轻剂矣。二方皆少阴中风托里解外法。 
风本阳邪,虽在少阴中而即发,不拘于五六日之期。用细辛、麻黄者,所以治风,非以治寒也;用附子者, 
所以固本,非热因热用也。寒本阴邪,即在太阳,热不遽发,故有或未发之辞。麻黄、桂枝,长于治 
风,而非治寒之主剂,故主治在发热恶寒。若无热恶寒者,虽有头项强痛之表急,当以四逆、真武辈救其里矣。 
盖病发于阴,便已亡阳,不得以汗多亡阳一语为谈柄也。少阴制麻附细辛方,犹太阳之麻黄汤,是急汗之峻剂; 
制麻附甘草汤,犹太阳之桂枝汤,是缓汗之和剂。盖太阳为阳中之阳而主表,其汗易发,其邪易散,故初用麻 
黄、甘草而助以桂枝,次用桂枝、生姜而反佐以芍药。少阴为阴中之阴而主里,其汗最不易发,其邪最不易散, 
故用麻黄、附子而助以细辛,其次亦用麻黄、附子而缓以甘草。则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非必 
须阴出之阳而解耶。然必细审其脉沉而无里症者,可发汗,即知脉沉而症为在里者,不可发汗矣。此等机关, 
必须看破。人皆谓麻黄治太阳之伤寒,而不知仲景用以治少阴之中风。且麻黄在太阳,只服八合,不必尽剂, 
妙在更发汗,则改用桂枝。在少阴始得之与二三日,皆可温服一升,日三服。则汤液本草分麻黄为太阳经药, 
犹掘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矣。 
x附子汤∶x 
人参 白术 附子 茯苓 芍药 
此大温大补之方,乃正治伤寒之药,为少阴固本御邪之剂也。夫伤则宜补,寒则宜温,而近世治伤寒者, 
皆以寒凉克伐相为授受,其不讲于伤寒二字之名实久矣。少阴为阴中之阴,又为阴水之藏,故伤寒之重者,多 
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死症。如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口中和,恶寒脉沉者,是纯阴无阳 
之症,方中用生附二枚,取其力之锐,且以重其任也。盖少火之阳,鼓肾间动气以御外侵之阴翳,则守邪之神 
有权,而呼吸之门有锁钥,身体骨节之痛自除,手足自温,恶寒自罢矣。以人参固生气之原,令五脏六腑之有 
本,十二经脉之有根,肾脉不独沉矣。三阴以少阴为枢,设使扶阳而不益阴,阴虚而阳无所附,非治法之善也。 
故用白术以培太阴之土,芍药以滋厥阴之木,茯苓以利少阴之水。水利则精自藏,土安则水有所制,木润则火 
有所生矣。扶阳以救寒,益阴以固本,此万全之术。其畏而不敢用,束手待毙者,曷可胜计耶?此与麻黄附子 
汤,皆治少阴表症而大不同。彼因病从外来,表有热而里无热,故当温而兼散。此因病自内出,表里俱寒而上 
虚,故大温大补。然彼发热而用附子,此不热而用芍药,是又阴阳互根之理钦!此与真武汤似同而实异。此倍术、附 
去姜而用参,全是温补以壮元阳。彼用姜而不用参,尚是温散以逐水气。补散之分歧,只在一味之旋转欤! 
x真武汤∶x 
附子 生姜 白术 茯苓 芍药 
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取此名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