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疾者,本下经。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后梁陶隐居又加《名医别
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本经》用朱书,《别录》用墨书以别之。
上品药性,亦皆能遗疾,但其势力和浓,不为仓卒之效。然岁月常服,必获大益。
中品药性,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渐薄,服之者祛患为速,而延龄为缓。
下品药性,直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
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
出产收采藏蓄市买俱宜明辨
属性:药品所产,各有风土之宜,必本《图经》取用,方能致效。人参生自上党,黄 产于绵山,
山药、地黄须珍怀庆,玄胡、苍术必羡茅山。舶上茴香坚且实,汉中防己大而圆。广木香、川当
归随土着号,胡黄连、银柴胡因地擅名。若非预求真药,何能奏绩收功?至于草木根 ,收采各
有其时,取根多以二月、八月,斯时气液尚藏。收茎惟在夏末初秋,此际发生正旺。又云春收
宜早,秋采宜迟,大都要因气味盛全采而收之,各当其时可也。蓄藏之法,亦要究心,有宜晒曝、
火烘之不同,又必风吹密固之各异。黄精、二地贮固实则不 霉,
半夏、南星灰汤煨晒方坚实。人参、枸杞遇梅雨必要频烘,薏苡、山药逢温热可将数晒。硼砂收
同绿豆,冰片贮以灯芯之类。若不着意留心,未免噬脐空手。百凡市肆买求,尤宜留神辨认,
或非道地之真,则多莠苗相泥。以西呆为木香,指玄参为续断,明松脂滴作乳香,五灵脂捣充没
药,山栀染黑作砂仁,半夏煮黄为胡索,牛蹄锉为犀角,虎胫假以驴 ,绵花梗形似藿香,土
当归样同独活,川芎杂以 本,马蔺揉于泽兰末,
五灵搀入麝香捶樟脑伪充冰片,锻石和面作成附子,紫皮调土捏作小丁香。巧伪百般,不能枚
举。精详细察,存乎其人。
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
药有四气五味
属性:《本草经》云∶药有四气寒热温凉,此兼性气而言也。又有香臭腥臊之四气,如沉檀、脑
麝之气香,阿魏、大蒜其气臭,鱼、蛤、铜钱其气腥,鸡、鸭、狐狸其气臊,此则四气而兼性气
为言也。《本经》独言寒热温凉四性,而不言香臭腥臊,恐或遗之耳。五味酸、咸、甘、苦、辛。
盖天地定位,惟五行生化万类。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如寒气坚,故咸味可用以软;
热气软,故苦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酸味可用以收;臊气收,故辛味可用以散;土为中气,
无所不和,故甘味可用以缓。此四气五味,药之纪纲,业医者须详明之,方可以为司命之寄也。
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
药用必明六化
属性:《内经》曰∶治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生病之络也。
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其主病何如?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采药岁也。)司岁物何也?
天地之专精也。曰∶司气者何如?曰∶司气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不足则物薄,有余则物精。)
非司岁物何如?曰∶散也。(非专精则散气,散物则物不纯。)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浓薄,
性用有静躁,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
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类,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夫药之
气味不必同,同气之物其味俱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
互相气味各有浓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明其用。
凡药昆虫草木,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汁不全。
又况新陈之不同,精粗之不等,须采而用之,斯有效也。
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
药有轻清重浊
属性:轻清成象,本乎天者亲上也;(味薄,茶之类。)重浊成形,本乎地者亲下也。(味浓,大黄之类。)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浊者,荣华腠理。浊中清
者,荣养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
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
药用气味所宜
属性: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而换。气薄为阳中之阴,气浓者为阳中之阳;
味薄为阴中之阳,味浓者为阴中之阴。辛、甘、淡之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之寒者,为
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夫辛、甘、淡、
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气味生成,
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
凡药苦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苦甘寒泻血热。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人手太阳。麻黄
苦,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
汗而升上,然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附子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
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粥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
清头目。
凡药根之在土中者,中半以上,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以
入土者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
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
头;在中焦者,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
凡药之五味,大抵随五脏所入之味而为补泻。甘入脾,酸入肝,咸入肾,苦入心,辛入肺。
所入之味,亦不过因其性而调治之。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
润燥,苦能燥湿、软坚,咸能软坚,酸能收缓,甘能缓急,淡能利窍。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白术。)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柏。)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芒硝。)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肝虚以陈皮、
生姜之类补之。经云∶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若补其肾,熟地黄、黄柏
是也。如无他证,惟不足,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
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心虚则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心火也,以生姜补肝。如
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以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脾虚则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实则以枳壳泻之。如无他证,虚则以钱氏益黄散,实则泻黄
散。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心。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肺虚则五味子补之,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实则用钱氏泻白散,虚则用阿胶散。虚则
以甘草补脾土,补其母也。实则以泽泻泻肾水,泻其子也。
肾虚则熟地黄、黄柏补之,泻以泽泻泻之。肾本无实,本不可泻,钱氏有补肾地黄丸,
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金生水故也,以五味子补肺而已。
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
五宜
属性:肝色青,宜食甘,糯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
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
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
五禁
属性: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酸走筋,筋
病毋多食酸。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
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
五入
属性: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
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盖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故味
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肤黑,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
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与殃同。)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则长有天命矣。
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
五伤
属性: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
肉胝胸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发落。
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
六陈药
属性:枳壳、陈皮与半夏,茱萸、野狼毒及麻黄。六般之药宜陈久,入用之时仔细详。
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
十八反
属性:本草明言十八反,逐一从头说与君。人参、芍药与沙参,细辛、玄参及紫参,苦参、丹参并
前药,一见藜芦便杀人。白芨、白蔹并半夏,栝蒌、贝母五般真,莫见乌头与乌喙,逢之一反疾
如神。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若还吐蛊用翻肠,寻常犯之都不好。蜜、腊莫与
葱相睹,石决明休见云母。藜芦莫使酒米侵,人若犯之都是苦。
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
十九畏
属性:硫黄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相见,野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
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芒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官
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见便跷蹊。大凡修合看逆顺,炮鉴炙爆要精微。
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
七方
属性:大方之说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盖治肝及在下而远者,宜
顿服而数少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专,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王太
仆以人之身三折之,上为近,下为远。近为心肺,远为肝肾,中为脾胃。以予睹之,身半以上
其气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气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又手之三阴阳,亦天也,其
气高;足之三阴阳,亦地也,其气下;戊己之阴阳亦人也,其气犹中州。故肝之三服,可并心之
七服;肾之二服,可并肺之七服也。
小方之说亦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有分两微而平服之小方。盖治心肺及在上而近者,宜
分两微而少服而频之小方,徐徐而呷之是也。病无兼证邪气专,可一、二味而治者,宜君一臣
二之小方。故肾之二服,可分为肺之九服及肝之三服也。
缓方之说有五∶有甘缓之之缓方,糖、蜜、枣、葵、甘草之属是也。盖病在胸膈取甘能恋也。
有丸药以缓之之缓方,盖丸之比汤散,其气力宣行迟故也。有品件群众之缓方,盖药味众则各
不得骋其性也。如万病丸七八十味递相拘制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盖药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
比至其下,力已衰,故补上治上,制之以缓,缓则气味薄也。故王太仆云∶治上补上,方若迅
急则上不任而迫走于下。制缓方而气味浓,则势与急同。
急方之说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溲便闭塞不通,借备急丹以攻之。此
药用不宜长,盖病不容俟也。又如中风于关紧急,浆粥不入,用急风散之属是也。有汤散荡涤之
急方,盖汤散之比丸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有药性有毒之急方,盖有毒之药能上涌下泄,可以
夺病之大势也。有气味浓药之急方,药之气味浓者,宜趋下而气力不衰也。故王太仆云∶治下补
下,方之缓,缓慢则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气味薄,则力与缓等。
奇方之说有二∶有古单方之奇方,独用一物是也。病在上而近者,宜奇方也。有数合阳数
之奇方,谓一三五七九,皆阳之数也,以药味之数皆单也。君一臣三、君三臣五亦合阳之数也,
故奇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之说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复方之偶方,盖方之相合者是也。病在下而远者,
宜偶方也。有数合阴数之偶方,谓二四六八十也,皆阴之数。君二臣四、君四臣六亦合数之
阴也,故偶方宜汗不宜下。
复方之说,有一方、二方、三方相合之复方,如桂枝越脾一方,如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