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42-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当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和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今黄家腹痛而呕,应 
内有实邪,当是大柴胡汤以下之。若小柴胡,则可止呕,未可疗腹痛也。 
x柴胡汤方x(见寒疝呕吐中) 

卷五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属性: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注】呕家,呕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今呕而有脓,此内有痈,脓溃而呕, 
非呕病也,故曰∶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集注】赵良曰∶经云∶热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为壅,胃脘属阳明经,阳明气逆则 
呕,故脓不自咳出,从呕而出,此痈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过半中,在肺之下者,脓则 
不从呕出而从大便出矣。 
程林曰∶夫痈溃则为脓,脓上出必令呕,故不必治其呕,脓尽则呕自止也。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注】呕病后渴饮而不呕,为胃气和,此欲解也。因渴而后呕,呕而复渴,为水停心 
下,此属饮家之呕,非呕病也。 
【集注】赵良曰∶呕则饮去,饮去则阳气回,津液犹未布,故渴耳。虽渴,终以邪去 
正回而必解也。先渴却呕者,即前痰饮条中,小半夏茯苓汤之证也。 
程林曰∶先呕却渴者,为呕后而胃无津液,得水和之即愈;先渴却呕者,本渴而饮 
水,水停胃中作呕也,故属水饮。 
尤怡曰∶呕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呕却渴者,痰水已去,而胃气将复也,故曰∶此为 
欲解。先渴却呕者,因热饮水过多,热虽解而饮旋积也,此呕因积饮所致,故曰∶此为 
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注】呕病之人,津液已伤,本应渴也;今反不渴者,以心下素有支饮故也,此属支 
饮之呕,非呕病也。 
【集注】徐彬曰∶支饮者,偏旁而不中正也。 
高世FS 曰∶支饮者,水气循经,屈曲支行,其形如肿是也。支饮而呕,故曰∶此属 
支饮。《饮咳篇》云∶呕家本渴,渴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此详诸呕吐之病,以明其治也,呕者,有声有物之谓也;吐者,有物无声之谓 
也。凡诸呕吐,饮食不得下咽者,主之小半夏汤,降逆安胃也。 
【集注】赵良曰∶呕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热,不可概论也。食入即吐,热也;朝 
食暮吐,寒也。此则非寒非热,由中焦停饮,气结而逆,故用小半夏汤。 
沈明宗曰∶此痰饮多而致呕之方也。外邪内入而呕,必自饮食稍进;此痰饮多而外 
邪少,拒格胸胃之间,气逆而谷不得入,故用生姜散邪,半夏以消痰饮而止呕逆。 
x小半夏汤方x(见痰饮中)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注】此详申上条饮呕,以明其治也。呕吐病后,则伤膈上津液,若思水者,急与饮 
之,不复呕吐者,是病去胃和自解也。思水者,与饮之而仍呕吐者,是病未除而有水饮 
也。主之猪苓散者,利水以止呕吐也。 
【集注】程林曰∶上章言先呕却渴,此为欲解;今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亦 
与上证不殊,故急与之以和胃。然思水之人,又有得水而贪饮,则胃中热少不能消水,更 
与人作病,故思水者,用猪苓散以散水饮。 
魏荔彤曰∶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欲解之征也,即论中所言,先呕后渴,此为 
欲解之义也。急与之,呕吐后伤津液,水入而津液可复也。若夫未曾呕吐即思水者,即 
论中所言,先渴却呕之证也,是为水停心下,应治其支饮,而渴方愈也。主以猪苓散,利 
水补土,以治湿邪者,治渴而即以治上逆之呕吐也。 
x猪苓散方x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呕而腹满是有里也,主之大柴胡汤,攻里以止呕也;今呕而发热,是有表也,主 
之小柴胡汤,和表以止呕也。 
【集注】程林曰∶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夫呕家未有发热者,以发热属半 
表半里,故与小柴胡汤以和之。 
李 曰∶伤寒发热者为表证,然邪欲侵里,里气拒而不纳,则逆而作呕,此半表半 
里证也。小柴胡为治半表半里,和解之剂。 
x小柴胡汤方x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注】呕而心烦,心中懊 ,内热之呕也。今呕而脉弱,正气虚也;小便复利,中寒盛 
也。身有微热而复见厥,曰难治者,此为寒盛格热于外,非呕而发热者比,故以四逆汤 
胜阴回阳也。 
【集注】高世 曰∶呕者水去寒犹在上,小盒饭少,今复利者,寒亦在下也。脉弱者, 
气衰于内。身微热者,格阳于外,呕证如是,则上下寒而内外虚,若见手足逆冷而厥者,则 
表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为难治。四逆汤主之,生附子壮火回阳以治厥,干姜温脾 
暖胃以治呕,甘草安中调上下以治内外也。 
x四逆汤方x 
附子(生用,一枚) 干姜(一两半) 甘草(炙,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 
两。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注】呕逆之气上冲于胸,胸中气实,则不受邪,必不满也;若胸中气虚,客寒邪气 
得以留连,故胸满也。主之吴茱萸汤,补正气,降邪气也。 
【集注】徐彬曰∶胸乃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之阳气足以御之则不呕,呕亦胸中无恙 
也,乃呕而胸满,是胸虚邪客,不但胃不和矣。虚邪属阴,故以吴茱萸之苦辛温,善驱 
浊阴者为君,人参补虚为佐,而以姜、枣宣发上焦之正气也。 
x茱萸汤方x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呕而肠鸣,肠虚而寒也。呕而心下痞,胃实而热也。并见之,乃下寒上热,肠 
虚胃实之病也,故主之半夏泻心汤,用参、草、大枣以补正虚,半夏以降客逆,干姜以胜中 
寒,芩、连以泻结热也。 
【集注】程林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此邪热乘虚而客于心下,故用芩、连泄热除 
痞,干姜、半夏散逆止呕。《内经》曰∶脾胃虚则肠鸣。又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人 
参、大枣、甘草,用以补中而和肠胃。 
x半夏泻心汤方x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 
草(炙,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注】有声有物谓之呕,有声无物谓之哕,即干呕也。今有声无物而吐涎沫,故曰干呕。 
吐逆,吐涎沫也。干呕吐酸苦,胃中热也;干呕吐涎沫,胃中寒也。主之半夏干姜散,温 
中止呕也。 
x半夏干姜散方x 
半夏 干姜(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注】干呕吐涎沫者,以半夏干姜散,温中止呕也。若更头痛,此属寒气盛而逆之甚 
也,故用吴茱萸汤,温寒下气,大折冲逆之势也。 
【集注】徐彬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上焦既有寒邪,格阳在上,故主头痛。用吴 
茱萸温补以驱浊阴也。 
李 曰∶太阴、少阴经,从足至胸,俱不上头,二经并无头痛证。厥阴经上出额,与 
督脉会于巅,故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从经脉上攻也。不用桂、附,用 
吴茱萸者,以其入厥阴经故耳!余皆温补散寒之药。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干呕者,胃气逆也,若下利清彻,乃肠中寒也。今下利浊粘,是肠中热也,故 
用黄芩汤以治其利,合半夏生姜汤,以治干呕也。 
【集注】程林曰∶中焦不和,则气逆于上而作呕,迫于下而为利,故用半夏、生姜,入 
上焦而止呕;甘草、大枣,入中焦而和脾;黄芩。芍药,入下焦而止利。如是则正气安而 
邪气去,三焦和而呕利止矣。 
魏荔彤曰∶此呕为热逆之呕,利为挟热之利。 
x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x 
黄芩(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注】吐者,有物无声之谓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己即吐者火也,以寒性迟,火性 
急也。故以大黄甘草汤,缓中泻火,火平自不吐也。 
【集注】王肯堂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 
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愤乱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已 
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无速于大黄,故取之也。 
程林曰∶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食已即吐,是胃热上逆而不能容食,与反胃寒 
呕水饮不同,故用是汤以平胃热。 
高世 曰∶食己即吐者,非宿谷不化之胃反,乃火热攻冲之吐逆。 
x大黄甘草汤方x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注】病患欲吐,上越之势方盛,故不可下之。若病患吐后,其势衰矣,因其衰而济 
之,故已吐有可下之法也。 
【集注】徐彬曰∶治病之法,贵因势利导,故《内经》曰∶在上者越之,在下者竭之。今 
病欲上吐,不可强之使下,凡病皆然,故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程林曰∶按“欲”字,乃吐而未吐之义。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详申欲吐之状,以明其治也。喘者呼吸气急也,似喘不喘,谓胸中 
似喘之不快,而不似喘之气急也。呕者吐物而有声也,似呕不呕,谓似作呕之状,而不 
似呕之有物也。哕者干呕也,似哕不哕,谓似乎哕之有声,而不似哕之声连连也。胸彻 
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总形容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乱无奈,懊 欲吐 
之情状也,故以半夏降逆,生姜安胃也。 
【集注】沈明宗曰∶似喘不喘,似呕不呕, 
似哕不哕,诚不是喘,不是呕,不是哕也。彻者,通也,竟是通心中愦愦然无奈,即泛泛 
恶心之义也。 
x生姜半夏汤方x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 
一服。止,停后服。 
【集解】李 曰∶生姜、半夏,辛温之气,足以散水饮而舒阳气,然待小冷服者,恐寒 
饮固结于中,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今热药冷冻饮料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 
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内经》之旨也。此方与前半夏干姜汤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 
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前因呕吐上逆,顿服之则药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气,呕吐立 
除;此心中无奈,寒饮内结,难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气徐徐散也。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按】“文蛤汤主之”五字,当在头痛之下,文义始属,是传写之讹。兼主之“主”字, 
衍文也。 
【注】吐后而渴,当少少与饮之,胃和吐自止也。若恣意贪饮,则新饮复停,而吐必 
不已也,当从饮吐治之。若兼感微风,脉必紧,头必痛。主之文蛤汤者,是治渴兼治风 
水也。故以越婢汤方中盖文蛤。越婢散风水也,文蛤治渴不己也。 
【集注】程林曰∶贪饮者,饮水必多,多则淫溢上焦,必有溢饮之患,故用此汤以散 
水饮,方中皆辛甘发散之药,故亦主微风,脉紧头痛。 
x文蛤汤方x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个) 大枣(十 
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集解】李 曰∶文蛤汤,即大青龙汤去桂枝,乃发汗之剂,使水饮从毛窍中泄去,以 
散水饮于外。经云∶开鬼门,洁净府。此一方两得之。以内有麻黄、生姜等解表药,故 
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