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体元气保养说明书:求实养虚不生-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明白了,练习太极拳,一定会让郁闷之气不降而自降,让浩然正气不生而自生。”这位先生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年之后,他告诉我,他的太极拳已经打得有滋有味,每天不打上两趟就会觉得缺了什么。很多工作上的麻烦事,也能够像太极拳一样随曲就伸、四两拨千斤了。而我也发现,他脸上的笑容,少了职业感,而多了自信、从容和大度。这就是气足的力量!

第三章 如何使用饮食来补精气神 略少饮食忌口法,多数疾病可防治(1)

    时代在变,引发人们疾病的因素也在变。几十年前,营养不良是多数疾病的源泉。到现在,营养过剩成为了当代人疾病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养生应注意“补中有攻”。

常有病人在我开完药方之后,会习惯性地问我:“大夫,您看吃这药有哪些忌口?”也有人怀疑:所谓“忌口”是不是中医故弄玄虚呢?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如果不注意忌口,那么,不少看似平常的食物,就是病从口入的“毒药”!

比如说,前两天我就碰到这么一位患者,是一位中年女性,脸上经常容易起痤疮,反反复复好多年了。我给她开了三叶汤,让她用枇杷叶、桑叶、竹叶各15克,水煎服,每天2次。这三味药虽少,却能够清热解毒,对痤疮的治疗很有效果。我同时叮嘱她饮食要清淡,最好以素食为主。

过了一周,病人很高兴地前来复诊,说吃药的效果很好,脸上的痤疮下去了一大半儿。“开始的时候还觉得不信呢,就这么点药,哪能有效呀?后来,抱着半信半疑的想法开始吃,没想到效果特别明显。”我也很高兴,就又给她略微调整了一下处方,估计再吃上两三个星期就差不多了。

没想到再过一周她又来复诊的时候,我差点没认出她来,满脸的痤疮比最初看的时候还严重,她哭丧着脸对我说,大夫,这是怎么回事呢?

“是不是吃什么辛辣、油腻的食物了,比如,四川火锅、水煮鱼、香辣虾一类的?”我问她。“没有!我吃了整整两个星期的素食了。”我觉得有些意外,就让她伸出舌头进行舌诊。看完舌头,我底气十足地对她说:最近你肯定吃过什么烧烤、辛辣之类的东西,你再好好想想。

她想了一会儿,突然拍了一下脑门,“吃点瓜子、羊肉串这样的零食也算吗?”我点了点头,这当然算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忌口太素了,就买了一大袋炒瓜子解个馋,还在路边小摊吃过两次烤肉串。您怎么能看出来呢?”

她的舌苔明明白白地“写着”她的病情和饮食的秘密呢。第一次看病的时候,舌苔黄腻,黄为热,腻为湿,一派湿热之像。而湿热正是痤疮的“病根儿”,所以,我开出了祛湿热的药方。第二次复诊的时候,她的舌苔已经变得接近正常的淡红之色。而这次重新变为黄腻,肯定是吃了热性的(热辣或烧烤或煎炸等)、湿性的(油腻或酒类等)饮食,当然也包括正餐外的“零食”。

对于体质非常健康的人来说,吃什么样的美味都对身体无妨,但对体质偏弱的人来说,很多食物不亚于“毒药”,比如对这位患有痤疮的患者来说,因为本身体质偏于湿热,再吃湿热类的烧烤、煎炸食物,就相当于“火上浇油”,本来吃药快治愈的疾病,一下子变得比以前更严重,你说一大袋炒瓜子、十来根羊肉串,是不是“药效”比我开的中药还要厉害呢?

我时常听很多名老中医感慨:几十年前,人们生病多是虚病,营养不良是多数疾病的来源,很多病人甚至只需吃几只炖母鸡,好好补一下就能治好病;而当代人的疾病多是营养过剩所致,所以,应该补中有攻!我自己更是深有体会,像这位患有痤疮的患者,病根儿就是体内湿热过多,需要用清热去湿的药物去攻逐,如果用补药,只会越补越坏。老百姓都知道“病从口入”的谚语,而敢用“病从口出”法进行养生和治疗的医生却并不多见。中医让你忌口,其实就是切断进入你体内的病源,这就做不用药而胜似药!

第三章 如何使用饮食来补精气神 略少饮食忌口法,多数疾病可防治(2)

    那么,普通人都该注意哪些饮食宜忌呢?我给大家总结了一句话,适合于绝大多数人:“饮食少吃一两口,少油少盐和少糖”。如果你坚持做到了,超过半数的疾病都可以得到预防和治疗。科学家们发现:人类饮食的“鲜美感觉”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多油脂(大鱼大肉比青菜萝卜更美味);二是多盐分(口味重的饮食比素淡的要感觉好吃);三是多糖分(糖果和可乐受孩子们欢迎的理由)。而在我们中医看来,则可以合并成为“清淡”两字,“清”是少油、少脂,少吃油煎油炒、富含油脂的肥美厚味;“淡”是少盐、少糖,改变“口重”的习惯。饮食不清淡,过多的油盐糖就会造成体内湿盛、气郁、血淤,让人的“精气神”因为“太过”而失衡。

有人会说:“你说得太玄乎了吧,以前一直这样吃饭,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难道我们一日三餐里藏着这么多危害健康的‘定时炸弹’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专门组织专家调查,发现一个惊人的数据: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天的烹调油、食盐、糖大致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两倍,属于严重超标状况!而严重超标的后果,是导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三高”慢性病的罪魁祸首。而要改变这种容易致病的饮食习惯,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每次吃饭的时候,有意识对多油、多盐的食物少吃上一两口,对多糖的饮料(如可乐、果汁)少喝上一两口,长此以往,就会慢慢把饮食习惯调整到健康的平衡状态。

听我讲完这些并不玄奥的“略少饮食忌口法”,这位大姐终于下定决心,利用她掌管为家人做饭的“权利”,开始主动调节全家的饮食菜谱:增加了清淡爽口的素菜,减少了油盐的用量,还把儿子爱喝的可乐、爱吃的冰激凌从冰箱中清走。半年后,这位大姐一家三口人到我的诊室来报喜:老公的脂肪肝在体检中发现已经从重度变为轻度了,儿子从虚胖的小胖墩儿变得瓷瓷实实,大姐脸上的痤疮早已经一扫而光,还满脸愉悦地告诉我:她那高血压的老毛病,也已经差不多消失了。她正用全家亲身的事例,说服父母和公婆也实行“略少饮食忌口法”,希望能让老人的糖尿病、冠心病也能够“病从口出”。

没有什么比听到患者康复的消息更令我高兴的,于是,我又把“微旋养精法、微提养气法、微笑养神法”,也通通告诉这位大姐,希望这些养生方法能够给他们全家人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快乐。

不过,能够像这位大姐一样,在饮食健康上改正观念并控制自己的人是比较少的。有很多人向我提出建议:“大夫,您有什么秘方,能够让我们既享受口福,又消除隐患呢?”

如果你暂时不能少吃几口美味(注意,不是不让你吃,而是让你尽量少吃而已),那么,我来给你推荐三个可以当作茶饮的“薏米荷叶茶”、“清气姜橘饮”、“三七代茶饮”,它们分别能够祛除体内的湿盛、气郁、血淤,阻止饮食中过多油盐糖造成的“三高”。既然“疾病从口而入”,那么,我们运用调精、调气、调神(活血)的中医法则,也能够“让健康从口而出”!

第四章 居家必备十种药,炼精化气更补神 六味地黄丸,神通广大治“虚热”(1)

    在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慢性肾炎、更年期综合症等常见病中,只要有“虚热(上火)”的现象,就可以放心服用六味地黄丸。另外,对普通读者而言,与其告诉他六味地黄丸是“补肾精”的,还不如告诉他是“治虚热”的更为准确。

人们最熟知的中成药,莫过于六味地黄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这种药是“补肾”的专用药,有点中国“伟哥”的意思。其实,六味地黄丸的应用范围比伟哥广泛多了。只要你最近有“上火”的感觉,就可以考虑用六味地黄丸来降降“虚热”。

曾有一位老先生来诊所就诊,我见他身材魁梧,面色红润,白须飘飘。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初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像有病的人。不过对我们医生而言,越是看起来特别健康的人,越是要加以注意,因为这些表面现象通常会蒙蔽了他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仔细为他把脉诊断,他的脉摸起来有点沉细数,舌诊是舌红少苔,这都是里有虚热的表现。近距离观察老先生,发现他满面红光的红色稍微有点儿过,也就是说两颧泛着潮红,那也是虚热的明显特征。我问老先生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老先生说自己体质一向很好,但近期有点头晕目眩、嘴里发干、腰酸腿疼的症状,就赶紧找中医调理一下。

我在心里分析老先生的病情:虚热就像是若有若无的小火苗,悄无声息地在体内燃烧,中医上叫做“虚火上炎”。这把火上扰头部,就会导致头晕目眩乃至耳聋耳鸣;烧灼津精,造成津液不足,就会使人口燥咽干;津液不能滋润腿脚,还会让人腰膝酸软。

由于老先生的病特别典型,所以我也敢“大胆预测”老先生没有提到的症状。“您是不是睡觉的时候经常出一身汗,不过,醒来以后就不出汗了?”

“呦,真神了,您怎么知道的呀?这两天我真是一睡一身汗,我还以为是天太热造成的。”老先生非常惊讶地说。其实,我们医生哪有神仙的算命本事啊,只不过根据疾病的本质做出推理分析罢了:虚火在体内产生内热,能够迫津外出。晚上睡觉的时候,人不活动而内热最重,所以出汗最多;而白天人在活动,内热减轻,所以汗就止住。

对于一些比较典型的疾病,医生有时的确能够“未卜先知”,让病人感觉大夫有料事如神的特殊本领。但大多数疾病错综复杂,必须病人原原本本地向医生细说各种症状,这时候,如果病人非要考考医生的“测病本事”,就是不说自己的详细病情,那么,遭殃的肯定是病人自己了。医生毕竟不是神仙,他需要病人提供各种复杂甚至矛盾的症状,像“侦探福尔摩斯”那样根据蛛丝马迹来进行苦苦探究。

我给老人开出了六位地黄丸的汤剂,还嘱咐老人,汤药的效果比丸药快,“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所以,先用汤药迅速消除急性症状。以后,可以到药店购买六味地黄丸的丸药来吃,“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这位老人才服了一周的汤剂,盗汗的症状就消失不见,吃了一年多六味地黄丸后,虚热的老毛病得到了彻底改善,真算是鹤发童颜、神清气爽了。

有人会好奇地问:六味地黄丸不是治疗“肾虚”的特效药吗?怎么让你一说,就变成了治“虚热”的专用药?

其实,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名医、儿科大家钱乙所创,最初被当做“幼科补肾专药”来使用的。不过,后世的医家发现这种药在成人中有更广泛的应用。

第四章 居家必备十种药,炼精化气更补神 六味地黄丸,神通广大治“虚热”(2)

    中医讲“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六味地黄丸可以滋补肾精,精是生命的本源,从“养精蓄锐”入手,便能够带动精气神和五脏六腑达到动态平衡。这里还要特别提醒的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讲“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联系”,一个脏腑虚(如肝虚),就可能累及多个脏腑虚(如肾虚、脾虚),凡是人处于亚健康或患上慢性病,大多会和肾虚、脾虚、肝虚……有关联。所以,如果如果一个医生告诉你“肾虚”,并不一定说明什么,只能表明你身体并非处于完全健康状态而已,切记!

一个高水平的中医师,最重要的是告诉患者虚损的性质,是虚热、虚寒,还是气虚、血虚?这才是治病养生的关键所在。就像中年人、老年人身体大多出现虚损之象,而且五脏六腑“一损俱损”,这时候就要根据虚损的性质来补养身体,虚热要清热,虚寒要祛寒,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套用一句老话“兵来将挡,水来土屯”。

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小伙子,听到肾虚两个字,尤其惊慌。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肾虚”就意味着身体的严重虚损,对于小伙子来说,还隐喻着性功能遭受损伤的别样含义。在此,我郑重声明,这种想法是严重错误的。因为在中医界,很多大夫看了100个病人,会发现80个、甚至90个病人有肾虚症状,而且无论男女老少。这说明什么呢?肾虚只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病症而已,就像感冒、鼻炎一样,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常遭遇。千万注意:人们印象中“肾虚”的含义,和中医大夫所说的肾虚含义,几乎完全不是一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