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2-伤寒论翼-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移寒于脾土而吐利,从本也。 
少阴传阳症有二∶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是传阳明,脏气实则还之腑也;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是传太阳, 
阴出之阳,下行极而上也。 
热在膀胱而便血,亦脏病传腑,此阴乘阳也,然气病而伤血,又阳乘阴也,亦见少阴中枢机之象。此是自阴 
转阳,与太阳热结膀胱自下血者,见症同而病因异。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虽烦,利必自愈。此亦是脾家实,露出 
太阴底板,与太阴七八日暴烦下利自止同。盖少阴来复之阳,微则转属太阴,而秽腐自去;盛则转属阳明,而糟 
粕不传。郁则内实,而入阳明大府广肠之区;横则外达,而遍太阳内外气血之部。要知紧脉转微,是复少阴本脉, 
故转太阴而自解;脉沉细数,是兼阳脉,故入阳经而为患。然热虽盛不死,亦阴得阳则解之变局也。 
六经皆有烦躁,而少阴更甚者,以真阴之虚也。盖阳盛则烦,阴盛则躁,烦属气,躁属形。烦发于内,躁见 
于外,是形从气动也;先躁后烦,是气为形役也。不躁而时自烦,是阳和渐回,故可治;不烦而躁,是五脏之阳 
已竭,惟魄独居,故死。故少阴以烦为生机,躁为死兆。 
伤寒以阳为主,不特阴症见阳脉者生,亦阴病见阳症者可治也。凡 卧四逆,吐利交作,纯阴无阳之症,全 
赖一阳来复,故反烦者可治,手足反温、反发热者不死耳。太阳少阴皆有身痛骨节痛之表,水气为患之里。太阳 
则脉浮紧而身发热,用麻黄汤发汗,是振营卫之阳以和阴也;少阴则脉沉而手足寒,用附子汤温补,是扶坎宫之阳 
以配阴也。太阳之水属上焦,小青龙汗而发之,阳水当从外散也;少阴之水属下焦,真武温而利之,阴水当从下 
泄也。 
阴阳俱紧,与太阳伤寒脉相似。夫紧脉为寒,当属少阴。然病发于阴,不当有汗,反汗出者,阴极似阳,阴 
虚不能藏精所致也。亡阳之前,已先亡阴矣。阳无所根据,故咽痛呕吐,见虚阳之不归;阴不能藏,故下利不止, 
见真阴之欲脱也。则附子汤用三白以滋阴,参、附以回阳,为少阴返本还原之剂。 
肾主五液,入心为汗,少阴受病,液不上升,所以阴不得有汗。仲景治少阴之表,于麻黄细辛汤中加附子, 
是升肾液而为汗也。若真阴为邪热所逼,则水随火越,故反汗出。仲景治少阴之里,附子汤中任人参,是补肾液 
而止汗也。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条,是少阴经文,王氏集之脉法中,故诸家议论不一。夫少阴脉络肺,肺主鼻, 
故鼻中涕出;少阴脉络舌本,故舌上苔滑;少阴大络注诸络以温足胫,故足冷。此症不名亡阳者,外不汗出,内 
不吐利也。口中气出,唇口干躁,鼻中涕出,此为内热;阴阳脉紧,舌上苔滑, 卧足冷,又是内寒。此少阴为 
枢,故见寒热相持之症,而口舌唇鼻之半表半里,恰与少阳口苦咽干目眩相应也。勿妄治者,恐阴阳相持时,清 
火温补等法用之不当,宁静以待之至七日来复。微发热,手足温,是阴得阳则解也。若八日以上反大发热,再加 
吐利,即是亡阳。若其人反加恶寒,是寒甚于表,上焦应之,必欲呕矣。若加腹痛是寒甚于里,中焦受之,必欲 
利矣。当此阴盛,急当扶阳,庶不为假热所惑而妄治。 
但欲寐,即是不得眠。然但欲寐是病情,乃问而知之;不得眠是病形,可望而知之。欲寐是阴虚,不眠是烦 
躁,故治法不同。三阳惟 
少阳无承气症,三阴惟少阴有承气症。少阳为阳枢,阳稍虚,便入于阴,故不得妄下,以虚其元阳。少阴为阴枢, 
阳有余,便伤其阴,故当急下以存其真阴。少阳属木,惟畏其克土,故无下症;少阴主水,更畏有土制,故当急 
下。盖真阴不可虚,强阳不可纵也。 
少阴病用大承气急下者有三症;得病二三日,热淫于内,肾水不支,因转属阳明,胃火上炎,故口燥咽干也, 
急下之,谷气下流,津液得升矣。得病六七日,当解不解,津液枯涸,因转属阳明,故腹胀不大便,所谓已入于 
腑,下之则胀已,宜于急下者。六七日来,阴虚已极,恐土燥于中,心肾不交耳。若自利纯清水,心下痛,口燥 
舌干者,是土燥火炎,脾气不濡,胃气反浓,水去而谷不去,故宜于急下。 
少阴为性命之根,少阴病是生死关,故六经中独于少阴历言死症。然少阴中风,始得时,尚有发热脉沉可汗 
症。若初受伤寒,其机甚微,脉微细但欲寐,口中和,背恶寒,人已皆不觉其为病也。若身体痛,手足寒,骨节 
痛,脉沉者,此表中阳虚症;若欲吐不吐,心烦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者,此里之阳虚症;心烦不得卧,此 
里之阴虚症也。若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与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 卧足冷,舌上苔滑者,此少阴半表 
半里,阴阳驳杂之症也。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而咽痛吐利者,此阴极似阳,肾阳不归,为亡阳症也。若至八九日, 
一身手足尽热者,是寒极生热,肾阳郁极而胜复太过也。其腹痛下利,少便不利者,有水火之分;若四肢沉重疼 
痛,为有水气,是阳虚而不胜阴也;若便脓血与泄利下重者,此为火郁,是阳邪陷入于阴中也。下利清谷,里寒 
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者,是下虚而格阳也。吐利兼作,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是阴极而发躁也。岐伯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定其中外,各守其乡。”此即仲景治少阴之大法也。同是恶 
寒卧,利止手足温者可治,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治。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不烦而躁,四逆而脉不至者死。 
同是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烦躁四逆者死。同是呕吐汗出,小便数、少者可治,自利烦躁,不得卧 
者死。盖阴阳互为其根,阴中无阳则死,独阴不生故也。 

卷下
厥阴病解第六
属性:太阴厥阴,皆以里症为提纲。太阴为阴中之阴而主寒,故不渴;厥阴为阴中之阳而主热,故消渴也。太阴主 
湿土,土病则气陷下,湿邪入胃,故腹痛自利;厥阴主相火,火病则气上逆,火邪入心,故心中疼热也。太阴腹 
满而吐,食不下;厥阴饥不欲食,食即吐蛔。同是食不下,太阴则满,厥阴则饥。同是一吐,太阴则吐食,厥阴 
则吐蛔。此又属土属木之别也。太阴为开,本自利而下之,则开折,胸下痞硬者,开折反 也;厥阴为 ,气上 
逆而下之,则 折,利不止者, 折反开也。 
两阴交尽,名曰厥阴,又名阴之绝阳,是厥阴宜无热矣。然厥阴主肝,而胆藏肝内,则厥阴热症,皆少阳相 
火内发也。要知少阳厥阴,同一相火。相火入于内,是厥阴病;相火出于表,为少阳病。少阳咽干,即厥阴消渴 
之机;胸胁痞满,即气上撞心之兆;心烦,即邪热之初;不欲食,是饥不欲食之根;喜呕,即吐蛔之渐。故少阳 
不解,转属厥阴而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而欲愈。如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不欲食,至数日热除,欲得食, 
其病愈者是已。 
太阴提纲是内伤寒,不是外感。厥阴提纲是温病,而非伤寒。要知六经各有主症,是仲景伤寒杂病合论之旨 
也。诸经伤寒无渴症,太阳不恶寒而渴,即是温病也。惟厥阴伤寒,肝木郁而不得出,热甚于内,盗窃母气以克 
火,故渴欲饮水。若不恶寒,当作温病治之。要知温乃风木之邪,是厥阴本病,消渴是温病之本,厥利是温病之 
变。《内经》所谓热病皆伤寒之类,此正其类也。 
厥阴消渴,即以水饮之,所谓顺其欲,然少与之可以平。凡水多与之,反以益阴邪,当量其消与不消,恐水 
渍入胃也。渴欲饮水与饥不欲食对看,始尽厥阴病情。 
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症;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夫阴寒如此而不用姜、附者,以 
相火寄于肝经,外虽寒而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手足愈冷,肝胆愈热,故厥深热亦深。所以伤寒初起, 
脉症如此者,不得遽认为虚寒,妄投姜、附以遗患也。 
厥者必发热,热与厥相应,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此四证是厥 
阴伤寒之定局。先热后厥,厥热往来,厥多热少,热多厥少,此四证是厥阴伤寒之变局。皆因其人阳气多寡而然, 
如太阳伤寒亦有已发热未发热之互词也。 
《内经》之寒热二厥,因于内伤,与本论因外邪者不同。《内经》热厥,只在足心,是肾火起涌泉之下也。本 
论热厥,因热在肝脏,而手足反寒,故曰厥深热亦深。《内经》之寒厥,有寒无热;本论之寒厥,先厥者后必发 
热。热胜则生,寒胜则死,此内伤外感之别。厥阴有晦朔具合之理,阴极阳生,故厥阴伤寒,反以阳为主。热多 
厥少,是为生阳,故病当愈;厥多热少,是为死阴,故病为进。其热气有余者,或便脓血,或发痈脓,亦与《内 
经》热厥不同。 
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阳气起于五指之表,气血调和,营卫以行,则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也。厥阴无阳,厥 
阴病则阴阳不相顺接,故手足厥冷。若热少厥微而指头寒,知病可愈,手足反温者,虽下利必自愈,此阴阳自和 
而顺接也。若脉微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是阴阳之气绝矣。 
本篇云∶“诸四逆厥者,不可下。”又曰∶“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二义不同,当理会上下 
矣。盖诸四逆不可下,是指伤寒脉微欲绝,此时外寒切迫,内热未起。此当发汗,是指虚寒症言,故曰虚家亦然。 
应下之者,是脉滑而厥,内热闭郁,故曰厥深热亦深。若发汗只能引火上升,不能逐热外散,故令口伤。所谓下 
之是下其热,非下其实。泄利下重者,四逆散;欲饮水数升者,白虎汤。此厥阴之下药,所以下无形之邪也。若 
以承气下之,利不止矣。 
诊厥阴脉,以阳为主,而治厥阴病,以阴为主。故当归四逆不去芍药,白头翁重用芩、连,乌梅丸用黄连至 
一斤,又佐黄柏六两,复脉汤用地黄至一斤,又佐麦冬八两。要知脉微欲绝,手足厥冷,虽是阴盛,亦未阳虚, 
故可表散外邪,不可固里。脉结代心动悸者,似乎阳虚,实为阴弱,只可大剂滋阴,不可温补。所以然者,肝之 
相火,本少阳之生气,而少阳实出于坎宫之真阴。《经》曰∶“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又曰∶“阴虚则无气。” 
又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审此,则知治厥阴之理矣。 
中州四肢,皆脾所主。厥阴伤寒,手足逆冷,而又下利,木克土也。复发热者,下利必自止,火生土也。若 
肝火上行逼心,故反汗出气上 
冲心,心不受邪,因而越之,故咽中痛而喉为痹。若发热而利,汗出不止者死,是虚阳外亡,为有阴无阳,与少 
阴亡阳同义。若肝火内行而入脾,火土合德,必无汗而利自止。若发热而利不止,此肝火内行,血室不宁,故便 
脓血。若发热下利,甚至厥不止者死,是土败木贼,诸阳之本绝也。厥阴伤寒,有乘脾乘肺二症,疑似难明,最 
当详辨。一曰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夫腹满谵语,似胃家实,然脉浮紧 
而不潮热,非阳明脉也。《脉法》曰∶“浮而紧者,名曰弦。”此弦为肝脉矣。《内经》曰∶“诸腹胀大,皆属 
于热。”又曰∶“肝气盛则多言。”是腹满由于肝火,而谵语乃肝气所发也。木旺则侮其所胜,直犯脾土,故名 
纵。一曰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夫发热恶寒,似太阳之 
表;未经大汗而大渴,非转属阳明;未经妄下而腹满,非转属太阴。且头不痛,胃不实,不下利,断非三经症矣。 
然知发热恶寒是肺病,肺虚而肝火乘之。脾畏木邪,水精不上归于肺,故大渴;肺不能通调水道,故腹满。是侮 
所不胜寡于畏也,故名横,一纵而乘脾,一横而乘肺,总是肝有亢火,当泻无补,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募 
原清则气皆顺,表里尽解矣。此非汗吐下清火诸法所可治,故宜针。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者,此亦肝乘脾也。故先与小建中安脾,继与小柴胡疏木。要知小建中是桂 
枝汤倍加芍药以平木加饴糖以缓急,为厥阴驱邪发表、和中止痛之神剂也。不瘥者,中气虚而不振,邪尚留连, 
继以小柴胡补中发表,令木邪直走少阳,使有出路,所谓阴出之阳则愈也。仲景有一症而用两方者;在太阳,先 
麻黄继桂枝,是先外后内法;在厥阴,先建中后柴胡,是先内后外法,亦是令厥阴转属少阳之机。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此亦肝乘肺也。虽不发热恶寒,亦木实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