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传长部经-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十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之生趣、如是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心之寂静。诸比丘!如来如实知爱之集、灭、味着、过患及出离,不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诸法。诸人唯以此赞叹如来,始为真正之赞语。

'原本无三一'

三二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住。此是彼等'持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三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主张我及世界是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此是彼等'持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四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边、无边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主张世是边、无边。此是彼等'持边、无边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五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被询问时,以此四种根据,言伪乱无序之诡辩。此是彼等持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六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二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无因生。此是彼等持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七 

  诸比丘!于此,彼等前际论、持前际见之沙门、婆罗门,以十八种根据,对过去主张种种之浮说。此是彼等前际论者,持前际见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欲求之邪见。

三八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十六种根据,说死后我有想。此是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九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八种根据,说死后我无想。此是彼等持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四十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八种根据,说死后我非有想非无想。此是彼等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四一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七种根据,说现生有情之断灭、消失、无有。此是彼等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六一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被询问时,由四种根据,言伪乱无序之诡辩。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二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二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无因生。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三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前际见、前际论之沙门、婆罗门,对于过去,主张种种之浮说。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四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十六种根据,说死后我是有想。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五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十六种根据,说死后我是无想。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六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八种根据,说死后我是非有想非无想。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七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七种根据,说现生有情之断灭、消失,无有。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八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最上现法涅槃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现生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九

  诸比丘!于此,彼等后际论、持后际见之沙门、婆罗门,由四十四种根据,对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七0 

  诸比丘!于此,彼等对过去未来,持后际、前际、前际后际见之沙门、婆罗门,由六十二种根据,对过去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七一

  诸比丘!于此,彼等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住。又彼等一半常住、一半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边无边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前际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死后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最上'现法涅槃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前际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前际后际论19之沙门、婆罗门,由此等六十二种根据,对于过去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彼等皆依六触处,感受种种触,由触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忧、悲、苦恼。诸比丘!.是故比丘,如实知六触处之集、灭、味着、过患及出离者,彼则知比此等更殊胜。

七二

  诸比丘!任何持前际后际见之前际论、后际论、前际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对于过去未来,凡依此六十二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皆被网罗囚困于其中而浮沈,被网罗困住其中而浮沉。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渔夫、渔夫弟子,以细目之纲,网覆于小池,彼自得如是念:‘凡住此小池之任何粗大鱼类,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比丘!如是,任何持前后际见之前际论、后际论、前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对过去未来,凡依此六十二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

七三

  诸比丘!如来之身,切断引导生之'根'而住。凡如来此身住之间,彼等人、天则见此。然,身坏、命终已,人天皆不能见之。
  诸比丘!恰如一束之庵罗树根被所断时,任何枝茎茂盛之庵罗果亦随其'断去'。诸比丘!如是,如来之身,截断引导生之'根'而住。其身住之间,人、天虽能见之,身坏命终已,人天当不能见。’

七四

  如是说时,尊者阿难白世尊言:‘尊师!希有哉!尊师!未曾有哉!尊师!此法门当为何名耶?’'世尊曰!‘然者,阿难!今汝应以此法门,名之为‘义网’而奉持、名之为‘法网’而奉持、名之为‘梵纲’而奉持、名之为‘见网’而奉持、名之为‘无上战胜’而奉持之。’世尊如是言已,欢喜之诸比丘,倍受世尊之所说,说此授记经时,千世界震动!

梵纲经注释
注:
1。梵纲经(Brahmajalasutta),于汉译北传长阿含经有梵动经,Jala是网之意义,可为‘梵
纲经’。于异译本有梵纲六十二见经,以言网义。
2。世尊(Bhagavat)甚多音译为薄伽梵,今译为世尊。
3。同原本前节之最后,‘随世尊及比丘僧伽之后而行’(Bhagavantampitthitopitthito
anubaddhahontibhikkhu…sanghanca)如果此为不合理,可取其他写本之有‘住’的
(viharanti)
4。如来(Tathagata),在阿含经有佛陀自称用此语和他者称佛陀时用此语,在此属前者。
5。第八节至第二十七节之各节,凡以下长部经典第一卷之各经差不多有存在者,于此适合省
略之。如次之沙门果可知的,这些为所谓修行道之大纲架构的一部份。修行道之大纲,如
后之戒、定、慧之三学,戒、定、慧、解脱之四法,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
又信、戒、念、定、慧之五根及五力,被纲目化,而成为根本的。由第八节至第二十七节
之各节,于此等中,相当戒的。这一点,于长部经典二之大般涅槃经,既于三学四法,被
纲要化,一见可以明了。
6。升原语(kamsa),有铜意义,亦有说货币,于汉译对秤、升、尺而为斗秤、又有斤、斗、
寸尺就必有斗,今参照此而译为‘升’。或kamsa是梵语的karsa亦说不定。karsa是
重又名为量。
7。‘无益徒劳之论’原语tiracchana…katha是‘兽语’之意义,如北传汉译有遮道无益之言。
于何等之道亦无有益,故云无益之语。
8。'前际论者'‘想过去’(pubbanta…kappika)的pubbanta译为‘前边’'或前际'指过
去。kappika是由kappa的派生。于此kappa无通常之‘劫’的意思,当可译为想。
'参看水野先生之巴利语辞典八三页。'四三页‘后际论者’想未来’(aparantakappika)
亦同此。
9。‘浮说’原语adhivutti…pada,语之本身虽无浮虚之意,但在此即用为‘浮虚’之意,如佛
音之注释。
10。'姓'‘名字’,(gotta)是平常之姓。其次之姓(vanna)是指婆罗门、刹帝利、毗舍、
首陀罗之四姓的姓。
11。见处'主张'(ditthitthana)之‘处’thana上面译为‘立场’。
12。‘无执取’之原语anupada亦可译为‘无余’,无后世之所谓无余涅槃之古言诠。
13。‘世界之坏时’之原语samvattamanoloko当从于说是samvattamane之误。
14。‘住’之原语nibbusitatta几乎于其他未曾看到的文字,疑是辞典中之‘不安’义,今唯看
为‘住’之意,相当于nirvasitatva,当然,亦有离住之意。
15。于原文有thanamkhopan';etamvijjatiyam……于yam以下述‘是此后者一有情’
云云、thana是‘处’之义,指yam以下所谓有此处。今虽唯译为‘处’,没有说不知‘有 
耶?’之意,故必定是有。所以唯译为来亦可。
16。边原语parivatumo,无注释亦无解释,在汉译亦相当此字。于英译,译为apath
couldbetracedroundit,于德译,译为ringsabgezirkelt,云有何补缀之误。若以
次之无边及有边无边之二语比较之,可推定其意义是‘关于‘周围’。
17。原语为amara…vikkhepika的amara是‘鳗’vikkhepa平常译为散乱,在此是鳗之蠕
动,对于质问,指如鳗之蠕动的伪乱无序之回答。‘诡辩论’完全是义译。于汉译北传有异
问异答、亦相当共诤所言各异言教。
18。真人(Tathagata),同于如来之原语。如来是佛陀之自称为阿含经之通例,在此诡辩论 
者之用语,无指佛陀之理。注释者于此时,以同有情之义。说此经之时候,外道或佛弟子
之间,没有从佛陀之死后为问题之理。故不译为佛陀,唯译为真人。
19。以前无此说,怕是混进来的吧!



二 沙门果经

  本经是相当于汉译长阿含卷第二十七之沙门果经(大正藏一)增一阿含卷第三十九之第七经(大正藏一二五)及寂志果经(大正藏二二)。以此比较汉译之诸经,汉译(北传的)有些是略说本经之重要教义,或反而混同此经;本经之记述是甚为详细,而且其内容极其鲜明。此经之前半是介绍大师外道之说,后半是沙门现世之果报。若换言之,成为佛教中,揭举戒、定、慧三学之详说。大师外道,于世尊之时代,表明起反婆罗门主义之思想运动中,为最有力的代表者,于本经以这些为一群,而且并举彼等之学说及其主张者,此例,是其他所不易见到之重大的特征;同时本经列举彼等之所说和佛教之中心思想,不能不说是检讨佛世时代之一般思想的最大任务。后半,如于梵纲经,戒分说为大、中、小,具足此等戒之比丘的心状态,列举诸根之制御、正念、正智、知足之体证,由五盖之解脱,其次指出得欢喜心入禅定,更详细地说由四禅、六通、四谛之证得而至得阿罗汉果。此后半部份,是长部经典第一所载大部份之经的反复出现,因此,于此等之诸经,大抵省略其个处。这是因为此配列次第而然,本经之此部份,不能依谓是较古层,较根本的理由。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与千二百五十人之大比丘众俱,住王舍城小儿1医师耆婆之庵罗园。其时,摩揭陀国王韦提希子阿阇世,于四月迦底迦之十五布萨日满月之夜时,生于殊胜之宫殿高楼,被诸大臣所围绕。如是,摩揭陀国王韦提子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