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水泥粉刷,象征基座。内部大厅天花饰有清式彩画,室内墙面亦做有传统墙板细部。该幢建筑具体方案的设计指导思想是既不完全抄袭西方样式,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中国宫殿式传统做法,而是根据现代技术与功能的需要安排平面布局与造型,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达到新民族形式的目的和反映建筑的时代性。
  位于南京中山东路的原中央医院也是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一个重要杰作,1931 年由杨廷宝设计,1933 年建成。医院主楼平面按现代功能布置,立面在西方现代建筑构图的基础上装饰有传统的细部与花纹,并在入口部分重点加以传统处理手法,简化了传统建筑形式,又能获得新颖稳重的民族风格。立面构图仍为三段式,左右对称,细部还做有仿传统构件的装饰,如花纹、梁枋、霸王拳、线脚、滴水等等。
  除南京之外,全国许多大城市也有效仿,比较著名的有上海江湾体育场,董大酉建筑师设计,1934 年建;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厦,建于1936 年,英国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与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合作设计;北京交通银行,建于1931 年,杨廷宝设计。其中上海中国银行大厦是应用新民族形式手法探讨高层建筑的先例,但造型比例欠妥,在建筑艺术上并不成功。
  5。西方现代建筑思潮。
  1937 至1949 年,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对我国有很大影响,西方的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表现技巧,建筑教育制度,建筑杂志,建筑书籍都在中国建筑界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时期建造的房屋,除少数例外,如南京中央研究院内继续兴建的社会科学研究所(1947 年建,杨廷宝设计),为了与环境协调仍采用宫殿式建筑,其他新造建筑大都采用西方现代建筑手法,已很少有人再去考虑“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了,对于创造结合中国特点的新建筑思潮已逐渐淡薄。
  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建筑有:重庆国民政府大厦(建于1938 年),重庆美国顾问团招待所(建于1942 年前后,李惠伯设计),重庆嘉陵宾馆(建于1942 年前后,基泰工程司设计),重庆的孙科住宅,南京傅厚岗前公路总局大厦(建于1946 年,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南京中山东路前中央通讯社大楼(建于1948 年,杨廷宝设计),南京下关火车站(建于1946年,杨廷宝设计),南京中山陵5 号孙科的别墅“延晖馆”(建于1946—1948年,杨廷宝设计),南京北极阁的宋子文寓所(建于1946 年,杨廷宝设计),南京中山北路馥记大厦(建于1946 年,李惠伯设计)等。
  馥记大厦高三层,平面为一长条形,建筑正立面由于偏西,外表应用了连续的竖向混凝土遮阳板,并有横线条间隔,在两个主入口处将体形加高,并将竖板贯通,造成有强烈的重点和节奏感,是典型的西方现代派手法,也是四十年代有代表性的新建筑造型。整体造型简洁,立面以横线条为主,窗户也拉成长条状,形成墙与窗的虚实对比效果。中山陵园区的延晖馆,是高级别墅比较典型的例子,四周有围墙,占地约40 余亩,建筑面积约1000 平方米。住宅前院空地设有警卫室、车库和等候室等附属用房,住宅东南面是大片绿地和树丛,环境幽深恬静。住宅平面略呈不规则的十字形,高二层,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主入口朝北,用玻璃砖作墙面,使过厅光线明亮而柔和。室内各种房间及公共服务部分的空间均较一般私人住宅高大,用材比较考究,钢窗与木结构做工精细。
  在租界区内这时期兴造的建筑,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为上海的美琪电影院,由范文照建筑师设计,建于1940 至1941 年。入口设在街道的转角处,因地制宜做成弧形,进门有一圆形门厅,与两边的售票处和内部休息厅相连,交通路线与平面功能布置均较合理。在休息厅内有一宽敞明亮的曲线楼梯直通楼层,不仅满足使用要求,而且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建筑主体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沿街立面用金山石及斩假石饰面,造型简洁活泼,内部装修淡雅,是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在上海的典型作品之一。
  (二)建筑技术近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是近代建筑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为近代建筑出现的新类型与新形式提供了必要条件。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建筑的新材料、新结构、新的施工技术,新的建筑设备陆续传入我国,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建筑师来我国开业以及我国留学归来的建筑师登上历史舞台,近代的科学设计方法也已在许多大城市的建筑中普遍应用。
  1。建筑材料。
  钢材是近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新材料之一。二十世纪以前由于我国钢铁工业落后,大部分建筑钢材都要依靠从国外进口,本世纪初已有少数工厂能制造部分建筑型钢,例如山海关桥梁厂、唐山桥梁厂、上海新兴和钢铁厂都能为桥梁、工厂生产型钢构架,并能供应大型建筑的建筑钢材。到三十年代时,鞍山钢铁厂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为我国的钢铁基地,生产多种建筑型钢。至于一般建筑上用的钢筋,以及瓦楞铁、钢丝围篱和小型钢轨等,大部分已能由一般钢铁厂供应;钢门、钢窗也已能自行制造,当时许多产品都是由上海的胜利、东方、标准等钢窗厂生产的。水暖器材方面,到三十年代许多大城市也能够自行制造。
  水泥是近代新建筑的重要标志。1876 年由英商创办的开平矿务局附设的唐山细棉土厂在中国最先生产水泥,1907 年转给中国商人,改名为启新洋灰厂,以后又合并了湖北大冶水泥厂,每年可产水泥250 万桶(每桶170 公斤),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水泥企业。1920 年上海开设了华商水泥公司,1923 年投产,年产量为64 万桶;1921 年在南京创立了中国水泥公司,1924 年正式投产,年产量90 万桶。当时启新、华商、中国三家是国内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它们都设有比较完整的轧石、磨碎、运输、烧窑、装桶等设备。1932年在广东又成立了西村士敏土厂,1934 年在太原建立西北水泥厂,1935 年在南京栖霞山开始建设江南水泥厂。此后,在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均陆续有所兴建,为我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以及各种水泥砂浆外粉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代的玻璃工业在国内始于十九世纪末叶,当时少数城市已有手工玻璃作坊。1904 年最先正式成立了山东博山玻璃公司,此后在江苏的宿迁、上海、香港、汉口、重庆等地均陆续有玻璃工厂建立,生产各种平板玻璃及灯罩、器皿等。1912 年以后,上海的玻璃工业发展较快,在二十年代前已有20 家左右厂家可以生产平板玻璃、花纹玻璃、灯罩等。到二十年代时,厂家增到100 多个。至于建筑上所用的屋顶玻璃砖、玻璃地板砖、天窗铝丝玻璃、各种门窗花玻璃等都已能在某些工厂生产。与此同时,国内各大城市均有玻璃工厂建立,其中以天津跃华机器玻璃公司规模最大,该厂设于秦皇岛,建于1922,每年可产平板玻璃15 万箱(每箱100 平方英尺)。
  机制砖、瓦业在本世纪初开始兴起,天津的意商义品公司及汉口的德商德隆砖瓦厂是最早的两个厂家。1906 年以后,在南京、南昌、嘉兴、芜湖、北京、吉林等地已陆续开设有自办的机制砖瓦厂,1910 年前后,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已能生产,其中以上海最为发达。1935 年前后,国内绝大部分建筑用砖瓦已全部为国产,种类与规格很多。此外,各种石料的开采与加工也都已开始机械化,至于人造大理石、水磨石许多厂家也能够进行预制生产,为近代许多大型工程的内外装修工程创造了条件。
  2。建筑结构与施工。
  近代新建筑的主体结构已完全脱离了中国传统的木梁架体系。十九世纪后期,新建筑一般均采用砖墙承重,木梁板结构,在一些早期“殖民式”与西方古典式建筑中,还较多地在外观上应用了券廊结构形式。立面多为青砖砌筑,有的在重点部位用红砖带装饰,外部一般不加粉刷。这类例子如1852年建的上海英国领事馆,十九世纪末建的北京各公使馆,1888 年建的南京汇文书院,1908 年建的江苏省咨议局大厦(外表已重新粉面)均属此类。由于这种结构方式取材容易,施工方便,造价经济,后来逐渐得到普及,一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还广泛应用。
  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砖墙和钢梁、混凝土相结合的做法。楼层结构中通常用工字钢作密肋小梁,或用三四根工字钢并列外包混凝土作大梁,梁上再放工字钢密肋,密肋上铺地板。这种结构耗钢量大,造价也较高,只有在少数外国人建造的大型建筑中采用,如1901 年建的上海俄华道胜银行,1905 年建的青岛德国总督公署等都是这种做法。
  自本世纪初开始,也已有许多新建筑用砖墙和钢筋混凝土梁板的混合结构,包括楼梯、大梁、过梁、楼板全用钢筋混凝土,使建筑的内部空间布置比较自由。同时,还有少数高层建筑应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08 年建的上海电话公司大楼就是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此后,1920 年建的上海卜内门公司7 层大楼,1921 年建的字林报社8 层大楼等也是早期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实例。1930 年建的中央大学大礼堂则是应用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的典型,建筑高3 层,内部容有3000 座位,而顶部为钢结构。另外在本世纪初建的上海阜丰面粉厂已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做到8 层。
  钢框架结构最早见于1916 年建的上海天祥洋行。此后大多数高层建筑均应用这种结构,1921—1923 年建的上海汇丰银行,钢框架已做到8 层。1925年始建的上海华懋饭店用钢框架做到14 层,高57 米。1926—1928 年建的上海沙逊大厦用钢框架做到13 层。1930—1934 年建的上海百老汇大厦高20层,1931—1934 年建的上海国际饭店共有24 层,高达86 米,也都是应用高层钢框架结构。钢框架结构,一般常在梁柱外包混凝土,楼板与楼梯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刚度,而且有利于防火。内部隔墙常用空心砖或煤碴砖砌筑,以减少荷载。从本世纪初开始,工业厂房也有许多应用钢结构的例子。如1904 年建的青岛四方机车厂厂房即已采用钢架结构。近代新建筑的屋顶结构是区别于中国传统屋顶最明显的部分。十九世纪后半叶新建造的建筑屋顶多用三角形木桁架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其中有些工业厂房和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则常用钢木组合屋架,如南京的前金陵机器局机器大厂(1886 年)、南京前中央大学体育馆(1922年)都是在木桁架中应用钢拉杆,使得受力与施工都比较合理。二十世纪初有一部分仿法国孟萨式屋顶的建筑应用了两折形的木屋架,由于这种屋架坡度较高,故常在屋架间作阁楼层,屋顶上开老虎窗。如青岛原总督公署、原清华学堂、上海旧法国学堂的屋顶均是二折形的例子。另外有些高坡屋顶,虽不做成二折形,也有在屋顶上开老虎窗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屋顶空间,而且也可使屋顶构图增加变化。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已有不少新建筑应用了钢筋混凝土平屋顶结构,例如上海的百老汇大厦、国际饭店、南京前外交部大楼等均是如此。从本世纪初到三十年代期间,还有不少建筑应用木构架或钢结构仿西方穹窿顶做法,外包铜皮、镀锌铁皮或挂瓦,以取得异国建筑情调。1930 年建造的南京原中央大学大礼堂就是应用钢结构做成穹窿顶外包铜皮的典型例子。1928—1931 年建的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屋顶则用四个三角形桁架成45°角相交,组成八角形锥尖顶,跨度约30 米,内部容纳6000 座,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会堂建筑。另外,在许多仿西方古典形式或殖民式的建筑中,还常常用瓦楞白铁作屋顶的铺盖材料,并且可以根据建筑需要漆成红色、灰色或绿色,以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
  近代新建筑的基础也逐渐进行了科学设计。二十世纪初期以前的建筑基础,大多应用砖石砌筑的大方脚与垫层相结合的带形基础。本世纪以后逐渐在高层建筑与大型建筑中发展了桩基与钢筋混凝土基础,早在1900 年建造的北京饭店旧楼高达7 层,就已应用了这种桩基的做法。当时一般采用进口松木桩,到三十年代中期以后也有少数高层建筑应用钢筋混凝土桩基。钢筋混凝土满堂红基础最早应用于1908 年建的上海电话公司大楼中,1925 年建的上海华懋饭店14 层高楼也是应用整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