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开端的。也就是告戒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毅力,持久的恒心,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办事出于强力妄为,必定失败。处于私利操纵把持权利,必然失去权利。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依靠权利而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出于私利而要操纵把持权利,所以不会失去权利。人们做事往往总要在即将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也要像开始那样慎重去做,就不会把事情做坏。因此有道的圣人,不贪求难得的货财。学习他人没学习过的教训,补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就可以辅助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而不会妄加干预。本乎天地之大自然而已,岂同遏其私智者哉?
第六十五章 淳德
太上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字解' 楷是模范
'章解' 古时善于以道治天下的,不是先开民的知识,而是要教这民归于淳朴。民的所以难治,因着他智谋太多。所以以智谋变诈治国,是国家的贼。不以智谋变诈治国,是国家的福。知道这两样的利害,就可以为治国的模范。能以知道治国的模范,就称为极玄妙的德。极玄妙的德,深远得很了,和世情相反,这样才能到了上下和平大顺的境况。
'演说'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圣人岂是不愿开启人的知识,只是不愿人在没有道德之心的时候,就先使人有变诈的智识,否则民就难治,国家必乱。所以必先使人归真返朴有了道德,然后再渐渐地使人有知识。以道德为本,以知识为末,道德知识相辅而行,然后才能上下和平归于大顺。这是圣人以道德治天下的手续,岂是用以愚民,保护自己的禄位,只利专制呢?
天下凡事尚智,唯修道不尚智而尚愚,愚则近乎道矣。圣门一贯薪传,唯愚鲁之曾子得之。故古之圣人,以道治天下,于民相见以道,不若于民相化以道,浑浑噩噩同归清净之天。而古时之以田凿井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忘帝力于何有,顺帝则于不知,休哉!何俗之醇欤?降及后世,士大夫不尚愚而尚智。则机械频生,人心愈坏,贪鄙日甚,风俗日下。斯民之败度灭礼而犯法违条,愍不畏死者,殊难枚举。要皆尚智聪而愚弄斯民,好阴谋而多诡谲,由是民之天真凿矣,此则为上固有治之不胜矣。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其故何哉?盖使民有知有识,已破其混沌之真。若能不识不知,乃完其无名之朴。两者智愚分焉,利害判焉。那么与其尚智而有害,何知尚朴而获利?知此两者,非但治世如是,即修身亦然。均堪为楷式焉。知此楷式,则近利多。大修行人于不睹不闻之地,返其无思无虑之神,非绝智巧黜聪明不能归于宁静也。苟有一毫计较一念谋为,则太朴不完混沌之天丧矣。知智之有损于己,愚之有益于身。不逞其智乐守其愚,是即谓之玄德。大凡可名者,非玄德也。唯不可以名言,深无其极远莫能知,乃可为玄德。虽与飞潜动植,蚩蚩蠢蠢之物,同一无欲无知,但物不能即绪穹原,终日昏聩而已。人则由粗及精从原达委。以至于三元合一太极归真。犹可抵于神化至于大顺,不诚与物反哉?那么治国不尚智而修道犹贵愚诚,以智为国之贼,愚则为之种。夫愚何以为道种哉?试思混沌中无念虑无识知,非所谓愚耶。忽焉一觉,即是我不生不灭之本来。人如能把持此觉,修成无上正等正觉,方能免却轮回,不受阴阳鼓铸,不为鬼神拘滞。即此混混沌沌中忽焉一觉;我以真意守而不散;此一觉即已到般若波罗密果(此释教言也)。拳拳服膺常常把守,而轮回种子从此断矣。若另起一念生一见,就是后天识欲之神夹杂其中。所谓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是也。要之,神一也,有欲则为二矣。二意三心,即是杂妄根尘,所以生死之路有矣。只有一心无二心,有正念无邪念,道在是矣!若能并将此一心正念而悉化之,是为太极还于无极,金仙之成即在此炼虚矣。何为炼虚?即如混沌之际,懵懵懂懂如愚如醉无觉无知,即虚也。坐到无人无我何地何天,即炼虚也。又曰:“学道之要,始于忘人,继而忘我,终而忘法。以至于忘忘至极,乃为究竟”。人能把此一刻为主,以真觉为用,则道不远矣。然炼虚之法虽是如此,其功必自炼性始。古人名炼性为铸境也。若心有不炼,则昏昏罔罔冥然无觉,虽近在目前尚不能知,何况具六通者乎?若皆由私欲之杂乱其心志,而未至于虚也。如真觉之后,不许一丝半蒂存于胸中,即灵台之宝镜常放光明,而又必须功满行圆乃放毫光也。即此混混沌沌中,忽然一知不复他知,忽然一觉不更他觉,此一刻中即洞彻光明四达不悖。虽然学人满腔私欲,忽然洁白晶莹如玉如金,夫岂一念之虚静所能了哉?必要先铸雌雄二剑,以去有形无形之魔。此剑不利则欲魔色魔天魔难以扫除净尽,现出乾元真面目也。盖人欲天理混杂多年,虽欲独立中流,势有难抵敌者,以故明知之而明蹈之,皆由事物之人欲者众,引之入天哩者少也。今为学人告之,欲成清净法身,必先有清净之神。欲成清净之神,必先有浩荡之气。所云“铸剑”无他,即由太和平旦之浩气,直养而无害,以至于浩然刚大。如斯则神剑成而锋芒利,可以斩妖断邪。斯时也,莫说淫声绝,那么美色入目而心不乱。即有美女同眠,亦不知也,莫说凶邪魔鬼到身边而神自如。此神剑之造成者,自有志气如神之一候,只恐工行不深或作或辍,不肯当下立定脚根耳!若能一刀两断,一私起即灭除,灭除不复再生,此则断生死轮回之路矣。学道人别无他妙,只怕认不得明镜神剑耳。如能认得此剑中有明镜普照,恶妄不容,慧剑常悬,欲魔立断。自此一念把持将去,然后神室可成而仙丹可炼矣。此明镜慧剑为修道人之要务。设剑锋不利安能断绝邪魔,所以心愈制而愈乱也。宝镜无光,难以分别理欲,所以己弥克而弥多也。
此章讲的是用于内则修真养性之大道。用于外则治国安民,使民纯朴敦厚忠诚老实厚道,同归于大德玄化。可使世界长治久安,趋入于世界大同,但后人达不到老子之大德玄化,有些人反而误解为愚民政策。其实老子并不是不要人民聪明,并不是使人愚昧无知。而是说善为道者,不要教民明于智巧诈伪。而教人民纯真朴实。老子认为人民所以难治,在于他们智巧心机多,所以治国之道不能用心机智巧。否则上用之而民效之,形成相互攻心斗智,几致成于不可收拾的局面。国之多贼民之多难,此皆由以智治国所以形成也。从前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智巧诈伪,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上人与下人智巧心机多,必然要危害国家。不用智巧新机治理国家,这才是国家的幸福呢。认识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有一个法则,经常认识到并用上它就是“玄德”。玄德又深又远,使人复归到真实扑朴素,然后才能顺应天地大道的自然规律。
第六十六章 后己
太上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章解' 江海所以能为百泉之王,因为它善于居下,所以百泉皆来朝会,为各山泉之王。因此圣人愿欲高上于人,先因谦恭的话居于人以下。愿欲占先于人,先本身居于人之后。居于人以上而人不苦其重,居于人之前而人不嫉妒也。因此天下人乐于推举他,并不厌恶他。因为他不争,所以天下没有和他争的。
'演说' 谦下不争的道理前已说过,此章又反复说明,是因为世人多争强好胜,没有能下人的。所以又再三再四地详细辨析,并说不争上才能居上。不争先才能居先。但这是自然的道理,并非是有心居上却故意退让,用些权谋术数呢。人莫不欲人之服己也,乃有不欲服而人服。那么益欲服而人愈不服者无他,以其自高自大而不肯低其心下其气也。试观江海为百谷之所归往者,以其能下之故,所以为百故王。舌江海如百谷之自处于上,百谷虽有归往之势,奈彼无容受者何。是以圣人早见及此,欲上人必以言下之。如尧之谘于四岳,舜之询于四门,举凡条教号令,事事访于邻而不自高其智,此所以愈下而人愈上也。欲先人必以身后之,如禹皋伊旦虽属先知先觉,而在在让人以先,自处于后,所以愈后而人愈先也。唯其自处于下于后,虽居帝王之位,而无震慑之威,所以甚重也。掌神灵之统而无凌厉之气,所以不害也。故天下乐推而为先,绝无厌恶之心。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此岂有他哉?以其不争人上,不争人先,而人自上之先之,服教畏神沐恩戴德之不已,又安忍争上争先而与圣人较胜竟长也哉?
此喻炼丹之学,始以神火下入丹田。然后火蒸水沸水底金生,长生之药始得而有也。且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原是完完全全。自有生后,气质拘之,物欲蔽之,所得于先天之原气,悉散漫于一身尸气之间,不能会萃一区者久矣。今欲攒簇五行和合四象,会于中宫归于玄窍,其必万缘放下,一私不起不生,垂帘塞兑,以目视鼻,由鼻对脐,降心火于丹田。不过片晌功夫,见玄关窍开一阳来复,周身之气自然齐集丹田,融融泄泄乐不可名。但观照之初,火不紧则金不出矿,火太猛则烧灼精血而窒塞灵机。唯有不沾不脱若有若无,而下田之气自跃跃而欲动,此犹江海之能下百谷,百谷所以归往。圣人能下天下,天下所以归心。夫人一身,心为至大至贵,百体皆小焉。太上故以江海之大,圣人之贵喻心,以百谷之小万民之贱,喻百体喻下田。修道者亦当以下为本以贱为基,而不自处于高于贵,低下于人所成自易。若论凡人原以神为主,气则随之动静,所以生男育女而有生有死。至人则以气为主,而神则听之转移。悟真云:“饶他为主我为宾”,是大修行人于气机之动,逆施造化颠倒乾坤。一听其上下往来归炉封固。再候真信循环运转,全不以神为主持。但观真气之冲和,逆施倒行,功成九转丹熟珠灵。岂不高高乎在上,赫赫乎居先,而为万夫之仰,天下之观者耶?唯其处下居后,如此则一片恬淡之志谦和之心,所以无倾丹倒鼎汞走铅飞之患。故处上而人不重,居前而人不害。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这一章的主要大意是:不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定天下,其理一也。能修身就能齐家,能理国就能平治天下,其要在于不争。无论在任何岗位上工作,越是居上当权者,越应以宽宏大量,谦虚礼让为先。处上对下应宽厚包容,就如江海之下游,能容纳百川大小泉源。老子认为圣人为政,谦虚居下以不争为高尚,就会得到下民的信任拥戴。如果反而行之,事事处于人民之上,见利就争。或以权柄仗势欺人,高高在上肆意妄为。或以智巧欺诈愚弄下民。人民不堪受其苦累,这样久而酿成巨祸,势必群起而攻之。所以既为人民之表率,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之后,以言词表示谦恭下士。因此有道德的圣人,虽则地位居尊,却使人民感到和蔼可亲,不感负担沉重。事事都为人民着想,因此天下人民乐于拥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矣。
第六十七章 三宝
太上曰: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章解' 天下人皆说我道虽甚大,却似乎一无所能,什么也不像。就因为道甚大,所以似乎什么也不像。要是像什么事物,早就细微得很了。我有三样宝贝,我珍重的持守着。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俭省,第三叫做不敢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