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80-伤寒法祖-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膺背两胁。亦中其经。故本篇太阳受邪。有中项。中背之别。中项则头项强痛。中背。则背强KT KT 也。阳明 
有 
中面中膺之别。中面则目痛鼻干。中膺则胸中胁下痞硬也。此岐伯中阳溜经之义。又云。邪中于阴。从臂 始。自经 
及脏。藏气实而不能容。则邪还于府。故本篇论三阴。皆有自利症。是寒邪还府也。三阴皆有可下症。是热邪还府 
也。此岐伯中阴溜府之义。六经之部位有高下。故受邪之日有远近。太阳为三阳居表。位最高。最易伤寒。故一日 
受。阳明为二阳而居前。故二日受。少阳为一阳而居侧。故三日受。太阴为三阴。居阴位最高。故四日受。少阴为 
二阴。居阴位之中。故五日受。厥阴为一阴。居三阴之尽。故六日受。此皆言见症之期。非六经以次相传之日也。 
内经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适其至所。即此义也。按本论传字之义。各各不同。必牵强为传经之谬。伤寒一日。 
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是指热传本经。不是传阳明之经络。阳明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是止寒传 
本经。不是传少阳之经络。阳明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是止寒传本经。不是传少阳之经络。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皆指热传本经。不是二日传阳明。三日传少 
阳之谓。太阳病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言七日当来复之辰。太阳一经之病当尽。非日传一经也。七 
日复传太阳之谓。若复传则不当曰尽。若日传一经。则不当日行其经矣。若欲再作经。是太阳不罢。而并病阳明。 
使经不传。是使阳明之经。不传太阳之热。非再传少阳之谓也。太阳与阳明少阳地面相近。故太阳之盛而不罢。使 
转属阳明。阳已衰而不罢。使转系少阳。若阳陷则转系太阴。阳虚则转入少阴。阳逆则转入厥阴矣。阳明万物所归。 
故六经皆得转属。而阳明无所复传。是知阳明无转属少阳之病。阳明太阴。俱属于胃。胃实则太阴转属阳明。胃虚 
则阳明转属太阴矣。少阴与二阴地面相近。受太阴之寒。则吐利清谷。受厥阴之热。则咽痛便血也。厥阴为阴之 
尽。亦如阳明之无复传。然阴出之阳。则热多厥少。阴极亡阳。则热少厥多。此即少阳往来寒热之变局。按本论云。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为中风。又云。太阳中风。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又云。阳明中风。脉弦浮大不 
得汗。合观之。不得以无汗谓非中风矣。本论云。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 
紧者。名曰伤寒。而未尝言无汗。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不冠伤寒。又不言恶寒。又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合观之。又不得以有汗非伤寒矣。今人但据桂枝条之 
中风自汗。而不究伤寒亦有自汗出者。强以麻黄症为无汗之伤寒。而不究中风最多无汗者。谓伤寒脉浮紧。中风脉 
浮缓。而不知伤寒亦有浮缓。中风亦有浮紧者。知三阳脉浮。三阴脉沉。而不知三阴皆有浮脉。三阳亦有沉脉者。 
总是据一条之说。不理会全书耳。当知麻黄汤。大青龙汤。治中风之重剂。桂枝汤。葛根汤。治中风之轻剂。伤寒 
可通用之。非主治伤寒之剂也。世皆推桂枝汤。为中风主剂。而不敢以大青龙为中风之剂者。是惑于中风见寒。伤 
寒见风之谬。不敢以麻黄汤。为中风之剂者。是泥于有汗为中风。无汗为伤寒之谬也。风为阳邪。因四时之气而变迁。 
且一日亦具四时之气。而运更有郁复淫胜之不同。故有麻黄桂枝葛根青龙等法。当知四时俱有中风伤寒。不得拘春 
伤于风。冬伤于寒之一说也。太阳经多中风方。麻黄附子细辛真武附子茱萸白通四逆通脉等汤是也。中风诸方可移 
治伤寒。伤寒诸方不可治中风者。寒可温而风不可以热治也。风为阳邪。故中风者。在少阴每多阳症。寒为阴邪。 
故伤寒者。虽在太阳每多阴症。太阳经多中风症。阳从阳也。少阴经多伤寒症。阴从阴也。夫风者善行而数变。故 
脉症皆不可拘。自变者观之。其症或自汗鼻鸣。或无汗而喘。或不汗出而烦躁。或下利呕逆。或渴欲饮水。或往来 
寒热。或口舌咽干。或短气腹满。鼻干嗜卧。或目赤耳聋。胸满而烦。或四肢烦疼。种种不同。其脉或浮缓。或浮 
紧。或弦而浮大。或阳微阴涩。或阳微阴浮。亦种种不同。自不变也观之。惟浮是中风之主脉。恶风是中风之定 
症。盖风脉变态不常。而浮为真体。风症变幻多端。而恶风其真情也。仲景广设诸方。以曲尽常变耳。夫寒之伤人 
也有三。早晚雾露。四时风雨。冬春霜雪。此天之寒气也。幽居旷室。砖地土 。大江深泽。邃谷名山。地之寒气 
也。好饮寒泉。喜食生冷。酷嗜瓜果。误服冷药。人之寒气也。此义最浅。伤寒诸书莫之或及。而以冬寒春温。时疫 
之症掩之。何不求致病之因。而归时令之变耶。夫寒固为冬气。三时岂必无寒。第寒有轻重。伤亦有轻重。不拘定 
于冬。温固为春气。而三时亦病温。且温随时而发者多。因冬月伤寒所致者少。不可谓必然之道也。即冬时病温。 
亦因其人阴虚而发。岂冬时之暖气。即有毒以伤人乎。若时行疫气。正天地温热之毒。如凉风一起。疫即自散。岂 
遇寒而反重耶。疫与寒。为风马牛不相及。何得以寒冠时行之疫。若为暴寒所折而病。即是三时之伤寒。勿得忘以 
疫名之矣。谓三四月阳气尚弱。为寒折而病热轻。五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折而病热重。七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折而 
病热微。此叔和之莫须有也。夫病寒病热。当审其人阴阳之盛衰。不得拘天时之寒热。天气之寒热以伤人。必因其 
人阴阳之多少。元气之虚实为轻重。不全凭时令之阴阳为转移也。所以仲景立方。全以平脉辨症为急务。不拘于受 
病之因。不拘于发病之时为施治。如夏月盛暑。而伤寒吐利。多有用姜附吴萸而始效。隆冬严寒而病温。多有用石 
膏硝黄而热乃解者。谓麻黄桂枝二汤。只宜于冬月之正伤寒。三时不可轻用。其失岂不多乎。夫开口言伤寒。动手 
反用寒凉克伐之剂。曷不于伤寒二字顾名思义耶。寒伤于表。法当温散。寒伤于里。法当温补。仲景治伤寒。只有 
温散温补二法。其清火凉解吐下等法。正为温暑时疫而设。所以治热。非以治寒。治热淫于内。非治寒伤于表也。 
今伤寒家皆曰。仲景治温治暑。必另方治法。今遗失而无征。伤寒只有汗吐下三法。将温补正法。置之不用。反曰 
治伤寒无补法。于是人伤于天地之寒者轻。复伤于医师之法者重。死于寒食之内伤者少。死于寒药之内伤者多耳。 

卷上
温暑指归第五
属性:内经论伤寒。而反发热者有三义。有当时即发者。曰人伤于寒。则为病热也。有过时发热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 
温也。有随时易名者。曰凡病伤寒而成湿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也。夫病温病暑。当时即病者不必论。 
凡病伤寒而成者。其病虽由于冬时之伤寒。而根实种于其人之郁火。内经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此明冬伤于寒。春 
必病温之源。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暑病。申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故。夫人伤于寒。则为病热其恒耳。此 
至春夏而病者。以其人肾阳有余。好行淫欲。不避寒冷。虽外伤于寒。而阳气足以御之。但知身着寒。而不为寒所病。 
然表寒虽不内侵。而虚阳亦不得外散。仍下陷入阴中。故身不知热。而亦不发热。所云阳病者。上行极而下也。冬时行 
收藏之令。阳不遽发。寒愈久。则阳愈匿。阳日盛。则阴日虚。若寒日多。而蓄热浅。则阴火应春气而病温。若寒日多 
而郁热深。则阴火应夏气而病暑。此阴消阳长。从内而达于外也。叔和不知此义。谓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 
夏变为暑病。夫寒伤于表。得热则散。何以能藏。设无热以御之。必深入腑脏。何以只藏于肌肤。且能藏者不能变。何 
以时换其所藏乎。不知原其人之自伤。而但咎其时之外伤。只知伤寒之因。不究热伤其本。妄拟寒毒之能变热。不知内 
陷之阳邪。发见其本来面目也。又谓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因冬时触寒所致。而非时行之气。不知辛苦之人。 
动摇筋骨。凡动则为阳。往往触寒即散。或因饥寒而病者有之。或因劳倦而发热者有之。故春夏之时。辛苦之人。因虚 
而感时行之气者不少矣。若夫春夏之湿热。由冬时触寒所致者。偏在饱暖淫欲之人。不知持满醉以入房。以竭其精。以 
耗其真。阳强不能密。精失守而阴虚。故移祸至于春夏也。内经论温之脉症治法甚详。学人多不得要领。仲景独挈发 
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提纲。悉温病之底蕴。合内经冬不藏精之旨矣。热论以口燥舌干而渴属少阴。少阴者封蛰之本。 
精之处也。少阴之表。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名曰阴中之阳。故太阳病。当恶寒。此发热而恶寒者。是阳中无阴 
矣。而即见少阴之渴。太阳之根本悉露矣。于此见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孤阳无时而发为温病也。温病症治。 
散见六经。请类推之。如伤寒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是伤寒温病之关也。寒去而热罢。即伤寒欲解症。寒去而热不解。 
是温病发见矣。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即是温势猖狂。用白虎加人参预保元气于清火之时。 
是凡病伤寒而成温者之正治法也。因所伤之寒邪随大汗而解。所成之温邪随大汗而发。焉得无虚。设不加参。则热邪从 
白虎而解。安保寒邪不从白虎而来乎。是伤者当补。治病必求其本耳。如服柴胡渴已。渴者属阳明者也。以法治之。夫 
柴 
胡汤有参甘姜枣。皆生津之品。服已反渴。是服寒之剂。不足以解温邪。少阳相火直走阳明也。是当白虎加人参法。若 
柴胡加人参之法。非其治矣。夫相火寄甲乙之间。故肝胆为发温之源。腹胃为市。故阳明为成温之薮。阳明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即不恶寒。而反恶热。此亦病伤寒而成温之一征也。若夫温热不因伤寒而致者。只须扶阴折阳。不必补中益 
气矣。且温邪有浅深。治法有轻重。如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瘀热在里不得越。身体发黄。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茵陈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大承气汤急下之。厥阴病下利欲饮水者。白头翁汤主之。此仲景治温之大略也。夫温与暑。偶感天气而病者轻。因不藏精者。为自伤其病重。若再感方土之异气。此三气相合而成温疫也。温热利害。只在一人。温疫移害。祸延邻里。今人不分温热温疫。浑名温病。令人恶闻而讳言之。因于辞之害义矣。吴又可温疫论。程效倩热病注。俱有至理可传。愚不复赘。余义详见方论。 

卷上
湿异同第六
属性:(风寒湿暑燥热) 
六气为病。皆能发热。然寒与热相因。暑与热相继。独燥与湿相反。风寒温暑皆因天气。而湿病多得之地气。燥病 
多得 
之内因。此病因之殊同也。内经病机十九条。其分属六气者。火居其人。风寒湿者居其一。燥症独无。若诸 项强。皆 
属于湿。愚尝疑其属燥。今本论有 湿之分。又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 。则 之属燥可知也。夫 以状名。因血虚 
而筋急耳。六气为患。皆足以致 。然不热则不燥。不燥则不成矣。六经皆有 病。须审部位以别之。身以后属太阳。 
则凡头项强急。头背KT KT 。脊强反张。腰似折。髀不可以曲。HT 如结。皆其症也。身之前者属阳明。头项摇动。 
口禁齿 
。缺盆纽痛。脚挛急。皆其症也。身之侧属少阳。口眼 斜。手足牵引。两胁拘急。半身不遂。皆其症也。若腹内拘 
急。因吐利而四肢拘急。是太阴 。恶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是少阴 。睾丸上升。宗筋下注。 
小腹里急。阴中拘牵。膝胫拘急者。厥阴 也。若 之挟风寒者。其症发热无汗而恶寒。气上撞胸。而小便少。其脉必 
坚紧。其状必强直而口噤。此得天之气。内经所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者是。其势勇猛。故曰刚 。病自外来。当逐 
邪而解外。 有夹本邪而为外患者。其邪从内出。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其脉沉迟。其状则项背强。KT KT 。此得之 
地气。 
内经所云。诸 项强。皆属于湿者是也。其势 弱。故名柔 。病因于内也当滋阴以和内。治湿君栝蒌根者。非以治风。 
实以生津。非以治湿。实以润燥耳。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