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
… Page 11…
“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
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
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
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
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
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
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
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
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
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
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为什么“怒伤肝”“悲胜怒”?
为什么“怒伤肝”“悲胜怒”?
为为什什么么““怒怒伤伤肝肝””““悲悲胜胜怒怒””??
“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
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湎
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
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肺在志为忧(悲)”
6
… Page 12…
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
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
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
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
面部皱纹增多。
“肾在志为恐”
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
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
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
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
手足无措等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
中中国国传传统统文文化化中中的的心心理理学学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造就了我们现在称之为“传统文化”的国学体系,而
儒、道、佛,是它的三大支柱,这三教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
活、家庭日用起居、身心休养。当然,中国的医学理论的创立,也不可能背离这三教的
理论基础,特别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三教互相融和的趋势大于互相排斥的趋势,
就更利于中医学、中药学在这三教的兼容并存中,在三教的保护支持下迅速发展了。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曾于1940年9月在美国
“科学、哲学、宗教同民主生活方式的关系”讨论会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讲话:“尽管
宗教的和科学的领域本身是彼此界线分明的,可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牢固的相互关系
和依存性。……。这种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
没有科学就像瞎子。”当然,宗教和科学是无法混合的,就像黑色和白色,黑色是美的,
白色也是美的,但是,黑白组合的图案,也许是最美的。宗教之光不同于科学之光,科
7
… Page 13…
学之光丰富人的头脑,宗教之光启迪人的心灵,所以在今天的科学之光照到现代心理学
上时,我们先看看宗教之光在心理学上有过的灿烂吧。
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医学与巫术分家了,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医学进入科学
范畴的必然。在中国,儒、道、佛三种宗教共存的社会状态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之间,有
着不可分割的历史的、内在的对立和联系。我们后人不能也不应该视而不见。只有正确
地评价儒、道、佛这三种宗教和中医药学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正视历代贤哲的创造,
才能不重蹈历史虚无主义的覆辙。由于本书是对于心理学方面的探讨,所以我们重点研
究中国的三教理论对于中医心理疗法形成的影响。
儒、医、易术中的心理治疗
儒、医、易术中的心理治疗
儒儒、、医医、、易易术术中中的的心心理理治治疗疗
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周易》一系的儒家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早在《周易》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医术与卜巫就是原始宗教用来除病消灾,避凶
祈福的重要手段,原始巫术中就包含着医术。医与巫在上古之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共
存并称的,称为“巫医”,大约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分开。所以,成书在西周前期的《周
易》,主要是占巫活动的记载,成书与汉代的《黄帝内经》则是巫医分开后,医学理论
的集大成者。但是从战国时期的《易传》之后,《易》由占巫转变成了哲学,其中“阴
阳”、“太极”、“道”、“神”、“术”等范畴及思维方法,对《黄帝内经》成书产生了很大
作用。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所说,《易传》为孔子所作,但是到宋代的儒生,如欧阳
修,就怀疑非孔子所作。不论是否为孔子“韦编三绝”,历代儒家一直将《易》奉为经
典。
《周易》的原理、思想以及范畴(如太极、阴阳、乾坤、理、气、道、象、术),
在汉代及其后,不仅对儒家,而且对道家,甚至佛家,不仅对哲学思想,而且对科学技
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尤为显著。《周易》与中医学的
关系尤为密切,以至于古代医家有“医易同源”“医易会同”一说。远古至今,医易融
会贯通,盛名天下的名医大家,数不胜数,如:隋唐的杨上善,唐朝孙思邈、王冰,金
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明清时期的张介宾等等都是儒医大家。正
是这些熟读四书五经,又精通《黄帝内经》的儒医大家们,融会贯通了儒学与医学,充
8
… Page 14…
实了中医的理论,发展了中医药学。例如《礼记?礼运》中把人们的情感变化分为七个
类型,“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勿学而能”。但是这种情绪的表述,在中医
上就发展得更准确了,儒医把它改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更贴近我们
的生理心理现象了。为什么这样改呢?《礼记》中的七情,有些是正常的生理活动,并
不足以导致疾病,而医学中的这七情,如果在突发、剧烈或者持久存在的情况下,就可
以导致情志异常,导致肌体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引起肌体的病变,所以就叫
做“七情内伤”。
儒医不但发现了七情可以内伤到脏腑,而且在医疗实践中,创造了治疗七情内伤的
“以情治情”的心理疗法。也就是利用儒、医、易的理论进行的心理暗示疗法。
这里我举一个金元名医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七《不寐》中以情治情的医案,来看
早期心理学在儒医中的应用。
这是张从正(又名戴人),治疗一个富裕人家的妇女失眠症的故事。这个妇人不能
睡觉已经两年了,吃什么药都不见效,也就没有医生可以治疗她的失眠了。后来,她的
丈夫求到了张从正。张从正给她诊脉后说,两手都是缓脉,缓脉是表示脾这个脏器受邪,
脾主思,她是因为思虑过度困住脾气所致的失眠。于是,他就和其丈夫商量:要想办法
让她发怒。什么办法呢?他丈夫当着妻子的面给了张从正很多的诊费,然后,留张从正
在家里酒肉招待了好几天,再然后,张从正没开一张处方就拿钱走人了!这可把妇人气
坏了,大怒起来,以至于脾气发的汗都出来了。当夜,妇人就困得倒床而眠,这一觉连
睡了八九天都不醒。然后,胃口开了,能吃饭了,脉也就正常了。张从正总结说:这是
因为胆气虚了,胆为木,脾为土,胆虚木不能克土,我激怒她,就激动了她的胆气,胆
气重新克伐脾土,脾从思困中得以解脱,这就是“怒胜思”啊!
在清朝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中也有一个以情治情的医案。
这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案例。说的是明末,在高邮有一个被称为神医的人,叫袁
体庵。他治疗一个乡试中了举子的年轻人,这个人因为中举子而高兴得发了狂,一直笑
个不停,吃什么药也止不住“笑”。求医到了袁体庵的门下。袁体庵诊脉后大惊失色地
说:你的病已经没有办法治了。你的命不过数旬了(一旬10天),你赶快回家去吧,恐
9
… Page 15…
怕迟了,连家人也见不到了!如果你路过镇江的话,你一定要找一个何医生,再求他为
你治病吧。同时袁体庵还让他带一封信给何医生。这个举子一听,吓坏了,性命要紧,
立刻启程回家。奔至镇江后,他发现自己不再笑个不停了。咦?其病如失!他找到何医
生,把信交给他,何医生让他自己看看这封信,信上说这位先生是因为中了举子,喜极
而发狂的。大喜可以使人的心脉扩张,而不复合,中医认为“笑”为心之声,心脉不合,
“笑”不能止。这种病用药是治不好的,所以我只能用危险和痛苦的情绪来调整他狂喜
的心情,故而我用“死”来恐吓他,让他产生忧愁抑郁,在忧愁抑郁的心情下,他的心
窍就能够闭合了,带着这种情绪,我想他走到镇江时;这个病就应该好啦! 举子看了
这封信,面向北方再三而拜。啊!袁体庵真是神医啊!
儒、医、易学结合在心理治疗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非常广泛,这里不过是说一漏万。
抛砖引玉的目的就是为了证实这句话: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
道教修心之法(1)
道教修心之法(1)
道道教教修修心心之之法法((11))
与儒家始终并存的学派是道家。
“道家”之称始见于西汉前期太史公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一文。乃指春秋末
年老子创立的以“道”为世界本原的学说、学派,包括其后继任者庄周、黄老学者及其
思想。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不亚于儒家。西汉中期后,儒术独尊,道家在野,
但历代仍有不少包括儒生、佛家在内的其他学者汲取道家思想,融会贯通在自己的学派
中,所以道家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