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就听到电话那头激动地喊了起来:“王老师!”他马上就问我在哪里,知道了我的地方之后,他很快赶到我那儿。中午我们边吃饭边聊天,陈长法说:“王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对你印象这么深吗?那次上第一节课,我们同学都不知道你的名字,你就点我的名字,就记住我了!而且我是你第一节课点名的学生,我就觉得自己在你心里是有一定的位置的。为这件事我就感激你!”
我在沂水一中教过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二十年庆典时,我回去了。有几个学生问我,说老师你还记得我的名字吗?当我把他们的名字脱口说出来的时候,学生都感动得掉眼泪,说:20多年,老师您还记得我!
中学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虽然这些影响,老师有时无法察觉,但会留在学生心里。
我要求自己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一是为了方便教学,二是表示一种尊重,一种责任心。现在有些老师点名不叫名字,而是叫号,上课就喊一号起来回答,二号起来回答,就像叫犯人一样。试想一下,一个老师教了半年,竟然叫不上这个学生的名字,这个学生会怎么想?
后来我当教导主任,当校长,我就要求老师们两周之内必须把学生名字记住。
教学讲究情感互动。记住名字,看似一件小事,但要知道,一个老师不用看花名册,第一节课就能把学生的名字脱口而出,对学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老师,你就得用心去打动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这是教育的功力之一。
罗恩·克拉克先生26岁时曾获美国最佳教师奖。他讲过一件希拉里夫人的故事。有一次,罗恩·克拉克老师应邀带着全班37名学生去白宫。当时克林顿总统和夫人希拉里接见了他们。学生们参观了白宫,并与总统和夫人交谈。当同学们列队与总统及夫人告别的时候,克拉克先生注意到,希拉里夫人叫出了每位学生的姓名!而学生们也记住了这位未来的女参议员。
一句话的力量
一句话的力量
我刚调到青岛二中的时候,接了高一一个班的数学课。这个班有个男孩,长得很单纯,很可爱,老是笑眯眯的,但是学习就是不行。
不过,在寒假前的期末考试中,他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
尽管不是班主任,我还是在每一个学生的期末试卷上,写下了一段评语。这个评语看似不重要,但是,当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的时候,这一句评语,就会影响学生在寒假中的学习心态。
通常,我给学生写的每一个评语,都要考虑这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性格,仔细琢磨写什么样的话最容易打动他。
因为这位学生的期末考试与平日水平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于是,我在他的试卷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在青岛的第一个春节,因为你这次期末考试的成功而快乐。” 就这么一句话。
学生看到这个卷子后,对他父母说:“这个老师对我太好了。他刚调到青岛,第一次在青岛过年,因为我这次考得非常好,他就觉得这个年过得很愉快,我一定要把数学学好!”
整个寒假,学生带着感恩的心理用功学习,寒假过得很充实。快开学的时候,他父母来到我的办公室,他们说:“王老师,真是难以想像,你写这么一句话,竟然能在孩子的心理上产生这么大的冲击。”
后来,这位同学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最终考入山东一所本科高校。那时候考本科不容易,整个青岛的升学率还不到30%。现在,该同学担任了青岛一个外贸公司的总经理。
一句话的力量有多大?记得我看过一个故事:
二战时,有一个叫多克的人,由于超龄而被拒绝入伍,他觉得很遗憾,就自己报名到野战医院做义工,协助医生救治伤员。救治伤员日复一日,需要很大的毅力,为鼓励自己也鼓励大家,他想好了一句话,就把它写在了墙上:“没有人会死在这里”。出自义工的这句话,大家看后都付之一笑。可是,天长日久,伤员和医护人员,甚至院长,都渐渐地记住了这句话。伤员因为记住了这句话而顽强地活着;医护人员因为想起这句话而精心治疗。一句话改变了一个医院,也改变了许多伤员的命运。
与学生对诗
与学生对诗
鼓励学生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在试卷、作业本上留言或电子邮件等方式。还有一种我喜欢的鼓励方法,就是写诗或与学生对诗。
当今学生,渴望老师成为自己的朋友,他们的共同心声是:要想让我受教育于你,那你首先做我的朋友吧!当面,学生们给我面子,称我王老师。在同学之间,他们叫我“老王”,在同学游戏作品中,他们叫我“中场大侠”等等。久而久之,我也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习陷于困境时,都很愿意跟我交流,我也经常鼓励学生,使他们感到自信而轻松。
我教过一位同学,名叫朱栟。高一期中考试后,他由于在班里以绝对优势考了第一,而变得骄傲起来。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也很少写,整日就想着去做难题。后面半个学期下来,解题能力未见提高多少,基础知识反而出现了严重滑坡。我几次跟他谈,可他仍然我行我素,终于在随后的期末考试中大败而归。朱栟同学说:这次在年级第100名后的名次落差,数学“前面不得分,后面得满分”的荒诞情境,使他遭受巨大打击。寒假前一天,他怀着一种极为消沉的情绪,在黑板上留下了这样一首词:
《水调歌头·高分几时有》
高分几时有?无语问青天。
考试一败涂地,怎去见家严?
几欲放弃目标,又恐父责母怨,几年白流汗。
学习成绩差,何况在重点?
三分耕,一分获,夜难眠。
也应有恨,谁让我意志不坚?
分有高低优劣,人有成王败寇,此事古难全。
但愿发奋后,名在孙山前。
朱栟同学写完后便离开了教室。而那天,我正好回到教室,看到了这首词。从词中我能感受到学生的落魄之情,为了及时调整他的情绪,我就随手和了他一首词,并通过信件寄发出去:
《水调歌头·人才几时有》
人才几时有?俯首看三班。
不知弟子心境,凄凄是何缘?
本应拂其桎梏,只因年少无节,规矩成方圆。
基础记于心,何惧前路险?
不畏挫,敢拚搏,立深远。
谁言有恨,坦途不见磨砺艰。
不经往昔一败,怎求明日精彩?借此赠箴言:
风雨映彩虹,英雄出少年。
朱栟同学读罢我写给他的词,精神为之一振。经过一个寒假的发奋努力后,开学第一次数学统练考试,他一举拿到99 分,杀了个漂亮的回马枪。
朱栟同学现就读于清华大学。
走出心理阴影 (1)
走出心理阴影
说说我们班一个男生的故事。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备课,门不声不响地开了。一抬头,看到一个男生站在我面前,一副发呆的样子,也不说话,吓我一跳。过了一会儿,男生突然开口跟我说:活得没意思!
这位男生是从外地转来人大附中的。刚来时,可能因为不大适应教学方式,学习成绩不好。后来他写过一篇短文,记录了他的心理历程,他写道:
记得2000年校庆的时候,我回到家累得厉害,母亲一言不发。我不知为什么,就试探着问她,那时她说出的话,是我从未听过的:“我去过学校了,你的成绩大概属劣等生吧。以后学校的那些事情,你还是少做些罢!”
我愕然而无言以对。那时候父母少有评论,经常只是淡淡地一句“好好念书去吧”,就把我打发到里屋。我并不指望什么,“劣等生”的打击,对他们已是很大,现在又是倒数第一,更如当头一棒。
期中的成绩大抵还是理想,侥幸进了年级前五十,班主任对此也大感吃惊,劣等生自然是不该如此的。之后的二试,我就考得一塌糊涂了。每天下午的考试,我总是心不在焉,几次考试全没及格,可也都不是倒数第一。可出乎自己意料的是,我却以300多分的总分,稳居末席了。
倒数第一的考试分数,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心理科学认为,人人都有心情沮丧的时候,这也是正常的。可是长期心情沮丧,就会导致忧郁,导致绝望,那问题就严重了。
这位男生说:
我自幼体弱而生性优柔,且喜静恶动,体育尤不擅长,又愿和弱势群体接触,对世事都很敏感和在乎,无论受什么委屈,总会暗自落泪。后来我渐渐不再爱哭了,也许那就是成熟吧。以前的朋友曾说:“明明很痛苦,却偏要大叫大喊,似乎要告诉所有人,他很坚强很勇敢和无所谓。”这对我真的是再好不过的写照了。再后来,我面临新的环境,不断受到外界的挫折,心境总是很压抑的。尽管偶尔好不容易处在领跑的位置,却又不断地在怀疑自己,也感觉累得喘不过气来。我为人偏执,常怀着雄心壮志,不太计较后果,混到崩溃的边缘……
这个学生平时就不苟言笑,性格有点孤僻,老是一副深沉的表情。他还有个特点,就是经常缺课,动不动就从教室里蒸发了。用同学的话说,“高中三年,无论何时,你若是朝他的座位瞥上一眼,能看见他的概率,和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等同,并且绝对随机。上午第一节课看见了他,谁也不能肯定第二节能否看见,下午可能不见,没准统练前又出现,真可谓行踪飘忽。”
而这位男生说:
我出没的习性,大多不为人所知,又懒于奉告他人,所以常出现于人意想不到之时,现身于人不可预料之处,但与人并无恶意,如是来无影去无踪,于是在同学中得名“幽灵”。又以王京老师的形容尤为著名——“你仿佛是在飘呀。” 2001年美国“9·11”事件前的教师节(9月10日),我从学校失踪半日,次日恐怖惨剧传来,我在班中辩论时观点又较为偏激,大概还因为我与拉登的的脸色相仿,我又招致另一外号名曰“拉登”。
这位男生有一个强项。他特别喜欢参与学校的一些科技活动。可是,我从这位男生口中得知,他的家长反对他参与这些科技活动。这位男生对自己喜好的科技活动,就觉得参加也不是,不参加也不是;而老师呢,安排他也不是,不安排他也不是。学生有特长却得不到发挥,无所适从,心情郁闷。
了解到这位男生的苦闷心理,当时我非常生气。学生走后,我就给他父亲打电话,请他到学校来。一般来说,遇到学生问题,我很少给家长打电话,但是如果学生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我绝不含糊。过了一个小时,他父亲就来了。我对他父亲毫不客气,质问道:“你们知不知道怎么培养孩子?你们的孩子本来很优秀,也有强项,可是孩子现在的心理状况这么令人担忧!你们给他一个宽松环境行不行?你们想一想,是学习成绩重要,还是一个健康身体重要?!”
他父亲默默地听着,就流泪了。其实,这个孩子的家长很优秀,很有学术造诣,为孩子也煞费苦心。这位男生的父亲,推心置腹地跟我讲了他们做家长的一些苦衷。我说,我们是成人,我们不承担谁承担?我就与他父亲商量,最后达成共识,鼓励这位学生,适当参加那些自己喜欢的科技活动,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孩子摆脱心理重负。
之后,我又找这位男生谈,希望他能多理解父母的难处。我对他说:我也是家长呀,站在学生角度看,是一回事;站在父母角度看,又是另一回事了。在目前这种应试教育现实面前,孩子压力大,家长压力也大;学生难,家长也难。而家长的苦衷和付出又有谁知啊!
走出心理阴影 (2)
这位男生点点头,他也承认有时对父母的付出太忽略了。他后来记叙过这样一件事:
2002年,全国中学生物理初赛在郑州举行。去郑州那天晚上,我动身赶往北京西站,突然天降暴雨,淋得我透心的凉。在列车上我捂在被子里,却一夜没有睡着。抵达郑州的时候就开始病,又熬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参加理论考试的时候,我已是晕乎乎的,父亲一直跟在后面,承担着随队教师的角色。以往每次参加竞赛,他无论有多忙,总会抽出时间,把我送到考场,为我筑起一道隔绝喧嚣的屏障,让我能静下心来。时间就快要到了,我真的不敢再看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为我无端而忙,已使他更加疲惫不堪。我甚至不敢去告诉他我头痛的感觉,真怕他再替我无谓地担心。
“不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