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
为何要首攻美国公众之心?
在美国国内,公众舆论始终是个大问题,不能不认真对待。古往今来,无论哪个国家,凡开战都要进行战争动员,“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语)。对于公众舆论影响力极大的美国来说,这一条尤显重要。因此,托夫勒列举的六个“精神扳手”,既有对外功能,又有对内功能,其攻心对象涵盖了己方、敌方和第三方。小布什决心搞掉萨达姆,需要得到美国公众和国会较高的支持率,否则不好办,这就叫美国政治。日本《每日新闻》有位记者写了一篇谈他采访伊拉克战争的切身感受的文章,他认为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如果得不到媒体的支持,战争就不可能进行下去”。
回想越南战争后期,美国国内曾掀起过反战浪潮。白宫和五角大楼找到的主要教训有两条,一是战争拖得太久,二是死人太多。越南战争打了14年,美国伤亡约25万人,死亡近6万人,把美国人拖怕了、死怕了。
海湾战争时,鉴于美国公众战争中怕死人的心理障碍尚未消除,他们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在战法上,为了避免大量伤亡,空袭38天之后才展开地面进攻,只打了100个小时就停下了,不敢再打了,怕再打下去又要死很多人,又要引发新的反战浪潮。这样一来,战争过程的确是大大缩短了,伤亡人数也大大减少了。应当承认,海湾战争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的第一场战争(也有人说它是机械化时代的最后一场战争),作战样式的确有了根本性变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另一方面,在宣传上,当时,白宫五角大楼就抓住机会大力宣传“非接触”、“零伤亡”之类的作战新理论、新观念。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说给美国公众听的,是直接对着美国人“厌战”、“怕死人”的公众心理去的。
实际上,海湾战争说是“非接触”,最后还是接触了;说是“零伤亡”,最后还是死了一些人。
美军事后发觉,所谓“非接触”和“零伤亡”,成了他们套在自己头上的两道紧箍咒,作战行动受到了很大限制。对此,五角大楼和美军高层指挥官们内心有些后悔,但又不便明说。
“9·11”事件是一个转机。美国公众对恐怖主义同仇敌忾,反恐宣传浪潮席卷全球。在这股强烈的“复仇”心理支配下,美国公众对战争中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回升。因此,打阿富汗战争时,美军对“非接触”和“零伤亡”的调子就不那么高了。
伊拉克战争,美国把托夫勒夫妇的六个“精神扳手”都从工具箱里统统拿了出来,全派上了用场。开战前和开战后,美国对内宣传牢牢抓住了几条:一,萨达姆是恐怖主义后台,打他就是打击恐怖主义;二,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有彻底打败伊拉克,才能彻底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根本上消除对美国的威胁;三,开战后,处处展示美军的强大实力,刺激美国公众“傲视世界”的自豪感。本来还有第四条,要在电视屏幕上展示伊拉克民众手捧鲜花夹道欢迎美军的镜头,可是这一幕并没有出现。但四条中已拿下了三条,美国公众心理已被这些“精神扳手”拧到了恰当刻度,“令民与上同意”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
这时,美国公众对战争中死人的问题已不像以往那样敏感了,觉得战争中伤亡一些人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这次国务卿鲍威尔向美国公众明确表态说,战争毕竟是战争,伤亡在所难免。鲍威尔是老军人,他心里明白,过去宣传“零伤亡”其实是说了一句过头话,这次正好找到台阶,把调子降下来。美国公众对他的观点也默认了。应该说,美国这次对内宣传搞得比较成功。民意调查显示,有百分之六七十的美国公众认为小布什的开战决定是正确的,对他的支持率从战前的55%飙升至67%。
信息时代,借助无处不到、无孔不入的信息渠道,精心设计、制作或选择相关信息作为“精神扳手”,把公众心理拧到适当刻度,以洪流般的视听冲击力去诱导公众之心随媒体的脉搏而跳动,这就是战略级信息攻心战的基本特征。
三
“摆平”了美国国内舆论,还得“摆平”世界舆论。面对世界舆论,美国摆开了战略级信息攻心战的大战场,它要用张扬美国战争意志的传媒信息去覆盖全球。这就是“构成冲突政治内容的战场外的战斗”。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化时代,将战争意志扩展到战场以外去,实现超越战场的战略目的,这是战略级信息攻心战的要义所在。一次局部战争的军事战场是一个“点”,围绕这场局部战争在广阔空间内展开的宣传战、攻心战却是一个“面”。信息化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追求这种“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值。
为了再次向伊拉克开战,美国针对世界舆论的战略级信息攻心战早已开始了。2002年,美国就新设立了一个直属白宫领导的“战略影响办公室”,伊拉克战争爆发前更名为“全球宣传办公室”。它制订了一整套全方位展开信息攻心战的周密计划,反反复复向全世界宣传“萨达姆是暴君”,“伊拉克支持恐怖主义分子”,“伊拉克是邪恶轴心”,“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等。
可是,美国要明火执仗用武力去吃掉一个主权国家,在世界舆论面前仍然遇到了极大阻力。为此,伊拉克战争中,白宫和五角大楼的战争策划者们根据“信息战就是要控制信息领域,以便利用它去影响人”这一理论,对战地新闻报道作了超乎寻常的安排,允许约550名记者(其中美国记者约400名)对美英联军进行“嵌入式”采访。让这些记者登上小鹰号航母,或插入美英联军的某支作战部队,随军行动,报道伊战全过程。很显然,美国看准了信息化时代新闻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它要让这支庞大的记者队伍充当强大的“精神扳手”,去影响世人视听,扭转世界舆论。
这次全世界“热播”伊拉克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白宫和五角大楼通过这类大动作一手导演出来的。美国希望大家都来免费观看这场战争。看什么?看美军精确制导武器的厉害,看美国军事实力之强大,看美英联军进攻之神速,看伊拉克军队之不堪一击,看萨达姆之可悲下场,等等。在这股强大的“战场信息流”背后,蕴含着美国想要表达的战争意志:“谁还不服气?请看伊拉克!”“谁敢与美国作对?请看萨达姆!”
美军现在每打一场战争,都要抛出一些新名词。这次抛出的是“斩首”与“震慑”。“斩首”是要斩萨达姆之首,“震慑”却是除了“震慑”伊军,还要“震慑”世界,这是美国战略级信息攻心战的战略企图所在。
据媒体消息说,美国国内每天晚上有86%的公众都在通过电视了解伊拉克战争。全世界每晚收看伊拉克战争电视实转播的观众更是多达十几亿乃至几十亿。它完全证实了托夫勒夫妇和斯坦教授十多年前的预言:“明天的一些最重要的战斗将发生在舆论宣传战场上。”
美国针对世界舆论发动的信息攻心战,总导演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操作手是美军中央司令部新闻发布官布鲁克斯准将。美军中央司令部前线指挥所开设在卡塔尔首都多哈郊外的赛利耶兵营,下设美军前线新闻中心。布鲁克斯准将每天要在新闻中心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在巴格达也要每天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两人唱对台戏,展开新闻对攻战。开战后的头十几天,两人势均力敌。萨哈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天天妙语对敌,一出“空城计”唱得精彩纷呈。但巴格达陷落前夕,赤手空拳的萨哈夫终于抵挡不住,拍马而退,神秘消失。至此,只剩下布鲁克斯准将一个人唱独角戏,美军完全控制了战场信息发布权,以一家之言左右世界视听。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硬”的一手关键在于夺取战场控制权,“软”的一手关键在于夺取舆论控制权。美军为了控制舆论,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他们事先把美国国内一些“听话”的记者召至科威特沙漠中进行战地新闻报道培训,使之成为“骨干”,为庞大的记者交响乐队领唱。在美军赛利耶新闻中心,记者席的座次既不按到达先后排列,也不按国别字母排列,而是按美军的战争意志排列。最*近新闻官讲台的两把椅子,一把是美联社的,另一把是英国小兄弟路透社的。第一排有20把椅子,德国电视台的记者提前将本台的座签贴在了第一排的椅子上,但这位记者一掉屁股,他贴好的座签已被移至二排,因为德国此次是反战国之一。有的媒体记者的提问比较尖锐,从此再也得不到提问的机会了。美国有位著名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过去因报道越南战争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这次由于接受了伊拉克电视台采访,说了一些与美军战争意志不相符的话,立刻遭到美国NBC电视台解雇。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播放了伊拉克审讯美军俘虏的图像后,美军新闻发言人明确警告说:“我们对贵台播放美军士兵受审的图像表示失望,希望其他媒体不要仿效。”没过几天,半岛电视台驻巴格达记者站遭美军导弹袭击,一名记者被炸死。各国媒体中也有一些不同声音对美军不利,攻入巴格达市内的美军坦克悍然向各国记者云集的巴勒斯坦饭店开炮,用炮口同记者们对话,路透社和西班牙电视台各有一名记者丧生。
这一严重事件遭到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和各国记者强烈抗议,但在美军强大的战争机器面前,这类抗议声微弱得不值一提。对此,连一位英国记者都看不过去了,他说,“美国只有在合适的时候才尊重国际法”。
美国的舆论宣传说是“软”的一手,到了关键时刻却很“硬”。像美军以强大实力夺取“制空权”、“制海权”一样,美国也在新闻场合蛮横地夺取“制舆论权”,以便用张扬美国战争意志的信息洪流源源不断地冲刷众说纷纭的世界舆论。
四
直接针对伊拉克军民的信息攻心战,是配合战场上的军事打击一道实施的,这是一种“软硬兼施”式的作战方法。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军事行动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军事打击的心理效应。无论是“斩首”行动,还是“震慑”行动,其战役企图都是为了“震慑”伊军,打垮伊军的精神支柱,迅速瓦解其战斗意志。这是蕴含在军事打击中的攻心战成分。除此之外,美军还有信息攻心战的全套专业本领。
伊拉克战争是2003年3月20日凌晨以“斩首”行动打响的,而在开战前的几天内,美军已对伊军将领们实施了一轮无声无息的心理轰炸。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两天,3月18日的英国《泰晤士报》就已登出一篇题为《先是邮件,后是导弹》的报道,第一句话就说:“美国对伊拉克的轰炸已经开始。”什么轰炸?心理轰炸。用的是什么炸弹?电子邮件、住宅电话、传真、传呼、手机短信息。《泰晤士报》的报道是这样描述的:“华盛顿将伊拉克高级指挥官作为目标,以高度的精确性和越来越高的频率向他们发送电子邮件、传真甚至呼叫他们个人的移动电话来向他们施加压力,敦促他们背叛或反抗萨达姆·侯赛因总统。”
美军实施这种心理轰炸,同样是仰仗它所拥有的强大信息技术优势,“在空中和太空一系列不同寻常的电子窃听平台的帮助下,美国人能够通过伊拉克主要军事指挥官的移动电话和电子邮件与他们交流”。这篇报道说,“据官方消息,这些谈话的反馈内容十分积极且令人振奋,它们表明,即使如共和国卫队这样的所谓精锐部队,也准备不战而降”。美国军方“已经了解(伊军)指挥官中有哪些将进行战斗,而哪些会很快倒戈”。这篇报道最后以威慑的口气说,在未来几天内,这种心理轰炸将让位于高度精确的导弹闪电战,它将是“战争史上打击最精确、最致命的空战的第一夜”。
美国蓄意通过英国媒体透露出这条来自美国的“官方消息”,本身就是一颗超级心理炸弹,它足以离间萨达姆及其军队高官,在他们中间制造出猜疑、不信任等等恶劣气氛,引起种种思想混乱。
这篇报道透露出了一个重要的新动向: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无论军事打击还是攻心战术,都在走向“精确化”。军事战场已进入了精确打击时代,心理战领域也同样进入了精确攻心时代。过去心理战领域的大面积散发传单、广播喊话等办法,也和战场上的狂轰滥炸等“粗放型战争”的老办法一样,都将逐渐过时,代之而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