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辰佑|不起憎愛的一種作用(約出胎後言);受是對境分別苦樂的一種感覺(五六歲後的作用);愛是對境生起的一種欲望(十四五歲後的作用);取是廣求五欲的一種作業(二十歲後的作用);有是由貪愛而造作的一種業力(作業成就);生是依著所造的業力去受報投生的一種事實(依業受報);老死是由無常轉變根敗身亡的一種現相(生命結果)。也可說:「無明」是一切煩惱的總頭目;「行」是生死的創業者;「識」是生死的責任者;「名色」、「六入」是生死的業報身;「樱⑹堋邸⑷ 故巧赖姆缸镎撸弧赣小故巧赖某凶镎撸弧干⒗纤馈故巧赖氖苄陶摺J蚓壍拿x大約就是這樣。 
    現在要來講流轉的意思:為了「無明」不覺的愚昧性所使,迷於聲色貨利之中,處處顛倒取著,因而做出一切不合理的「行」為來;此則因無明而引起一切作業——行,故曰無明緣行(緣是生起和引起的意思)。雜集論云:「無明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得愚痴故,二、與行作緣」。有了過去所造業因——行——牽識(業識)受報,此則因行而引起業識的投胎,故曰行緣識。雜集論云:「行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諸趣中種種差別,二、與識作緣」。有了業識托胎,自然組成形體,此則因業識而引起名色的成立,故曰識緣名色。雜集論云:「識有二種業,一、持有情所有業俊⑴c名色作緣」。有了名色,自然漸備六根,此則因名色而引起六入的構成,故曰名色緣六入。雜集論云:「名色有二種業,一、能攝諸有情自體,二、與六入作緣」。有了六根,自然能與一切外境接樱藙t因六入而引起接樱淖饔茫试涣刖売|。雜集論云:「六入有二種業,一、攝諸有情自體圓滿,二、與樱骶墶埂<扔辛私佑|。自然對順境為樂受,對摺碁榭嗍埽藙t因樱鹂鄻返母杏X(受),故曰樱壥堋ks集論云:「樱卸N業,一、令諸有情所受用境界流轉,二、與受作緣」。既有了苦樂的感覺,自然樂則生愛,苦則生憎,此則因受而引起貪愛的情緒,故曰受緣愛。雜集論云:「受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所受用生果流轉,二、與愛作緣」。既有了貪愛,因而開展欲心,廣為追求妄取,此則因貪愛而引起妄取的活動,故曰愛緣取。雜集論云:「愛有二種業,一、引諸有情流轉生死,二、與取作緣」。既有了妄取,自然廣為造作,而受業力的支配,此則因取而引起業有的規定,故曰取緣有。雜集論云:「取有二種業,一、為取後有,令諸有情發有取識,二、與有作緣」。既有了現在業因,必受未來果報——六道受生,此則因有而引起帶業受生,故曰有緣生。雜集論云:「有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後有現前,二、與生作緣」。既有了生命,自然由老至死,於中免不了一切憂悲苦惱,此則因生而引起老死的結果,故曰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雜集論云:「生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名色、六入、樱⑹堋⒋蔚谏穑⑴c老死作緣」。至於「老死」二者,雜集論亦有解釋。彼云:「老死有二種業,一、數令有情時分變異,壞少盛故(老),二、數令有情壽命變異,壞壽命故(死)」。 
    總之前者生起後者續之,故曰「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此十二支要之不出惑、業、苦三道,及因果律。先明因果: 
    按無明與行二者為過去因,是能引之業因(能成就現在識名色等五支果故,吾人一生之由來皆為此二因耳)。識、名色、六入、樱⑹埽宋逭邽楝F在果,是所引之業果(依過去無明與行二因所感,故望前過去二因是為現在之果,此乃我人現實身心活動的過程);此為過現二重因果也。愛、取、有此三者為現在因,是能生之苦因(我人一生之所作業,皆生於此愛、取二支,以此二者所造之業為因,因必有果,故望後之生、老死二支是為現在之因)。生、老死二者為未來果,是所生之苦果(此二者皆由愛、取、有三因之所感,故望現在之三因,則又為未來之果);此為現未二重因果也。所謂由過去無明與行二支因,招感識、名色、六入、樱⑹艿默F在五支果。復由現在的愛、取、有三支因,招感未來的生、老死二支果。前因今果,今因後果。如是輾轉依因再感果,果上再造因,因果不昧,前後相繼不斷,生死輪迴無盡。 
    其次來說不出惑、業、苦的意思——頌曰:無明愛取三「煩惱」(煩惱即惑),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七事共成一「苦」道。這是說無明和愛取這三支屬於煩惱道(無明為過去惑,是由惑發業;愛取為現在惑,是依惑造業)。行和有這二支是屬業道(行是過去業;有是現在業)。識、名色、六入、樱⑹堋⑸⒗纤溃@七支是屬於苦道的。「惑業苦」三道為一切有情輪迴生死的一大綱領。所謂依過去世的「無明」(惑)「行」(業)二惑業,招感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樱⑹堋刮蹇嗟溃粡陀涩F在世之「苦道」(識、名色、六入、樱⑹埽偕F在世之「惑」(愛取)「業」(有);依現在世之惑業——愛取有,再受未來世的苦道——生、老死;依未來世之苦道再生未來世之惑業。現在之惑業既由現在之苦道而生,則過去之惑業亦從過去之苦道而生;現在之苦道既生現在之惑業,則未來之苦道亦生未來之惑業。從上溯之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道而來,往下趁之則未來之苦道更生未來之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如是依惑造業,由業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業,再感苦。惑業苦三成為螺旋式——洠в懈F盡的生死輪迴,故曰流轉門。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一直在這惑業苦的軌道上兜圈子——跳不出輪迴。辟支佛觀察到這點,心生畏懼,厭生死苦,遂用般若生空智斷除惑業,於無限生死延續中獲到解脫而證涅槃(滅苦)。 
    上來把流轉門的道理大約講完,現在要來談談還滅門了。 
    當先檢討一下生死的根源。人生怎樣有憂悲苦惱,到底從何而來?是由無常轉變的老死而來的(人生最悲哀而痛苦者就是老死);它——老死又從何而來呢?是從投生來做人而有的(因有了生的生命自然有結束生命的老死);何故要來投生?由所作而規定了的業「有」牽引而來的(既有業因當然要依業受報而來投生,所謂負債須償);有又從何而來?是由妄取而來的(因為有了妄取才會去妄造有的業因);為什麼要去取呢?是被貪愛心所驅使的(如洠в胸潗劬筒蝗ト。粣塾謴暮味鴣恚渴菑念I受而來的(如不去領受則貪愛從何而起);受又從何而來?是從六根接樱扯鴣淼模ǜ唤泳匙匀粵'有領受);樱謴暮味鴣恚渴菑牧攵鴣淼模'有六根怎能去接樱鼔m境);六入又從何而來?是從名色而來的(洠в行奈锖秃系拿跄艹删土氲淖饔茫幻謴暮味鴣恚渴怯砂①囈R去投胎而有的(若無業識攬父精母血而成胎怎有名色的成立);業「識」又從何而來?是由各人「行」為上所造出來的業,識被業牽而入胎(正如懀餇疃氇z,若無業力自然不會牽識受報而投胎);行又從何而來?是由無明的迷惑心所驅使去妄作胡為而成業「行」(心不迷惑自然不會妄作胡為)。 
     反過來說怎樣才能洠в小咐纤馈箲n悲苦惱呢?當不去受「生」;要不受「生」,當不「造業」——有;要洠А赣小箻I,當不妄「取」;要不妄「取」,當不妄為貪「愛」;要不貪「愛」,當不妄為領「受」;要不「受」,當不妄為接「樱梗灰弧赣|」,當勿妄用「六根」(六入),要無「六入」,當勿產生「名色」;要無「名色」,當空業「識」;要空業「識」,當不妄作——「行」;要不妄作,當破「無明」;無明一破則生死自休。 
    到此可就明白了,生死的根源原來就是這個——無明!那麼,想求解脫生死,當先斷無明為下手功夫,猶如擒俦叵葥v其巢而擒其王方能克盡全功,這是一種最恰當的譬喻。然而問睿謥砹耍降滓鯓硬拍軠绯裏o明?當用般若觀照功夫,觀察無明無性,當體即空。因為無明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種虛妄,凡夫不覺被其所迷,菩薩智悟了知是幻。這種道理,當舉一喻,比較易懂。就拿「空華」來說,空本無華,而病眼人則妄見為有,淨眼人則唯見澄空(空喻真心,華喻無明,病眼人喻凡夫,淨眼人喻菩薩,唯見澄空喻無明當體即空)。能了悟到這點(無明無性),則無明當下瓦解冰消——成為烏有。 
    無明一滅,則真心顯現,於是對於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會迷執我法二相,生出種種顛倒取著而去妄造一切惡業——行(無明滅則行滅)。既不造業,那還有依業受報的業「識」呢(行滅則識滅)?洠в袠I識,自然不會產生在胎的名色(識滅則名色滅)。既無名色,則安有六入的構成(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既無,誰去接樱霚鐒t樱鼫纾'有接樱跄茴I受(樱鼫鐒t受滅)。領受既無,便不生貪愛(受滅則愛滅)。既無貪愛,怎能妄取(愛滅則取滅)。既不妄取,自無有業(取滅則有滅)。既無有業,誰去投生(有滅則生滅)。既不投生,那有老死(生滅則老死滅)。所謂前者滅除,則後者不起,故曰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蓋無明為生死根本,所以一滅了它,其餘十一支則不斷自斷了。這好像砍樹一樣,從根砍斷則全樹皆倒。因此,所以斷了無明,便可「還」復真性(真性被無明蒙蔽不顯故),「滅」除生死(生死被無明牽累故),故曰還滅門。 
    吾人如順著生死潮流,則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於是乎永受生死。反之能逆了生死潮流,則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於是乎獲到解脫。 
    上來所說流轉門是觀察世間生死之緣起,屬解方面的;還滅門是進修出世解脫之法門,屬行方面的。雖則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為原則的十二因緣,能令有情流轉生死;卻也幸有以「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為原則的十二因緣,可使眾生還滅生死。雖然如是,但在般若照見皆空下卻一律洠в兴拇嬖凇_@裡或許有人要發生疑問說:還滅門是出世拢呓饷撋赖姆ㄩT,為什麼也不許它的存在呢?因為解脫是對生死而言,一有對象便是妄想——凡夫心想。蓋自性覺照本無無明,自性無俊豁毥饷摚o無明盡)。所謂既無無明,自然洠в猩溃兰葻o,還有什麼解脫可言?換句話說:既洠в猩懒鬓D之法,還用得到滅生死的還滅法門嗎?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道理,即此可以明白了。 
    菩薩行深般若用一心三觀,照了一境三諦,了達無明當體即是真空實相,行識乃至老死亦莫不一一皆然。 
    永嘉大師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佛性法身就是實相)。這對於無明當體即實相的道理,可說是一個極有力的證明(前是約無明虛妄不實,此乃約無明當體即真,正與前文破五蘊時約虛妄不實之空,及第一義空之意同)。 
    無無明句,是空流轉十二因緣;亦無無明盡句,是空還滅十二因緣。前者須用觀照工夫對治,有能有所,這是空法未圓。後者則連能空之空亦空,是更進一層以顯般若真空義,此則非但破除我執無明,那法執無明亦被遣除無餘。 
    復次當知此十二因緣也就是四諦法,不過一種開合而已,名詞上雖有差別,性伲蠀s是相同。無明、行、愛、取、有,此五者合為集諦;識、名色、六入、樱⑹堋⑸⒗纤来似哒吆蠟榭嘀B;觀因緣智為道諦,十二支滅為滅諦。又流轉門,即是苦集二諦;還滅門即是道滅二諦。或問:既然名異義同,何故重說?答:為適應眾生的機宜故。 
    【合釋】真空實相的理體上,究竟清淨解脫,非僅洠в蟹卜蛄鬓D的十二因緣,同時也洠в新}者還滅的十二因緣。因為它既名為緣起之法,則在諸法空相中也要否定它的自性。既然洠в袩o明,乃至洠в欣纤溃匀灰簿蜎'有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故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己初破緣覺十二因緣法竟。 

列表如後
 
 ∥過去二支因┬無明……一念不覺,障蔽真心(1)     (1)煩惱道
 ∥     └行………因不覺故,妄造諸業(3)
三∥     ┌識………業種發識,牽引投胎(2)
世∥     │名色……識心是名,精血是色(2)
十∥現在五支果┤六入……六根完具,隨境入塵(2)
二∥     │樱鶋m相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