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般若時,為掃蕩餘執,譬如禺中之時(午前巳時),於化儀四教為漸末,於化法四教是帶說通別二教,正明圓教的道理,是帶二權說一實,二粗一妙之教相。約味如從生酥出熟酥,故般若時為熟酥味。 
    五、法華涅槃時,法華為開權顯實,涅槃是收拾殘機,譬如日輪普照大地,時當正午,罄無側影。法華於化儀超出四教——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法華攝三乘而歸一乘,但須假修而成,故非頓;但說無上道,不歷階位,故非漸;示十方佛土唯有一乘之法,真實而說,故非秘密;舉手低頭皆成佛道,一切眾生決定成佛,故非不定。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此為法華之玄妙處。於化法四教中獨明圓教,無復兼帶餘教,是唯實無權,純圓無粗之教相。約味如從熟酥成醍醐(當知法華所明之圓教,與以前之圓教不同,以前之圓教不過異於藏通別而已,今則統攝以前諸教而歸於圓滿究竟之一佛乘,故法華稱為純圓獨妙之教相)。涅槃為追說四教,追泯四教,約時約味都與法華一樣,故涅槃與法華同以無上醍醐為味。總之,華嚴屬頓,是別教所攝;阿含屬漸初,為藏教所攝;方等屬漸中為通教所攝;般若屬漸末為別教所攝;法華、涅槃超出頓漸,純屬圓教所攝。又頓教兼用別教,正用圓教;漸教統用藏通別三教;秘密、不定二教通於四教。 
    綜起來說:五時是判定世尊一代說法的次第,八教是判別如來因機設教之規範,化儀四教是就其說法之儀式定其勝劣以說明所化根性的差別;化法四教是就其佛經的內容判其權實而開示修行之法要。總之,以時間分類為五,故曰五時;以教義分類為八,故曰八教。 
    以上五時八教是智者大師所獨創,成為天台的判法,是很有規範而極合乎標準的,確實夠稱為彌天高判,所以嘗轟動一時。這種神拢慕膛杏罏樘煜箩崾赖慕涕T下取法,它對於佛教的貢獻實在不少啊!其宏功偉績自然永垂萬世不朽。
 
  ∥化  如┌頓(1)                   (1)一、華嚴時  ┐    ┌乳味
  ∥      │  ┌初(2)                              │    │
  ∥儀    世│漸┤中(3)               (2)二、阿含時  │    │酪味
  ∥      │  └末(4)                              │    │
五∥四    藥│秘密(1)(2)(3)(4)                       │    │
時∥教    方└不定(1)(2)(3)(4)        (3)三、方等時  ├五味┤生酥味
八∥                                               │    │
教∥化    如┌藏(2)(3)(5…2)                          │    │
圖∥法    世│通(3)(4)(5…2)           (4)四、般若時  │    │熟酥味
  ∥四    藥│別(1)(3)(4)(5…2)                       │    │
  ∥      └圓(1)(3)(4)(5…2)        (5…1)  法華┐  │    │
  ∥教    味                           (5)五、    ├時┘    └醍醐味
  ∥                                (5…2)  涅槃┘
  ∥純圓(5…1)
  ∥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5)
 
    上來五時八教的道理已經明白了。然則此部般若心經,於一代時教中,究竟屬於何時,何教?此經說在方等之後,為六百卷大般若所不能攝,為行深般若,獨被大乘菩薩之不共法。於五時屬別般若時,於化儀四教為漸教之終,於化法四教則帶說通別而正明圓教之理。因此,它是以大乘熟酥為教相的。 
本│
經│…(一、釋名)。此經以法喻為名。
五│…(二、顯體)。此經以第一義空為體。
重│…(三、明宗)。此經以觀照為宗。
玄│…(四、論用)。此經以破妄除障為用。
義│…(五、判教)。此經以大乘熟酥為教相。
表│

************************************

附裕В骸
    
【裕б弧哭D五蘊成五分法身。五分法身者: 
    以五種功德法成就佛身,故曰五分法身。一戒身——謂如來身口諸業,永離一切過非,故云戒法身;二定身——謂如來真心寂靜,永離一切妄念,故云定法身;三慧身——謂如來之真智圓明,觀達法性,故云慧法身(即根本智);四解脫身——謂如來之身心,解脫一切繫俊试平饷摲ㄉ恚茨鶚勚拢晃褰饷撝娚怼^如來得到涅槃——解脫,親證佛「知」佛「見」(知屬智知,見屬眼見,即無生智眼),自在照了諸法如實之相,故云解脫知見身(即後得智也)。以上五者皆有次第——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前三就因而得名,後二就果而受稱。總之,都是佛之功德也。 
    要怎樣轉五蘊而成五分法身?一切眾生若能嚴持規戒,修習定慧,行諸淨業則能轉此五蘊色身而成為五分法身。一、轉色蘊成戒身——色蘊,即身(包括眼耳鼻舌在內)。眾生若能持戒防止身口諸業,得身清淨,則戒體成就,此即轉色蘊而成戒身。二、轉受蘊成定身——受蘊即六識領迹鶋m之名。眾生若能修習無漏禪定,則根塵泯淨,離一切顛倒散亂,此即轉受蘊而成定身。三、轉想蘊成慧身——想蘊即意識思想六塵之名。眾生若能了悟諸法虛妄則意地明淨,覺照自在,此即轉想蘊而成慧身。四、轉行蘊成解脫身——行蘊即造作種種業行之名,以此業行而有繫俊1娚裟懿辉熳髦T業,則洠в欣M俊媒饷撟栽冢思崔D行蘊而成解脫身。五、轉識蘊而成解脫知見身——識蘊即了別的意思。眾生若能照了識心皆是妄想分別,生滅無常,則無生智眼自在明了,此即轉識蘊而成解脫知見身。這是小乘所證之法身;故云「轉五蘊成五分法身為之行湴闳簟埂
 
   【裕Ф哭D五蘊成三德。三德者: 
    一、法身德——為佛之「本體」,常住不滅,清淨法性之身,是為法身德;二、般若德——為佛之「妙智」,覺了一切諸法如實之相,是為般若德;三、解脫德——為佛之「勝用」,遠離一切煩惱繫俊菫榻饷摰隆R驗檫@三者,各各具有常樂我淨之四德,所以稱它為三德。要之,「法身」為常住清淨德;「般若」為出迷開悟德;「解脫」為自在離俊隆H碌牡览硪呀浢靼祝欢鯓又^之轉五蘊成三德? 
    一、轉色蘊成法身德:佛身無邊相好萬德莊嚴,悉由轉色蘊而成的。二、轉受蘊成解脫德,謂佛有無量廣大,自在法樂,悉由轉受蘊而成的。三、轉想蘊成解脫德,謂佛有無礙智辯,說法自在,悉由轉想蘊而成的。四、轉行蘊成解脫德,謂佛神通變現,以清淨法攝化眾生令得自在,悉由轉行蘊而成的。五、轉識蘊成般若德,謂佛之三智圓具,對於一切諸法無不通達自在,都由轉識蘊而成的。這就是轉五蘊成三德的道理,屬大乘菩薩所證的境界;故云「轉五蘊成三德為之行深般若波羅密」。
 
   【裕慷N生死: 
    一、分段生死——分讀去聲,為分限的意思;段是段落。「分」指壽命言,「段」指形體言。此為六道凡夫之生死,因為輪迴六道之身,各隨其業因,而壽命有分限,形體有段落(差別),所以稱它為分段生死。這是以有漏業,由煩惱障(貪瞋痴等諸惑,惱亂有情身心故名煩惱;這些煩惱能障涅槃、拢溃拭希灰虼朔Q它為煩惱障),為助緣招感三界六道正報。 
    唯識了義燈六曰:「分段者,分是齊限,即謂命根,段謂差別,即指五蘊體。皆隨因緣有齊限(分),捨此受餘有差別(段),故名分段」。 
    二、變易生死——此為三乘拢咧砩溃鼰o形體之勝劣,和壽命之長短,但以迷想滅時如死,證悟拢廊缟H鐢嘁环譄o明煩惱謂之死,證一分中道法身為之生(煩惱死法身生)。也可說是迷時如死,悟時如生。這是迷悟遷移而論生死的。所謂,「變」因,「易」果者叫做變易生死。它是以無漏業,依所知障(身等諸惑障礙所知之境,使不得見到真理;又因此等,障礙能知之智使不得生,故云所知障)為助緣所感之界外清淨正報。這是斷見思煩惱之阿羅漢以上之拢叩纳溃ㄔ斠妱亵N經)。 
    三論云:「諸拢弥ㄉ恚窕栽冢茏兡芤坠试谱円住埂S中凶谟浾f:「拢吒淖兎卜蛴新┲恚椎貌凰甲h無漏之身,為之變易」。 
    總而言之,「分段」為有為生死,依有漏業所感,是六凡所受之正報;「變易」為無為生死,依無漏業所感,是三乘拢咚苤龍蟆7侄问巧砩溃円资欠ㄉ砩溃ㄆ鋵嵎ㄉ肀緹o生死,不過權約迷悟斷證而言。迷時如法身之死,悟時如法身之生)。又分段是流轉生死,屬迷苦的;變易為進化生死,屬證悟的。
 
    【裕摹恳娝蓟螅骸
    見思惑為三界煩惱之通稱,三界生死之根本。先來說明惑的意思:惑是迷惑,到底迷惑什麼?眾生對於一切諸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執著,「迷」於真理,「惑」於正道,以致不能解脫生死,故名為惑。 
    一、見惑:見是推度的意思。以身邊等的不正見,妄為分別計度各種道理而起之妄惑,名為見惑。還有一種解釋:分別曰「見」,謂六識妄心對於一切境非理籌度,起諸邪見,是為見惑。又因在見道時所斷之惑,故名見惑。 
    二、思惑:「思」就是迷情,由貪瞋痴等的迷情,妄為貪愛(思)世間一切事物而起之妄惑,名為思惑。還有一種解釋:貪愛名思,謂眼等六根對色等六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為思惑。又名修惑,因為在修道時所斷之惑,故名修惑。 
    當知,此見思惑是約迷悟兩方面而立名的,如執己「妄見」名為見惑,執己「迷情」名為思惑,此約迷方面而立名的。如依證初果之見道位(見真理),時所斷名為見惑,依證二三四果向之修道時所斷名為修惑;此約悟方面而立名的。又見惑從解得名,因證初果見真諦理時所斷故。思惑從修得名,以證初果後,緣真理而修道,在修道時所斷故。 
    小乘俱舍之法相,但以迷理迷事而分見思二惑。見惑為理惑,迷理所起故;思惑為事惑,迷事所起故。若大乘唯識之法相,則以「分別」、「俱生」二種而分見思二惑。依分別起之煩惱障和所知障為見惑;依俱生起之煩惱障和所知障為思惑。見惑屬分別我執,思惑屬俱生我執。 
    取要言之,迷於真理而起之我見邪見等叫做見惑,迷於事物而起之貪瞋等叫做思惑。見惑為真理之障,思惑為解脫之障。欲悟四諦真理,必斷見惑,欲出三界生死必斷思惑。總之,見惑是屬於見解上的迷惑,思惑是屬於思想上的迷惑。 
    見思二惑其體即貪等十使——分為五利使、五鈍使。其惑性銳利遇境輒生分別,故名利使。又於修道時易斷故(利故易斷)。其惑性之鈍而難斷者名為鈍使(鈍故難斷)。利鈍各五合為十使。「使」是驅役的意思,即煩惱的異名。因此十使煩惱能夠驅役有情之身心流轉不息,驅役有情造諸惡業,驅役有情來三界輪迴生死,驅役有情入於三惡道,故稱為使。 
    先明五利使: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此為五利使。 
    一、身見——也就是我見,我所見(就所緣之法,則謂我見和我所見,就能緣之迷情則謂身見)。不知身為四大假合,五蘊皆空,本無實我,妄執為我,是名我見。不知身外事物,一切萬有,皆是因緣和合,虛妄不實,妄計為我所有物,是名我所見。合此我、我所二見,叫做身見,亦名我見。起信論云:「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而起,若離我見則無邪執」。 
    二、邊見——即「斷常」二邊之見。由於有了我身而起我見,由我見而妄計我死後為斷滅,這叫做斷見;或妄計我死後為常恒不變,這叫做常見。因為偏執斷的一邊,或常的一邊,所以說它為邊見。 
    三、戒取見——取不合理之戒禁,修諸無益苦行。非因計因,非道計道——如外道之持雞戒(學雞之一足立),狗戒(學狗之食糞穢)等以為生天受樂之因,此謂非因計因;或修諸塗灰斷食等之苦行以為涅槃之道,是為非道計道。因此,所以稱它為戒取見。 
    四、見取見——以劣慧故,自負所見。非果計果,未證謂證,非究竟認為究竟——如凡夫外道之修行少為得益,實非拢址蔷烤梗阃嫗槁}果,謬認為究竟;這叫做見取見。至於對其他種種劣事,妄計為最殊勝者,這一類也都是見取見的作用。 
    五、邪見——即不正見。不信三寶,撥無因果,妄計世間一切洠в兴^善惡報應之事實。因是,惡不足畏,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