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一个夏天”——在我们家里经常重复着这几个字,以致我觉得,我似乎活不到第二年的夏天。“夏季请到河上旅行!”从杂志上剪下来的那位美女多年来一直这样劝告我。爸爸也说过,她的意见完全正确,什么也比不上在江河上休息更明智。然而现在爸爸又要我相信,什么也比不上高山上的空气、日光浴和海水澡对我更为有益的了。
“我们坐飞机去,”爸爸说。“好让你在最后一个夏天好好玩一玩。”
我喜爱玩乐。更何况我还从来没在海里洗过澡,也没坐过飞机。最后一个夏天看来将是非常幸福的,我迫不及待地等待着它的来临。
……一周前,爸爸买到了三张飞机票。可是今天我收到了一封存局待领的信。
我在等你,整个夏天都请了假。我没有同学生们去少先队夏令营,因为在等你!但你不来也无妨,我不会生气的。也许你有你的事情和计划。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月份再上她那儿去,”我打定了主意。“那时也是假期……”于是我给她写了封信。我向她解释,元月份去她那里更好,因为冬天我不能去海边休息,可我住过多年的这座北方城市,冬天要比夏天好,可以滑雪。我还写道,如果她去少先队夏令营,她就能在户外得到休息,夏天呆在市内尘土太多……
我把信读了一遍——觉得不能把信封上。这像是别人写的信,而不像是我写的:写得又长,又详细,并且没有涂改的地方。
不,我既然答应过她,而且她又在等我,那么到时候我就应该到她那里去。否则,我就永远也不会去了。
我不能让她受到第三次打击……所以我现在要去退飞机票……
我在家里说,我非常想念姥姥和安东,他们俩都留在我度过童年的城市里。我也真的想念他们,但我却是到尼娜·格奥尔基耶芙娜那里去。我不想发电报,到了那里我要用至今还留在我手里的钥匙去开门,就是舒里克留下的那两把钥匙。尼娜·格奥尔基耶芙娜还不知道这件事。让她的家里不要老是出现一些令人伤心的意外吧。
妈妈不反对我的做法,我这么急着去看姥姥,看她的妈妈,她感到很高兴。看来,事情办得又有些“差错”。
可今天我同爸爸吵了一架,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他说,我这趟旅行是不明智的,给姥姥和安东写封信就行了,以后还可以请他们来作客。爸爸说,我打乱了家里的全部计划,说我既然拒绝上山,拒绝攀高,拒绝飞行,那么我长大了就会不求上进……可我还是要去退飞机票。
爸爸引用了他在一本书里读过的一段话:“人生——这是以生为起点死为终点的一段行程,中间会有许多停顿,还会发生种种事件。应该既不迷路又不偏离航线地完成这段行程。”
可是我想,有的飞机和火车的确是既不按航线图也不按时刻表来完成它们的行程的。这是一些负有特殊使命的飞机和火车(而它们正恰恰是最重要的!)它们负有帮助人、拯救人的使命……这个想法我没有告诉爸爸。但我还是要去退票。
译后记
二十世纪俄罗斯出现了一批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但大多数却只是在“社会主义各国”有知名度,而且他们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变化渐渐失去了魅力。本书的作者阿列克辛则不同,他的作品是真正“走向了世界”——除了被译成“社会主义各国”的语言之外,还被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波斯语、孟加拉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也译介过他的一些作品,立即在我国的儿童文学界掀起一场“阿列克辛热”,不少作家通过借鉴与模仿,创作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名篇。
作为一名苏联时期的作家,他的作品居然能在东方和西方不同意识形态的众多国家里大受欢迎,不但少儿爱读,连成人也爱不释手,而且即使在苏联解体后的今天,魅力依然经久不衰,作家本人还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被列入了以安徒生命名的荣誉名册。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阿列克辛的作品始终贯串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情感教育,而不是对现行政治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图解。他打破了“少儿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森严壁垒,引导双方彼此沟通、彼此理解,共同提高人文素养。阿列克辛绝大部分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如何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复杂关系,这是任何人一辈子时时刻刻都会面临的抉择。
《我的哥哥吹黑管》是一个女孩子的日记,她把“自我”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哥哥)的身上,结果却伤害了他人。
《第五排第三个》和《“搭错神经的叶夫多基娅”》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大人往往从“自我”出发去理解与“塑造”孩子,结果混淆了好坏,酿成了悲剧。这两篇小说向大人们提出警示:如何对待行为“出格”或有才华却争强胜的孩子?
《前天与后天》和《请来电话请来玩》则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对待那些有贡献、却一生默默无闻的人,特别是当他们到了退休之日,是否可以弃之不顾?
《可怕事件》里的中学生格列布是“名人”的后代,学校为了自己扬名就无原则地吹捧他,结果格列布的“自我”膨胀了,出于保持自己“地位”的目的,制造了一起伤害他人的恐怖事件。作品采用了侦探小说形式,写得扑朔迷离、情节紧张、扣人心弦。作品中的那群中学生个个性格突出,生动感人。
《同时却在某处……》中的小主人公发现父亲对前妻造成巨大的伤害之后,并没有跟父亲公开顶撞,而是偷偷以实际的行动去弥补父亲所犯下的过失。在阿列克辛的小说中,大人与小孩是平等的,大人并非个个是楷模,小主人公往往介入成人的世界。
《分财产》中的小主人公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产伤”,影响了她的智力与行为。是奶奶牺牲自己把她培养训练成一个完全正常的小姑娘。但奶奶老了,尽完了责任,小姑娘的父母嫉妒奶奶与孙女之间的亲情,想把女儿“夺回来”,最后把老人逼走了。小说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如何对待有恩于自己、但已经“完成了角色”的人?
阿列克辛创作的艺术特色备受国内外评论界的赞扬。他自称的“中篇”小说其实在篇幅上与大的“短篇”相近,但就艺术信息而言,几乎等于“长篇”。他的小说笔法凝练,极力浓缩事件展开的时空,最大限度增加情节的“含量”,精心挑选细节。无论是作者的语言还是包括少年在内的主人公的语言,往往具有警句式的特色,充满了幽默。这种幽默时而温和,时而尖刻,时而又化作“含泪的笑”。
阿列克辛的这种语言艺术,即使译者能充分欣赏,也无法在译文中做到充分的传达。本书译者虽竭尽全力,也许仍不能尽如人意。这是希望读者谅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