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洞泄,这里面应该是到了夏天为洞泄。夏天伤于暑呢,那么同理也是这样解释,夏天伤于暑气,秋为jie疟,这个伤暑不是我们指的伏热,而是伤了,寒气入了里了,因为还是因为被风凉所吹嘛,夏天贪凉取冷所致,到了秋天这里的整个的正气收引,收引于里,表气虚,那么在里的寒气你可以理解成存在半表半里,往来出入称为疟证,这个疟证不是疟疾的疟,是一种外感寒邪流连肌表和肌理的一种表现。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秋天伤了湿气,这里也有点问题,简单的看一下吧,五非是说寒暑燥湿风火不能独伤人的一个现象。寒湿之邪上逆而咳,直接停留在里气当中,阻遏阳气阻遏肺气的宣降,使人咳嗽,发为痿厥,这个不知道是发于肺萎还是阳明痿证,说不清楚,你就这样来理解,就是为阴气所伤就可以。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个就太常见了,可以理解是两种,一种是伏邪,冬天伤了寒气,人冬天气机闭藏,寒气藏于肉腠当中,不能及时发越,春天生机长,寒邪随着生机一下子出来作乱,导致的一种外感病。温病它指的并不是现在所指的温病,理解成外感性疾病就可以了。什么是温病啊,发热的病就叫做温病。到了春天没觉得被风寒所激,没有着凉,突然有一天就发高烧,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冬天你着过寒没有发,现在发出来了。春天我跟大家说过,春天呢往往是死人的高发的时间,春天立冬以后阳气一长,忽然去世了,有人说春天不是生机的季节嘛?为什么死人还比较多呢?这个跟大家说过,主要的原因就是春天很多病变呢,冬天的时候正邪没有打仗,这人还能挺住,春天生机一发,阳气一泄,病邪入里,人一下子完了,气泄了嘛,所以说春天容易走人是有原因的,所以大家要辩证的看问题。如果春天初春的第一个月能挺过去之后,这个阳气一升没有被阴气所劫夺,那么又能挺一年,就是在一年和一年衔接的时候是容易走人的,这个就能很好的理解什么叫做伏病了。
今天咱们就讲到这儿了,关于下面的五味我想下周重点来讲一下啊,(这个有区别,如果邪气盛,正气不足,冬天的时候人的阳气还闭藏着,这个时候不容易受到邪气的毁灭性的打击,到了春天一露头,完了,阳气一泄,阴气一袭,那么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邪气不断的上,正气不是很虚,那么在冬天的时候邪气没有发,正气不排邪,到了春那天阳气一发,一下子把邪气赶了出来,邪气爆发了一次,肯定就慢慢的好了嘛,这就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和春季爱走人的区别)。邪气轻的时候是病温,邪气重的时候就能把人带走,这是程度的问题,阳气盛的人到了春天可以赶邪,阳气虚的人到了春天可以被邪气所击,一露头,风一吹,小苗就死了,所以我们学这个气机啊,学中医啊,一定要把握气机,同样一件事情,气机也相同,但是由于双方的力量对比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也就是说春天是露头的时候,露头是好还是不好?要看两方面,第一看我们是足还是不足,我们足就可以露头,不足就小心露头,同时要看对方,对方不强,我们露头可以把对方打跑,对方强我们露头就可以把我们埋没住,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阴阳消长的规律,看清正邪双方的实力和状态,这个就是我们学中医的关键。你治病也是这样,你看一个病人来,肝脾不调,你上来下一些枳实、厚朴、川楝子、槟榔、木香,像这样的一些药物,你这个气机还没有调呢,脾胃伤了,所以说我们首先要护正气,其次才是调邪气,不能在调节气机的时候孟浪用药,这样得不到治病的效果,反而坏事。
好,大家看看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到这儿吧!那么下周咱们讲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正好利用《生气通天论》的最后一段,告诉大家开方用药本在五味,如果说对五味没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大家开方用药就失去了眼目,就会开出很滑稽的方药来。好,再见!
第三十五课 20080729_生气通天论
由小桥流水、弘毅生、道法自然整理
大家好;今天又是周二;由我给大家来讲气道中医,现在讲的是《黄帝内经》的《生气通天论》,今天到了最后一段,这最后一段是关于对药的五味的一个阐释,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很重要的知识,也是我们开方用药的一个根据,所以上次跟大家说这块我还要重点讲一下,我把这一段打出来了。关于这一段我想这样和大家讲解,希望有一段时间咱们通过互动的方式把原文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具体剖析,那么这一段非常适合我们这样来做,所以今天我整整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五味给大家进一步分析一下,让大家有一个切身体会,同时结合用药,看看用药的原则,帮大家理一下用药中体现的问题。
我把这一段贴出来,大家看看吧。我先念一遍:“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大家先看一下,有一个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讲药有药气和药味,药的气是怎样的呢,气香、气厚还是气薄,还有味,味酸、味甜、味苦、味辣。气和味的区别是什么?这个从气道的角度讲,或者说从大家的认识来讲,气味的“气”和味道的“味”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气不是我们讲的气道的气,是闻的飘出来的味,拿鼻子嗅的是气,尝的是味。比如说川芎,一闻有什么味,尝是什么味。当归你闻是什么味,尝是什么味。桂枝你闻是什么味,尝是什么味。气和味的区别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明,如果大家能够知道气和味的区别,那么在用药的时候我们哪些地方要用它的气,哪些地方要用它的味,气走哪,味走哪,这个我们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说这一块虽然好像无关痛痒,实际上关系到以后我们所有的用药。
大家是这样来答的,“阳化气,阴成形。气为阳,味为阴。散则为气,聚则为味。轻清为气,重浊为味。”“气为阳,味为阴,”大家是这样来回答的。
这个如果说是从气道来讲,大家可以这样来想,这一团气围绕着这个地方,它构成了一个或者干脆就是一团气,这团气有内在的、有外在的,有深层次的、有表浅的,有动的、有静的,所有这些元素构成了这些气,也就是这些气也就是一团气,但是里面却有不同的状态和不同的层次,那个在外,它们的是向外散失的,表浅的,移动的,活跃的,这个叫做气。那个相对来说静止的,藏在里面的,稳定的,内在的,深层次的,这个叫做味,这个很好理解。我们拿一个药,它不断向空气散发它的分子,通过鼻腔,就能嗅到、捕捉到,知道它是一种什么味。那么同理,我们就可以以这个来推了,因为药下肚之后,它也是这样走串的,散开的,表浅的,向表走的,有通的作用,调的作用,达的作用,这个都是气的作用。那个反而专精的,沉潜的,往里走的,相对稳定的这些都是味达到的效果,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气和味的功效和它们的作用范围,所以古人说味为阴,气为阳;味者气聚,气者气散。
那么这样我就给大家三味药:生地、当归、川芎,让大家来说说这三味药的气和味有什么特点,有一点和大家说,这个药食是同源的,食啊,我们吃的讲究调百味,药也讲究调百味,大家一定要对药的气味有一个基本了解。那么如何才能了解到呢?那就需要大家到药店把药买回来,自己亲自来尝一尝。现在中医大夫由于学校里设中药系和中医系,直接医药分家,这个对中医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导致制药的不知道药的机理,学医的干脆就没见过药,也没尝过,可能是他几十年来不断开的方子,他方子里的每一味药他可能没有亲自去看过,当然更谈不上尝了,一般都是让他上药铺去,看药他基本不认识,这一点就局限了他对药的进一步感性认识。所以在这里跟大家说这个,主要是希望大家对药有一个更感性的了解,那么中医可以跟大家说,它不是一个逻辑的思维,它跟西医或者说西方文明从逻辑下手是完全不一样的,主要是靠感悟和揣摩,而感悟揣摩首先必须自身建立在一个感觉的基础上,这事合不合适还得自己感觉才可以,我们开方用药也一样,对药没有一个基本了解,那么开这个方子,对这个方不会有一个基本了解。所以大家可以回答,这个生地、当归、川芎各自的气和味各自的特点和区别。其实真的一个好中医 ,他不仅是对药房的饮片有一定了解,对药物的生长环境、习性、炮制方法应该熟悉,起码对最主要的百来味药有个了解,或者对他当地(南方或北方)的地道的药材有一个考察的机会,所以说希望大家不要停留在纸面上,学《中药学》,学了一大厚本《中药学》,最终一味药可能自己也没尝过。路边有很多草药,你连碰过也没碰过,这些草药见面也不知道,这有些说不过去。还有很多人觉得这药书上写了,还用尝什么,或者以为药理分析药理学已经分析得很到位了,还需要我们来尝么,这个观点不正确。
我给大家说一下,为什么不正确,很简单,我们吃每一样水果,只有真正吃到嘴里,我们才能体味到什么味,书上再写,你也体会不到,只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么多水果吃到肚的反应只有你自己吃了才会有反应。第三点,你吃到的同一样的水果,今天和明天吃的不一样,批次问题,它不会说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么你就会知道药材的多样性,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没有尝过药的话,建议大家到药店里去把常用药抓回来看一看、尝一尝,你不用抓几百种,你抓五十种一百种最常用的就行了,比如说《伤寒论》上写的除了毒药(毒药你买不到),常用药抓回来尝一尝,熟地什么味,生地什么味,当归什么味,川芎什么味,白术什么味,炒白术、生白术有什么区别,茯苓是大块的小块的,有什么区别,龙骨真的假的买过来,有药店卖假龙骨,,茯神与茯苓有什么区别,抱木的是茯神,不抱木的是茯苓,到药店里看一看它怎么抱的木,是真抱木还是假抱木。泽泻、猪苓、丹皮、香附,所有这些药都有一定的特异性。你作为一个将军,下面用兵用将,要知道将的特点、兵的特点,尝一遍很多药几乎就忘不掉。
比如说丹皮特异的味道,香附特异的味道,细辛特异的味道,当归特异的香味,川芎特异浓烈的芳香味、雄壮的味儿,川胡这些味儿,你尝一遍就基本忘不掉了。这些常用药之所以为我们所常用,是因为它们本身有自身的特异性。桂枝和当归之间有什么区别,你闻桂枝有没有味呢,煎出来又是什么味呢,大家要有一个常识性理解。可以这样说,很多药七八味药煎出来,你一喝就应该至少能判断出药汤中的几味药来,这就跟黄瓜炒鸡蛋一样,炒出来一尝,就知道有黄瓜片、鸡蛋,盐放多了放少了,放没放醋,加没加糖,这你一尝就尝出来了。那么我希望大家也能够呢,起码经典的方子,你能按比例熬出来之后尝一尝。
有人说:生地味浓、川芎气浓、当归居中,这个说的对了,就是这个意思,尝一下你马上就能心领神会了。我们说生地没有味,没有气,闻你闻不出生地的气,所以生地静而不动,气厚气浓,生地整个的药浓、厚,所以居下,补骨髓而长肌肉。川芎一闻,很冲,鼻子闻啊,所以说川芎气动得很,你如果是气血虚弱的人,我们加川芎不敢多加的道理就在这,耗伤气血嘛。当归居中,味气各半,气是很芳香的特异的当归味,味道发甜,稍微有点辛,同理我们可以判定当归是气血各半,所以当归既可以活血又可以补血,道理就在此。生地是甜的,当归微辛,川芎不甜是苦的,那么所以说养正是当归、生地,川芎不能养正,那么这样我们就能首先对这三个药有个感性认识,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再结合古人或教材上对药味的描述,我们再通过临床进一步把握这些药的功效,你对它的了解就立竿见影了,所以生地当归可常吃,川芎不可常吃,生地当归的量可以加大,川芎量不可加大,川芎气躁啊。
那么我跟可以跟大家负责任来说,大部分草药饮片的药性可以通过鼻闻舌尝这样简单的办法你就能体会,这样的体会是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