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艺术的梦与现实-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怎能用笨拙的语言,写出我的感激之情呢?。。

1992 年,立秋之日,于西下庄。

上文草成后,余兴未尽,因填《临江仙》一曲,以畅所怀。

万众心声金子贵,剧怜长夜沉沦。一朝惊觉恣追寻。导航凭舵手,奋力彻朝昏。

人事沧桑时代改,回头往迹犹新。少年狂态动心魂。生涯臻暮境,术业待传人。

1992 年8 月9 日补记



过;台湾也有影印本流传。我现在手头用的是当时编辑常惠先生所赠我的原印本(共订四册,外加布套)。
常先生现已作古,对此生前赠物,不胜忆念之情。


4


书文论评一朵奇香殊态的青花

——读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

照我们的理解,同样的诗歌题材、题旨,可以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
去表现,而创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的,另一种是幻想的(或
称浪漫的)。

诗人在面对当前(或回忆过去所曾接触的)的风景、人物、事件时,
有感于心,情思跳动,因而运用自己习熟的、或新创的诗歌形式(包括
格律、音调等),去给予那对象——诗材、诗思以艺术的剪裁、陶铸,
最后产生出定型的作品,这样的创作方法,是现实的。如果进一步探索,
这种作品在内容上是否能反映出“真实”(哲学意义的)来,当然存在
着问题。但这里只就创作方法的一般意义而言。这样创作的作品,则是
一种即兴诗。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大都是这种即兴的抒情诗。

不错,在诗歌作品中,还有一种与这种即兴的抒情诗不同的品种,
那就是叙事诗。叙事诗当然也要有客观的诗材和相应的主观情思,但它
往往因为要对人物、事件做必要的铺陈、描述,从而进行对题材的搜集、
选择和排比等活动,结果就使它的特点有别于一般的抒情诗,像古典作
品中的《琵琶行》和《圆圆曲》等。这类作品虽然内容侧重人物、事件,
有与一般抒情诗区别之处,但从创作方法上看,它还是现实的(我认为,
我国历史上的这类作品,并不是严格的、《伊利亚特》一类的大叙事诗,
而只是一种带有抒情色彩的小叙事诗,像英国的谣曲(Ballad 那样),
除去个别作品中间有描写超人间的人物、事件部分(如《长恨歌》里关
于道士遇杨妃的情节)之外。

跟上述两种作品的性质不同,还有采用另一种创作方法产生的作
品,那就是幻想性的(或称浪漫的)诗歌。

幻想性诗歌同样需要有客观事物的触发,需要有相应情思的产生,
在这两点上,它与现实性作品一样,而并非两者一开始就截然分途的。
但是,在诗歌形象的创制上,它却采取了另一种构思方式。它基本不是
按照作者感受到的现实形象去加以剪裁、排比、陶铸,而是把原有的诗
材、诗情,用一种非现实的形式去构想和表现出来。这有点像原始人神
话传说的创作那样。这种诗歌,就是幻想的、神话式的。

我国古代诗歌作品是非常繁富的。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那裒
然成集的《诗经》。到了汉代,那南方诗体的创作集《楚辞》也出来了。
以后,这方面的创作越来越盛,就不用细说了。而由于我国长期的农业
社会和比较尚实的文化精神,使得传统诗歌在创作方法上,也主要表现
为现实的、而非幻想的(这当然不是说,作品里完全没有幻想和想象的
成分)。幻想性(或近于幻想性)的作品不是完全没有,如《九歌》、
《远游》、《离骚》(后半)和晋代以后的《游仙诗》等,其中有的在
品格上还是极高贵的(如《九歌》里的一些篇章)。但是,从总体上看
来,在我国的古典诗歌里,幻想性的作品没有占据优越地位——特别是
从量上看更是如此。

这种我国传统诗史上缺少幻想性作品的局面,就是到“五四”前后,
以借鉴外国为助力,发展了反叛传统诗歌作法的新诗创作,情况也未完


全改观。这在诗学、文化史,乃至文化心态上,都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
题。

然而,幻想性诗作到底是民族诗歌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鲜花。这一类
韵文作品,只要作者的思维、感受和想象力等方面具有诗人素质,其艺
术表现能力又能与内容相副,这样产生的诗篇就可以同那些成功的现实
性作品相比拟。而且,由于它构想的特殊性,它还往往会产生更强的魅
力。这恐怕是许多读者、特别是年轻人,喜爱幻想性作品的原因吧。

毛泽东同志的《蝶恋花》,是运用传统诗型(词的小令)创作的一
首幻想诗。

这首小词,从题旨上看,是一首追念亡妻和亡友的作品。但我们应
该注意,作者在此追悼的,不只是一般的爱侣和密友,而且是两位革命
烈士。他们在那黑暗弥天、斗争剧烈的年代,为亿万人民的生存和幸福,
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作者追思起这样的亲人、密友、伟大战士,当然胸
中会有无穷的往事萦绕,有不尽的痛悼与崇敬心情腾涌。这自然有条件
使作者写出有价值的诗篇。而这类悼亡诗、追念死友之诗,在我国古代
诗库中不乏其例,其中也不乏真挚感人的作品。但它们的创作方法,大
都是些陶铸眼前诗材、诗感而成的即兴抒情诗。毛泽东同志的这首小词,
却应用了另外一种创作方法——幻想性的创作方法。

我们首先来看看小词的大略内容。这首词在格式上是双调词体,分
上、下两片。上片说的是两位烈士牺牲后魂魄升天的情景。他们的“强
魂”(用韩致尧的诗语)离开了罪恶的地面,飞升到青冥的高天(“重
霄九”),在那里见到了被惩罚而终日终夜在砍伐月宫里桂树的老头儿
吴刚。这位仙人捧出天上特有的桂花酒款待他们。接着,下片出现了那
位因偷吃不死药而升天的女仙嫦娥。她为了欢迎这两位地上人豪的到
来,兴奋地舒展长长的袖子翩翩舞了起来。正当兴高采烈的当儿,忽然
听到人间那些吃人魔王(老虎)被收拾了。他们顿时热泪如骤雨般地倾
泻而下。那是混合着无限悲伤与欢乐的泪!是远非平常意义的泪!

这里所体现的,便是文艺批评家所说的“创造之境”。它的部分素
材虽然是取自现实和传说人物的,但是从词的整个构成看,却已是一种
非人间的、全新的境界,是所谓“彼岸”的世界。而从作品内蕴的思想、
情感讲,虽然亦很不平凡,但实质上依然是人间的、现实的。这就是这
首词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我们所能看到的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创作约数十首,从创作方法上看
大都是现实性的。其他运用神话、传说和驰骋想象(乃至于幻想)者虽
也不少,但像《蝶恋花》这样全部用神话式构思的却不多见。

为什么作者要采取这种特殊的创作方法呢?这大概是留心的读者,
特别是诗歌研究者所禁不住要发问的问题吧。关于此点,作者既没有自
己的说明,历来的评论家、诗论家们似乎也很少触及。为此,我们便只
好大胆地作些猜想了。

首先,我想作者可能是要更有力地表现这个具有庄严意义的题材、
题旨。我们前面提到,作者追忆的不是一般的亲人、密友,而是伟大的
战士,大义凛然的献身者。对此,作者自然有许多话可说,有许多话要
说。然而,一首小词的容量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说法好些的
问题。何况,若按实际情况铺排词句,处理得当,并非易事。也许,先


是出于这种思考,作者就索性逃作别调了——凭藉想象,另辟一种更新、
也更高的境界去表现它。这种考虑是完全可能的。

其次,作者是一代伟大的政治家。他所作的是悼亡诗,悼友诗,被
悼者又具有那样伟大的品格。在这种情形下,作者如果只跟一般诗人一
样去写这类作品,即便真挚感人,也多少与作者本人的身份和思想不尽
相符,虽然他也是一个正常的人——有血肉、有感情的人。何况在当时
环境下,可能还有一些别的实际问题需要考虑呢?这样一来,便驱使他
放弃写实的手法,而去驰骋他的诗的幻想了。读者知道,对于中国古典
诗词,毛泽东同志是唐代“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作品的爱好
者,而后者的诗作特点都是比较偏重想象,乃至幻想的。其中李贺尤为
突出。这也许是使他的这首词采取了幻想性手法的另一点因缘吧?

上述这些,只是个人一时的揣测,可能有的多少沾边,有的也可能
只是无稽的幻想。

回到要处,我觉得毛泽东同志这首小词,在创作方法上是具有显著
特点的。也许正因为采取了这种特殊意味的创作方法(当然同时还有词
中歌咏的题材的意义,作者不平凡的情思及相当娴熟的艺术手腕等在共
同起作用),才使它在读者的心灵中更富于吸引力,从而留下了难以磨
灭的印象吧。

临末,如果允许我浪漫地从世界文学史的大花园中,给毛泽东同志
的这首小词借用一个品题的语词,那么,是否可以称她是一朵青色的花
——一朵别具香气与姿态的青花呢!

1990 年3 月1 日于北师大略谈《野草》

《野草》,是鲁迅的一本散文诗集。

这本散文诗集,开始写作时间是1924 年秋,陆续执笔,到1926 年
春才写完。前后经历一年半左右,写作的地点是北京,这段时期,在全
中国社会和作者个人的经历中,都是不平常的。

从当时国内的重大事件说,政治方面,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号召推
翻军阀和帝国主义权力;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在广州召开
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发生震惊世界的五卅惨案;
“三一八”北京段祺瑞反动政府屠杀爱国请愿民众。教育文化方面,广
东学生发起收回教育权运动,进步的刊物《洪水》创刊;女师大校长杨
荫榆横蛮开除进步学生;章士钊非法解散女师大;伪教育部宣布整饬学
风命令及通令读经,国民党政客戴季陶作文曲解孙中山学说,攻击共产
党。

从鲁迅当时个人的经历和思想状况说,他因为反对青年耽恋中国古
书,受到遗老遗少们的明攻暗袭;因为支持女师大同学的反抗行动,受
到“正人君子”的诬蔑和章士钊(伪政府教育总长)的免职处分。北京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一再发表指斥反动政府和帮凶文人的文字,
受到通缉,不得不离家避难;但是他并不因此退却或沉默,他仍然用锋
利、强力的笔写下了许多批判短文。

鲁迅的散文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废弛的地狱边的惨白的小花”)
二十三篇,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思想状况下写出的(其中有些还是
在避难的时候执笔的)。当这黑暗还十分浓重(特别在北京)而光明已


露端倪的时刻,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鲁迅,一方面与敌人进行着勇猛的、
无情的战斗,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情绪上感到剧烈的苦闷、矛盾并进
行着自我清理。他在寻求新的战友,在摸索着前进的道路(“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这种精神状态,集中地深刻地反映在
这本用散文诗形式抒写的《野草》里。



鲁迅这本作于他思想飞跃发展之前的特殊作品,由于这样或那样的

原因,曾经受到一些人的误解或低估。我们认为这个集子里的绝大部分

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是健康的、积极的,或者基本上是健康的、积极

的。《这样的战士》是大家比较知道的名篇。篇中那位勇猛的战士,手

上拿着原始人的投枪(现代澳洲的晚熟民族,就用这种武器去猎取野

兽),闯进“无物之阵”,所碰到的都是那杀人不见血的武器——点头。

那些虚伪透顶的敌人,头上插着绣上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等好名

称的鲜艳旗帜,头上裹着绣上学问、道德、国粹、东方文明等花样耀眼

的外套。但是,这位勇士,他胸里雪亮,并不为这些所眩惑或吓倒,也

不相信他们的虚假自誓,他始终坚决地掷出了他的武器,他们哗然倒下

了。但是,那里有什么真正的敌人?只有那些漂亮的外套躺在地上。那

些虚伪的鬼蜮已经逃得光光了。而这时战士反却落得了残害“好人”的

罪名。就是这样,他仍然要在“无物之阵”里继续前进,并不断掷出自

己的武器,以至于老死。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战士!

后来,鲁迅自己说过:“《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
助军阀而作。”①我们知道,鲁迅写《这样的战士》的这一年(1925),北
京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