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郁达夫作品集-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为郁达夫长子)
  
  
  
  

我出生前的几个小时父亲被害了
  郁美兰
  父亲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星星,在我心中永远闪闪发光,但却又是那么遥远而不可及,因为我也像你们中的许多人一样,从未与父亲见过面。
  我是在父亲“失踪”(被日本法西斯从家里骗出去暗杀)那晚的翌日凌晨呱呱落地的,只差几小时没能与父亲见面。因此,最早就是从母亲那里听说父亲的一些情况。这里有必要对我母亲介绍一下,因为迄今为止,连对父亲最后那一段历史最有权威的胡愈之伯伯(我的先生即是胡愈之的侄儿),都把我母亲说成是在印尼土生土长的华人,这是不对的。其实,我母亲是一个有着坎坷命运,极为普通的千千万万中国妇女中的一员,平凡得就像中华大地上的一颗小草。
  母亲于一九二一年出生在广东台山县江联区东碧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现在老家),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在老家,一个在广州)和两个妹妹(一个在香港、一个在美国),外祖父名叫何子原,外祖母叫欧琼叶(均已过世)。母亲原名叫何如转,一九三一年在她十岁那年,因为家中贫困潦倒,外祖父不得不忍痛把我母亲送给一位陈姓人家,从而改名陈莲有,随后被陈家带到印尼去。成年后在一个制作饼干的工厂工作,一九四三年经别人介绍与父亲结婚,时年二十二岁,比父亲小二十五岁。由于母亲从小家境贫寒,从没机会上学,只会讲广东台山方言和印尼语(过去所有文章都错称母亲只会讲印尼语),所以也不可能对父亲有很深入的了解,这也就是在那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父亲最后时期的苦心所在吧。
  母亲在晚年时,曾深情地对我说:我与你父亲生活的那几年虽短,但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母亲的经历使她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每当父亲看到母亲舍不得花钱时,就多次动员母亲说:“钱你就随意花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也许还因为父亲长母亲二十五岁之故,父亲对母亲格外关心、体贴,尤其是当母亲身怀有孕,出门行走不便时,总要悉心搀扶着母亲,这对从小受苦而又缺乏家庭温暖的母亲来讲,印象真可谓刻骨铭心。她回报给父亲的,当然也是无限的柔情和深深的谅解。母亲曾问及父亲过去是干什么的?父亲回答说“读书匠”,因此每当看到父亲在看书、沉思或写字时,母亲从不去打扰他,甚至连走路都要蹑手蹑脚,让父亲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当有客人来找父亲时,母亲在礼貌地送上茶水表示欢迎后,就主动回避,有时还起“放哨”的作用。这种默契与和谐,也正是身陷日本法西斯严密监视之下的父亲所希冀的最好结局。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当时誉满海内外的文学家、诗人郁达夫,在他一生中最艰难、最危险,也是他最成熟的日子里,会与一个不识字的华侨女子结婚了,这就是郁达夫的性格。这一点,从父亲当时所写的诗句中即可明显看出:
  洞房红烛礼张仙,碧玉风情胜小怜。
  玉镜台边笑老奴,何年归去长西湖。
  赘秦原不为身谋,揽辔犹思定十洲。
  父亲是以化名赵廉、一个酿酒厂老板的身份与母亲结婚的,平时家中自然备有各种各样的藏酒。父亲非常善于广交朋友,他的朋友中,除了当地的华侨、华人和印尼人外,甚至还有日本人。但是,每当有日本宪兵到家里来作客并要酒喝时,父亲总是叫母亲拿出专门为日本人准备的酒,并一再对他们劝酒,直到他们喝到九分醉意才罢休,而父亲本人却不怎么喝,等到日本宪兵一离去,父亲常常会情不自禁愤恨地说:“让这种高酒精度酒慢慢毒死这些坏东西!”母亲回忆说,当时她只感到无比感动和自豪,觉得父亲这个文弱“读书匠”还是个有血气的人,非常了不起呢!父亲在那种条件下,是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反抗日本法西斯。
  母亲还经常对我们讲:你父亲可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大好人啊,他常常是出门时身上装着钱,回家时却身无分文了。每当遇到朋友有困难或需要用钱时,他总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而且从不放在心上,更不指望能得到任何回报。然而,当父亲“失踪”后,竟有许许多多母亲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来看望,并给母亲送钱、送东西等等,这些小事对刚刚经历了分娩和失去丈夫痛苦的母亲来说,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安慰啊!父亲的为人处世,还让母亲、哥哥(长我一岁)和我这孤儿寡母的生活,在父亲“失踪”后的许多年月里,都能不断得到当地华侨华人,甚至印尼当地朋友的关心和资助。若父亲在天有灵的话,也该感到欣慰了。
  注:作者郁美兰系郁达夫和第三个妻子陈莲有(何丽有)的女儿
  
  
  


鲁迅、郁达夫日记比较阅读
  谢泳
  闲来无事,读鲁迅。郁达夫日记。鲁迅。郁达夫同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二人在现代文学的许多门类中都留下了传世之作,令人肃然起敬。平日读书,多看他们的小说。杂文;与日记是较为疏远的,最近读了,感到还是有话可说。把鲁迅、郁达夫的日记比较着看,可以了解两位作家性格的差异和文风的不同,作为一种文本研究,看引己或许比看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更能见出作家的真性情。
  鲁迅生于1881年,郁达夫生于1896年,晚鲁迅15年。两人同为浙江人,同为留日学生,又同中途改行从文,而且二人私交甚好。说到早年经历,又有许多相似处。鲁迅少年丧父,郁达夫从小失怙,家道中落,寡母抚孤,在二人的心灵上都留下的影响。鲁迅说过:“有谁从小康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全集》第一卷第4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终身难忘为给父亲治病而在当铺前所受的白眼。郁达夫有过母亲为了满足他穿一双皮鞋的愿望,“老了面皮”,“上大街上的洋文货店去赊去”的感受。(《郁达夫文集》第三卷)鲁迅由于   父亲为中医误治而死,一生对中医都无好感;而郁达夫自“皮鞋”事后,非但“皮鞋不穿”,就是衣服用具都不用新的了。他说:“对有钱的人,经商的人仇视等,也是从这时候而起的,……经过一番波折,居然有起老成人的样子来,直到现在,觉得这一种怪癖的性格,还是改不过来。”(《郁达夫文集》第3卷第376页,花城出版社:1991)从以上的事情可以看出,鲁迅、郁达夫都是异常敏感的人,这种性格的特质来源干早年的经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道中落这一条。长久的贫困和长久的富足对人们的性格形成固然都有影响,但由贫到富或由富到贫的逆转常常给人的刺激强烈。由贫到富易产生报复心理,把以往的苦难往富人身上发泄;由富到贫则易体味世态之变化,人情之冷暖。由贫到富,常是得意忘形,而由富到贫多用良知去体味贫困,二者的变化有质的不同。由贫到富,易为物质所诱惑,由富到贫则易为情感所驱使,曾经拥有的失去和曾经无有的得到,给人心理所留下的印迹是有很大区别的。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从作家的出身看,大体经历了由富到贫的转折,作家的出身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愈来愈贫穷了。(谢泳《论中国现代作家的出身》,山西《火花》、1992第6期)鲁迅性格孤傲、自信、内向。含蓄。而郁达夫的性格是情感过于纤敏,以致于显得有些柔弱,再是情感过于外露,故而气质特别真率。从二人的日记中可以明显感到这种性格上的差异。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鲁迅的日记大概要算是完整的了,从1912年到他逝世,二十多年中,鲁迅几乎没有停止过记日记。但鲁迅生前没有发表过自己的日记。鲁迅的日记是完全流水帐式的,奇怪的是鲁迅在日记中只记述与自己日常生活和读书生活有关的事宜,除此之外,丝毫不涉及其他,充满了神秘感。看鲁迅日记,能感觉到他简洁明快的文风。他的日记用字极为洗练、简省,能用一字的,绝不用两字。所记事件往来,极其客观,少有情感的因素在其间。鲁迅日记可做史料读,郁达夫的日记可当散文看,这是两种日记的最大区别。鲁迅记日记只写时间,不写题目。郁达夫是既有时间,而且给每一阶段的日记都命了题。鲁迅日记极其客观,不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郁达夫的日记时断时续,完全为情感的变化所驱使。郁达夫的日记同他的小说一样有直率的真情,袒露的胸怀。鲁迅的日记为记事,郁达夫的日记为抒情。鲁迅日记无情感色彩,也许是都转移到杂文和政论中去了。
  四
  鲁迅生前没有发表过自己的日记,但在1933年却将他和许文平的通信发表了。郁达夫一生放荡不羁,饮酒、狎妓是其生活中常有的内容,对女性的泛爱,使他一生和许多女性有过或深或浅的交往,但郁达夫生前没有发表过他和王映霞的情书,例是把自己的日记给发表了。
  出版日记,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大概是第一人。从1921年刊于《时事新报/学灯》上的《芜城日记》到1937年的《回程日记》,光自己日记就有20多万字。《沧州日记》、《水明楼日记》记载1932年青岛北平之行,后来还有《梅雨日记》、《秋霖日记》、《冬余日记》,不过最著名的还是前期的《日记九种》,曾经风靡一时,其影响不亚于他的小说。
  郁达夫的日记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虚构的人物;有的只是一个赤裸裸的自我。他也记录每日的起居行踪沐浴吃饭购书写作;时间具体;地名确切;或详或略;不厌其烦。就这一点看;与鲁迅日记有相同之处;但不同的是郁达夫不仅在日记中记事;更在日记中抒情。看他的日记;有时甚至觉得不像是个著名作家的日记;倒像是一个青春勃发的孤独的少年无法向世人诉说自己的情感;才把满腹的话语作假吐在日记中。他写会友晤谈;发热受寒;甚至酗酒;抽大烟;出入妓院等等;毫不隐晦;和盘托出;这恐怕也是郁达夫日记发表后为人争相阅读之原因;因为从他的日记中;人们不由得会想到他小说中的人物;像于质夫文朴等;像他们的痛哭;像他们的悲叹。郁达夫还在日记中不厌其烦地记载自己的陋习污行;他不断忏悔;不断下决心痛改;但事过之后又依然故我。这种敢做敢为而又敢于将这一切告诉世人;方显出郁达夫独特的个性和直率的性格。
  鲁迅郁达夫的日记中都有大量购书的记载。鲁迅的书账特别详细;每月都有总账而且把书的人格都详细统计出来;每月如此。郁达夫也常记购书事;但好像随便得多;常是遇上就买;不计价钱。鲁迅日记写购书抄书事多;写看书事反而少。郁达夫则记看书事多;而且多为小说;尤其是外国小说。鲁迅购中国书多;而且特别杂。郁达夫日记中写购外文书多;常是小说。郁达夫通日英德语;常读原版书;自然也可以想见其受外国小说之影响。
  鲁迅郁达夫日记的差异;当然是个人的习惯问题。但从这种差异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许多关于他们的性格思想以及文学观社会观政治观等文化信息。
  上面我说过看鲁迅日记有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不仅来自于日记的过于简略单纯;而且来自于鲁迅日记中情感色彩的过于淡化;甚至隐晦。鲁迅是一个常以超人的毅力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紧张感深埋在心底的人;看他的日记;这一印象也特别强烈。由鲁迅、郁达夫日记的比较阅读中,我不由得又想起了鲁迅日记中〃空白〃的一日和“五日失记“问题。这是鲁迅日记研究中的一个著名问题。自从胡菊人提出这一问题后,日本竹内实、渡边新一等人曾做过详细的考证,并得出了“失记”是“有想记的事,但不能够记”。(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第154或《鲁迅研究月刊》1992年第2期渡边新一文章)的结论。关于鲁迅在上海“一、二八”事变中避难的问题,这种结论或者说推测大体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但这种推测却忽视了从鲁迅日记的整体风格上把握鲁迅日记的特点。在我看来,“空白”与“失记”其实是完全符合鲁迅日记的记载方式的,因为看鲁迅日记,我的一个明确感受是鲁迅在日记中从来不记政治事件,更不会把自己对事件的评价出来,这是鲁迅日记的一贯风格。上海“一、二八”事变后,以鲁迅日记中的“空白”与“失记”似乎并不一定能得出目前流行的结论;因为这种结论似乎也不符合鲁迅的性格。我们不妨看一下鲁迅日记中关于政治事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