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圣东方朔-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帝喜形于色:“莫非是苍天有眼,让它在此时出现?”
  公孙弘叫道:“皇上!刚有仙人踪迹,又现盛世宝鼎,太子出世,改元更新,皇上,这都是 您成为千古一帝的吉兆啊!”
  武帝大喜过望。“吉兆,都是吉兆!可惜司马相如不在了,不然,他会再给朕写上一篇长长 的辞赋啊!对了,卓文君,卓文君来了吗?”
  卓文君手捧一卷竹简,缓缓出列。她跪下说:“臣妾卓文君,奉旨来见陛下。”“免礼,免礼!司马夫人,司马先生可曾有文章留下来?”
  “启禀陛下,相公他临去前,留下一篇文章,要臣妾亲自献给陛下”。说完,她双手呈上竹 简。“好!我就知道,司马爱卿会给朕留下文章的。”他接过竹简,“快,快让朕看看。”群臣鸦雀无声。
  武帝看着竹简,一拍几案:“妙哇!”
  公孙弘问:“陛下,司马学士文章里怎么说?”
  “哈哈哈哈!司马爱卿和朕不谋而合,他在遗书里,劝朕像秦始皇一样,封禅泰山,举行万世盛典,求得神仙保佑。他说只要朕完成大典,朕就会成为千古一帝!”众大臣均大吃一惊:“啊?!”
  这时只见汲黯从人群中走了出来,给皇上跪下。
  汉武帝一惊。“怎么,汲爱卿,你也有宝物要献给朕?”
  汲黯大声说道:“陛下,臣无德无能,弄不到宝物。臣只有一句忠言,想献给陛下。”
  武帝知道他的忠言必然逆耳,但也不能让他闭嘴。“说吧”。
  汲黯振振有词:“皇上,神仙之事,神器等物,胆敢妄言者,不是神仙,便是妖孽。而秦始 皇登泰山封禅,不仅未能使秦朝永固,反造成穷奢极欲,天下凋敝,民不聊生,天下揭竿而 起。陛下要为千古一帝,决不能听信妖孽之言,步武秦皇劣迹啊!”
  这话说得如此大胆,众人无不吃惊。
  武帝刚刚还是飘然欲仙,被他这番言语,说得七窍生烟。他面上涨得猪肝一样,大叫到:“ 朕今天如此大喜之日,你用如此恶语来中伤。来人!”
  几个侍卫就声上前:“有”!
  “把这个臭嘴乌鸦,给我逐出长安,永不再用!”
  汲黯面不改色,任侍卫将他拖走。
  东方朔坐在地上,黯然神伤。他的面前,出现了秦始皇带着千军万马,耗尽天下财物,东下泰山的情景。他目光凝重,郁闷地自言自语:“天哪!新的纪元,新的纪元开始啦!”
  智圣东方朔(第二部)
  第一章 夫妻重逢转眼到了夏天。
  汉室未央宫门前的砖地里,长出了许多野草,而且这些草开始向砖道上蔓延。不用说,从砖道上来往的大臣们,少了许多。
  是啊,自从武帝改了元,汲黯被贬到了淮阳,后来江都王的相国、旷世大儒董仲舒又被黜不用,很少有人再冒死说话。
  其实汉家勇武之士何止卫青一人?景帝所生的儿子中,便有一个勇武之士,这便是远在江都当易王的刘非。刘非是景帝还在东宫当太子时与婢女生下的,在诸子之中年龄最长,由于生母没甚地位,只能做个远方的藩王。可是他自幼勇猛刚烈,深为景帝所爱。吴楚七国造反时,刘非随着周亚夫和窦婴攻打吴国,冲锋陷阵,居然活捉了吴王刘濞,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易王,景帝还赐给他一面“天子旗”,可以不听大将军的调遣。刘非到江都后,更是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武帝登基之后,一直觉得他是块心病,于是派董仲舒为相国,想让刘非有点教养。董仲舒如能教导好易王,那么就说明他有些能耐。可那刘非仍是个想入非非、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当他知道卫青大破匈奴之时,居然手脚都痒痒起来,他也想带兵到北方战场上去,与匈奴决战一番,与卫青比比高低。不知董老夫子的心思用到哪儿去了,居然没有相劝,任他一封奏简,直达武帝手中。
  武帝看了江都王的奏书,不禁勃然大怒。朕的天下,打与不打,用得着你来考虑吗?朕的理想是成为武帝,难道你易王要在我武帝面前出尽风头?你以为匈奴单于便是吴王刘濞,你想捉就捉得了?让你领军与匈奴相战,如果兵败,你可以夹着尾巴溜回江都,让朕来收拾残局;如果胜了呢?你已经贵为藩王,朕还有什么地方安置你?难道与你裂土而治?或者兄弟两个共理天下?你要把“天子旗”插到长安来?干脆你把“易王”二字,改作“易主”罢了,你这个没脑子的东西!枉比朕长了十多岁!还有那个董仲舒,你这个相国是怎么当的!你口口声声说要独尊儒术,你的儒术是什么东西,难道就是教人私欲膨胀?易主心切?想到这里,武帝将易王所交的奏简扔在地下,然后一声令下,让杨得意传来严助和几位博士,把董仲舒所献的国策统统找出来,看看他的学说之中,是怎么对待战争和边关之事的!严助和几个博士有学儒的,有学道的,还有学阴阳五行的。他们在董仲舒的所有著作中搜寻剔找,只见竹简之中,写满了君权神授、仁义道德、天人感应,偏偏没谈到军事和战争。看着武帝那急切的样子,他们终于在竹简中找到一句和武力有点边的话:“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帝拿过这块竹简,一股怒火又涌上心头。只有杨得意知道皇上心中的秘密,那就是能当武帝,是他心中最大的志向!这董老夫子,怎么会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女人才美,美而未善,岂不是冥冥之中扎皇上的针么?杨得意当时一急,便让一个小太监去找东方朔。等到东方朔来到殿前,只见武帝正让严助起草诏书,要废江都王相国董仲舒为庶人,至于怎么处置易王,一时尚未想好。东方朔大惊,问武帝道:董仲舒又玩什么花样?武帝将易王要领兵作战和董仲舒“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几块竹简往东方朔面前一摊,没再说话。东方朔简单地看了几眼董仲舒的竹简,他以为易王虽是一时意气行事,却也表明他的内心野心未泯。董仲舒居然未能教好易王如何恪守君臣之道,真是天大的讽刺。他又拿起董仲舒那块“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竹简,上下文看了个仔细。他发现董老夫子所说的“武”,一不是指战争,二也不是影射“武”帝,他指的是周武王时演唱的一种战争乐曲,名为《武》曲,所以才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于是他把武帝拉到一旁,悄悄地将这些向皇上详细解释。可武帝心中的愤怒犹自未平。东方朔说:要论政见不一,我是最烦董仲舒的;可是皇上,你不能因一句无关的话而将一个大儒贬为庶人啊!这和儒者到处宣扬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相去太远了么?何况江都王刘非因请战而露野心之事,只可提防,不可大做文章呢?武帝后来让严助重新写了诏书,将董仲舒撤去江都王相国之位,贬为中大夫,爱到哪儿去哪儿,反正皇上不再给他任何实际职务了。
  一个能和皇上直嚷直叫的黄老信徒汲黯被贬了,还有一个靠著书立说来影响皇上的大儒也被贬了,朝廷之中,只有一个时庄时谐,时怒时悲的东方朔,在皇上面前还是言听计从。可是大家都知道,东方朔就像一个能将死牛的骨头装在活牛身上的神者庖丁,谁能学会他那一套呢?勇武者如卫青,狡慧者如张汤,还有那个近来皇上颇为赏识的主父偃,一个个全都自愧弗如,至于那些没有几把刷子的,当然也就向后缩了。
  从而,武帝的活动中心,便由未央宫转向了建章宫。

  建章宫在长安城外,上林苑就在边上,而且武帝的众多美女,都在那里安身;还有,他近来最喜欢的“仙人”李少君,正在那里的一个秘密地方为他炼丹。
  已近而立之年的汉武帝,在改元之后,顿时觉得心里一片轻松。卫子夫给他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他立了太子,在刘家诸侯中昂首挺胸,再也没有“无后”的空荡荡的感觉。而皇后卫子夫,和过去的阿娇比起来,是那样地贤淑,她从来不管武帝的事情。皇后的哥哥卫青,是如此英勇无敌,将匈奴打得丢盔弃甲,望风而逃,一洗高祖留下的遗恨。母亲的身体不行了,再也不想多管儿子的事情,他这个皇上当得有些随心所欲。
  然而他依然心有宏愿。他是个静不下来的人。司马相如遗下的“封禅书”,时不时地翻动着他心中的波澜。秦始皇曾经到泰山封禅,那是在他派大将蒙恬击败匈奴之后。可我武帝虽有卫青,但匈奴未灭……
  他还觉得,自己身体不像前些年那样精力充沛了。卫子夫刚来时,他是个永远都不会疲倦的雄狮。可这几年,又幸了几个美人,觉得自己已不如以前,至少不能一夜吼上他几次了。好在李少君来到之后,给他炼了不少仙丹,说是服了它可以长生不老。长生不老当然是最好的事,可武帝觉得服了这药,自己的性欲一天一天地增强,有时连卫子夫都说承受不起了,于是便将他推到宫外,由他在建章宫内养三千佳丽、五千美女去。
  他的心中,有时仍有些空虚。这空虚来自汲黯的被贬,耳朵边少了个刺儿头;这空虚还来自东方朔的话少了,武帝要他在李少君的帮助下,恢复神仙的记忆,可他却成了不叫就不到的人,远非过去活络。是因汲黯被贬,他心里不太痛快?还是又有了新的主意,准备对付李少君?或是东方朔过新年后娶了个新的小妾,也力不从心了?
  武帝觉得,空虚还来自丞相的身上。这个公孙弘,是个最听话、最不碍事的丞相,武帝有时觉得他是历代皇朝中最好的丞相。于是他下了一道旨意,取消祖宗时留下的那条规矩,丞相是文官,没有必要非要封侯,才能拜相!这样,公孙弘便成了汉代第一个没有侯爵之位便当了丞相的人。可武帝却又觉得,自己可以无为而治,丞相和大臣则不能无事,无事就会生非。而且,和秦始皇时候相比,自己朝中能干的人才还不算多。他想起了昨天晚上重读东方朔的书简时写下的诏令。于是决定,把大臣们马上叫到一起,让他们动起来。“得意。”武帝叫道。
  “奴才在。”杨得意虽然三十出头,但也有一些所忠的老成持重的样子。也许是身上激素太少的缘故吧,他开始发福了。
  “让丞相和文武百官,赶快上殿,朕有事要吩咐。”
  “奴才遵旨。只是……”杨得意有话想说,但不敢开口。
  “可是什么?”
  “皇上,您不是下诏了,说丞相议事,除休沐之日,一天不可中断;而非重大之事,皇上不必过问,三日一朝即可吗?”
  “那我问你,今天是第几日?”
  杨得意掰着指头算着。“皇上,前天张汤送来几个姑苏美人,您不是还在这儿见他的吗?”“不管那么多,朕要今天上朝,去未央宫!马上都给我上朝,朕有诏令发布!”“是!奴才遵旨!”杨得意不敢再说,忙下去传令。

  未央宫内,群臣毕集。三遍万岁叫喊完毕,众臣还在等着皇上的“平身”二字出口,不料得意却尖声尖气地念起诏书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汉室大统,首以用人为要。朕登基伊始,就令四方举贤人,纳良才。十多年来,英杰之士,或自荐于朝,或郡国保举,或大臣引见,或朕自擢用,一时人才济济。然而朝中郡国,虽已人满,但忠孝且才卓者,有能且廉洁者,尚不足用。吏不乏人而缺廉者;野有遗贤未得录用。朕今再告天下郡国,各等官吏,必向朕保举忠孝廉直之士,尤以能理财治国者为要。钦此。”
  一声“钦此”便是“平身”。诏令刚毕,朝臣纷纷起来,有的开始议论。丞相公孙弘跨步向前,再跪而言:“皇上圣明。臣以为,皇上刚即大位,就重用儒者。儒者天下之师也。然而时至今日,天下仍有不尊儒生之人,朝中且多杂学之士。臣以为,皇上要举孝廉,就要以吾师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之道,天下方可大而一统,人心方可一而化之啊!”
  听了这话,朝中的议论就更多起来。
  东方朔开始不动声色,但见众人只议论,不言语,便向太史公和卫青等人多看了几眼。太史公司马谈颤颤巍巍地走向前来,艰难地跪下说:“皇上,臣位忝太史,为汉作纪。然臣信奉黄老之学,依丞相之意,不是儒者,就要罢黜。如丞相之言,老臣不是儒生,可也要交出这只史笔了!臣请皇上许臣辞官归田,颐养天年!”
  汉武帝一看老太史要撂挑子,那哪儿成?忙说:“老太史请起。朕可不能没你啊!”主父偃也是个爱出风头的人,看到有人带了头,他岂能不跟着上?“皇上,臣持纵横家之言,更被儒者视为异端邪说。老太史不干了,臣也请辞!”
  张汤赵禹两个如今是一正一副的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