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许仲琳与封神演义-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是西土之治的缩影。接下来,作者放胆挥毫,从第二十二回到第二十
四回,用大量篇幅直接描写文王治理下的西岐风貌,那里老有所安,幼


有所养,凡属成年无力婚配者,政府发给资财使之成家;文王偶有土木
之事,无不为民所需,却又担心苦了百姓;那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甚至可以画地为牢,立木为吏;有一回开沼地,挖到一副枯骨,众人四
处抛掷,文王急忙命人将枯骨聚在一处,装入匣内埋于高阜之地,以免
暴露于野,这种“泽及枯骨”的形象图解,简直是竭尽美化之能事了;
为了治理好国家,文王思贤如渴。史书中记载文王为得四方贤达而废寝
忘食,其心之诚感天动地,不少才识之士因而纷纷前来效力。《封神演
义》中的周文王同样如此,他礼贤下士,数次屈驾来到姜子牙隐居的蹯
溪之地,并斋戒沐浴,以示虔敬。最后终于感化了子牙,答应出山辅政。
从此西周风云际会,如虎添翼。

西岐之治,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民众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对于这样的
社会,早在二、三千年前,人们就梦寐以求了,但直到整个封建社会结
束也没有实现。自然,善良的人们决不会放弃美好的理想,他们将全部
的希望寄托在圣明君主的身上,这对于灾难深重的华夏民众来说,无疑
是一种理想之光,它至少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或参照,以此来对黑暗的现
实统治进行有的放矢的批判。

总起来看,《封神演义》抨击弊政、歌颂仁德是带有相当程度的人
民性的,它反映了作者开明的政治观念。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封神演
义》中宣扬了孟子的理论,认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全书演出殷周革命的历史故事,作者的感情砝码显然倾注在西周一边,
由此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但是,由于《封神演义》毕竟成书于封
建时代,就在这些值得肯定的内容中,也存在着矛盾重重的现象,在许
多方面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明显的历史局限。

《封神演义》对纣王暴政的揭露用力颇勤,但在纣王背后还有操纵
者,此人便是妲己。在作者看来,所有的罪恶都是因为妲己而发生的,
纣王不过是不辨忠奸、听凭妇人摆布的工具而已。比如妲己要引诱纣王
窥看黄飞虎之妻贾氏时,纣王一开始还推辞道:“卿言差矣。君不见臣
妻,礼也。”(第三十回)可见他心中还存有礼仪之念,但经不住妲己
的花言巧语,最后干出了有失体统的事来,惹出了两条人命,事后纣王
“独自无言,心下甚是懊恼,只是不好埋怨妲己。”(同上)在某种意
义上说,纣王仿佛只是妲己掌中的一个特殊的卒子而已。确实,我们无
意否定在商朝灭亡过程中妲己起的破坏作用,这一点史书有明确记载。
《史记·殷本纪》中评论纣王道:“好酒淫乐,嬖于女人。爱妲己,妲
己之言是从。”《史记·周本纪》又引征武王作《太誓》,向百姓宣告
说:“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逖其王父
母弟,乃断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悦妇人。”但是,
过分强调妲己的罪恶,实际上是在为纣王减轻罪名,这是中国传统的女
人祸水论的具体表现。《礼记·郊特牲》中说:“好田(狩猎)好女者
亡其国。”这种论调把女人和亡国捆到了一起。《诗经·大雅·瞻仰》
中又将女人视为祸乱的根源,说什么“乱非降自天,生自妇人。”至于
孔子著名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更成了千古不变的信条。汉成帝
时,赵飞燕和妹妹合德因美貌入选宫中,汉宣帝时的披香博士淖方成当
时正站在成帝身后,见了赵氏姐妹,唾口骂道:“此祸水也,灭火必矣。”


(《飞燕外传》)原来按五行排列,汉代据火德,灭火,也就是使汉代
灭亡的意思。从此“女人祸水”一词便不胫而走,当作了灭国亡朝的症
结。当然,并不是没有人对女人祸水论表示过异议。后蜀王孟昶的妃子
花蕊夫人写了一首《述国亡诗》,就义正辞严地责问:“君王城上竖降
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军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相比而言,
《封神演义》还是逃不出女人祸水的顽固理论,对于妲己这一形象的处
理,本身就十分明显地流露出这一倾向。据《晋语》记载:“殷受(即
纣王)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本为有苏氏之女,《封神演
义》据此敷衍妲己为冀州侯苏护之女。《代醉篇》引《古今事物考》说:
“商妲己,狐精也;或曰,雉精。”于是《封神演义》又煞有介事地说
妲己是千年狐狸精。又据《周书·克殷篇》中的某些记载,捏造了另外
还有两个同类姐妹,一个是九头雉鸡精,一个是玉石琵琶精,并且虚构
了狐狸精摄魂借躯之类离奇情节以及妖精们淫乱宫廷的热闹场面,其目
的只有一个:加深人们对女人是妖孽这一观念的印象。

妲己绝非善类,这是历史的结论,我们也没有丝毫要为她开脱罪责
的意思,但作者在书中过分渲染女人祸水的观念,不仅表现出其历史观
的局限,而且暴露了其妇女观的落后,这是应该批判的。

王朝更替的年代,得道者往往是臣民,失道者无不为帝王。论理,
得道者当得天下,但按纲常伦理,臣民绝不能反对帝王。对待这个问题,
作者的态度充满了困惑与矛盾。为了宣扬西周的仁政,书中赞赏大批殷
朝臣子投向光明,其理由是:“主上失德,四海分崩,诸侯叛乱,思得
明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君不正,臣投外国”,
于是黄飞虎一家、邓九公、苏护、洪锦、邓昆、芮吉等人纷纷叛离纣王;
但另一方面,书中又宣扬对纣王的愚忠尽节,而且铮铮有词:“君要臣
死,臣不得不死”、“子不言父过,臣不彰君恶”,遂有闻仲、张奎、
殷破败、鲁仁杰等死难之士。如果说这些只是书中人物的观点,那也无
可厚非,问题在于作者同时肯定了这两个相互对立的立场。试看反纣归
周、弃暗投明后的黄飞虎,战场上碰到闻仲,他“觌面难回,只得向前
欠身曰:‘末将自别太师,不觉数载;今日又会,不才冤屈庶可伸明。’”
在闻太师面前,他内心仍然十分惭愧,对弃暗投明并无坚定信念。渑池
县“五岳逢七杀”,黄飞虎等五员战将均遭张奎夫妇杀戮,作者又忍不
住赞叹他们道:“五方帝位多隆宠,报国孤忠史册重。”这里所谓“报
国孤忠”的“国”,当然是指西周。但再看看那个死心塌地为纣王卖命
的闻仲,作者又是如何给予评论的呢?闻太师亡命“绝龙岭”通天神火
柱中,书中写道:“可怜成汤首相,为国捐躯!”这里的“国”,显然
又指殷纣王朝。接下来,作者又写闻仲如何“忠心不灭,一点真灵借风
迳至朝歌,来见纣王,申诉其情。”最后黄飞虎和闻仲都上了“封神榜”,
一个是五岳之首,一个是雷部统帅,照样“一殿为臣”。如此不分正邪
的一例褒扬,是作者本人矛盾世界观的体现。至于著名的伯夷、叔齐,
先避纣无道而投远荒,后又拦马阻止武王东征,最后周立天下,他们又
不食周粟,死在首阳山上,对这种逆时代潮流而动之人,书中也照样称
赞他们:“守节饿死,至今称之,犹有余馨。”

这种矛盾现象在周文王和周武王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本应是
代表正义力量的应命天子,是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但实际上他们本人


除了恪守臣职之外,几乎没有一点革命的意念。文王无缘无故地被纣王
在羑里关了七年,他“毫无怨君之心”,而“反祈国祚绵长,求天下太
平,黎民乐业。见了纣王,缟素俯伏奏道:‘犯臣姬昌,罪不胜诛,蒙
恩赦宥,虽粉骨碎身,皆陛下所赐之年,愿陛下万岁!’”甚至,纣王
将其长子伯邑考醢成肉饼让他吞吃,他当时非常忧闷,作诗抒怀:“年
少忠良空惨切,泪多时雨只潸潸。”但等他回到西岐,听见大臣南宫适
等要征伐纣王以为公子报仇时,他却改了腔调说:“。。此是吾子自取
其死。。邑考不遵父训,自恃骄拗,执忠孝之大节,不知从权,又失打
点,不知时务进退,自己德薄才庸,情性偏执,不顺天时,致遭此醢身
之祸。。”为维护纣王体面竟将杀子大仇归罪于儿子的咎由自取,其愚
忠惑溺已病入膏盲。他虽然将西岐治理得很好,对纣王无道也知之甚深,
但谨守臣道,不敢稍起妄念。他说:“孤今奉公守法,不妄为,不悖德,
硁硁以尽臣节,任天子肆行狂悖,天下诸侯自有公论。。古云‘五伦之
中,惟有君亲恩最重;百行之本,当存忠孝义为先’。。”这种愚忠近
于矫情,一似沽名钓誉的奸诈,这在他临死之前表现得最为充分。他将
子牙叫到榻前立嘱:“倘吾死之后,纵君恶贯满盈,切不可听诸侯之唆,
以臣伐君。丞相若违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见。”又嘱咐武王姬发道:“我
死之后,吾儿年幼,恐听他人之言,肆行征伐。纵天子不德,亦不得造
次妄为,以成臣弑君之名。”武王继位后,真的谨守文王之命,不敢造
次妄为。但天下大势所趋,已非一人一己之力所能挽回,东征伐纣,已
呈箭在弦上之势,这时候的武王,仍搬出文王“切不可以臣伐君”的遗
言,推诿不允。亏得散宜生摆出权宜之计,说进兵讨伐的目的只是“观
政于商,俟其自改”,武王才“不觉忻悦”;遇到伯夷、叔齐阻兵谬谈,
他又萌生退志;孟津诸侯会盟,众人齐欲伐纣,武王仍坚持“观政于商”、
“令人君改其弊政”。朝歌各路诸侯大战纣王,武王声称“当今虽是失
政,吾等莫非臣子,岂有君臣相对之理?”急令子牙回军;子牙使诈,
擂鼓催战,纣王负创败逃,武王对众诸侯说:“今日这场恶战,大失君
臣名分。”及至最后纣王自焚摘星楼,武王还“掩面不忍看视,兜马回
营”;亲历纣宫,他又“更觉心中不忍”,令人以礼安葬,并说:“你
我为人臣者,此心何安!”通观全书,周朝姬氏父子毫无应天革命之志,
武王只是被一群叛逆的巨子连蒙带骗加胁迫似地捧上了九五至尊,创立
了周代江山。

史实果真如此吗?不!《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会诸侯于牧
野时,曾起誓说商朝是母鸡代公鸡报晓,其国家必然灭亡,纣王用妇人
之言,将成汤列祖列宗置于脑后,又暴虐百姓,听任奸佞,今日我等乃
是“共行天之罚”。周兵攻入商朝宫城后,武王来到纣王自焚处,先对
着里面射了三箭,然后才下车,用剑刺纣王尸体,并以黄钺斩下了纣王
的头,悬于大白旗上,接着又对纣王两个已经自杀的宠妾连发三箭,又
以剑击之,用玄钺斩下她们的头悬于小白旗上。可见武王对纣王刻骨痛
恨,根本没有拘泥于所谓的君臣之礼。即使是《武王伐纣书》,姬氏父
子也是高揭反叛大■的。书中写文王临死前特意叮嘱武王说:“只不得
忘了无道之君,与伯邑考报仇。”甚至连文王之母太任,也毫不掩饰地
称赞武王道:“吾孙儿堪为天子也。”这与《封神演义》相比,不啻有
天壤之别。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封神演义》中这种矛盾与困惑的呢?宋明以
来,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度过了它的鼎盛时期,正在沿着下行的惯性滑
落。但封建统治者并不甘心,他们更加严厉地加强了外在的思想压力。
在君主的意识观念中,着力鼓吹两种理论、两种标准:当他们要推翻前
代王朝时,就宣扬替天行道、承天应运的思想,以证实只有他们才能救
民水火、济民安康;但当他们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新的私家天下之后,
便梦想般地要将既得利益传之万代,于是必须向天下臣民灌输君君臣臣
等所谓的大节大义。正因为这样,宋明时期的理学思想才得以发展并成
为统治思想。朱元璋从异族统治者手中夺回了统治权,一时间强烈的民
族意识为他家天下的私心罩上了一层金光灿烂的锦屏。但他即位不久,
为了清算犯上作乱的思想,他就对那位宣扬弑暴君有理的孟夫子非常厌
恶,乃至剥夺了他“亚圣”的称号。万历间,翰林院出身的文官高启愚
在主持应天府乡试时,出了一道“舜亦以命禹”的考试题目。几年后,
被人揭发说在宣扬禅让,意在恭维首辅张居正建立了像大禹一样的神圣
业绩,言下之意,皇帝虽然贤似虞舜,但仍应禅位于张居正。结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