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从指挥时,发声的器具必须音质清脆宏亮;用旗帜来指挥士兵作战时,旗帜的颜色要
鲜明、醒目;用刑罚、禁令来约束士卒的行动时,执法必须公正、严明。如果做不到上
述三点,军容就会紊乱,士卒就会涣散、懈怠。所以说,在指挥部队的问题上,应该达
到这样的程度:只要将帅的指挥旗帜挥舞摇动,部下就会英勇前进,只要将帅的命令一
下,所有的士卒就会同仇敌忾,拼死上前,报效国家。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从严治军问题,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题目。但诸葛亮在这个普通
的题目中有他的独到之处,一开
  头就引用杰出的军事家吴起的话,提出“威耳、威目、威心”的见解,接着,从这
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由表及里从严治军的思想,这就不是人人都懂得的了。尤其对“威
耳”的论述,更表现了作者的高明;一支军队不但要求内在方面讲求军容严整,令行禁
止,赏罚分明;而且要讲求外在的“鼓鼙金锋”,军威雄壮,既振奋军心,又威镇敌胆。
这样的军队,
  当然就能做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了。诸葛亮所论,实
在是治军的精髓。
  拓例
  严明赏罚奏奇效
  春秋末期,鲁国国都北边的一个大柴荡着火,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快要危及
国都。国君鲁哀公亲自救火,但他旁边只有几名随从,许多人都去追赶被火逼出来的野
兽,却不去救火。鲁哀公很生气,把孔子召来,问他应该怎么办。孔子说:“那些追赶
野兽的人又快活又不受处罚,而救火的人又劳苦又没有奖赏,这就是救火的人少的原
因。”鲁哀公说:“你的意见很好,应该赏罚分明。”孔子说:“现在是危急时刻,来
不及去赏救火的人,再说,凡是救了火的人都要奖赏,国家的花费就很大,您只要用刑
罚就管事。”于是,鲁哀公下令说:“不救火的人,与战争中投降叛逃者同罪;追赶野
兽的,与擅入禁地的同罪。”这道命令颁布后,火很快就被扑灭了。
善  将
  原文
  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敌人知礼;重之以是非,
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径也,未有纲直而目不舒
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进则不能禁,故与军同亡,无劝戒
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退伏,谄顽登用,是以战必败散也。
  译文
  从古至今,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用兵的原则有四点:令出如山,向部下讲明什么是
进,什么叫退,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用仁、义的思想教育部下,使士卒能知书达礼;告
诫部下明辨是非,使士卒能互相勉励,规过劝善;严格赏罚,使士卒不敢涣散,有信用,
上述四点基本的原则:禁、礼、劝、信是部队中的重要规范,如果彻底做到了这四点,
就好象主要的支架已经搭好,其它的细微末节也就自然地顺展开来,有了法规,具体的
内容也就明晰了,这样军队就能战必胜,攻伐时得其所需。无能的将领做不到这四点:
没有规制,一旦下令撤退,士卒不听指挥,抱头鼠窜;而下令进攻时,则没有节制,步
调不一,甚至纷纷逃避,怠慢拖延,全军也就难逃灭亡的下场;劝戒不明,赏罚无度,
失信于士卒,上下不能一心,贤德之人纷纷远走,谄媚狡猾的小人得势,这样的将领带
出的部队,一定会每战必败。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从正反两方面详尽论述了带兵的原则。他把这些原则归结为四项:
禁、礼、劝、信”,并且把这些原则称之为治军的“大经”。“大经”者,也就是最重
要的规范准则了。接着,他又从反正论述,说明违背这四项原则的严重危害,把不按四
项原则治军的将领称作“庸将”,指出他们必败的下场。这样正反结合的论述,说得十
分透彻、突出,引人警觉。
  拓例
  李自成汝州决战
  1643年,孙传庭率明军主力部队进抵汝州,与李自成起义军进行决战。9月孙
传庭军队攻中宝丰,进抵郏县城下。李自成随机应变,他凭借郏县城下的深沟高垒,坚
守不战,把明军的主边部队拴在郏县,同时派遣一支精锐部队,一直向北,绕过嵩山,
从背后袭击离汝州仅几十里的白沙。由于白沙是从洛阳到汝州的必经之地,攻占白沙,
就断绝了明军的运输线,数万明军的粮食供应顿时成了大问题,军心动摇。汝州城下的
明军哗变。孙传庭见势不妙,决定自己先回洛阳筹运粮饷,而让总兵陈永福留下指挥大
军。本已军心不稳的明军,见主帅突然离去,更加混乱,许多士兵纷纷离去。农民军内
部又查获了向孙传庭暗送情报的奸细,清除了隐患。李自成抓住战机,集中兵力,积极
反攻,步兵与骑兵互相配合,使明军仓皇失措,不得不迅速撤退。
  这时,天下大雨,道路泥泞,明军携带的大量战车无法前行,士兵们又不愿推车。
数千辆战车停在路上,挡住了明军的退路,车倒马翻。农民起义军趁机追上明军,明军
大乱,毫无斗志,却又无处藏身,死者达数千人之多。明军总兵高杰见大势已去,急忙
带领明军向西逃窜。农民军紧紧追击,不给明军喘息的机会,一昼夜追击二百里,终于
在孟津将明军全部阻截住,并将其围歼。明军死亡4万余人,战车也损失殆尽。仍然留
在郏县来不及撤退的陈永福所部明军,也被农民军包围,大部被消灭。先期返回洛阳的
明军主帅孙传庭,眼看全部覆没,自杀未遂,被手下的残兵拥入潼关。
  汝州决战以后,明王朝用以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有生力量便几乎被全部消灭,再也无
力向农民军发起进攻。3个月后,李自成率军攻占陕西,随后进入山西、直隶(现河北
省)。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
朝的统治就此结束。
审  因
  原文
  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争功
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译文
  如果能顺应百姓的心愿来征伐邪恶势力,就是黄帝也不能与这样的行为相比,如果
能借助百姓的力量,群策群力获得胜利,那么就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与这样的功劳相
比。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以德威服人,则在下的各路英雄都会屈服这样的将帅之下,
四海之内,各方豪杰则也会甘心受到节制。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用兵原则,提出出兵要“审因”和“威胜”。所谓“审因”,就是
要顺应时势,师出有名,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打正义的战争。师出有名,打正义战争,
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威胜”则要求为将之人,善于凭借这种群众拥护而形成的群众
力量的优势取胜。一员将领能达到“审因”和“威胜”的要求,就可以成为万夫莫当的
大将,征服四海的豪杰了。
  拓例
  姜子牙伐纣灭商
  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残酷暴虐、荒淫无度的庸君。他肆意杀害宗
室大臣,毒刑整人。他以残害百姓为乐。有的忠君大臣多次强谏,纣王竟不悔悟,反而
恼羞成怒,杀的杀,赶的赶。有的大臣没办法只好弃官愤然出走。像纣王手下的名臣姜
子牙就是其中的一个。
  周武王决心发兵来灭商,推翻纣王的残暴统治。他先暗中派人到商,察看国情,了
解情况。不久,被派去的人捎信说:“商朝国势危殆,民心动乱。”武王认为伐商的时
机还未到。后来,武王又接到报告说:“商,现在是坏人当道,宗室离心离德,一场大
的暴动正在酝酿着。”武王还是按兵不动。最后,被派去的人又捎信说:“商朝的百姓
只是内心愤怒,闭口不敢说话,却咬牙切齿。”这时武王觉得伐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于
是他联合八方诸侯国,向商朝发起总攻。昏庸的纣王自以为自己兵多士众,派出17万
大军迎战。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两军相遇后,商朝前军的奴隶兵突然阵前暴动起义,倒
戈反击,杀得商兵全军溃败。纣王逃奔鹿台自焚。
兵  势
  原文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大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
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
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
则听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译文
  大凡将帅领兵出征要注意三种情势: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
和条件。天时,就是指天气晴朗、气候温和适中,寒暑不烈,不旱不荒,天象正常,没
有不祥的征兆,这是有利于我方的自然因素。地利,就是指我方城墙高垒于险峻的地势
之上,有深沟、大河做天然屏障,地形复杂,深不可测,还有唯一的羊肠小路还曲折迂
回。人和,就是君主圣明将帅贤达,三军上下守礼守法,整齐统一,士卒个个都能效命
沙场,粮饷充足,武器坚利。卓越超群的将帅如果能凭借天时,就地利,依人和,就可
以所向无敌,大获全胜。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出兵打仗的战术原则。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
利,充分发挥人和。为将之人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了。
  拓例
  洛涧挫敌锐气
  公元四世纪,中国呈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南方,西晋皇族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政
权。在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建立了政权,史称16国。公元357年,前秦的苻坚自
立为帝。经过多次战争,苻坚统一北方,积极准备南下灭晋。
  公元383年5月,苻坚率几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南下攻晋。东晋派出
谢石、谢玄、刘牢率军迎战,但东晋的军队只有8万人,前秦的军事力量处于绝对优势
地位。10月18日,前秦先头部队攻克寿阳,并派梁成率5万军队进到洛涧,以阻挡
从东面赶来援助的晋军。东晋的援军受阻,只好退守硖石。这时,苻坚得知在硖石的东
晋军队兵力很少,粮食也不足,便以为可以一举消灭东晋。于是,他把大军留在项城,
自带8千轻骑赶到寿阳,并派朱序前往晋军营中劝降。朱序本是东晋将领,战败被俘后
被迫投降。他到晋军营地见到谢石、谢玄后,不仅不劝降,反而告诉谢玄和谢石,前秦
的军队准备不足,各路兵力尚未集结完毕,并建议趁此良机,进攻前秦军队的前锋,挫
其锐气。谢石和谢玄接受朱序的意见。11月,晋军前锋刘牢率五千精兵强渡洛涧,夜
袭梁成的营寨,大败五万前秦军队,歼灭1万5千人,主将梁成也被晋军斩杀。与此同
时,谢石、谢玄率军水陆并进,一举推进到淝水东岸,与前秦军队隔河相对。
  洛涧一仗,东晋军队打击了前秦军队的锐气,鼓舞了晋军将士的士气,坚定了以弱
胜强的信心。原来看不起东晋军队的苻坚,站在帮阳城头,看到河对岸的晋军阵营严整,
士兵的刀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心里非常慌乱,以至错把河对岸山上的草木也当成晋军
士兵。后人谓之“草木皆兵”。他再也不敢轻视晋军,下令严守淝水,不许晋军渡河。
  晋军在洛涧之战中虽然没有与前秦主力交锋,但已为在不久后的淝水之战中大败前
秦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胜  败
  原文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以刑
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相语以利,
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译文
  军队出师必胜的条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担任着重要职务,没有才德的人被贬斥到
最低位置,三军将士情绪高昂,团结统一,上下关系和睦,士卒服从命令,勇敢善战,
军容威武雄壮,法纪严明。军队出师不利,必然伴随下列征兆:士兵懒惰、散漫,不遵
守军纪,全军将士非常畏惧对敌作战,兵卒不讲信义,不畏惧刑罚,对敌军实力估计过
高,内部不团结,彼此之间通常的话题是与利益有关的事情,喜欢猜测事情的吉凶祸福,
附会各种无稽之谈,军内流言蜚语盛行,军心涣散。
  解析
  本篇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谈论导致胜败的种种征兆,这是将领作出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