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节 友谊——通向世界的窗口
    在难忘的学生时代,在文学、知识和思想观念的世界中,卡夫卡迅速丰富着自
己,并逐渐形成一套世界观。然而,他的内心世界却一如既往地孤独和反常。一位
中学同学后来回忆说:“如果要我就卡夫卡的性格谈点什么的话,那么这就是:在
他身上毫无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他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拘谨而又规矩,
但是穿着从不讲究……学校的学习对他来说似乎总是某种不能十分打动他内心但又
必须有条理地去完成的东西……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他,尊敬他,但是我们任何时候
都不能和他变得亲密无间,他仿佛总是被一堵玻璃墙包围着……他同我们保持着距
离和疏远。他以静谧、亲切的微笑向大家敞开了门户,但又将自己同大家隔离开。
他从来不参加我们的娱乐。只有一次,他和我们一起到一个下等酒店去。即使在那
里他也一如既往:一位客人,怀着兴趣笑眯眯地观望着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环境,但
同它保持着距离。”但是,这位同学看到的不是卡夫卡的全面。也许,就像卡夫卡
后来的作品一样,很难有人能够看出一个“全面”。
    中学时代的大多数同学都感到卡夫卡身上的孤独倾向。但是,个别人则有着相
反的印象,觉得卡夫卡无话不谈。例如,卡夫卡与一位重要同学胡果·贝尔格曼的
关系就是如此。据称,在同窗12  年的漫长交往中,他们对文学、书籍、学校、宗
教、哲学、政治等无所不谈,只除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性的问题。但是即使对性的
问题,卡夫卡也并非完全不谈,正如后面将看到,在别的同学和他之间,甚至在他
与父亲之间,性的讨论将会进行到十分可怕的地步。这类现象表明,跟生活中不少
人相似,在卡夫卡的人格中存在着莱恩所谓的“自我分裂”,不仅存在着真假自我
之间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又有分裂,或者说,自我碎裂为几个部分。
    无论是真假自我的分裂,还是自我不同部分的分裂,其实质还是一个生存问题。
“人是伦理的动物”,人总得还要在人群中活下去。没人能够承受完全的孤独,哪
怕他有心孤独,结果也会无力承受。正如卡夫卡自己在中学毕业后两年一封信中所
说:“人与人是用绳索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身上的绳索松开了,那么,
他就会沉下去,沉到比谁都深的地方去,那就糟糕透了;如果某一个人身上的绳索
扯断了,这个人就会一头栽下去,那太可怕了。因此,每一个人都得紧紧抓住其他
人。”这封信的收信人是奥斯卡·波拉克,卡夫卡中学后期和大学初期的朋友,卡
夫卡当时通向外部世界的绳索、窗户和桥梁。波拉克在同学们中间是位领袖式的人
物,性格与卡夫卡刚好相反:意志强烈,重视人际关系。对卡夫卡这位谨慎、内向
的同学,他处处给以关心和爱护。卡夫卡则报之以高度的尊敬和友爱,包括呈送自
己的文学手稿。这种尊敬和友爱的深度,在他致波拉克的另一封信中得到了充分的
展示:
    我将为你准备一堆东西,那是我至今写下的一切,……我将把它们奉献给你,
只要你来信说一声“好的”,或者答应我对你的要求。
    ……我最喜爱的和本身最坚挺的东西在太阳底下也是冷冰冰的,而我知道,若
有一双陌生人' 旁人' 的眼睛盯着它们看,或许会使一切变得温暖起来,生动起来。
我说的只是温暖起来和生动起来,因为这些词更接近上帝……
    何必费这么多口舌呢,我摘下一块(因为能给你的不止这些,而我还将给你—
—是的),从我的心中摘取一块,用一些写满字的纸张干干净净地包好交给你。
    波拉克身上的精神以及他对卡夫卡的友谊给卡夫卡以力量,使他在身心两方面
都得到成长,甚至他迟缓的生理发育都得到很大的改进。到1930  年夏天,这位20 
岁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写道:“我长健康了,也长强壮了,在人们之中,我也出色了,
我能跟女人交谈……也能跟某种人交谈,这样的人站在树后平静地对我说:‘没有
别人,你什么也做不成’。可我眼下用加强的语气以及华丽的修辞记录下这样一些
东西:孤寂的生活令人厌恶;在每一个人面前坦诚地产下你的蛋,让太阳去孵育它
们;咬生活一口胜于咬自己的舌头;你尽可以喜欢鼹鼠或类似的什么,只是别让它
们成为你的守护神。”然而,从卡夫卡致波拉克的信中不难看出,他那高度的尊重
和友爱,虽然是他情感的自然表达和需要,但其分量似乎太沉重了一点,而且其中
充满了某种“文学自我中心主义”的自恋倾向。不难想象,对于一个正常人,无论
他具有怎样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个性,只要他还不是上帝,这样一种高度的尊敬和
友爱就多半会让他感到难以承受。不知是否由于这一原因,在大学期间,波拉克开
始逐渐疏远卡夫卡。正是在这时,卡夫卡向波拉克写了那样一封信,其中说道:
“……这么多的年轻人,我只跟你说过话,我同其他人说话只是应酬,这也是为了
你。你对我来说,不仅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你还像一扇窗户,通过它,我才能看
到胡同。我一个人势单力薄,是没有什么作为的……”容易理解,这样一封信恐怕
难以挽回正在消逝的友谊。不管怎样,一场对于卡夫卡如此珍贵的友谊渐渐逝去。
也许并非偶然,他在别的地方写道:
    如果一个孤苦伶仃的人还想到处找朋友……而且还想理所当然地找到一只可爱
的手,想从中得到慰藉和帮助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失去通向胡同的窗口,他的
好景不会长。
    波拉克的疏远使卡夫卡受到很大的打击。幸而,他与布洛德之间的友谊随着共
同的大学生活以及共同的文学兴趣而渐渐加深,尽管其过程十分缓慢,却也相当稳
固。布洛德活跃而自信的性格、文学上的事业心和抱负吸引着卡夫卡。布洛德不仅
在“读书与讲演之家”这一类活动中帮助卡夫卡开拓视野,而且先后将奥斯卡·鲍
姆和韦尔奇引荐给卡夫卡,并组成四人小圈子,经常聚会,进行小范围的文学活动
和友谊交往。这不仅缓和了卡夫卡的孤独倾向,而且对他文学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有
着重要意义。
    卡夫卡大学毕业后一年,布洛德自中学以来最好的明友突然去世。这一打击使
得他与卡夫卡的友谊进一步增进。那时卡夫卡已参加工作,在办公室和在家庭中一
样得不到自己渴望的温暖,这使他格外珍视与布洛德的友谊,两人成为最亲近的朋
友,天天会面,甚至一天两次,讨论文学、艺术和思想,谈论人生。后来,两人的
友谊持续一生。卡夫卡去世后,布洛德成为他的遗嘱执行人和遗著编纂者。
    然而,在波拉克之后,友谊对于卡夫卡已不可能再现那种上帝般的光辉。
    即便在与布洛德的友谊中,卡夫卡都表现出神经质的不安和焦虑。后来,到1911 
年底,两人的友谊完全可说是牢不可破时,卡夫卡还就此写下这样一则日记:
    今晨,我对写作的感觉是如此清新,然而此刻,下午要向马克斯' 布洛德' 朗
诵的念头却完全妨碍了我。这也表明我对友谊是多么不适应,假定即便如此友谊对
我甚至还有可能的话。无法想象不打乱日常生活的友谊,因此,虽然友谊可以从未
受损害的内核得到更新,但是,所有这样的更新都需要时间,而且并非什么事情都
能盼到成功,因而即便不考虑情绪的变化,一个人也绝不可能在上次友谊出问题的
地方重新开始。此外,即便是具备深厚基础的友谊,每一次重新会面都必然引起不
安……
                            第五节 青春的沦陷
    无论人间是否总是存在“可爱的手”,无论友谊能否地久天长,人的个性却倾
向于始终如一。个性是人的命运,而“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抹煞我的
个性”。但是,不管怎样青春却无法抹煞,无论如何它总要崭露头角。正是在中学
后期,在准备报考大学的过程中,卡夫卡经历了本章开头所述的那场柏拉图式恋爱。
与塞尔玛·珂恩的那场恋爱,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在那场精神恋爱中,卡夫卡显
示出了他血液中“洛维家族”的气质,表现得纯真、温柔而敏感。20  多年后他写
道:“作为一个男孩,我保持了纯洁,对性爱没有兴趣,不像现在……引起我注意
的,只是不惹人注目的事情……例如,大街上我眼里那些最美、穿着最漂亮的女人,
多半并不是好女人”。卡夫卡与胡果·贝尔格曼同窗12  年,无话不谈,唯独不涉
及性的问题,也反映了他这方面的气质。然而,人虽非野兽,但也并非天使。
    每个人的天性中既有纯真的东西,也有着相反的东西。尤其是,卡夫卡早年的
不幸使他容易为“肮脏”所污染,而在一个“肮脏”的世界上,他更是难以避免遭
受污染的命运。在他的青少年时代,欧洲正蔓延着世纪末的颓废情绪,资本主义正
在走入全面的大规模消费时代;人们对性与爱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消费眼光。在这
样的时代背景上,尤其在当时像熟过了头的苹果一样正在走向腐烂的中欧,尤其在
布拉格这纷乱、冷漠、而又潮热的“童床”上,一位正值青春期的男孩,不管怎洋
都会受到重大的冲击,他自谓的纯洁也值得打上某种问号。
    事实正是如此。大约就在与塞尔玛·珂恩那场精神恋爱前后,据卡夫卡回忆,
在关于性欲的问题上,“肯定不会比十六岁大出多少”的他,与父亲发生了一场重
大的冲突。根据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中晦涩的表述,后人大致可以揣想事情的
经过。一天傍晚,在与父母一道散步时,他用与父亲谈话时惯常的冷淡语调,带点
结巴,责备父母没有及时对他进行性欲ABC 的启蒙教育,以至“一直让我懵懵懂懂,
因此不得不由同学来关照我”。卡夫卡说,他当时还撒了一个谎,声称由于性启蒙
的延误,他“曾濒临过莫大的危险”。而撒谎的动机,据他说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
勇敢,二是为了对父母进行报复,此外也许还想诱使父亲作出某种回答。结果,曾
经身为奥地利中士的父亲果真作出了某种回答,但是却粗野得可怕,“坦率得出人
意表,带有某种原始时代的色彩,……又具有现代人无所顾忌的特色”。据卡夫卡
称,“这是符合一个饱食终日、四体不勤、永远内省的孩子春情萌发时的心理的,
然而我的外表的羞耻心却因此而大受伤害,或者说,我以为它必定大受伤害”。在
总结这一事件的时候,卡夫卡“怨毒”的言词直指父母双亲(也许更多地指向母亲),
对他自己命运的逻辑作出了某种阐述:
    ……至于您在结婚以前可能也会给自己出过类似的主意,这在我看来是完全不
能想象的。就这样,您身上几乎没有一丁点儿尘世的污秽。而您却用几句赤裸裸的
话语,将我推入了这种污秽的泥潭,仿佛我命中注定活该如此似的。倘若世界上只
由您和我组成(我很容易这样想象),那么,这个世界的纯洁便以您而告终,而由
于您的劝告,污秽便随我而开始。
    其实,问题深刻的症结并不在父亲身上,正如我们指出过,父亲不过是生活的
“代表”而已。而世界也不可能只由“您和我”组成。我们看到,就连卡夫卡自己
也承认,在性欲ABC 方面,在上述冲突之前,就有同学来关照他了。根据卡夫卡当
年同学和朋友发表的回忆,在性发育方面,卡夫卡有自卑感,自我感觉发育不足。
有分析家认为,这也许就是他没有跟同学们一道去找妓女打交道的原因之一。相反,
他有意用一种冷淡的神情,用“肮脏”的玩笑和“污秽”的故事掩饰自己的尴尬处
境。这种态度激怒了同学们,于是,“为了他好”,无论他自己是否愿意,他们自
动承担起卡夫卡性启蒙教育的任务。在写《致父亲的信》之后两年,在一封致妹妹
艾莉的信中,卡夫卡回忆了当年同学们对他的“关照”:
    例如,那两位挑逗我的男孩,当时无疑已是无所不知的人了;而同时,事实上
他们的性格特别坚定、果断。他们一左一右,联合起来对我施行启蒙教育;右边那
位性情快活、有父亲般的气度,有男子气,他那种笑声,我后来从各种年龄的男人
(包括我自己)那里都听到过;……左边那位较为一般,是个说教的角色,较为没
劲。两人都在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