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解除红军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部署。因为当时张学良任西北“剿总”副司令代
行总司令职务,统率着20万大军,布防在陕北苏区边界。在此情况下,共产党同张
学良的谈判也许比同蒋介石的谈判还要急迫。
周恩来先派在作战中被红军俘虏的东北军一0七师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回部,
向张学良转达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向。同时,高福源被放回,这本身
也是共产党有诚意的一种表示。所以,张学良很快就提出愿与共产党的正式代表会
晤商谈。
周恩来十分高兴,便派李克农于3月4日在洛川同张学良正式谈判。李克农不辱
使命,很快与张学良达成了几项协议,其中一项是:由中共代表请示中央,请毛泽
东或周恩来与张学良直接会晤,进一步商谈抗日救国大计,地点初步定在肤施(延
安)。时间由中共决定。
李克农汇报后,毛泽东立即电示周恩来:在适当时机会见张学良。同时决定派
刘鼎作为中共代表常驻西安。
刘鼎与张学良几次交谈。说得张学良十分高兴,一定要留刘鼎住进他的公馆。
这样,二人更可以经常见面,促膝交谈。而话题的中心,便是红军和东北军联合起
来,一致抗日。当毛泽东从刘鼎的报告中得知张学良的态度确有转变后,便决定由
周恩来作为全权代表赴肤施与张学良会谈,并电示一定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在此之前,中共北方局的王世英已在西安同杨虎城进行了密谈。杨虎城是陕西
地方“实力派的首领,担任着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主任。他有抗日的要求,
过去同共产党和一些党员有过友好关系。共产党员南汉宸1931年当过他的秘书长。
1935年11月,正在天津的南汉震委托申伯纯去见杨虎城,告诉他《八一宣言》的内
容,建议双方合作。12月5日,毛泽东、彭德怀派汪锋到西安同杨虎城联系,商谈合
作抗日。年底,王世英又经南汉窟介绍去见杨虎城,并同杨达成了合作的初步协议。
这样,中共中央同张学良、杨虎城之间的联络渠道都正式打通了。
4月7日,周恩来和李克农带着电台向肤施进发。当时的肤施。属于东北军的防
地。由中共中央驻地瓦窑堡到肤施,途中要经过蟠龙镇和拐崩,约两天路程。由于
蒋介石对张学良不放心,这一带到处是蒋介石的暗探,大家都为周恩来的安全担心。
劝他多带些人去。周围来笑了笑说:“这是去谈判,又不是去打仗。如果带了很多
人马,人家还会相信我们的诚意吗?关云长单刀赴会,都能安然无慈地回来,我看
我们带二十几个人足够了。再说,我们也要相信张学良将军嘛!”
这一天,天色阴沉,不一会儿便雨雪交加。周恩来一行马不停蹄,冒着雨雪前
行,于8日下午到达肤施城郊东北的川口村。因电台发生了故障,一时与张学良联络
不上。
第二天上午,张学良才得到周恩来到达川口的消息。这时张学良正在洛川、他
一面急电驻守肤施的一二九师师长周福成谁备盛情接待,一面亲自驾机带领王以哲
等人飞往肤施。刘鼎也同机前往。
为避开蒋介石的耳目,9日黄昏时分,周恩来、李克农由高福源引路,悄悄进入
肤施,走向谈判地点天主教堂。
周恩来正在教堂门口观赏这座漂亮的建筑物,张学良闻讯出来,立即握住周恩
来的手,颇为抱歉地说:“欢迎,欢迎!肤施是我军布防的边境,蒋介石的暗探很多,
所以。对周先生不能大张旗鼓地欢迎,请周先生见谅。”
周恩来笑了笑,说:“所以,我们也只能在黑夜里交谈了。不过,肤施林木葱
郁,绿水环绕,可是块宝地啊!”
正是:
好事偏需时光磨,
干戈何时化玉帛?
欲知谈判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部) 第四回
天主教堂坦陈肺腑之见 黄土窑洞迎进美国记者
话说周恩来与张学良携手走进教堂。在教堂的中央,已经摆好了一张圆桌,圆
桌上摆满了糕点和水果。
这次会谈极为秘密,只有周恩来、张学良、李克农、王以哲、刘鼎五人在场。
一番寒喧,主客坐定。周恩来为了活跃气氛,首先说:“我是在东北长大的。”
张学良接着说:“知道,知道,听我的老师张伯苓讲过。”
张伯苓是南开校长。周恩来从未听说张学良在南开读过书。听此言颇觉奇怪,
便问:“何以说张伯苓是你的老师?”
张学良直率地说:“我原来抽大烟,打吗啡,后来听了张伯苓的规劝,完全戒
了,因此拜张伯苓先生为师。”说完一笑,接着说,“所以我和周公是同师啊!”
二人虽是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在坦诚、融洽的气氛中长谈了近5个小时。
张学良完全同意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他坚决地说:“红军是
真抗日,抗日与剿共不能并存。”
当时红军东征山西,准备进人河北与日寇作战,并提出“红军和一切抗日军队
集中华北”的口号。张学良对此表示赞成,对征四川、云贵一带的红二、六军团及
红四方面军北上抗日也完全赞成。他说:“来多少都欢迎,经过东北军防区,我可
以让路。”
但他同时认为,东征不如北上更稳妥,为此建议:“红军北上抗日最好取道宁
夏、绥远,解决降日的德王,东向察哈尔。因为阎锡山部队防卫力量强,蒋介石又
调中央军和地方部队人援,红军孤立作战,恐难立足。而宁、绥人口多,粮食也多。
可作红军后方;绥远临近外蒙,便于取得苏联的援助。”
张学良是个痛快人。他热切希望红军早日与日军接火,这样、他就可以公升与
红军联合抗日,否则他只能悄悄地和纽军联合。
张学良主张联蒋抗日。他说:“抗日力量越大越好,蒋介石是国内最大的实力
派,如果抗日统一战线不包括他,他以中央政府名义反对,就不好办了。”
以前、张学良在与李克农会谈时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是因为中共中央瓦窑堡
会议上决定的政策是反蒋抗日,所以当时李克农回避了。此时。张学良又向周思来
提出了这个问题。
周恩来解释说:“中共过去主张反蒋抗日,是因为蒋介石是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的头子,视人民为死敌,其指导思想是‘宁赠友邦,毋与家级’,基本政策是‘
援外必先安内’。现在愿意听听张将军的意见。”
“在国民党要人中,我只佩服蒋介石尚有民族情绪和领导能力,据我回国后两
年的观察,他有可能抗日。”接着,张学良又逐一分析了南京方面各派系对日本的
态度。然后说:“蒋介石的左右确有很多亲日派,使蒋不能下抗日决心,而且极矛
盾。蒋介石是在歧路上,他错在‘安内攘外’。把这个错误扭过来就可以一致抗日。
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搬转过来。”
张学良停了一下,又说:“除非蒋介石投降日本,否则我不能反蒋。”
周恩来很有兴趣地听完,表示能够理解张学良的想法,并且说:“这个问题十
分重要,我将把你的意见带回去,提请中共中央郑重考虑后再作答复。”
张学良见周恩来没有批驳他,回答恳切,感到他的意见可能被接受,心情很是
愉快。联蒋抗日。是张学良企求解决的最大问题,他希望抗日不反共,联共不反蒋,
以壮大抗日力量,实现他率部打回东北去的愿望。
张学良对发动抗战能否取胜提出了一些看法和疑问:其一,他认为国家统一要
集权,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共产党式的。一条是法西斯式的。还讲了一通法西斯主
义可以救中国的道理。这是他考察欧洲时形成的观点。其二,战争爆发,日本封锁
中国海岸并扶植伪政权,中国如何取得外援?其三,日本对已占领要地固守如何办?
日本内部能否起变化?等等。
对于能否在中国实行法西斯式统治,周恩来分析道:“法西斯是帝国主义的产
物,把资产阶级一点形式上的民主都抛弃了。法西期是反历史、反人民、反共的,
它没有群众基础。要抗因,要收复东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不可能的。要发动
民众必须实行民主。中国的法西斯道路只能是投降日本,处理中国问题理应联共。”
张学良听后,陷入了沉思。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法西斯主义了。
周恩来又说:“日本不可能将我国完全封锁,军援既可得之英美,也可得之于
苏联。抗战持久,有可能引起日本内部哗变。”
张学良不住点头。看得出,他对周恩来很佩服。
双方在联苏、停战、合作、通商、互派代表等问题上都形成了共识。
10日凌晨会谈结束,张学良拿出一本为纪念《申报》60年而印制的大地图送给
周恩来,说:“让我们共同保卫中国!”为了帮助边区解决经济困难,张学良还赠
送给红军3万块银元,以后又补送了20万法币。
事后,周恩来对李克农、刘鼎等说:“谈得真好呀!想不到张学良是这样爽快的
人,是这样有决心有志气的人。出乎意料,真是出乎意料!”
张学良很激动。他对刘鼎说:“我对会谈很满意,比想像的好得多。我从未见
到这样的人,周先生是这样的友好,说话有情有理,解决了我很多疑难,绘我印象
极深。我和蒋先生相处多年,但弄不清他打完红军是否抗日。对共产党,我不仅知
道它第一步是抗日,还知道它的第二步是要建立民主、富强的中国……中国的事从
此好办了。”
周恩来向中央报告了谈判的情况,中央同意谈判结果。4月14日,毛泽东、彭
德怀致电周恩来:“张、杨两部关系由你统一接洽并指导之,以其处置随时告我们,
我们一般不与发生关系,对外示统一,对内专责成。”
从此,周恩来就统一主持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延安谈判后,
中国共产党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关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张学良的建议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四个多月后,中共改变了反蒋抗日的口
号,作出了“逼蒋抗日”的决定。这是后话、按下不提。
再说石头城里的蒋介石虽然暗中派人与共产党联络,却一刻也没有放弃对红军
的进攻和对苏区的封锁。对于共产党和张、杨的秘密接触,他当然不会熟视无睹。
事实上,他早就觉察到张、杨对“围剿”红军行动消极,曾致电指责,说他们“隔
岸观火”。于是,他准备北上,亲自“督剿”。然而正在这时候,两广事变爆发了。
蒋介石早就在打广东和广西的主意了。红军退到西北一隅后,内部的统一,只
剩两广了。广西桂系李宗仁、白祟禧一直是在那儿为王的,广东的陈济棠也一直坐
着“南粤王”的位子。两下联合,半独立于一方,自成小朝廷。
机会的到来是胡汉民的突然去世。胡汉民前几年被蒋介石囚禁后出了国,1935
年11月在五全大会上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而蒋介石却屈居其下,任
副主席。1936年1月,胡汉民回国,蒋介石派员到香港迎接他去南京,他对蒋余恨末
消,拒不去南京,留广东,拟伺机反蒋、遂被两广倚为重心。不料5月忽患脑溢血,
不治而亡。蒋介石支刻抓住这个时机,意欲解决两广。他想用离间计各个击破,告
诉陈济棠,以维持广东原局面为条件,让他进兵广西,中央出兵协助,彻底解决李
宗仁、白崇禧。原系蒋介石左膀右臂、深知蒋介石手段的陈济棠却不上这个当,且
大怒:“蒋介石既可授意广东解决广西,又何尝不会反其道而行?”
于是,陈济棠与李宗仁、白崇禧联络。双方商定:蒋既已打两广主意,与其坐
而待毙,不如先发制人,借来抗日的旗帜反蒋。利害所致,一拍即合,遂联络西南
将领几十人,于5月28日联名发表通电,表示誓死反对日本增兵华北,要求南京政府
对日宣战,并调军北上抗日。随即成立军事委员会,将粤、桂军政称“抗日救国军”,
由陈济棠任委员长兼总司令,李宗仁任副委员长兼副总司令。两广总兵力约30万人。
蒋介石气得火冒三丈。两次下野的旧事历历浮现于他的眼前。他第一次下野,
李宗仁是主谋之一;他第二次下野,陈济棠是个关键人物。这个时候他们在后院放
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