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内华达去寻找出路。在这里他参加过各种找矿活动。金银矿没有找到,他
却发掘到了另一种矿苗——西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把当领航员时积攒起来
的钱都用完,发财的希望成为泡影后,马克·吐温只得进一家报馆去工作—
—他毕竟在印刷厂干过,也算与文字工作沾上点边儿。他没有想到的是,这
就是他写作生涯的开端,除了当记者写些报道之外,他也开始写幽默故事,
当时报界有登这类小文章的风气。马克·吐温在西部时也开始做幽默演讲,
这种类似我国的“单口相声”的表演显然很适合他的天性。他逐渐琢磨出一
套技艺:怎样绷着脸自己不笑,怎样装傻充愣,怎样推上高潮,最后又怎样
“抖包袱”。巡回演讲逐渐成为他的第二职业,他后来正是靠这项活动还清
自己因盲目投资而欠下的大笔债务的。
1867 年,马克·吐温搬迁到东部去为纽约的一家报纸工作,这一年,他
出国访问了法国、意大利与巴勒斯坦。1870 年他与奥丽维亚·兰登结婚并迁
至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定居。这之前,他的第一部长篇作品《傻子国外旅行
记》(1869)出版。这是一部记述1867 年国外之行的游记,结构并不严谨,
却充满了许多逗趣、轻松的故事。它一方面满足了当时美国人对国外事物的
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挖苦地指出了欧洲的一些不见得先进的地方,这对克服
当时普遍存在的盲目崇欧思想是起了作用的。这以后马克·吐温再接再厉,
又写了形式、体裁相似的《艰苦生涯》(1872)与《密西西比河上》(1883)。
《艰苦生涯》记叙了吐温在内华达、加利福尼亚与夏威夷的经历。《密西西
比河上》则是对自己当年河上生涯的回忆,有些章节写得饶有诗意。稍后出
版的《赤道环游记》(1897)也属于同类作品,是记叙1895—1896 年吐温偕
妻、女的环球旅行的。
马克·吐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与查尔斯·达德利·华纳合作的《镀金
时代》(1873)。整本书结构松散,有些章节写得像很差的感伤通俗小说。
但是在书中吐温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彬彬有礼、慷慨好客、虽贫
无一文但充满轻易致富幻想的赛勒斯上校。书中也抨击了当时人人想快快发
财的拜金主义与政治上的腐败现象——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参议员狄尔华
绥,他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投机欺诈,无所不为。因为有了这本书,人们常
把内战后的那段时间称为“镀金时代”。
接下来吐温创作了两本流传极广的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
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5)。如果说前一部是世界儿童文学中的
一部经典作品,是“关于童年的一首牧歌”的话,那么后者却显然已突破儿
童文学的范畴,成了对种族平等、人性尊严的一曲颂歌。马克·吐温自己说,
在这本书里,“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意识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
作者笔下的哈克贝利不受所谓“文明”的污染,以自然的眼光观察事物,通
过他的眼光,宗教上的、封建的落后现象被揭露得格外尖锐与深刻。书中的
哈克最后宁愿自己“下地狱”,撕掉了证明他的黑人朋友吉姆奴隶身分的信,
决心帮助吉姆获得自由。《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除了内容上的民主性之
外,叙述语言上采用了纯粹的美国口语也是一大特色,这一点在美国文学的
发展上具有很大的意义。在这之前,美国作家都用英国书面语言写作,这总
与美国生活有些格格不入。在这以后,美国作家都循着吐温开辟出的道路前
进。所以,托·艾略特说这部小说在英美两国开创了新文风,是“英语的新
发现”。他还认为哈克贝利·费恩的形象是永恒的,可以同奥德修斯、浮士
德、堂吉诃德、唐璜、哈姆雷特等相比。海明威则说“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
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所有
的书中最好的一本”。福克纳也说:“舍伍德·安德森可以说是我这一代美
国作家的生父,代表了美国文学的传统。。。德莱塞是他的兄长,马克·吐
温则是他们两人的父亲。”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马克·吐温的创作进入后期。他写了几部讽刺小说,
如:《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1889),这是对英国作家托马
斯·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1485)的戏拟仿作,是一部幻想小说。书中
让一个铁匠出身的十九世纪美国人倒退到六世纪的英国去生活。书中两种文
明的对照使一些弊端更显得突出,而在艺术上也获得了一种荒诞性的喜剧色
彩。《傻瓜威尔逊》(1893)通过一个两个婴儿对调的离奇故事,说明白人
并非生来优越,黑人也不是天生愚昧。从1900 年发表的《败坏了赫德莱堡的
人》中可以看出,马克·吐温早期欢快的幽默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
深恶痛绝的悲愤情绪。这以后,马克·吐温的愤世嫉俗思想又有进一步的发
展。他认为人类在一定意义上还不如动物。他说:“在一切生物中,人是最
丑恶的。在世间的一切生物中,只有他最凶残——这是一切本能、情欲和恶
习中最下流、最卑鄙的品质。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痛苦的生物,他并非
出于什么目的,而只是意识到他能够制造它而已。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中,
只有他才具有卑鄙下流的才智。”从一个长时期给社会带来欢乐的老人那里,
我们听到了这样沉痛的声音,这是一个悲剧,也说明人类社会中确实存在很
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马克·吐温晚年还写了不少猛烈抨击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种族歧视措施
的政论。例如,他曾声援中国的义和团,并声称“我也是义和团的一员。”
1835 年,马克·吐温诞生那一年,哈雷彗星划过长空,人们预测它将于
1910 年返回。马克·吐温曾说他将随这颗彗星而去。1910 年4 月19 日,哈
雷彗星出现,四天之后,马克·吐温果真离开了人间。他留下了一些稿子与
口述的自传,这些作品后来都被整理出版。
下面再谈谈马克·吐温的幽默短篇作品。我们已经知道,马克·吐温从
小就生长在美国幽默文学的诞生地中西部。他在小镇与轮船上的“龙门阵”
里受过培训。他在西部报纸上练过笔。又得到当时很负盛名的幽默作家阿·华
德与布·哈特等人的点拨。他不但笔头上来得,而且还能登台表演,是个“讲
笑话的好手”(鲁迅语)。他的成名作即是一个幽默的短篇小说《卡拉维拉
斯县驰名的跳蛙》(1865)。这篇作品阴差阳错,没有能在西部地方报刊上
发表,却被转到纽约大报上刊登,这就使马克·吐温成为全国知名的作家。
他从五十年代开始写这类作品,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后来也陆陆续续写了
一些。这些作品一部分是小品,别的则是短篇小说。但是不少作品界线难以
区分。美国的马克·吐温研究者查尔斯·奈德干脆说:“区分某些作品是不
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作者自己性格的特征在它们之中是如此强烈,其内
在的价值的强度使它们超越了文学样式的分类的要求。”
说到马克·吐温幽默的实质,伯纳·萧曾在写给马克·吐温的一封信里
说:“我相信将来写美国历史的人会发现你的著作对他是必不可少的,正如
法国的史学家重视伏尔泰的政治评论一样。我对你这么说,是因为我写了一
个剧本,里面有一个牧师说,‘说实话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这句隽语
是你教给我的。”马克·吐温在另一个场合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实
话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让我们节省点儿使用它们吧!”这说明幽默的核心
在于点穿真相。这一点又与马克·吐温幽默创作背后存在着严肃的社会责任
感有关。有一次马克·吐温说到上世纪末一些红极一时的幽默家,如阿蒂默
斯·沃德和乔希·比林斯等,他不胜感慨地说:“那时候,这些人为数当在
四十位以上,他们的文章一出,人们都广泛地传诵,然而,曾几何时,如今
已经不听人提到他们了。。。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快被大家淡忘了呢?这是因
为:他们仅仅是幽默作家而已。‘仅仅是幽默的’作家是不可能逾远弥存的。
幽默只是一股香气,一些点缀装饰。它往往只是一种在语句和缀字间的新巧
花招,像我们在阿蒂默斯·沃德、乔希·比林斯、纳斯比等的作品中所看到
的那样。但时尚瞬息变迁,而这些人的声誉也就随之消失,有的人说,一部
小说只能是一件艺术品,你绝对不可以在它里面说教,绝对不可以在它里面
教导读者。这句话对于写小说也许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写幽默文章就
不尽然了。写幽默文章时,是不可以公然地教导读者,是不可以公然地向读
者说教,然而,如果你要这类文章长远流传,那它们就必须既是说教的又是
教导的。当然,这里我所谓的‘长远流传’,那意思也只是说流传三十年罢
了。。我本人一向是说教的,而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我的名气才能持续三十
年至今不坠。如果幽默的语句会不期然而然地来到,那时候我就让它在我的
讲道稿中占一席地位,但是我不会只是为了幽默的缘故而写出一篇讲道稿,
不管幽默是否准备进入我的讲道稿,我是照样要将稿子写出来的。”
这里所说的“说教”与“教导”,当然不是指生硬地板着脸讲大道理,
而是说要“寓教于乐”,幽默后面总应该有一个严肃的主旨。从根本上说,
这主旨必须是“说实话”。幽默不是小丑般的肆意逗趣打闹,更不能“打哈
哈”,散布“谎言、做作和欺诈”。这后面三个词儿来自英国幽默作家萨克
雷的一段话,据说马克·吐温很欣赏下面所引的他的这段话:“幽默作家承
认自己要唤醒和指点你爱谁、对谁要好心——唤醒和指点你去蔑视谎言、做
作和欺诈——唤醒和指点你对弱者、穷人和不幸的人要仁慈。”马克·吐温
的幽默作品不仅仅像他自己预料的那样流传了三十年,而且一直流传至今,
不仅仅在美国被广泛阅读,而且也深受全世界人民的欢迎,究其原因,恐怕
还是因为这些作品以独特的方式道出了普通人的心声。
精美如绣五彩俱备
——《外国文学名著图典》①序
本书的名称是《外国文学名著图典》,它由文字与图片组成。文字部分
包括作品简介、作品节录、画家简介、有关评论以及画家自述;图片则可以
分为两大类。一为严格意义上的外国文学名著插图;二是与外国文学名著有
关的美术作品,包括油画、雕塑等原来就不准备印在纸上的品类,它们也可
以算是广义的插图。编这本书的目的很明确。一方面,是帮助外国文学爱好
者进一步熟悉与理解外国文学;另一方面,则是为美术工作者、爱好者提供
与外国文学有关的美术资料与背景知识,以促进我国书刊插图与装帧事业的
发展。当然,没有什么具体目的,仅仅天生喜欢翻翻书、随便看看的人,也
完全可以从中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由于本书的结构是以所收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问世年代为序,介绍该作品
的插图与有关美术作品、图品既有与文学作品同时完成的也有后世创作的。
因此,文学作品固然是按时序排列的,图品却常有前后倒错之处。我们在撰
写文字说明时虽然尽可能标明美术作品的创作年代,但是要读者自己设想与
重新组构插图艺术发展的总趋势,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为了弥补不足,编
者特收集有关资料,将插图艺术的历史沿革作一简略的描述。这样,经纬交
织,读者的面前就大致能出现一幅全景图了。
一、概述
插图,我国过去称为“出相”、“绣像”、“全图”。这里,“绣像”
里的“绣”,是“绘画设色,五彩俱备”以及“精美如绣”之意。插图是指
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或是印在正文之间,或是用插页的形式,插图的目的
是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鲁迅先生这样概括过:“书籍的
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文学之不足。”
他又说:“插图不但有趣,且亦有益。”按我国一本研究插图艺术的著作的
定义式的说法,“插图艺术是以绘画的视觉形象再现文学作品的精神,是插
图作者根据文学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受并以绘画自身的要求进行再创作的
一门艺术。插图艺术有从属性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