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里说采诗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民情,当然,也
是为了宫廷娱乐。这在客观上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记录保存、
流传后世。
汉代采集的民歌,《艺文志》所著录的共138篇,这是西汉的民歌,东
汉的尚不在内。采集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比周代采诗要广泛得多。
宋人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共
100卷,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分乐府诗为12类。
汉乐府民歌主要收录在“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
① 《汉书·礼乐志》。
… Page 72…
(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40余篇。这些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多方
面地反映了汉代人民的生活、思想、情绪和愿望,极为深刻地揭示了汉代社
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
汉乐府民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反映了劳动人民遭受压迫、剥削的
苦难和反抗。如《妇病行》,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
剥削的罪恶: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挞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
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
起。……”这是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的缩影。
《平陵东》通过义公被劫的事件深刻地揭露了汉代贪官污吏像土匪一样
掠夺人民的事实: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
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
卖黄犊。”官吏劫人勒索,逼得被害之家卖掉小牛凑钱赎人。《东门行》则
表现了贫苦人民的饥寒交迫、走上反抗道路的过程:“盎中无斗米储,还视
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反映了汉代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
汉乐府民歌还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如《战城
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凉
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里真实地再现了一场激战后战场上留下的悲
惨情景,字里行间,凝结着阵亡士卒的血和泪,充满了人民对战争的诅咒,
笼罩着一种悲烈惨痛的气氛。《十五从军行》描写了一个老兵15岁从军出征
直到80岁才得回家的悲惨遭遇: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
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乐向望,泪落沾
我衣。”诗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家破人亡。战争和徭役是分不开的,
战争的负担全都落在劳动人民身上,特别是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
痛苦,读之催人泪下。
汉乐府民歌,还有以妇女的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这些诗歌唱美好
的爱情,也反映了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反抗,如《有所思》和《上邪》: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
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
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①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②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民歌情诗很少,这两首为古代情诗
中的杰作。《有所思》是女子相思之词,全诗皆自述口吻。当她听到男方有
点变心,一怒之下把准备赠送给他的“双珠玳瑁簪”烧毁了,并“当风扬其
① 《有所思》。
② 《上邪》。
… Page 73…
灰”,以示决绝之心。而回忆起过去初恋时的情景,又相思难舍。《上邪》
是一个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她发誓永远相亲相爱,这是多么坚贞、
多么火热的爱情!有人认为这两首诗原是一诗,被分割应用了,这是有道理
的。如果我们把两诗的首尾蝉联,会发现两语相接,如出一口,非常自然。
全诗激情洋溢,风格奔放,对后世民歌影响很大。
民歌中更多的还是弃妇和怨女的悲诉与抗议,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跑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
言好,未若敌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
如故。’”这是弃妇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的责难。诗中的弃妇勤劳、
善良、柔顺,但还是被抛弃了。通过“故夫”自己的表白揭示了他的卑鄙自
私,喜新厌旧。至于那个相形见绌的“新人”,其命运比“故人”好吗?
反映妇女的痛苦,最杰出的诗篇是《孔雀东南飞》,它是汉乐府叙事诗
发展的高峰。它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
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烈地歌颂了刘兰芝夫妇为
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广人民争取婚
姻自由的必胜信念。作品以动人心弦的力量,两千年来一直激励着青年男女
为争取幸福婚姻所展开斗争。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非常
广泛的社会生活。其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也是变化无穷、不拘一格,有着很
高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叙事描写细致生动,善于抓取典型的细节表现场面和人物的
思想。《诗经》中的“氓”、“谷风”等虽有某些叙事成分,但主要是抒情
形式,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而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特色是它的叙
事性。《孔雀东南飞》是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杰出的篇章,代表了汉乐府民
歌艺术成就的最高峰,被明代王世贞称为“长诗之圣”。这首诗以白描的手
法,刻画出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等几个极其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作者描写了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
她“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
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
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
苦辛。”作者既写出她有教养的一面,又突出地写出她当机立断、不向恶势
力示弱、不为荣华富贵所动的倔强的一面。在“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迫害下,她毫不示弱退让,宁愿背着“不顺父
母”的恶名,也不肯在焦家过这种奴隶般的屈辱生活。因此,她毅然主动向
仲卿提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非常
镇定地面对不幸的命运。当阿兄逼嫁时,他知道在娘家也呆不下去了,便在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初定”的深夜,从容不迫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正是
这种倔强性格和不妥协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代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
一。焦仲卿虽然性格比较软弱,但也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徘徊庭树下,自
挂东南枝。”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虽着墨不多,但其
狰狞可恶,已跃然纸上。
… Page 74…
汉乐府民歌叙事描写细致生动,有些尽管篇幅很短,却给人留下鲜明的
印象: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一幅轻松愉悦的劳作场面像一幅水墨画一样跃
然纸上,活现出江南水手的勃勃生机。
汉乐府乐歌语言清新活泼,形式自由多样,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如《陌
上桑》,写的是一个太守戏弄采桑女子而遭严词拒绝的故事。诗歌先写采桑
女罗敷的美貌,又写罗敷路遇太守使君。当使君垂涎罗敷的美貌、仗势要与
她一起坐车回去时,遭到了罗敷的断然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回答的合情入理,柔中有刚,义正辞严,表现了罗敷的纯朴
正直和对权贵的蔑视。但怎样摆脱使君的纠缠呢?聪明的罗敷盛夸夫婿: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
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
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罗敷用夸夫的妙计、虚拟的方式向使君描绘出
一个官居要职、春风得意的夫婿形象。喜剧在充满胜利快感的哄笑中结束了,
而把使君如何自惭形秽、狼狈而去的丑态留给读者去想象。通过对罗敷语言
和行动的叙述,表现了罗敷机智、勇敢的性格和不甘受辱的高贵品质。《上
山采靡芜》、《妇病行》的对话也很成功,语言朴素精炼,个性鲜明。
《诗经》主要是以四言为主,汉乐府民歌对四言、五言以及各种杂言的
形式都做了尝试,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汉乐府民
歌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
《上邪》中那如山洪爆发似的激烈的高度夸张,《陌上桑》中的罗敷的理想
形象,《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与焦仲卿合葬后墓上的松柏、梧桐如同有
情似的枝叶交合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
汉乐府民歌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刻,它直接继承、发扬了由《诗
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承上启下,引导着后世诗人们走反映社会生
活现实的诗歌创作道路。从曹氏父子到李白、杜甫,到元稹、白居易的新乐
府运动,无一不是学习汉乐府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
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长期哺育着后代文学家,使他们从中吸
取了极其丰富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养料。
… Page 75…
五、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滋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起自汉末董卓之乱 (公元190年)到隋代统一
(公元589年),历时约40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由于各族
人民的辛勤劳动,南北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北方民族的迁徙杂居,加速了
各族封建化的过程,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在西方,地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开始由盛而衰,公元395年分裂为东、
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瓦解,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
制的出现。统治中亚和印度大部分地区的贵霜帝国,也从3世纪开始衰落,
分别为萨珊波斯王朝和笈多王朝所取代。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从汉献帝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开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扩张了
军事力量的豪强军阀纷纷拥兵割据,进行了长期的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经
济,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割据的军阀中,曹操广招人才,实行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