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第一章总论-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计实务笔记

第一章 总论
             学习要求:
         1、会计的三个作用
         2、掌握会计核算前提的概念和作用
         3、掌握主要会计核算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4、掌握会计报表要素的概念和特征
一、会计的三个作用
1、向企业外部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有关各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作出决策。
  2、向经济责任考核工作提供会计信息。
  3、向企业内部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内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要提供给银行(企业外部的债权人)、董事会(经济责任考核部门)和总经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
二、会计核算前提的概念和作用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学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是掌握前提的基本概念,二是明确前提的主要作用。 
    1、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不同于法律主体的范围。
     明确会计主体的目的:
     A、划定经济业务空间范围。
     B、选择会计处理立场。
     C、区分会计主体和所有者的经济活动
   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关系:
   ①、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任何一个法人都要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②、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集团、内部销售部门和车间,均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核算,但它们不是法人。

    2、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
    持续经营前提的主要作用是它对企业选择会计政策产生很大影响。
    历史成本、折旧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
    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不适用于破产清算会计。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3、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出现应收、应付、递延、预提这样的会计处理方式;且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

    4、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我国采用人民币为记帐本位币,如果以某种外币作为记帐本位币,提供给境内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三、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这十三项原则被分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

    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包括三层含义: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验证性。(没有强调合法性)。
    客观性是会计核算原则的基本原则。其余12项原则的运用,都不能违背客观性原则。

    ②、可比性原则,是强调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要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为此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要尽量减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同时要求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选择会计政策。
    可比性原则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不能过分强调可比性而忽略客观性。
    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的区别在于:可比性原则强调横向可比,一贯性原则强调纵向可比。

    ③、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前后各期会计政策要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
    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一是有关法规发生变化要求企业变更会计政策;
    二是变更之后能够更恰当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④、相关性原则: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决策相关,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⑤、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确认和披露,就是为了贯彻及时性原则 。

    ⑥、明晰性原则:是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应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2、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①、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正确确认收入费用的原则和正确确认损益的原则。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作为本期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 列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
    设置应收、应付、待摊、预提账户的设置;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或费用的依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非经营业务使用此原则) 

    ②、配比原则:指收入和对应的成本费用应相互配比,并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包含两层含义: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
    收入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之一,要求相关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也体现了配比性原则。

    ③、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一律不得自行调整资产帐面余额。
    资产发生减值的,可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辩证的否定)。

     ④、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将收益性支出列于利润表,计入当期损益,将资本性支出列于资产负债表,作为资产反映。
    凡只使本年度受益的,作为收益性支出;使几个年度受益的,作为资本性支出。注意区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改良与修理的会计处理差异。

    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①、谨慎性原则,是指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不得多计资产和收益,不得少计负债和费用,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及费用。但是不可以滥用此项原则。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以存在“不确定因素”为前提。具体应用有:
    A、在会计核算上对资产计提8项减值准备,但不得设置密秘准备!
  B、债务重组中对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的处理原则。
  C、或有事项的确认和披露的相关规定。
  D、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八项准备列支科目
项目计提基础列支渠道
1.坏帐准备估计坏帐损失的金额列入管理费用
2.存货跌价准备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列入管理费用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成本与市价列入投资收益
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列入投资收益
5.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列入投资收益
6.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列入营业外支出
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列入营业外支出
8.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列入营业外支出

②、重要性原则,是指如果一笔经济业务不单独反应就可能遗漏一个重要事实,就一定是重要事项,要单独反映, 并充分准确披露。
    重要性原则还是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会计报告中重点说明,次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会计报告中合并反映
   关联方交易的披露中,较多地运用了重要性原则,如零星的关联方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的,可以不披露;类型相同的非重大交易可以合并披露等

    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必须按照经济业务的实质核算反映,不能仅以法律形式为核算依据。具体应用有:
    A、售后回购:不确认收益。
    B、销售商品的收入确认:应满足4个确认条件。
    C、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将承包人和被承包企业之间,视同控制关系。 
    D、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承租方对于租入资产,作为固定资产确认。
    E、当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在建工程应结转固定资产。
    F、判断关联方关系:将拥有共同关键管理人员的两个企业,作为关联方。
四、会计报表要素的概念和特征
会计报表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和报表结构的基本依据,也是确认和计量的基本依据,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要掌握六大要素的特征,特别是六大要素所共有的特征…对企业经济利益的影响。

    1、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将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①、三个特征,缺一不可:
    A、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经济利益。(以前“待处理财产损溢”不可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
    B、企业所拥有、或企业所控制(就是不能完全拥有)的。
    C、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②、资产的确认标准:
    A、符合资产定义;
    B、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如果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即使符合资产的定义,满足三个特征,也不能确认为资产
    ③、资产和或有资产的联系和区别:
    A、共同点:都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资源,一旦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该资源,就会带来经济利益。
    B、区别:a、资产是企业已经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或有资产只是企业潜在的资源,企业尚未拥有或控制。b、资产是需要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或有资产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

    2、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 
    ①、两个特征:
    A、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
    B、过去形成的现时义务。
    ②、负债和或有负债的联系和区别
   A、共同点:都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义务,一旦履行该义务,就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B、区别:负债是现时义务,需要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或有负债是潜在义务或特定的现时义务,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
    所谓特定的现时义务,是指不完全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现时义务,不能确认的原因在于该项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项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予以计量。

    3、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即净资产。
    所有者权益=股东投入+经营盈余

    4、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要注意收入与利得的区别。 
    ①、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只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收入)是收入;偶发的事件或交易中产生的是利得,如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处置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不属于“收入”要素范畴,属于“利得”
    ②、三种来源:A、销售商品;B、提供劳务;C、让渡资产使用权(含让渡无形资产使用权)。不在列的如出售无形资产计入“营业外收入”
    ③、投资收益问题:是否属于收入,不能简单一刀切,应分具体情况
   A、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下的股利收入、权益法核算下的占被投资公司净利润份额、长期债权投资获得的利息收入(含折溢价摊销),这是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因而归属于收入要素
   B、长期股权投资的转让处置所得、长期债权投资的转让处置所得、营业外收入和补贴收入,不属于收入要素,是“利得”。

    5、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费用要与当期收入相配比。
    要注意费用与损失的界限。
    偶发事件产生的属于损失,不属于费用,应计入营业外支出(或投资收益)。
    营业外支出、处置投资产生的投资损失不属于“费用”要素,属于“损失”
    6、利润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要掌握利润各项构成的具体内容。
    要分清: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要掌握利润表中的净利润的计算步骤及其内在关系。
                 会计要素与记帐方向的关系
会计要素借方贷方
资产、费用+√ 
… √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 √
…√ 


                 会计要素与期末(初)余额的关系
会计要素期末(初)余额
一般情况特殊情况
资产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