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拗疲苁锹湓谘劬ψ盟俣戎蟆R虼耍朐亩了俣仍黾樱紫扔Ω某识恋南肮撸废澳痢6遥酵际楣萑タ词椋膊蝗菪砝识痢8某谒写蕉肮叩淖罴蛞追椒ǎ恍朐亩潦弊⒁饬郊拢浩湟皇强诖奖杖挪⒔嗉獾肿⊙莱荩涠怯檬种盖岚纯诖剑绱丝删醪炜诓考∪饣疃媸弊孕薪谜�
尽量扩大认知广度 阅读一事,对小学儿童言,需要眼、口、心三到,但对大专学生言,只须眼心二到即可。前已指出,口到反而减低速度。按阅读心理学的研究,最快的阅读是“眼脑直映”的方法,只要眼睛看见,直接反映到大脑,并由大脑立刻作认知反应。所谓“认知反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看见”; “看见”是指“视而见之”的心理活动。如果阅读时视而不见,速度再高又有何用!
阅读时,眼球随文字顺序而转动,由视线投射所在文字上而得到认知反应。根据阅读眼动照像记录(一种特制照像机能把眼球转动的情形照下来)分析,阅读时的视线在书页上的移动,不是连续式的,而是间歇性跳跃式的。视线跃离书页时,视而不见,只有投射在跃点上的大约l/5 秒时间内,才会有认知反应。而且,阅读时视线的跳跃方向也未必一直是前进的,有时跳前有时跳后。因此,要想增加阅读速度,必须同时注意3件事:(l)使视线跳跃的距离加大;(2 )在跃点上停留的时间缩短;(3)使后退式的跳跃减少。如此看来,阅读好像走路,如果步幅迈大,脚掌落地停留时间缩短,而又只前不退时,自然前进迅速。
阅读时,只有视线投射在书页上的短暂时间,才有视而见之的认知反应。这时候个人视而见及的单字数量,就是他的“认知广度”( Cognitive span)。也就是说,一眼看到的字数越多,就表示认知广度越大。一般人的认知广度有多大?这要看他的语文能力和字体大小而定。普通横行排印的教科书,每行约有30个汉字。一般人的认知广度,大约是一行文字的1/4~1/3 。普通的英文教科书,一般英美学生的认知广度,大概在3~5字之间,不过,对中国学生来讲,初读英文课本时,其认知广度大概不超过3个单字。认知广度与阅读能力有关,只有在语文无困难、知识有基础、而又勤读多读的条件下,才会逐渐扩大。
力求阅读意义单元 书中的文字是表达意义的,单字有它的意义,由单字所组成的词、片语或句子,也都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在语言学上,这叫作‘意群”(sense group)。儿童开始读书时,都是一字一字地读,成人学到每读就是一句。按照前述认知广度的看法,如果能把认知广度扩大到整句,那是最理想的。奈何整句字数往往太多,超过我们的认知广度,所以不得已只好断句。断句时不能随时乱断,必须颐到句中某些单字组成的意义单元多而且又须注意各意义单元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字本身有它的意义,它与其他单字或词组成较大的意群时,如“教授”、“教育计划”、“教育长期计划”等,也分别组成意义单元。属于一个意义单元的几个字,绝不可分开来读,分开了就失去意义。现行的标点符号,把一个长句用逗点分成几段,读起来比较方便。只是逗点间的字数仍然超过认知广度时,还是要靠个人自已按意义单元去断句。意义单元的取舍,要靠个人对文字内容的了解。内容如不了解,只求速度增加,仍然达不到阅读的目的。因此,若拿阅读的速度与确度比较,只能在浏览阶段是前者重于后者,在精读阶段绝对是确度重于速度。
(三)速读训练的功用及其限制
报纸上广告宣传速读训练如何神奇,到底此种训练对实际求学研读专门性的书籍有没有帮助?对这个疑问,我们不妨把它变成比较具体可答的两个问题:其一,速度训练有没有学理上的根据?其二,在阅读活动中的什么情况下速读术才发挥效用?
在学习心理学上,速读训练是有学理根据的。经速读训练培养的阅读能力,称为“速读术”(Speed…reading)。速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改进阅读习惯,使之符合以下两项原则,其一,眼脑直映;练习默读,革除口诵唇动的旧习惯。其二,视线投射在书页上,只向前进不作回顾,
速度训练进行时,经常使用的器材有速读机、瞬间显露器、闪动卡片以及变速放映机等。使用此等器材的目的,都是借着资料出现时间的短暂,训练读者强迫自己,聚精会神地去追赶迅速闪过的资料,从而养成目不回顾只读一遍即可了解的习惯。其实,很多学生未经训练,自己也会如此练习。例如,把一张卡片覆盖在书页边缘,随着读到的地方向前推移,强迫自己只有阅读一遍的机会。只是这种训练投有像速读机等器材的详细记录而已。
根据参加速读训练者的经验,在训练期间对阅读同类资料的速度,确然有显著的进步。问题是,无论进步多少,速读术永远脱不了两种限制:
第一,只能在极短的几分钟之内采用那种聚精会神的阅读方式,时间稍久即无法支持。与其狠读2分钟而需休息8分钟,倒不如轻松愉快连续读10分钟更来得有效。换言之,速读术用在实验室临时表演性的效果,很难推广到实际求学读书生活去使用。
第二,速读术的使用条件,必须是阅读内容瞬显,既无语文阻隔又无理解困难的资料,在这个条件限制下,只有在阅读报纸、娱乐性杂志、小说故事之类的读物,速读术才能派上用场。如果拿我们三段式读书法来说,速读术只能勉强用于略读和复习两个阶段。因为略读时间极短,迅速阅读可以不求甚解,复习时间也短,复习的又是读过而且了解的资料。至于精读阶段,速读术绝不可用。研读专门性的书籍时,欲速不达的道理,必须牢记。
第三篇 怎样利用图书馆
一、图书馆的认识
(一)读书与图书馆
读书有时毫无目的,一卷在手,并不希望求得什么,而只是用来怡情养性或消磨时间,若以这种方法来“求知”“展才”作有目的的读书,就实在很不适宜了。这好像水上泛舟,任其飘流,倒也逍遥;若要有目标地划向某处,就得辨认方向,努力划向前去。求知是“追求知识”,展才乃“经过求知的活动,把个人的天赋才能完全发挥出来”,由于知识的累积与发展永无止境,因此追求的过程也属一个人终身的活动。这种有目的的追求的知识可说是科学的知识—有系统的知识。科学系指“决定所要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原则,以观察、研究与试验的方法,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然后再对研究的结果(即发现),加以适当的解释”。由这种方法及程序所获得的知识,即为科学的知识。有关科学知识的区分,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法。一般分为以物理现象,生物和生命现象,人和人类社会,及以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为研究对象的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四大类。各大类又包含了更多及更细的分科,这些分科根本上可以分为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两大类,可以说科学的知识范围是很广泛的,尽其一生也无法将全人类的知识融会了解于心胸。因此,我们读书求知如要专精与广博,就不能不讲求方法了,
我们所追求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使我们自己通达某一学科,另一种是使我们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该方面的资料。分析来说,这两方面的知识是指知识的内涵和获得知识的线索。前者是我们追求知识的目标,后者是我们追求知识的手段。我们读书,研究一门学问,其目的是掌握某一学科的内容,探讨该一学科的理论与实际,在这个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除了他人的指引,个人的钻研外,还需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料,借以丰富学习的成果,进而开拓新的知识领城。一般人往往仅注意到前一半的知识,而忽略了后一半的知识,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有限的内容,不能主动地创新发明,实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因此,读书就有两条途径,一是追求了解知识的内涵,一是追求知识的线索,二者缺一,都不算是完整及有效的读书。
过去的读书人,为了获得资料,往往以购卖或传抄等方式搜集图书资料,因之,读书必先藏书,而今学术孳生日众,出版及传播又复快速便捷,虽藏书万卷,亦无法包罗完备。尤其资料的产生速度是非常之惊人的,据估计,自1750年至1900年的150年间,人类资料总量,仅增加一倍,1900年至1950年间,也增加一倍,而1950年至1960年短短10年中,则又增加了一倍,这种成长率更有愈来愈快的趋向。就技术方面而言,自从瓦特发明蒸气机后,技术的发明与运用开始稳定的拓展。二次大战后,原子能的运用,电子通讯、太空探险、化学工业等等的开展,更是加速技术的推广。有人用下面的方式来说明技术的爆炸性:如果我们绘制一张统计图表,说明自文化初期到1945年这段期间的技术成长,以4吋的高度表示曲线的上升度数,则1945年到巫960年之间的进展所画成的图表,将有13层楼的高度。而1960年至今的成长,又几乎是垂直上升的。还有一个事实,就是从古到今所有的科学家,有90%是当代的人物。这一股“资料爆炸”及“技术爆炸”所带来的大量出版物是任何一个有财力的藏书家都难以搜罗齐全的。因此,搜集资料就得利用图书馆,只有具备利用资料的能力,方能掌握“知识的线索”。
图书馆的存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我国在晚清光绪三十一(1905)年时湖南省创设了一所公立图书馆,是第一个以“图书馆”为名的图书馆。但事实上我国早已有图书馆之设,不过未曾用“图书馆”的名称,而以观、殿、阁、藏书楼等称呼。例如汉朝的“东观”,隋朝的“观文殿”,明朝的“文渊阁”及私人藏书家的藏书楼等。这些古老的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就是贮藏图书,保存文献。但是随着时代的进展,教育的普及,当今的图书馆成为一搜集、整理、保存图书资料,并谋其普遍被利用的机构。图书馆不仅搜集图书,也包含视听资料等非书资料,而现行功能,应该是“服务”重于保存。《世界图书百科全书》对词汇“图书馆”的解释为“人类自石器时代进展到太空时代的一现存的记录。经由图书馆,人类可将其见闻与经验历代相传。图书馆不仅是步入未来的踏脚石,也是回顾过去的桥梁。”可见,图书馆不仅是文化记录的储存场所,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机构,经由图书馆的服务,人类始能鉴古知今,而其文化也借记录的保存流传绵延不绝。彭歌先生曾说。“图书馆,在近代观念中,是‘知识的水库,学术的银行’,水库不仅可以储水,更可以放水,由此而发电,而灌溉,成为建设的力量,利济民生。银行不仅可以存钱,更可以放款,由此而调剂金融,供应建设资金,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图书馆的作用与功能也应该是如此。”图书馆不仅是一个收藏图书典籍的场所,而是和水库、银行一样的有收有放的知识中心。
因此,到图书馆看书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所保存人类的记录去获得新知识及新技术,从而有所创新,当今图书馆虽然第一个功能为保存人类记录的媒介物—书籍等资料,但是以尽量提供资料,供众应用为最高职责。图书馆为了有效地提供资料及协助读者,设计了许多科学管理的方法,订定规则,组织资料,运用分类编目等方法,将一切已有的知识记录纳入次序井然的体系之中,并且还编制形形色色的辅助工具,如目录、索引等,告诉读者有哪些书可以帮助读者解决哪些问题,引起大家阅读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大家利用图书及图书馆的习惯。许多图书馆员都受过专业训练,很乐意帮助读者寻找资料。
由于每一种知识的记录最后都要纳入图书馆中,因此西方读者追求学问,莫不以图书馆为后盾,而所谓“治学方法”也就是由图书馆入手,掌握古人乃至今人之所学,使一切与他所研究有关的材料,和别人研究成果,都能加以参考利用,期能再有新的创造,而更上一层楼。以今日处于资料与技术爆炸的时代,靠背诵与记忆是不可能,要“无所不知”更不可能。我们只有力求知道某些问题“最可能”从某些“来源”找到答案,熟知运用资料线索的方法。换句话说,遇有难题知道查阅何书,而寻找这个“来源”又以在图书馆寻我最为便利,因此,每个读书的人,都应该知道如何使用图书馆。职此之故,本文仅自图书馆利用的观点,分析图书馆的功能,说明图书馆资料整理的方法,各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