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一些人只需鼓起勇气、大胆正视别人的目光;
他们烦恼的状况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我认为;
作为一个研究者; 有责任、有义务不断地帮助这些
人; 使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回避这个问题与现
实的关联; 只是说 “日本人就是这样的人”的这种
结论; 与其说是客观还不如说是一种旁观的态度
( 关于 “客观”的概念; 将在后面进行论述) 。至少;
我接触过无数这样的实例; 这种情况是很明确的。
无可替代的每一个人
既传统又创新; 这常常被认为是人类性格的特
22
… Page 28…
征。在阅读古典文学的时候; 我们确实常常会感觉
到 “人类的感性世界; 从古至今都没变”; 然而面
对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 每天都见面的亲朋好友;
从他们不固定的行为模式里; 经常让人感到一种
“实在无法理解”的 “变化”。
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 或者是文化人类学这
些领域的研究者们; 他们只关心日本人在全体或者
日本文化的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性特征; 并将这
些特征与外国人; 特别是欧美人进行比较。这样研
究的结果; 使人们的目光都只集中到了日本人或日
本文化 “不变”的这个侧面来了。我从大学时代以
来一直学习的心理学也可以说是同样的情况。
相对地; 在本书中; 我关心的原则上不是日本
人的一般特性、人类的一般特性; 而是在我身边存
在着的无可替代的每一个人; 所针对的是你、我、
他这样一个个不同的人。我希望研究的问题不是人
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而是从他们每一个人身上体现
出来的不同之处; 不是人们所拥有的 “不变”的倾
向; 而是 “变化”。前面就曾经提及本书的目的:
“对于人际关系的一般性真实感以及人际关系一般
能够实现的可能性进行阐明; 并使其尽可能地向现
实性靠拢”就是这个意思。我在这里并不想特别地
23
… Page 29…
对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等进行拓展。当然; 在本
书当中; 不是说完全没有文化方面的着墨; 但民族
性、日本文化论这类的问题只是旁证; 并非是本书
的主题。
性格是变化的吗?
那么; 从人和人际关系的 “变化”的方面着
手; 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 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呢?
是否有必要从 “变化”上去大做文章呢? 问题与人
的性格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在碰到人际关系障碍时;
任何一个人都肯定至少对 “人的性格到底是变化的
还是不变的”这个问题考虑过一两次; 特别是年轻
人在面对那些被身份地位、利害关系束缚住; 越来
越难以依照自己的真实心愿行动的 “成人”时。然
而; 大多数人通常都在周围人的指导下; 略做思
考; 就很快地得结论: “像性格这种与生俱来的东
西是不会改变的”; 然后就对这个问题画上一个休
24
… Page 30…
止符; 并且认为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自己也由
此更加成熟、更向大人靠拢。
但是; 我却不认同此种做法; 最直接的理由就
是我这十年从事 I R T 培训工作所得到的体验。在
这段工作中; 我接触过无数的人与他们无数的 “转
变”; 其中也包含了 “性格”的部分以及与其相关
的现象。而实际上; 也许我的这些体验; 与其说是
让我一直持有前面所提到的疑问的 “理由”; 还不
如说是这些疑问的 “结果”。也就是说; 与其说是
由于这些体验的积累使我有了这个疑问; 不如说正
是因为心理一直存在着这个疑问; 才使我专心致力
于I R T 培训工作。如果说没有这十年 I R T 培训工
作的体验; 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也不会有这本书的
诞生。
25
… Page 31…
1。3 T 组的体验
什么是T 组?
人际关系培训是什么? 它的目的是什么? 我是
如何去进行训练的呢?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
人际关系培训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这些问
题; 对于初次接触这个内容的读者; 我对 I R T 分
别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I R T 培训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人际关系培训;
而培训中分组的小组的简称为 T 组。培训的目的
是; 在4 ~5 天的集体生活中; 大多数的情况下是
从未见过的面的人们; 通过参加设定的小组聚在一
起; 相互认识; 同时了解自己; 并且对 “如何使松
27
… Page 32…
散游离的人群变成真正的群组?”“怎样才能实现自
我观念的转变?”等问题通过彻底的体验进行学习。
也就是说; 不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 抽象的思辨;
而是在这样的小组里; 或者说在小组共同的集体生
活里; 让所有发生的事件或者意外全部成为体验学
习的素材; 这一点与 “禅”所说的 “处处见性”相
似; 即是说并非只是在坐禅的时候才是修行; 生活
里的食衣住行都可以修行。
我们的T 组通常由10 名的人员组成; 每一组
里必定有一两名的培训辅导员加入其中; 一起进行
体验学习。成员中有自愿来参加的; 也有被公司派
遣来的; 年龄、性别、职业一切都没有限制。每一
次的参加者大约在20 ~5 0 名; 将他们分成几个组;
各组在成员构成上尽量使成员的年龄、性别、职业
等相关方面有较大的差异。T 组的培训时间; 包括
休息在内; 每一次为 1 ~2 小时。这样的培训在
4 ~5 天集体生活的时间里; 要反复进行 15 ~2 0 次。
在 T 组的培训中; 与普通的集体讲座不同; 像设
定议题; 事先分发资料; 举行基本内容演讲等情形
一概没有。培训辅导员不是教师也不是通常意义上
的组长; 第一次参加 T 组培训的人员对这种情形
体会最为深刻。
28
… Page 33…
T 组的实际进行情况
在全员出席; 包括培训辅导员在内的首次新人
教育会上; 会向所有成员分发一张印有以下内容的
纸片:
T 组是培训小组的简称。在这里; 每个成员的
行为完全 自由。这个小组是为训练人们认识他们、
认识自己而设置的; 小组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学习的
素材。培训辅导员的职责是帮助成员的学习和团体
的成长。
新人教育会有主持人将这个内容缓慢地朗读一
遍; 不做任何解释。因为体验学习是培训的全部。
新人教育会之后; 各 T 组的培训分别在各个房间
同时开始。培训辅导员只说一句: “那么; 让我们
开始吧”; 或者什么也不说; 只是坐在那里。在小
组里; 成员们想说什么内容; 想怎样度过是他们的
29
… Page 34…
自由; 但 “在小组里”是一个大前提; 不允许任意
离开小组。这实在是很狭窄的自由。基本上是初次
见面; 而且性别、年龄都不同的人们聚在一起; 要
想一下子就自由地行动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在
窘迫之中迫不得已进行一系列行为的过程中; 会有
各式各样的事情发生。
在最初的时候; 培训辅导员不会有任何行为;
所以; 成员们只能自己摸索着相互开始试着交谈。
但是; 在第二天、第三天里; 培训辅导员不时通过
一些简短而尖锐的话; 让大家渐渐地明白应该做什
么。培训辅导员的职责不是对观念的思辨、抽象的
理论来消遣; 而是彻底地将眼睛和耳朵朝向 “现
在、在这里”的体验———用 “禅”的语言来表示;
就是 “非思量底”。
在观念上学到的知识; 和通过体验、用自身去
感受到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 每个人都懂
得 “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应该认真倾听”。但是; 在
现实当中是否每一个人都做到了呢? 这就要另当别
论了。特别是教师、管理者、经营者等; 这些人的
地位都是处于普通人之上的; 虽然向他们强调:
“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 然而; 对别人的意见
却始终听不进去的情况也不能说没有。在 T 组当
30
… Page 35…
中也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时; 如果
其他成员都没有表示的话; 培训辅导员就要开口:
“好了; 现在你的话就到此为止。”
又比如说; 成员当中有人一直抱怨: “在自己
工作的地方有同事非常任性; 总是只顾 自己的主
张; 经常让大家感到不愉快……”而这样的抱怨已
经持续了几个小时。虽然其他人已经表示出不耐
烦; 但一直在抱怨的当事人却丝毫没有察觉; 还在
不停地说。这种时候; 如果其他成员没有开口; 那
么培训辅导员就又要开口了: “对这些话; 大家有
兴趣吗?”正说在兴头上的人自然是怒火中烧; 认
为培训辅导员真是没有礼貌; 然而在听着大家说出
“这又不关我的事情”或者 “很抱歉; 实在没有兴
趣”等各种回答的时候; 自己多少都会醒悟到; 在
这个小组里; 自己刚才的行为与公司那个任性的同
事没什么两样。同时; 对这个发现感到愕然。在我
所积累的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