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之
直
其
上卷和剂
芍药甘草附子汤
属性: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法〕,分温三服〔法〕。
芍药甘草附子汤,太阳少阴方也。太阳致亡阳,本由少阴不内守,少阴表恶寒,实由太
阳不
散失
上卷和剂
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
属性: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麻子仁半升 生地一斤 阿胶二两 麦
门
冬半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法〕,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法〕,纳胶烊消尽〔法〕
,温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炙甘草汤,仲景治心悸,王焘治肺痿,孙思邈治虚劳,三者皆是津涸燥淫之证。《至真
要大
脾以
之咸
载引
津液
门户
相交
上卷和剂
当归四逆汤
属性: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白芍三两 细辛三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甘草二两(炙) 通
草
二两
上七味, 咀〔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温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当归四逆,不用姜附者,阴血虚微,恐重劫其阴也。且四逆虽寒,而不至于冷,亦惟有
调和
得行
阴,
之络
上卷和剂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属性: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
枚
(擘)
上九味, 咀〔法〕,以水四升,清酒四升〔法〕,煮取三升,去滓〔法〕,温服一升〔法
〕,日三服〔法〕。
厥阴四逆,证有属络虚不能贯于四末而为厥者,当用归芍以和营血。若久有内寒者,无
阳化
发表
上卷和剂
乌梅丸
属性:乌梅三百个 人参六两 当归四两 黄连一斤 黄柏六两 桂枝六两 干姜十两 蜀椒
四两
上十味,各捣筛,合治之〔法〕,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
泥,
日
乌梅渍醋,益其酸,急泻厥阴,不欲其缓也。桂、椒、辛、附、姜,重用辛热,升达诸
阳,
生阳
法矣
至
肝
之
上卷和剂
烧散
属性: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灰〔法〕,以水和服方寸匕〔法〕,日三服〔法〕。小便即利,
阴
裤裆穿之日久者良。阴阳易本无客邪,惟病患愈后,蕴蓄之热,乘虚袭人,溷逆三焦,
仍取
上卷寒剂
白虎汤
属性:石膏一斤(碎,绵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法〕,温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汤为对峙,调胃承气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
阳明
母性
阳明
自解
上卷寒剂
白虎加人参汤
属性:石膏一斤(碎,绵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法〕,温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阳明热病化燥,用白虎加人参者,何也?石膏辛寒,仅能散表热,知母甘苦,仅能降里
热,
而
上卷寒剂
竹叶石膏汤
属性: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粳米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法〕,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法〕,温服一
升〔法〕,日三服〔法〕。
竹叶石膏汤,分走手足二经,而不悖于理者,以胃居中焦,分行津液于各脏,补胃泻肺,
有
于
上卷寒剂
葛根黄芩黄连汤
属性:葛根八两 甘草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法〕,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法〕,分温再服
〔
是方即泻心汤之变,治表寒里热,其义重在芩连整肃里热,虽以葛根为君,再为先煎,
无非
定,
上卷寒剂
栀子柏皮汤
属性: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法〕,分温再服〔法〕。
栀子、柏皮,表剂也。以寒胜热,以苦燥湿,已得治黄之要矣,而乃缓以甘草者,黄必
内合
使
则在表也。
上卷寒剂
白头翁汤
属性:白头翁二两 秦皮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法〕,温服一升〔法〕。
白头翁汤,治厥阴热利后重者,太、少二阴下利属寒,惟厥阴下利主热,以厥阴司相火
也。
者皆
乃于
胡之
如是
上卷寒剂
文蛤散
属性: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法〕,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法〕,汤用五合〔法〕。
蛤禀天一之刚气而生,故能独用建功,味咸性燥,咸寒足以胜热,寒燥足以渗湿。大陷
胸汤
斯毕
上卷寒剂
大黄黄连泻心汤
属性: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法〕,分温再服〔法〕。
痞有不因下而成者,君火亢盛,不得下交于阴而为痞,按之虚者,非有形之痞,独用苦
寒,
即寓
伤正
上卷寒剂
茵陈蒿汤
属性: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法〕,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法〕,分温三服
〔
茵陈散肌表之湿,得大黄则兼泻中焦之郁热,山栀逐肉理之湿,得大黄则兼泻上焦之郁
热。
同义
上卷寒剂
猪肤汤
属性:猪肤一斤(用白皮,去其内肥,刮令如纸薄)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法〕,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法〕
,温分六服〔法〕。
肾应彘,而肺主肤,肾液下泄,不能上蒸于肺,致络燥而为咽痛者,又非甘草所能治矣,
当
循
上卷温剂
四逆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法〕,分温再服〔法〕。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四逆者,四肢逆冷,因证以名方也。凡三阴一阳证中,有厥者皆用之。故少阴用以救元
海之
者
开
故可缓制留中,而为外召阳气之良法。
上卷温剂
通脉四逆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用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法〕,分温再服〔法〕。其脉即出者愈。后加
减
通脉四逆,少阴格阳,面赤阳越欲亡,急用干姜、生附夺门而入,驱散阴霾,甘草监制
姜附
其脉
太阴
方之
上卷温剂
人参四逆汤
属性: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五钱 附子一枚(生,去皮,切八片)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法〕,分温再服〔法〕。
四逆加人参,治亡阴利止之方。盖阴亡则阳气亦与之俱去,故不当独治其阴,而以干姜、
附
上卷温剂
茯苓四逆汤
属性:茯苓六两 干姜一两五钱 附子一枚(生)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上五味, 咀〔法〕,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法〕,分温再服〔法〕。
茯苓四逆汤,即真武汤之变方。《太阳篇》中汗出烦躁,禁用大青龙,即以真武汤救之,
何
参
逆
上卷温剂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属性:干姜三两(强人四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猪胆汁四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法〕,纳猪胆汁〔法〕,分温再服〔法〕。
四逆加胆汁,为阳虚阴甚从治之方,津液内竭,脉微欲绝,是亡阴亡阳。由于吐已下后,
用
胆
上卷温剂
白通汤
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脐,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法〕,分温再服〔法〕。
白通者,姜、附性燥,肾之所苦,须藉葱白之润,以通于肾,故名。若夫《金匮》云,
面赤
之阳
由胃
上卷温剂
白通加猪胆汁汤
属性: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法〕,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法〕,分温再
服
白通汤,阳药也。少阴下利,寒气太甚,内为格拒,阳气逆乱,当用监制之法。人尿之
咸,
阴,
上卷温剂
附子汤
属性:附子二枚(生用,去皮) 茯苓三两 白芍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温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附子汤,少阴固本御邪之剂,功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阴之重任,故以名方。其佐以太、
厥
开
生
君
其
上卷温剂
术附汤
属性:白术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切) 大枣
十二枚
(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法〕,分温三服〔法〕。初服其人觉身如痹,半日
许
使
湿胜于风者,用术附汤。以湿之中人也,太阴受之,白术健脾去湿,熟附温经去湿,佐
以姜
上卷温剂
桂枝附子汤
属性:桂枝四两(去皮) 熟附子三枚(炮,去皮脐,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切) 大
枣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法〕,分温三服〔法〕。
桂枝附子汤,两见篇中,一治亡阳,一治风湿。治风湿者,以风为天之阳邪,桂枝、甘
草辛
固心
用之
上卷温剂
甘草附子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温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方。风淫于表,湿流关节,阳衰阴胜,治宜两顾。白术、附
子顾
解也
上卷温剂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属性: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
(炮,去
皮,
上五味, 咀〔法〕,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温服一升〔法〕,恶寒止,停
后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者,下后微恶寒,显然阳气涣散于中下矣,当急救其阳,毋暇顾恋
阴气
之策
上卷温剂
甘草干姜汤
属性: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 咀〔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法〕,分温再服〔法〕。
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同为辛甘化阳,而有分头异治之道;桂枝走表,治太阳表虚;
干
二
为
上卷温剂
干姜附子汤
属性: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去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法〕,顿服之〔法〕。
干姜附子汤,救太阳坏病转属少阴者,由于下后复汗,一误再误,而亡其阳,致阴躁而
见于
势力
上卷温剂
理中丸及汤
属性: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子黄大〔法〕,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法〕
,日三四服,夜二服〔法〕。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法〕,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
切〔法〕,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温服一升〔法〕,日三服〔法〕。加减法
理中者,理中焦之气,以交于阴阳也。上焦属阳,下焦属阴,而中焦则为阴阳相偶之处。
仲
皆不及于汤,恐汤性易输易化,无留恋之能,少致和之功耳。人参、甘草甘以和阴也,白术
、干姜辛以和阳也。辛甘相辅以处中,则阴阳自然和顺矣。
上卷温剂
桂枝人参汤
属性: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炙)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