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寄来,男人的心是靠不住的,那时她欲留在香港既不可,回到上海自公馆去又吃不住哥嫂们笑话,势非另找户头不可。这样三番四次以后,她便成为荡妇身份,要想归正也不可能了。我知道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比求爱情的心来得更切,这次柳原娶了她,她总算可以安心的了,所以,虽然知道取悦于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还是笑吟吟的。
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得如此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法,料想改编为剧本后也仍旧很动人的。我曾急切地打听这个女主角是谁,据说是罗兰,这便觉得最合适不过的了。柳原的个性有些像《飘》里的白瑞德,这类男人也可以说是坏的,但是他们真正谈起恋爱来,却能给女人以美妙的刺激。
尤其要紧的,这篇文章里充满了苍凉,抑郁而哀切的情调,我希望在戏剧演出时仍不会失掉它,而且更加强。这是一个懦怯的女儿,给家人逼急了才干出来的一件冒险的爱情故事,她不会燃起火把泄尽自己胸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哑哑如泣如诉的响着,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观众的怜爱之心。
(原载1944年12月10日《海报》)
评舞台上之《倾城之恋》沙岑
在自私的人群里,在自私的家庭里,人与人之间隔膜非常远。有势的清高的人,就看不起那些无势的人。当然,这不能说是整个人群是如此,但是,有一小部分的人却是如此的。于是,《倾城之恋》中的自流苏,就是地位低而寄人篱下的缘故。不过,在末了的流苏和柳原的结婚,却给她出了这一口闲气。在这剧本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情的苍凉,和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应该有的自觉。所以,那个破落户的女儿白流苏,因为嫁了一个不成才的丈夫,以致受到了许多的痛苦,就是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可是,流苏终于走出了腐IE'的家庭。却和范柳原结合了。
《倾城之恋》小说,有新颖的风格,和曲折有趣的故事,现在由小说而改编剧本,由大中剧社献演。
首先,我们来谈编剧。编剧者也就是作者自己,在这点上,改编者是非常了解作品的,原著中的场面,都是非常幽静的,于是,搬上舞台的场面,仍然是如此。尤其是几个空的场面,就显得非常单调。这点,我以为编者必须加以了解,小说和剧本是两样的,虽然是两样,但是以不同的光辉照射在同一点上的啊!
导演对于剧的处理,位置的安排,表现得非常风趣,小动作尤佳。至于音乐,毫无成绩可言,音乐的目的,是强调剧情,使剧情上不容易表达处,藉音乐之力可以表达出来。然而在二幕二场中,柳原和流苏深夜对语的一场,是非常幽静的,可是,音乐却显得非常杂乱而嘈杂,这我希望配音者能注意及之!
装置和灯光,都很佳。装置的四景,都有很好的成绩。
演员方面,罗兰的自流苏,一个破落户的女儿,胆怯的女人,演来非常成功。舒适的范柳原,一个风流的人物,有点像《飘》中的白瑞德的人物,现在社会青年人中很容易找到的人物,舒适演来非常努力。端木兰心的四奶奶。对于势利人和个性刻画,非常逼真,那嬉笑怒骂的表情,也很有力。其他都非常努力,惟韦伟的徐太太,对于这个机警的人,演来不够机精。
总之,这是大中的首次公演,又是张爱玲初次编剧的工作,对于初次编剧的人,我们是应该鼓励的,尤其是在剧本荒的今日,新作家的发掘是非常需要而殷切的。我们希望并鼓励,大中努力为艺术而工作,发挥剧艺的工作。同时也祈望张爱玲下次能有更进步的成绩带给我们!
(原载1944年12月21日《平报新天地》)
细腻简洁观《倾城之恋》后
无 忌
《倾城之恋》是好小说,但是好小说不一定就是好剧本,因为它缺乏浓郁的戏剧性,整个故事只是浸沉在一个旧的家庭里。因此所发展开来的剧情也只是在整个社会里仅仅微细得好像沧海一粟的那么一小部分。姑嫂妯娌间的妒忌,弟兄姐妹间的争执,虽然这里也许可以体会到一些人类都是自私的感觉。不过依大体来讲,总似乎觉得恋爱气息未免太重,而且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何况这里只是一个充溢着贵族血液的故事,好比一件高贵的古玩。只能藏之名山,不能深入民间,那么其效用还不等于零,所以我认为在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直接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戏剧,我们不希望仅仅供于贵族阶级欣赏的戏剧。虽说戏剧总是娱乐。
不过话又得掉头来说,改编剧本后的《倾城之恋》,假使用有闲眼光来看还不失为值得一睹的戏。嗑嗑瓜子扯扯闲,那也许可以抵当有刺激的咖啡。尤其在纳闷的时候,你不妨可以花上几百块钱去喧笑一通。不过在这样冷峭的西北风里。可别忘了你的自备三轮车,方才可以免得着了凉。
综观全剧各个角色(除了姨父大表妹之外),都有典型的性致。最失败的是从香港去了再回上海(第二幕到第三幕之间)一节似乎有些失却连系。然而看起来总有不如小说流利之感,当然这是因为张爱玲的小说技巧不能在戏剧里发挥的缘故,何况《倾城之恋》又是她的处女作。
导演朱端钧一向是以细腻见称的,这里较以前的《云彩霞》、《阖第光临》、《海葬》更有显见的进步。当然,这是由于他的肯于虚心学习。无论哪一种学术或者艺术,是怕老是停滞在不进不退的阶段上,否则,能够上进,便是好现象。
(原载1944年12月21日《平报新天地》)
《倾城之恋》赞蝶 衣
《倾城之恋》的演出,我第一晚就看了的。这晚特别的奇寒彻骨,坐在戏院子里大衣都裹着没有能脱,而回家时且因踏在冰块上面摔了一跤。然而这冷与跌并没有冷掉或跌掉我对于《倾城之恋》的好印象。
有人病诟《倾城之恋》没有高潮,自流苏个性模糊。而我对它是爱好的。这是一出并不搬弄噱头的戏,在我看来是一首诗,一支悲歌,它描绘出了破落户的衰飒的气息,以及破落户子弟的丑恶的脸型。同时。它又讽诵出L个为宗法社会所訾议的女人的挣扎的史实。戏的表面是平静的,然而内在的是沉重的悲哀。这沉重的悲哀正与高潮一般的足以扼制人们的情绪。
而白流苏这一个女人,在罗兰的演出下更是完全成功了的。香港的电报来了之后,流苏从她的年迈的妈妈那里走出来,她环顾了一下周遭的环境,无可奈何地叹息了一声而往里走,没有说一句话。但无声的屈服无异代表了极度的悲恸,流苏的个性在这一瞥之间是表露无遗而绝不模糊的。
一般看过《倾城之恋》的人,都认为第二幕范柳原与自流苏调情的场面包括演出与对白)最好。而我更看好的是末一场,范柳原与白流苏毫无顾忌地拥抱着作长吻,在他们的周遭是动乱的一群,他们作着惊诧的诽笑,而拥抱着的一对却是眼角里都没有容留他们一丝一毫。予鄙夷人者以更深刻的鄙夷,这意味是清楚的。如果认为这拥吻的场面是噱头,是生意眼,那恐怕是错会了剧作者底意思的。
这晚,我和《教师万岁》的导演者桑弧先生坐在一起,他也不否认《倾城之恋》艺价值 只要是懂得情测之美的观众,我想都会对《倾城之恋》砭甓赏之声的、
观《倾城之恋》柳雨生
张爱玲先生把她由小说改编的《倾城之恋》在舞台上演出了。她送了我十七夜场的戏票。可是,我因为急于快睹,十六夜先偕友人石小姐同往一观。观后自己认为满意的地方很多,现在略微抒写一二。
全戏的第一三两幕,就是在A流苏的家里,我最喜欢。开场即有幽咽低哑的,不断的胡琴声音。旁人在忙着打牌,流苏却一个人阴黯黯的在扎鞋底子。然而最引人注意的并不是旁人。罗兰在这里的表情,屈卑,高傲,叹息,像压在冰块底下的热火,都流露得很真切。像爱玲先生在她的《罗兰观感》中所提到的,罗兰在这幕里的成就是无比的。她是这幕戏的魂灵。
以香港为背景的几幕几场,我就觉得都微有缺憾。到过浅水湾、浅水湾饭店、香港,以及看过原著的人,都想像那饭店并不是这个样子。即以家具装潢来说,也缺乏一种宽厚的瑰丽之感(这是现状下物质条件缺乏的关系罢)。流苏在这些场里,俱不太自然,不是失之于过板,就是热情流露得太多。太奔湃。罗兰所体验到的或者可以是如此,我想流苏并非是如此。今天。我又冒着寒冷把原著仔细的咀嚼一过的。
或者,小说的情节繁,曲折多,剧本却没有怎样斟酌到它的时间的进度速率。
舒适的国语,怕是比不得饰他的对手的罗兰。如舒适念出的枉担虚名的枉字,其音同汪,未免触刺。罗兰的北平话相当的好了。但是因为两个人说焉搭话的关系,也不能够不义从而汪之 这是替范柳原包涵过了。于此叮见女主角的聪明。
炎二柳原,以及饬捌啄的舒适,这儿不拟多说什么只有点,剧本所表现矗;来的他,人并不够坏,然也不算好,这是很尴尬的:小说里的柳啄是大起大落的,舞台:面的,像是有点儿失魂落魄 这是情节进行太快; 二)簿台表现手法不应与小说悉同的关系,改编的难易大约是要看这种地方的,
印度公主出现时!了谐角,老英国人更是退居第五流的位置,都失掉了其原有的重要性这是义耍顾全原著故事的情宵,义怕舞台没有回旋的余地,台之则两伤 至于公主,第四幕时的演比以前诸场要好
全婶i的台词并不怎样的语青化 姻罗兰第一幕:口就说:离了婚六七年。再回去奔丧,不要叫人笑掉牙齿,牙齿两字,虽然忠实于原著,更忠实于文字的渎荷,但并不忠交于真实的语舀一其余等而下之的例子,俯拾即是这个戏。我以为是该有像石挥他们!《大马戏团》墨所表观的那么痛快、真切的(语的,可惜事实上并没有听到,偶然穿插的两旬广东话,也并不太地方化,徒使观众们茫然若失 如洗身,地方化时更盅说冲凉,就是在冬天。也未尝不可以适I罢我是广东人,困为改绵作者是香港通,所以斗胆的贡献一点小意见
特别提醒观众不要忘记是一二月八日那天的是一只颓日历。可惜太厚,当面撒掉几张+像是正月帝玎八
没有,没有别的意见了,上面所述也非是什么了不起的意见,+我离题了!在戏院中我买了一本特刊,:面有我的一篇文字《如果(倾城之恋排戏》,是足够表现我对于这戏的倾倒的,这个意思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改变 新戏不少。这戏无疑的仍旧不失为~+1:L四网至四五年间的一好戏重头的,生动的,有血肉的哀艳故事。
这是个四幕多场的喜剧。假如它是悲剧就更好了,更合乎上海人一窝蜂的脾胃了。然而以我在台下所看到的而论,上海人已经够一窝蜂的了。对于这个戏,和我同去看戏的石小姐及我,也是一拥而人的轻性知识一分子。看情形,它在营业上的号召力很大。我不能够不对上海的观众更客气的多研究一下,然后
然后再发表意见。
(原栽1944年12月28日《中华日报中华副刊》)
白流苏显然写得很好。范柳原软弱了一些,而三爷四爷和三奶奶四奶奶两对夫妻太雷同,如果不为表明他们是一个大家庭,至少可省却了一对。不过本于小说,这句话又是白说了。
既称为高乘喜剧,当非胡闹剧可比。朱端钧不幸在导演本剧之前导演过《阖第光临》,在第四幕中就留下他的旧迹。第一幕的气氛最好,装置却似可更富丽一点。破落户与中人之家不能相比。从小说里我们对白家有一个破落却仍不失大家风范的印象。而现成的装置却只能显出中人之家。如果说自流苏在第二幕的服装不算太新颖华丽,第一幕里便太朴实了一点。胡琴声很描出气氛的苍凉。如不怪剧本,那么第四幕的草率就不得不归罪于导演。台上少道具,丽演员众多,地位极乱,作风与《阖第光临》类似。但同样作风,在第一幕第三场相亲回来时一段处置却显得可喜。末幕香港炮火开始时,灯光集中于日历上大大的十二月八日,方法很聪明,但战争气象不够紧张。而范柳原脱下大衣挑水一节似乎太快太突兀一点。结局的积极性仿佛很可疑。张爱玲自己说。一点不错!
可是我们又看得出照作者所说流苏实在是个相当厉害,有决断,有口才的人吗?罗兰完全尽了她的本分,第二幕对付范柳原一段非常切合。有人以为她的嗓子响亮动听,我却以为她的响亮单调的嗓子将限制她演技的发展。舒适很有范柳原的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