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香港二十八总督-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内要事
  罗便臣在任期间,做了几件前任没有做过的事,被史家们称为香港的“首次”。
  一,1860年香港邮政局脱离英国邮政局独立。1862年12月8日,邮务司密辙尔正式发行香港邮票。是香港邮政局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全套7枚,以维多利亚女王像为图案。后来发展为:2分、8分、12分、18分、24分、48分等16种。香港邮政局的独立,为以后香港邮政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876年,香港邮局加入万国邮政协会。
  二,1862年起,港英当局开始实行官学生制度。就是从英国考选官学生来港,接受3年中国语文训练,然后分派各部门做翻译及其他重要公职。第一批官学生有甸尼、史笏夫和汤隆荃3人,于1862年9月抵港。从罗便臣之后,香港开埠初期以军人、冒险家和水手出任港英政府政务官的办法,逐渐变成历史陈迹。
  第五任罗便臣三,修水塘供应自来水到市区。罗便臣上任不久,就遇上一次干旱,遂计划自薄扶林水塘引水。该工程1863年竣工,是香港历史上修建的第一个水塘。从此,香港才有自来水供应。
  四是,改革香港币制,1862年7月1日起,改用银元为记帐单位,放弃英镑单位。向伦敦订铸香港银元,作为香港通用货币,并铸造铜元作为辅币,开办银行,组织成立香港商会。
  割占南九龙
  九龙半岛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840年春,林则徐曾经在一份奏折中指出,“尖沙咀一带,东北负山,西则有急水门、鸡踏门,东则有鲤鱼门、佛堂门,而大屿巨岛,又即山其西南。四面环山,藏风聚气,波恬浪静,水势深广。英夷船只,久欲依为巢穴。而就粤省海道而论,则凡东赴惠、潮,北往闽、浙之船,均不能不由该处经过,万一中途梗阻,则为患匪轻。”林则徐针对英军挑衅的情况,奏请朝廷在九龙半岛的尖沙咀与官涌各修炮台一座。炮台修成以后,被分别命名为“惩膺”与“临冲”。林则徐为这两座炮台购置了56门大炮,并派兵八百余名驻守炮台附近山梁。
  尖沙咀在香港岛对岸,水深港宽,可泊轮船,地势平展,宜于居住。英国人早就看上了这块地方。义律曾一度要求清政府割让。1841年7月9日的澳门新闻报纸说:关于城市建设,香港对面的九龙,条件比香港岛更为优越。义律被召回国后,大鸦片贩子马地臣担心,英国政府听信一些人关于香港不适宜欧洲人居住的言论,放弃香港岛而要求舟山、厦门等地,他要伦敦的查顿运用他的影响,说服政府,保留香港岛。他说,好些人愿要九龙,但我们应该两者都要。1848年,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西马糜各厘主张占领南九龙半岛,说它在季风季节里是安全的避风港,如被别国占领,将会构成对香港岛的威胁。
  1860年3月初,英国派克灵顿率海陆军万余人来华作战。这批英军陆续到达香港岛,找不到营地住宿,3月18日,在罗便臣和克灵顿策划下,英军四十四团就在尖沙咀登陆。罗便臣兴奋地说,占据了尖沙咀,就为最终割占南九龙铺平了道路。
  巴夏礼向香港总督罗便臣提出,要求广东当局租借尖沙咀的一片土地,作为来华英军的驻地。罗便臣于是命令巴夏礼、克灵顿赶往广州,同劳崇光交涉。巴夏礼于3月20日起草了一份租借尖沙咀的文件,经克灵顿同意,交给劳崇光。巴夏礼等人的借口是九龙半岛坏人出没,秩序混乱,英国利益受到损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用武力驱逐坏人,在那里驻守一支得力部队;二是广东地方当局划出一条界线,线南的地方像香港岛一样,割让给英国。巴夏礼还说,如果地方官员未请准以前,不便割让土地,可采用租借办法,将这块地方移交给英国。他还说这个办法虽不完善,但在永久解决以前,它是控制或者驱逐歹徒的有效措施,希望劳崇光接受这个移交办法。巴夏礼是英法联军管广州的三人委员会的头头,广东清朝官吏实际上是为他们维持秩序的工具。劳崇光屈服于巴夏礼的淫威,第二天双方签字,并立即互换文件。按照巴夏礼提出的方案,在九龙半岛上划出一条界线,自九龙炮台以南附近地方的一点起,包括石匠岛在内,线南的地方租给了英国,完全满足了罗便臣的要求。巴夏礼迅速办完租借手续,得意忘形地说,解决了九龙问题,毫不怀疑,这个半岛将来一定会完全割让给英国。原先,罗便臣对租借的办法还表示犹豫,原因是英国颁给他的特许状,没有规定香港可以租借土地。这时写信给巴夏礼表示感谢,说他“对九龙成功地作出十分圆满的安排,除了没有割让,我们现在处于能够做到的最好的地步。当我向纽卡斯尔公爵(当时英国殖民大臣)呈送正式公文时,我不会忘记指出这件事我们有赖于你进行交涉时的机智和技能。”
  英国政府一直蓄意侵占南九龙,对于租借不会满足。1860年4月,英国侵华全权代表、曾强订《天津条约》的额尔金再度来中国前,外交大臣罗素给他一个训令说:“殖民大臣表示了这种意见,在对中国的任何新条约中,应该努力作出割让九龙半岛的规定。根据他的请求,兹特训令阁下:任何将出现有利于获得这个割让的机会,都不要让他错过。”
  额尔金担心英国割占领土,会引出法国的欲望,威胁英国的在华利益,因为法国曾经提出过类似的要求,因此有些顾虑。罗素于是授权额尔金相机行事。他说:“女王陛下政府乐于获得九龙半岛,但什么是最好的办法,必须由你考虑。”由于当时通讯不便,关于巴夏礼租借南九龙的报告隔了一些日子才到伦敦。英国政府接到报告后,于7月初,密令额尔金割占九龙。密令说:“巴夏礼已经获得九龙半岛的永租权,考虑全部情况以后,认为有必要获得九龙半岛的完全割让。”还说,这次取得的面积不大,法国不会效尤。
  额尔金根据这项训令,在焚劫圆明园后,强订《北京条约》,除勒索巨款,增设口岸外,又增加割取南九龙半岛的条款。清政府被迫于1860年10月24日在这个条约上签字。条约第六条规定:“前据本年2月28日(阳历为3月20日)大清两广总督劳崇光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交与……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兹大清大皇帝定即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其批作为废纸……。”这一条款既定,南九龙半岛便由租借变为割让,英国正式占领了半岛上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
  得到九龙半岛南端以后,驻港英国人内部发生矛盾。军方坚决主张把这个地区作为单纯的军事基地,交他们管理。民事部门却要把它作为香港的外围,拨给民用,双方争执不休。直到1864年罗便臣政府擅自扩大地界,伸展到西北面的深水。英政府决定把这块新扩占的土地拨给陆军,原来的地区给香港当局和海军,但必要时陆军仍可使用。这样才平息了内部的争吵,深水这个地方就被英国偷偷地占据了。
  1861年,英国殖民者强迫四名清朝官员前往九龙举行所谓“授土仪式”。仪式在1月19日举行。巴夏礼将一袋盛有九龙泥土的纸袋递给清朝官员,让清朝官员再将这袋泥土授给香港总督罗便臣。这是每个爱国的中国人都会感到痛心的情景。
  加速港口基础建设
  《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南九龙被英国占领,地域开阔了。英国达到了军事和外交目的,也为英商进一步扩展对华贸易和英国在香港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提供了条件。从南九龙到香港岛之间,约17平方哩的广阔水域,实际上全部属于英国所占有。他们定名叫“维多利亚港”。香港是世界上三大天然良港之一,港阔水深,波恬涛静,终年不冻,吃水12米的远洋巨轮可以自由进出;可以同时停泊一百多艘巨轮。香港的人口,由于南九龙被占领,也从1860年的94971人,增加到1861年的119321人,增加了24350人,即增加25%以上。这些条件对于香港的发展,特别是转口贸易港的形成,关系十分重大。从此以后,随着香港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以航运贸易为中心的香港经济,更加具备了发展的条件,香港开始了经济初步发展的时期。
  1860年,英资省港澳轮船公司成立,资本港币75万元。其时,正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香港政府执行战时法令,统制各航业。因为该公司受香港政府支持特许经营,所以,趁机垄断航务,进一步发展了香港、广州、澳门之间的运输。
  港英政府推进海上运输贸易发展的第一步,是建立和健全港口的设施和管理。1861年,罗便臣委派海军上尉亨利·乔治·汤式为香港港务处长兼海事裁判官、火药库监督及海关长官。汤式上任后,提出“港口与海岸法案”,进一步对帆船和港口船只施行管制,维持了港口的正常秩序。1862年,为使众多的船只在气候骤变时,有一个安全去处,兴建了铜锣湾的避风港。为以后香港航运贸易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罗便臣时期,轮船修造业开始建立和发展,这标志着香港海上交通运输和贸易进入了发展阶段。早在1843年,由英国人约翰·林蒙在香港岛东角附近开设船排,制造了一艘载重仅80吨的小船。1857年,又在石排湾海岸买地11。5英亩,开设造船厂,以后又在造船厂内兴建一个“贺普船坞”。1863年7月,几个船商联合组织的“香港黄埔船坞公司”成立,1865年收购了“贺普船坞”,成为较具规模的船坞公司。
  码头与货仓的建设和发展,也是海上贸易运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英国占领香港初期,有些大商人建筑了仓库自用,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货物进出口增多,小商行也需要有货仓,他们无力自建仓库,于是就出现了专供租赁的公仓。
  港口的基本设施,修造船坞和码头仓库等基础建设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香港航运事业得以加快发展。1863年1月,法国邮船公司也加入了香港欧洲的定期航运。从此,英国和法国的轮船在香港展开了竞争。英国人的“太平洋邮船公司”和“海洋轮船公司”等也为香港与各地航运线增加了航班。
  1861年5月29日,香港商会成立,当时全部成员是西洋商人,所以叫西商会。它虽然是民间工商社团,但当初对港英政府影响很大。它的宗旨是促进香港贸易和工业的发展,收集香港工商界的意见,并在必要时向港府反映;接受港府就影响香港工业、贸易及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咨询等,所以实际上统制香港的商务,并且它还直接影响英国政府和香港政府对中国的政策,1886年,张之洞代表清政府要求在香港设领事,遭到该会反对而被搁置。从1884年起,香港便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届立法局成员中都要有一名该会会员。该会主席一直由英国人出任。从经济角度说,对于促进香港工商业及外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各项基础建设的发展,香港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但是,英国对鸦片战争的胜利,也就是对中国输入鸦片的胜利。当时,香港的贸易仍以鸦片为大宗,对中国人民的毒害更为深重。据统计,1864年,香港进口的货品种类中,鸦片2000万两,棉织品700万两,毛织品500万两,五金200万两。而进口的这些鸦片主要是销往中国内地和亚洲部分地区。而香港出口的货物品种,只有丝1200万两,茶叶2900万两,棉花600万两。由统计可见鸦片贸易数额之巨大,香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还是靠大量贩卖鸦片。英国在香港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以牺牲中国的整个利益为代价的。
  增加税收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逐步成为远东商业中心。英国占领香港后,在香港设关收税,凡来往船只经过香港,都要抽税,我国华南经济大受影响。香港内部,苛税杂捐层出不穷,税收逐年增加。戴维斯任职时,1846年税收是27046英镑,到了罗便臣当政时的1864年,税收达到132884英镑。
  香港华商对于当时的税收制度,深感不满,认为这是“无货不捐”,难以忍受。因此有很多商家虽然在港置有产业,也宁愿做出牺牲,奔回内地,所以香港商业一度衰落。
  1861年,香港财政收支由平衡而达到有钱可赚。这一年的资产总值比债务超出四千三百英镑,收入的来源全靠增加税收,其中最大宗的有牌照税、土地税、差响(警捐)等。当时,因为商业发达,地价上涨,买卖地皮的人大发其财,所以土地税也大幅度增加。英国政府除了在侵略过程中获取的实际利益外,已经开始从香港经济的发展获取大量英镑收入。
  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