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暴露国民党兵役制度的黑暗,在运用四川方言方面,作了比较成功的尝试。
  欧阳予倩上一时期的剧作,主要描写男女爱情问题和家庭纠纷,借此鞭挞封建礼教。随着时代和作家自身思想的发展,本时期创作题材也有所扩大。《屏风后》通过女伶忆情母女的不幸遭遇和“道德维持会”会长父子的道德败坏的生活,揭发了封建卫道者遮掩在“屏风”后面的恶德丑行;《车夫之家》展示城市贫民的悲惨生活,并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的罪行;《买卖》揭露买办阶级甘心以自己的亲人作交易的卑鄙行为;《同住的三家人》描写城市劳动人民在军阀屠杀、内战频仍、纸币贬值的情况下的苦难生活,并指出只有“不受有钱人的欺骗和麻醉”,“跟大家去打开一条出路”,才是正当的办法。这些题材都来自作者的亲身见闻,有很强的生活实感,兼之作者舞台经验丰富,写作技巧熟练,人物形象比较生动,往往能在短短的一幕戏里揭示出相当深刻的社会意义。
  第四节: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和群众歌谣
  “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了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上却没有互相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当时的反动派把这两支兄弟军队从中隔断了的缘故。”(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3卷第805页)而在进行着革命战争的广大红色区域里,却茁壮地生长着另一种革命的文艺活动,那就是根据地群众的文艺运动和群众歌谣、戏剧等创作。它们和革命战争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与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文艺运动,在总的方向上相一致。
  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是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扩大而开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开始建立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九二七年。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工农群众,把开展武装斗争、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三大任务结合起来,走上了通向革命胜利的道路。在这一新形势下,使人民群众了解革命的意义,进一步广泛地发动群众,便被提上了日程。一九二九年十月,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古田召开。毛泽东同志亲自草拟了大会的决议案。决议的第四部分对宣传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和论述,指出了红军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指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充实军政治部宣传科的艺术股;在部队中,以大队为单位在士兵会内建设俱乐部,提倡利用文艺形式进行娱乐活动。
  由于古田会议决议的贯彻执行,文艺活动在部队中活跃起来,当时工农红军学校几乎每周都有吸收群众参加的晚会。一九三一年工农学校又成立了八一剧团,这是根据地第一个专业文艺团体。这个剧团受到了群众普遍欢迎。为使文艺进一步更好的服务于革命斗争,一九三二年在艺术局的领导下成立了工农剧社总社,各省县区乡相继设立分社支社。一九三三年设立了蓝衫剧团(后改为苏维埃剧团),开办了蓝衫剧团训练班(后改为高尔基戏剧学校)。红军政治部门除剧社外还设有俱乐部或列宁室。政府机关、较大的工厂俱以及各个区乡,同样建立了俱乐部或列宁室,作为开展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园地。据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三年所写《长岗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中介绍,江西兴国县长岗乡有俱乐部四个,福建上杭县才溪乡有企业乐部两个;俱乐部内设体育、墙报、晚会等委员会和剧团,几乎村村有墙报。由于俱乐部的推动,文艺活动相当活跃。此外,《红色中华》(工农民主中央政府机关报)、《青年实话》(共青团中央机关报)、《红星》(红军总政治部编)等报刊,也对开展文艺运动作了很多工作,诸如刊登文艺作品、编辑出版《革命歌谣选集》、《革命诗集》等。
  一九三四年初,原在上海和鲁迅一起从事革命文化运动的瞿秋白来到了革命根据地。他担任了工农民主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兼管艺术局工作。在他的直接领导下,颁布了《苏维埃教育法规》,其中包括《工农剧社简章》、《高尔基艺术学校简章》、《苏维埃剧团组织法》、《俱尔部纲要》等,明文规定了各个组织的方针任务,从而使根据地文艺更加趋向组织化、革命化、群众化。
  在紧张的战斗环境里,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和专门人才十分缺少的情况下,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工作适应环境的需要,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除去主要的民间形式以外,也包括“五四”以来的新文艺形式,戏剧、曲艺、诗歌、散文等各式具备,其中又以歌谣、戏剧、通讯报导所发挥的作用最大,最受欢迎。
  戏剧活动首先是从红军开始的,翻了身的群众在党领导下,很快就把红军的活动方式学过来并加以推广。演出节目以小型居多,一般都是集体创作。有活报剧、话剧、歌剧、舞剧以及民间形式彩茶戏、花鼓戏等多种。迅速配合当前政治任务的活报剧特别发达。歌舞剧中的音乐大多数来自当地流行的山歌、小调与革命歌曲。剧本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尖锐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的。有些戏正面地歌颂了红军的英勇战斗精神和战斗的胜利,揭露了白军的罪行并指出其必然失败的命运;有些戏动员群众当红军或拥军优属;有些戏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表现了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号召群众起来参加斗争;有些戏激发人民抗日斗争的精神;还有一些则以婚姻自由,提高文化、反封建迷信为内容。演出方式灵活机动,有时采取幕表形式,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稍加剪裁,把当事人组织起来,兵演兵,将演将,进行真人真事的演出。这些作品在艺术上虽然不免粗糙,但由于所包含的革命内容的强烈,对群众愿望表达的及时,因此演出常常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发展通讯报告文学方面,革命根据地内各级报刊的作用很大。《红色中华》曾明确的向通讯员和读者提出要“创造中国工农大众文艺的报告文学”,并在一九三三年“五一”,开始增辟文艺副刊《赤焰》,号召通讯员和读者“努力的去把苏区工农群众的苏维埃生活实际,为苏维埃政权而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事迹,以正确的政治观点与立场在文艺的形式中写作出来”。当时在报刊上发表的通讯报告,内容范围很广,反映了根据地人民在战斗、劳动、工作、学习、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活动。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多偏重于战斗经过的描写,也叙述了许多战斗中的英雄事迹,表现手法粗犷,具有较强的政治鼓动性。
  在战斗频繁、生活十分不安定的情况下,各个根据地出现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歌谣。这些歌谣许多都是各民族群众的口头创作,其中也有一些是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作品。群众歌谣包括山歌、民谣以及利用群众熟悉的传统曲调(如十二月调、孟姜女调、苏武牧羊调等)填上新词的歌曲和小调。这些歌谣又不同于以前的歌谣,它是在革命根据地这个人民已经当家作主的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充满了新的思想新的感情,它以它优异的成就,把歌谣带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党和毛泽东同志对歌谣的重视和提倡,直接促进了它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在广东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时候,就曾要每个省代表抄录民间歌谣。古田会议后,全军在毛泽东同志指示下,对歌谣的征集和编制更为重视。这样便多方面地保证了革命根据地歌谣活动的顺利开展。
  “红色歌谣万万千,一人唱过万人传”。广大群众习惯把自己这时期的歌谣称为红色歌谣,说明了它与传统歌谣的不同。它不仅在数量上比起“五卅”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歌谣要丰富得多,就在内容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上,也有突出的发展。一九三四年中央革命根据地“青年实话丛书”的《革命歌谣选集》序言中,曾介绍代英县两个区的歌谣运动情况,从中可看出当时歌谣所起的作用:“一九三三年的广州暴动纪念节,代英县芦丰、太拔两区的少年先锋队,举行以区为单位的总检阅,并举行游艺晚会”,在晚会上,两个区的妇女山歌队互唱山歌,鼓动青壮年参加红军,“因为他们是指着名字来唱,所以格外动人”。结果是“太拔全体出席检阅的队员加入红军”,芦丰的“七个队员加入红军”。有不少地区在“扩大百万红军”运动中,青年都唱着歌子去参军。红军在作战冲锋时唱歌,在战斗胜利后唱歌,行军时唱歌,休息时也唱歌。他们在集会时即席和群众对唱,唱歌成了当时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
  正面歌颂革命斗争的群众歌谣,最大的特点是那种生气蓬勃的革命声势。传统歌谣反映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多半通过侧面的嘲笑和调刺,而革命根据地的歌谣则是理直气壮地正面歌唱革命,歌唱斗争,歌唱胜利。
  骑虎不怕虎上山,骑龙不怕龙下滩;
  决心革命不怕死,死为人民心也甘。
  ——《死为人民心也甘》
  头上包个烂帕帕,脚上穿个棕袜袜,
  背上背个饭笆笆;我为穷人打天下,
  你当我做啥?
  ——《我为穷人打天下》
  前一首表现了革命者克服一切困难验阻的“降龙伏虎”的气概,也是一个革命战士的誓言。后一首格调淳朴,富有风趣,以回答问讯者的口气,表现了革命者的生活目的和抱负,而读来音节自然,声调和谐。在这类作品中,歌颂反“围剿”斗争胜利的数量最多。有些是正面歌唱红军英勇斗争的,如有名的《上前线》(注:《上前线》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后由肖华将歌词重新作了修改,收入电影纪录片《五首战歌》中)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氛,表现了红军无比的胜利信心。也有一些是利用歌谣形式来概括斗争经验的,如伯钊等在泸定桥写的《打骑兵歌》,它指出了敌人骑兵的弱点的红军打垮它的有利条件,对于革命部队有很大鼓舞作用。这些歌一直被传唱着。
  根据地的各族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第一次得到了解放,幸福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眼前的现实,内心的喜悦十分自然,因而发出来的歌声不再象过去的长工歌、诉苦歌那样调子低沉。根据地的民歌主调是明朗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日头落山心莫慌,夜里冒(即没有)日有月光,
  月光冒哩有星子,星子落哩天大光。
  ——《日头落山心莫慌》
  在兄弟民族歌谣中也出现了新的内容,有一首苗族民歌唱道:
  阳雀一叫百花开,红军一到幸福来,
  千年凤凰展双翅,万载金龙把头抬。
  肚子不再填树叶,赶场不再将头埋。
  苗家土家成兄弟,建立工农苏维埃。
  ——《阳雀一叫百花开》
  他们唱得这样乐观、酣畅,情绪饱满,因为他们坚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对革命胜利的前景具有坚定的信心。在一首采茶的山歌中,描写采茶的姐妹好象“半山坡”的“云彩朵”,她们一面采茶一面唱,隔山红军也合唱起来,歌声飞过山顶,山鹰都听呆了,它们“双双对对山巅立”,来听“军民唱山歌”。气息清新,想象丰富,具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而又不脱离现实的生活基础。
  红色歌谣中歌唱爱情生活的作品和传统情歌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情歌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个人爱情的不幸遭遇,控诉封建礼教所依附的社会制度,而根据地里的情歌,是在革命的雨露中滋长起来的,它很自然地把爱情和革命联系起来,没有革命,没有红军的胜利,没有革命政权的存在,他们的爱情就没有保障。因而革命变成了青年男女维系爱情的主要条件。爱情的坚贞建筑在双方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上。送郎当红军的主题在这些情歌里占了不小比重。
  绵水清,绵水线,
  水清水浅我的哥,
  你去从军莫忘我。
  绵水长,绵水深,
  水长水深过几春,
  不立功劳不成亲。
  ——《绵水清》
  感情深厚,革命的立场又十分鲜明,看不出一点感伤情调,更多的是对革命斗争精神的鼓励。又例如:
  喂,太阳那个落坡四山黄啊,
  犀牛那个望啊月姐望郎,
  哝呼呀呼嗨,姐望郎呵。
  喂!记得那年菜花黄,
  我送那个红军上山梁,
  叫声那个哥哥早回转罗呵,
  老百姓的痛苦记心上。
  喂!站在那包谷地旁,
  望着那摩天岭上,
  四山那个云彩放红光罗呵。
  犀牛那个望啊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