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兴之臣还是卖国贼:原来李鸿章-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古一直就看不起怡和,而怡和负气对太古不能相让。盛宣怀决定利用二者之间的矛盾,联合怡和对付太古。他始终坚信,做生意以赢利为主,没有哪一家公司会离开“利”空谈“义”。太古的折扣以排挤招商局为主,谈不上赢利,绝对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总结商战的经验说:“能战然后能守,能守然后能和,没有不能战不能守就和的道理。古人说得好,只有势均力敌才有和谈的基础,如果我们事事迁就,委曲求全以求和好,他们见我们底虚了,必定要提出许多非分要求,那样我们就势必吃亏才能求得和议。”
  最后的结果是太古、怡和坐到了谈判桌前,与招商局再一次签订齐价合同。齐价合同签订后,招商局的赢利猛增了二十多倍,以后更是逐年稳步上升。轮船招商局经过官商的共同维持、李鸿章和盛宣怀的共同努力,终于在自己的国家站稳了脚跟,和外国轮船公司争利了,这正是李鸿章开办民用企业的目的。 
  李鸿章对盛宣怀的工作很满意,然而他更满意的还是自己首创的“官督商办”企业形式的成功。
  李鸿章急着要在中国修铁路,以加强各地的经济往来和文化联系。比李鸿章还要着急的是西方列强。鸦片战争后,各国纷纷来到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张势力。二十七家外国洋行联名向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提出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的建议。洋行代表们甚至想好了铁路公司的名字——“苏州上海火车局”。李鸿章最初极力反对在中国修筑铁路。他在1867年曾经断言:“电线(即电报)和铁路这两种洋玩意儿对外国大大有益,对中国则大大有害!”可没过几年,李鸿章就改变主意,认为“电线、铁路是绝对有利益的事,我们必须仿照外国修建!”当二十七家洋行向李鸿章提议时,李鸿章态度明确:“只有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铁路,才会对中国人有利;中国人坚决反对雇佣许多外国人;一旦因筑路而剥夺中国人的土地时,将会引起极大的反对。”李鸿章反对的不是修铁路本身,而是反对由外国人修,坚持由中国人自己来修,用他的话说,叫“权自我操”。 
  英国怡和洋行煞费苦心地聘请了一名曾在印度修建铁路的英国工程师,叫迈克·唐纳德。他向李鸿章提供了一个修筑中国铁路的综合计划。这一计划以长江商业中心——汉口为圆心,东到上海,西经四川、云南达印度,南抵广州等地。他们想藉这一计划说明,外国人在华修筑铁路,并非只为扩大自身贸易,同时也考虑到为中国建立一个完整的铁路运输体系。然李鸿章仍坚持己见,英国人再次碰壁。李鸿章拒绝外人在华修铁路,就是怕洋人以铁路为基础,控制中国的交通。 
  然洋商并未轻言放弃,一计不成,再施一计。这次他们采用了引蛇出洞的策略。美国商人杜兰德出面在北京宣武门外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简易铁路。这条几百米长的铁路并没有实际效益,只是用来作个广告,让没见过铁路的清政府和中国人看看它是多么的先进和方便,且根本不可怕。这个铁质的庞然大物一经开动,“呜”的一声鸣笛,先把人吓一跳。接着就“咔嚓咔嚓”发出巨大声音,惊得鸡飞狗跳,行人胆战心惊,甚至附近房屋和地面也跟着震动起来,简直要将安息地下的祖先也惊得跳出来。最让中国人不信服的是,所谓火车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快,笨重地逛荡着,半天还停留在视线里,甚至还不如马跑得快。清政府下令立即拆毁这条铁路。 
  列强们决定使用瞒天过海的策略,先斩后奏。英国怡和洋行商人提出在上海到吴淞间修筑一条“马路”。清政府不允许修铁路,但修马路还是同意的。然不久马路上传来了火车的隆隆声,还压死了一个人。压死人一事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有人面向火车而行,司机发现后鸣笛示警,此人听到笛声后走到路下躲避。谁知当火车开近时,此人又回到轨道,司机猝不及防将其压死。另外一种说法是上海官方花重金收买了一个家里生活困难的人故意送死,以阻止英国人偷筑铁路。 
  上海道台冯焌光向英国领事提出交涉,总理衙门征求李鸿章的意见。李鸿章态度明确:花钱买回来我们自己办。清政府令李鸿章与沈葆桢共同处理。英国公使威妥玛强词夺理,说铁路是各国交通必备之工具,英国只在通商口岸的租界内修造铁路,希望中国不要仿行,也不必阻止。美国政府也表态,提出铁路既然修竣,不如交给洋商承包十年,中国可从中抽十年税金,十年后中国政府再将其赎回。李鸿章将此事交与朱其昂和盛宣怀办理。朱、盛二人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以二十八万五千两银子购买了吴淞铁路。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条铁路! 
  铁路买回后如何处理,人们意见不一。老百姓觉得这东西既压死了人,十分危险,干脆锁起来不再使用;文人认为这一庞然大物令祖先不得安宁,破坏风水龙脉;保守官员们则认为,铁路威胁到清政府的安定统治;只有李鸿章等少数人主张应该使用。后沈葆桢下令将吴淞铁路全部拆毁,铁轨枕木运到台湾。李鸿章得知十分不满,认为沈葆桢“见识不广,偏愎自用”。
  1877年,驻英大使郭嵩焘从伦敦来信,向李鸿章介绍了在国外的见闻,“以前在国内没有意识到交通工具之重要,我来这里几个月,真见识了火轮车的方便,三四百里路程不到半天就可打个来回。”这时李鸿章正在筹办开平煤矿。唐廷枢向李鸿章建议,采煤必须筑路,筑路必须采煤,二者互为表里。火车可及时将煤炭运销全国各地;煤矿则可为火车提供燃料。李鸿章因计划从芦台至唐山修筑一条铁路。这一带恰恰是满人田产,修铁路首先要占用土地,清政府当即否定了这一做法。唐廷枢没法运煤,只得挖一条小运河,用船将煤运出。开平煤矿开采量逐渐增大,小运河逐渐难以承担运输任务。尤其在冬季,水面结冰,煤炭大量积压,只好起用马车。但开平一带山路崎岖,马车发挥不出功效,积压的煤炭越来越多。 
  李鸿章想到一个人可以促成修路,此人即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譞。奕譞是个保守派,对洋务一向持有偏见,但对国防武备非常关心。李鸿章向醇亲王列举了铁路的九大好处,着重强调其国防意义。李鸿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醇亲王私下允许李鸿章在煤铁矿区“试办”。所谓“试办”,即由唐廷枢暗暗修建一段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对外宣称只用驴马拖载,如果反对声音不很强烈,就将驴马换成蒸汽机车。
  如果我们回到1881年的开平煤矿,就会看到一条全长11公里的铁路蜿蜒在山间。其轨距和施工质量与同期的英国铁路完全相同,不同的是你可以看到运输工人正赶着驴子或骡马拉着煤车在轨道上滑动。这种景象绝对是世界铁路发展史上的奇观。 
  1881年6月9日,是英国蒸汽机发明人乔治·史蒂芬逊的百岁诞辰。李鸿章决定利用这一机会举行蒸汽机车的剪彩仪式。这台机车是胥各庄铁路修理厂的工人根据英国工程师留下的几张图纸,利用报废的起重机锅炉试制的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机车全长18。8英尺,牵引力100吨,时速5公里。这台比驴快不了多少的机车向世界宣告: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火车! 
  清政府之所以未坚持拆毁铁路,与李鸿章有着直接关系。李鸿章为求得朝廷允许,特别是西太后的支持,派人在 
圆明园修建了一条微型铁路,邀慈禧参观游玩。慈禧太后坐上小火车,一袋烟的功夫逛了大半个园子,果然比乘车坐轿稳健快捷,且停靠自由,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可怕。李鸿章见老佛爷喜欢,心想全国修筑铁路一事大概十拿九稳。谁知慈禧坐了几次之后便不再肯坐。李鸿章心里纳闷,不知是哪里出了差错。后来才知道,不知哪个饶舌的家伙在“老佛爷”面前说,火车好是好,只是开车司机居然和太后平起平坐,而且他在前面、您在后面!慈禧一听,心中不悦,以后便不再乘坐火车。即使如此,慈禧已知火车并不可怕,对修路一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时,李鸿章心中已构思出中国铁路网的雏形:南北各两条干线。北路均由北京出发,一条直通奉天,一条西抵甘肃,将京城与东北、西北连接起来;南路一条由清江经山东达北京,另一条由汉口过河南到北京,将南北紧密相连。 
  李鸿章深知自己已成众矢之的,授意死党刘铭传进京觐见之际,向朝廷递呈《铸造铁路以图自强折》。折中写道:当今世界,各国均致力于交通事业。俄国铁路四通八达,从欧洲一直修到我新疆附近,东北方向从海参崴修到珲春。俄国铁路已修至中国边界,不出十年,一定会对中国不利。日本最近几年亦大规模修筑铁路。可见,铁路已成为国防之必备。想让俄国和日本不能欺负中国,我们必须加紧修筑铁路,以便危急时刻运兵运粮。刘铭传提出,修筑铁路所需巨款不妨先借洋债,铁路修好后再设法归还。 
  刘铭传此折递上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内阁学士张家骧抨击刘铭传,“无事生非,扰乱朝政”;李鸿章也主动回击,从而引发第一次铁路大论战。 
  正方: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其特点是睁眼看世界,头脑灵活,善用拿来主义,决心探索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现状的办法。 
  反方:以张家骧为代表的保守顽固势力。其特点是满足于现状,主张退一步海阔天空,反对一切外来的、新生的事物,坚决与任何一种变革势不两立。 
  评委:清政府。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下左右观望。 
  反方代表刘坤一首先发言。他陈述了铁路的四大“不宜”:第一,清江浦自古是水陆要道,如果在这里修筑铁路必将招致洋人到这里做生意,甚至要求开辟此地为商埠,乘机深入中国内地。第二,铁路所经之地,民间的田园、坟墓、房屋必将遭到破坏,引起民愤。第三,铁路和原有的“官道”并行,会造成交通拥挤,同时引发 
交通事故。第四,铁路必然会抢轮船招商局的生意,导致该局营业困难,进而导致该局破产,国家花巨款买回的轮船就会归于无用,白白浪费大量的钱财。总之,修建铁路纯属无稽之谈,对刘铭传的奏折应该置之不理。 
  正方代表李鸿章全面驳斥了反方的意见。他认为:第一,如果洋人要开清江浦为商埠,关键不在于修不修铁路,而在于我们的综合国力如何。中国不图自强,光怕修铁路遭到洋人的觊觎,难道不修铁路洋人就不觊觎中国了吗?第二,修铁路需要招聘大量的工人,老百姓谋生的机会增加,日子就会好过,修铁路对他们有何害处?第三,关于铁路和官道抢路的问题,敬告无知的反方,铁路有双轨和单轨之别,双轨铁路占地宽不过一丈二尺,单轨铁路占地只七尺。而南北官道宽达数丈,铁路所占还不到一半,况且,修建铁路必须添筑加高,和官道根本是两码子事,火车和驴马完全可以各行其是,互不妨碍。第四,铁路和轮船是水路与陆路的两种不同的运输工具。近水的货物由轮船来运,远水的货物由火车来运,二者并行不悖。铁路建成初期,轮船招商局的生意会有所减少,但用不了几年,货物会越来越多,轮船可以与铁路形成相互补充之势,并不矛盾。
  反方代表通政使司参议刘锡鸿、翰林院侍读周德润、顺天府丞王家璧粉墨登场,群起而攻之。他们的观点是:一,如果铁路建得四通八达,中国就没有所谓的险要之地,外敌就可以长驱直入、自由地出入内地城乡,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二,修造铁路需要购买外国器材,从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的贸易逆差;三,火车运费昂贵,奸商们当然会把运费加入货价之内,就会造成物价猛涨;丝茶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如果有了铁路运输,出口量就会大增,丝茶价格必将下跌;四,修铁路需巨款,如今国库空虚,民力贫弱,百废待兴,财力无法负担铁路费用;五,中国的名山大川,历史悠久,多住有神灵,修铁路开隧道,对山川大加焚凿,恐怕会触怒神灵,降下旱涝灾祸;六,李鸿章的所作所为纯粹是妄图用洋人的一套来改变中国;七,在诸多显而易见的弊端之下,李鸿章仍然坚持修造铁路,似乎是为外国人谋划,不像是为大清王朝的利益着想。 
  正方因涉及到铁路的巨额经费问题,有些理不直、气不壮。而且,在关键时刻,原属反方的刘坤一发言趋向中立,他说:我个人是很赞成修建铁路的。但是在享受铁路的利益之前,我们必须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