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香满径-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要是有话却不能说出来,对他的心理可以造成无比的损害。说不出来的困惑会永远埋藏在他的下意识里,对孩子身心的伤害有甚于毒药。

    子女需要父母的爱。

    人的最大的需要是要觉得自己有用、对他人有价值。人的最深切的愿望是安全感,希望在他生活在圈子里平安,不用害怕什么。

    孩子的心里最大的需求,就是要有人爱护他。穷苦人家如果有父母的爱,胜过管理得最好、却没有爱的孤儿院千百倍。

    

六月 校正波长

    ·六月三日·校正波长

    我们希望听到想听的东西,必须要把波长校正。

    我们要是真想听自己的声音,波长必须放在诚实上。

    这世界上能对自己诚实的人比较少。很少人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感情,他们眼里所见到的只是别人的短处。我的一位做牧师的朋友,常常爱用这样一个比方:我们看人有时好像看一张团体照片,里头的人不是个个凶神恶煞如凶犯,就是愁容满脸像在殡仪馆里。

    我们看这样一张照片时会说,或者至少会想:别人差不多都是这样,只是自己与众不同。其实对自己应该要诚实,用诚实才能看清自己。

    我们要是希望听他人真正的声音,波长应该校正在同情上。

    朋友之间谈话(我自己就常常这样),我们总不愿耐性等人家说完他的经历、不幸、或者忧伤,自己抢着要说自己的,认为比人家的更动听;觉得我们的不幸和忧伤,比别人的更深沉。在这世界上,喜欢说话的人和愿意听话的人之间的比例,恐怕是五十比一,其实,世上最有价值的人,是肯听别人说话,而别人也肯向他倾吐心曲的人。

    我们不能听,是因为我们缺乏同情。我们太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事,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去听别人的话。

    与别人交往需要同情。

    

六月 做桥梁

    ·六月四日·做桥梁

    有位很出名的神学家讲到他大战时当随军牧师的体验,他说:“在军队里,大家看牧师都把他当成上主的代表。”他接着说:“如果把当年的印象和记忆加以整理,可以发现他们心目中的牧师,应该有以下三种特别的品质。”

    他们希望牧师能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把他们当做一个个的人。

    保罗·图尼尔在《医生手册》这本书里谈到现代社会的群体化倾向,个人失落在群体中。今天的趋向,是个人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张表格上的号码,档案中的一张卡片。图氏说:“一个医生容易犯的大毛病,是不把病人看成一个人,只把他当成一个肺病或是胆病的病案。”

    我们生活在一个用号码、卡片来代替人的时代,可是人的一个基本需要却是希望大家把了当作一个人。在教会里面,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当成人来看待。

    在世人眼中,他也许只是一个号码,但在天父眼中,他是有姓有名的一个人。在上主的教会里,人都应该是人。

    他们希望牧师清楚他们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处境。

    要是一个人既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问题、体验和盼望,对他们毫无用处。以西结把天父的信息带给被掳的人,他自己虽然没有被掳,但是他说的话值得在这儿重述:“我就来到提勒亚毕,住在迦巴鲁河边被掳的人那里,到他们所住的地方,在他们中间忧忧闷闷的坐了七日。”(结三15)帮助人的秘诀是:“到他们所住的地方,坐在他们中间。”这也是为什么天父要借着耶稣亲自来到人间的道理。

    他们希望牧师能替他们向天父说话,也把天父的话告诉他们。

    做牧师要能把信徒的祷告、需要和要求设法带到天父那里,又能把神的信息带回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这真是伟大得不得了的任务。要完成这任务,必须在生活上同时亲近上主和人。他要像古时的大祭司,是天父和人之间的桥梁。

    我们在这里所思想的,虽然只是牧师的工作,但这些要求不应该只限于教牧人员,每个基督徒对他四周的人都应该做到。

    

六月 美好的事物

    ·六月五日·美好的事物

    英国作家戈西甫常爱讲伟大的探险家帕克的一个故事。白氏在中国的西北极其荒凉的地区旅行,跋涉数千里。有天他在荒芜的大地上,就在他的脚边,十分意外地看见一朵蓝色的小花,他感动地说:“天父来过这里。”

    这也正是当年主基督看见野地的百合花的感受。

    平淡的生活中总可以见到美好的事物,戈西甫对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悲观人生颇有微词。他说:”要是哈代看见绿草如茵的原野,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他可看不见这一切。他眼中所见到的,只是田角上的一堆牛粪。美好的事物到处都有,蓝天、白云、星光、深邃的穹苍,即使在拥挤的街道上,也有它美好的地方。孩子眼中闪着的好奇;青年情侣携手同行,浸沉在自己的幸福世界里,仿佛地球虽大只有他们两个人;人家帮我们的一个小忙;不期然而听到的一句好话,或者一声多谢;朋友间的友谊;人与人的交往。在这一切事事物物中,都藏有教人惊异的美。

    即使世事变得很黑暗,生活陷入不幸中,我们必须记住,美丽仍旧留在那里。注意美好的事物,思想美好的事物,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

    对美的追寻,可以让我们得到三件东西:

    它让我们思念天父,懂得这个世界是天父所创造、所管理的。人的罪恶、忘恩负义和自私,都不能将天父的美好完全遮蔽。

    它能让我们心存感恩,知道天父总会为我们预备一些美好的事物,让我们能够献上感谢。

    它能让我们立下决心、采取行动,尽我们的所能,为这世界除去丑陋,增添几分美丽。

    

六月 坚信

    ·六月六日·坚信

    世间最有价值的事是坚定的信心。

    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让人信服。

    使徒保罗引用《诗篇》的话:“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我们也因信,所以也说话”(诗一一六10,林后四13)。说也奇怪,布道家司布真对哲学家马蒂诺的唯一神论立场十分反对,却欣赏他的讲道。有人问他为什么会如此,是不是也相信他讲的。司布真回答说:“我当然不相信,可是他自己坚信不移!”

    无论是讲道或是演说,大家都会注意的一点,就是说的人对所说的话所持有的那份真诚的相信。

    有坚定的信心,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

    一个清楚知道他的目标,毫不怀疑自己做得对的人,是真有力量的人。一个委员会中只要有一个人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能改变整个委员会的决定。要人家相信你、接受你的意见;要把一个计划贯彻,你必须先相信你自己做得对。

    有坚定的信心,才能泰然自若。

    举棋不定,有点像在可怕的无人地带里迷路。一个人要是站在歧路口上彷徨,绝对得不到平安。要平安,要能泰然自若,必须先有坚定的主意。

    要信心坚定,才能得安慰。

    小说家巴里有次讲到一个名叫杰斯的人的故事。他有一个很聪明的儿子,名叫乔埃,不幸给车撞死。乔埃本来要出任牧师。他的就职讲章打算用经文:“看顾人的上主”(他十六13)。杰斯二十年后讲到这件事时说:“天啊!这天他应该讲道,他却进了棺材。虽有牧师祷告,我怎么样也说不出‘看顾人的上主’这句话。我喜欢这段经文,常常打开圣经来读,可是一读到:‘看顾人的上主’,我就停了下来。要是我能信。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对杰斯来说(其实对人人都是一样),要信心坚定,才能得安慰、得平安。

    

六月 听的人

    ·六月七日·听的人

    我们说话总有人在听,这是为什么我们说话得十分小心的道理。

    我们要是说脏话、丑话、污言秽语,总会有人听见,留在脑海里。

    英国十七世纪散文作家富勒很有感叹地说:“我听过一个不干净的笑话,二十年后的今天仍旧记得,可是有多少正正经经的话,说的时间迟得多,却早已忘了。”不干净的笑话会贴在脑里,洗不掉。我们日常的生活可以见证这件事。一个小孩子会把街上听来的脏话(是他不应该听的)脱口说了出来,叫我们大吃一惊。我们说一句话,说出了就收不回。

    “世上有三件事是收不回来的:说出了的话、冲力已完的箭,和失去的机会。”

    今后我们要是想说不合适的话,得记住:总有人会听得见。

    我们要是说好话、真话,说见证主基督的话,总会有人听见。

    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天路历程》作者约翰·本仁的故事。有一天,他听见三四个穷苦的妇人坐在门口晒太阳闲谈。他自己那时就是一个好逞口舌、表面虔诚的人。本仁说:“她们虔敬的程度远非我所及,她们讲论重生,谈到上主怎么在她们内心作工,”又讲到:“她们自己的义是何等污秽、亏欠,不能救自己。从我看来,她们的内心充满喜乐,才能说出这种带有圣经话语馨香之气的话来。”本仁的心大受感动。他就是因为听见这三四个穷苦的妇人在大门口晒太阳所说的话,有了生命上彻底的改变。

    我们说造就人的好话,斥责恶事,赞扬美事,总会有人在听。我们所说的,应该是能够扭转一个人的心向、抗拒引诱、走上天父的道路的话,这句话会进入他们的内心,经过一段时日,还会记起,成为挽救他们的灵魂的话。

    我们知道我们说话,一定有一个人在听,这个人就是耶稣基督。

    祂听我们说的每一句话。耶稣告诉我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太二十36…37)

    

六月 潜移默化

    ·六月八日·潜移默化

    儿童时代所接受的教训和所见所闻永难抹去。耶稣会创立人罗约拉有一句名言:“只要把一个孩子的前七年交给我,以后他在谁的手中我都不在乎。”他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传记作家鲍斯韦尔谈到他和美国哲学家约翰逊某次一道进早餐时的谈话。他们是在英国作家思雷利的家里。约翰逊强调应该注重事事物物的真相,连细微末节都不放过。这是约翰逊本人一丝不苟做到的。约氏告诉人:“训练你的孩子,经常留意这件事。要是分明发生在这个窗口的事,他们讲的时候,却说在另一个窗口,千万别轻轻放过,应该立即查问。须知差以毫厘,失之千里。”鲍斯韦尔认为任何事实的记载,一点点差误的确能谬以千里。思雷利夫人认为这样做未免过分,她说:“一天到晚,除非分分秒秒都留意,把小地方说错的事,何止千百。”

    约翰逊博士听了很生气:“夫人,你就应该分分秒秒都留意,因为今天世界上不真不实的事这样多,大部分都不是因为故意说谎,而是因为对事实的大意。”

    约翰逊博士是对的,从小就应该教导孩子注重事实。

    儿童年幼的时候就应该教导他爱心、体谅和礼貌。

    孩子常常看见父母争吵,互相指责、意见不合,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很可能在下意识里认为婚姻生活是一场永无休止的争吵。

    对自己所爱的人,我们常常会很不礼貌,这种不礼貌的态度是绝不会用在陌生人身上的。我们把这当作一种权利。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一个基督徒的家庭必须互敬互爱。

    儿童年幼的时候,就应该养成他主日崇拜的习惯。

    要是礼拜天做父亲的懒在床上一直到午饭才起身。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会在主日去赴礼拜呢?

    习惯的力量真是牢不可摧。要主日赴礼拜必须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一天到晚不断把许多观念灌输给孩子,以后不容易抹去,因此应该把正确的、好的、高贵的事物教导他们。

    

六月 死了仍会说话

    ·六月九日·死了仍会说话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那伟大的第十一章里头讲到亚伯:“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来十一4)不单只是亚伯,许多人都能够。

    父母死了,他们仍旧向我们说话。

    有的父母去世已经多年,可是他们仍旧深深影响子女的生活。父母教导下来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安身立命的标准,仍旧是子女生活和做决定的准则。子女在为人处事上常常不知不觉的仍旧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许。天父要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