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驱除烦恼之贼,赶走烦恼之蛇。大众们!必须谨慎地固守道心。
  ——遗教经
  (五)弟子们!这是我此生最后的一刻,不要忘记,这死是肉体之死,肉体是由父母而生,靠食物维持生存,这中间总不免有病痛或伤患的。
  佛陀的本质不是肉体,而是觉悟的;肉体到此已经幻灭,而觉悟、修道和教法,则是永远常存的。所以见到我的肉体,并不表示就见到了我;了解我的教法,才真正地见到了我。
  我死之后,经我所说的教法,永远为你们之师;继续遵守教法,就等于奉事于我。
  弟子们!我这人生后半历程的四十五年间,应该说的教法都已说完,应该做的事情亦已做完,我已经没有秘藏;既无内、亦无外,所有的一切都已宣说完毕。
  弟子们!目前是我最后的一刻,我现在即将入涅槃,这就是我的最后教诫!
  ——长阿含经第二·游行经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永恒的佛陀 
 

  第一节 慈悲和心愿
  (一)佛的心是大慈大悲的,用一切方法去救度所有的人,这是大慈心。别人有病,如同自己患病;别人有烦恼,自己也觉得烦恼,这就称之谓大悲心。
  —观无量寿经、维摩经
  正像母亲之念爱儿女,不曾须臾或离地看顾、抚育和援助他们;佛的心就是这样,并且曾说:“你们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你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是片刻不离的。
  ——首楞严经
  佛的大悲心,是依人而生的,由于大悲的感召而产生信心,由信心而修持,才得以开悟。由衷地爱念儿女,就是做母亲的本分,儿女们在母爱中也就心安理得了。
  可是,人们却不知道享受这份佛心。人,由于愚昧心而起爱著,才有了苦的感受。日常生活总是在烦恼中打滚,自然苦恼异常。背著罪业的重负,迷惘、气喘吁吁地从山头围绕著山腰打转。
  ——维摩经、大般涅槃经
  (二)佛的慈悲不只限于我们这一生,而是往长久远的。人们生来就在变,到死还在变,因而迷上加迷,从开始一直继续到现在。
  佛常在人们的面前显示其慈悲护念,克尽其救度的能事。
  生为释迦族的太子,而后发心出家、苦行、悟道、说教,直到灭寂。
  人们的迷惑了无际限,因而佛的度化也无有限量;人们的罪业,深而无底,因而佛的慈悲也无穷际。
  ——法华经第十六·寿量品
  所以,佛在修道之初,便立下了四大誓愿:“一、誓救一切人类,二、誓断一切烦恼,三、誓学一切教法,四、誓成无上觉道。”佛的修行以这四大誓愿为主,佛以这样的誓愿修持己行,更充分显示其佛心度众的大慈悲。
  ——心地观经
  (三)佛陀的修行是:立志成佛,就必须远离杀生的习行;并以这种功德求愿人类得以长寿。
  佛陀持远离偷盗的修行;并以这项功德,祈愿人类凡有所求,都能得到满足。
  佛陀行戒绝淫乱的修持,且以这项功德,求愿人类心无害意、身无饥渴。
  佛陀的修行是:立志成佛,就必须舍弃口出虚谎的语言;且以这项功德求愿人类语出真实、心处平静。
  修持远离一口两舌之行;求愿人类常处和合,互相以道乐叙语。
  修持远离恶口之行;求愿人类心平气和,避免激情暴躁。
  修持远离闲言废语之行;求愿人类培植深厚的同情心以待人。
  还有,佛的修持就是:立志成佛,必须远离贪欲;而且以这项功德,求愿人类永息贪心。
  修持远离憎恨之行;并且求愿人人的心地都能充满慈悲。
  修持远离愚痴之行;并且求愿人类崇尚因果道理,了无乖舛的观念。
  佛的慈悲就是这样地对待每一个人,佛的求愿除了为人类幸福之外,别无所期。佛也正像父母之怜爱儿女,但愿能把人类从迷惘的大海中接渡过来。
  ——大般涅槃经

  第二节 救度和方法
  (一)站在觉岸上,佛用语言呼唤沉沦在迷海中的人类。但人们的耳朵总是不能轻易地听到,所以佛亲自投身迷海,宣示了救度的方法。
  在此先说一个譬喻:一座城镇里有位长者,一天,他的家中失了火,经常出门在外的长者偶尔回到家里,目睹这种情形甚为惊慌,焦急之余,决计先把孩子们呼唤出来;可是他们正沉湎于嬉戏之中,对火势的蔓延完全茫无所觉,依然逗留在家里。
  父亲大声向儿女们叫喊:“孩子们,逃命吧!赶快出来呀!”孩子们仍然没理会到父亲的呼唤。
  为孩子们安全而耽心的父亲,急智之下,改口喊:“孩子们!这里有很多好玩的玩具,赶快出来拿呀!”孩子们听说有玩具,马上争先恐后地从火宅中急奔出来,幸免了这场灾难。
  诚然,这个世界恰如一个著了火的家,但是人们总是无视于家里著了火,竟自滞留在可能被烧死的环境中,所以佛以大慈心,用种种方法援救每一个人。
  ——法华经第三·譬喻品
  (二)再说一个别的比喻:从前,一位长者有个儿子,早年离开双亲,只身在外流浪,以致沦入贫困。
  老父念子心切,四处寻找儿子的下落,但是费尽了心神,总是打听不到儿子落脚的去处。
  经过几十年的岁月,处境落魄的儿子,不期然地飘泊来到父亲的城里。
  眼光锐利的长者,乍看一眼,便认出是自己的儿子,自属喜出望外,赶紧差人去接回这流浪在外的孩子。但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儿子惊疑,误以为是出于一种诱骗,因而拒绝回去。
  父亲无奈,再度派人设法笼络儿子,说明想以较好的待遇雇他到家里做工。儿子于是欣然接受约雇,成为长者家里的一名佣人。身为父亲的长者,对于完全不知道是在自己家里工作的儿子,渐渐给予格外的待遇,终至让他管理家中金银财宝典藏的重责。至此,儿子仍不晓得是自己的父亲,一向忠诚服侍,感动得为父的无限欣慰,同时也自觉于不久人世。有一天,召集族人和至亲好友指告大家说:“这就是我的儿子,是我常年四处寻找的儿子。从今以后,我的一切金银财宝统统都归我这儿子所有。”儿子乍一听这突然的宣告,感觉到一阵莫名的惊喜:“如今,我不但见到了父亲,想不到更拥有这么多的财富!”
  这段比喻所显示的意义,长者就是佛;迷失在外的儿子,就是一切人类——众生。
  佛的慈悲,就像父亲对独子一般的爱;去爱一切人类。佛对一切人类,如同己子般的接引与关顾,使其拥有觉悟之宝,而各自致富。
  —法华经第四·信解品
  (三)佛对一切人类,有如己子的等慈大悲是一体的。为了适应每一个人的不同个性,所以,救度的方式亦因人而异。正如植物同样接受雨露,但草木各自所得到的滋润与实惠,卸不尽相同。
  (四)做父母的,即使有再多的儿女,对他们的眷爱性,都不会有任何变异;这中间任何一个有了病痛,做父母的都会格外地予以呵护。
  佛陀的大悲心对一切人类都是平等的,甚至对罪业深重,或为愚痴而苦恼的人,都是慈悲与怜爱兼施的。
  譬如:太阳在东方的空中升起,照亮了黑暗,孕育著万物;佛陀在人际之间出现,消灭了罪恶,培育著善良,智慧之光遍照一切,消除了愚昧的幽暗,导向觉悟。
  佛是慈父、悲母;佛陀以慈悲心对待世间每一个人,而一无条件,世人如果没有佛陀的慈悲是无法得救的。
  佛陀视人为自己的子女,因而必须接受佛陀的救度。
  —法华经第五·药草喻品

  第三节 佛是永恒的
  (一)人们都相信佛是以王子之身示现于世,后来出了家而证得觉悟。其实,在成佛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无尽际的岁月。
  在这漫长的时间中,佛陀经常处身于这个世间,并且熟悉人类的习性,想尽一切方法去救度他们。
  佛说的永恒教法是没有虚妄的,甚么道理呢?因为佛陀了解这世间事物的真实所在,用以教化所有的人类。
  诚然,了解这世间上事物的真实性非常困难。何以故?因为世界上的事物,看来是真实的,其实并不尽然;看来是虚伪的,其实并不虚伪。愚痴的人很难了解人间世的一切。
  唯独佛陀才了解世间事物的真实相,所以,佛陀对世间事既不说是真、也不说是假;既不说是善、也不说是恶;只是原原本本地宣示其真实性。
  佛所施于人类的教化是:针对各人的习性、素行和信心,分别培养他们的善根。
  (二)佛陀不但以语言来教化,并且以身施教。佛陀的寿命是无限际的,但是为了儆醒那些贪婪不厌的人,不惜以死示现于世间。
  例如:一位拥有很多孩子的医师,到远地去旅行,留在家里的孩子们,因为误食毒药而痛苦不堪;医师回到家来,见状非常惊讶,连忙投以解药施救。
  孩子们之中,尚未失去正常心的,服药之后,病症便得以消除;但是已经失常的,却拒服救药。
  做医师的父亲,为了医治孩子的病,想尽种种方法和决心,于是向他们说:“我必须出一趟远门,如今年已垂老,几时将死,都很难说。在此我预留下药物给你们各自服用,你们必须好自为之;如果一得悉我的死讯,而想恢复健康,唯有服下我的解药。”语罢,便又束装就道,开始长程旅行。许久,打发使者回家来报丧。
  孩子们闻耗,都深感悲痛,并叹息说:“父亲去世,我们从今以后再也没有可资依靠的人了!”旋又记起父亲临别的遗言,便遵照嘱咐,在悲切与绝望中服下药物,因而得以恢复健康。
  世人也许将会责难这位做医师的父亲,对儿女们出此谎言,但佛的作为就恰如这位父亲;佛陀为了挽救那些追逐于世间私欲的人们,假藉这尘世的生与死,以为示范。
  ——法华经第十六·寿量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佛的形态与德行 
 

  第一节 三种形态
  (一)佛是不能在相貌和形态上去寻求的,相貌与形态之所示,都不是真的佛。佛的本质是从觉悟中得来,因此,在觉悟的境界中所见,才是真正地见到了佛。
  看到世界上庄严的佛相,以为那就是见到了佛,这是一种愚昧的错觉。佛陀的真实相貌,一般人的眼睛是无法看到的,任你描写得再优越,也无法示意佛的真相;任你刻画得再精致,也没法表达佛陀的本质。
  所谓真实之相,其实,有相可取的并不是佛。佛是无形无相的,但却可以依你的想像,显示出佛的妙相。
  因此,如实地真知灼见,而又不执著,这种人便得到一种自在的力量,就是见到了佛。
  ——华严经第三·如来名号品
  (二)佛陀之身,由于从觉悟而得,所以是常住而不坏的,有别于靠食物维持的肉体。由于智慧所成就的金刚之身,既无忧惧、也无病痛,是永远不变的。
  ——大般涅槃经
  所以,佛是永远不灭的,除非觉悟泯灭,否则永远是灵明常存的。而这觉悟所形成的智慧之光,显现于世,不但启人以觉悟,更可导入往生于佛的国度。
  了悟这番道理,便是佛陀之子,可以接受佛陀的教化而实践、遵守佛的教导,并且以之传留后世;这都是佛陀的默化力量所及,了无若何奇异之处。
  ——华严经
  (三)佛陀具备了三种身分:一是法身、二是报身、三是应身。
  法身,就是以法为身。法就是世间实相的真理,和觉悟那道理的智慧,合而为一的称呼。
  法也就是佛。这佛既无颜色,亦无形相;由于无色无相,所以既无来路,也无去处。惟其来去无由,所以无处不充塞,亦正如太空之遍盖一切万物之上,而无不周涵。
  佛不会由于人之思惟而有、不因人之忘失而无,更不致于因人之喜悦时而来、怠慢时而去。因而,佛是超越于人心的种种活动而存在的。
  佛身,是充满于一切世界的,无所不到。这人们本具的佛,不论你曾否予以思考过,都是永远常在的。
  (四)报身佛,就是无形的法身佛,为了援救人类的痛苦而显现的形相;他立誓愿、积善行、示名号,从而广施引导救度人类。
  这佛是以大悲为本,不惜以种种方式去救援那无限的人类。像火一般的燃烧一切,当然也把人们的烦恼之薪烧尽;同时又像风把灰尘吹走一般,把人们的苦恼之尘,吹散无余。
  应身佛,为了完成佛的救度,应合世人的习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