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录:
绪论
本论
第一章 大乘各宗述要
甲 历史
乙 所依的经论
丙 判教
丁 主要的教义
戊 行证
己 果位
第二章 小乘各宗概要
甲 历史
乙 所依的经论
丙 主要的教义
丁 行证
戊 果位
第三章 述律宗
甲 历史
乙 所依的律典
丙 判教
丁 主要的教义
戊 行证
己 果位
结论
绪论
初学佛的人,看见佛法内,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乃至所谓俱舍成实等宗;已觉得歧路多歧,不知何从措足。再加想求得一位善知识,能原原本本不党不偏的,将各宗各派的概要,开示一下,真不易得。便是想求得这样解说各宗宗旨的一本书,也不易寻求。初学者的这种困难,实在不小。
原来佛法的目的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底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可说是求达目的底方法和历程。在佛教底目的上,原是一样;在途径上,自不妨有法相三论天台华严禅净真言戒律俱舍成实等宗的不同。所以法相宗的求觉悟,有法相宗的方法和历程;三论宗求觉悟,有三论宗的方法和历程;其他各宗,亦莫不皆然。佛法既有了这许多的途径,於是佛法的上面,就有了这许多的宗派。
佛法在印度,小乘虽有部执之分,大乘虽有空有之辩,却并未立许多门户;到中国後,才宗派繁兴。隋唐以来,各宗的著述和流传的法门,大都各具有本宗的特质;及至今日,宗派划然,各宗有各宗的内容,各派有各派的藩篱。尤其是各宗派传来的源流,若不加以考察,决不能得根本的明白:如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翻译了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後来研究三论的,就成为三论宗;罗什法师又翻译了成实论,後来研究成实论的,就成为成实宗;慧远法师在庐山念佛,後来这一流,就成为净土宗;梁代菩提达磨祖师,所传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谓之禅宗;隋代智者大师,依著法华智度等经论,成立天台宗;唐代玄奘三藏,翻译解深密经瑜伽唯识诸论,成立法相宗;又翻译俱舍论,成俱舍宗;南山道宣律师,成立四分律宗;贤首国师,立华严宗;善无畏金刚智,传出了真言宗;还有昙无谶所传的涅盘宗,菩提流支所传的地论宗,真谛三藏所传的摄论宗等等。最多时有十六宗派之多,其中也有不久绝响的,也有融入他宗的;到现在普通常说的:所谓教下,就是指天台宗;所谓宗下,就是指禅宗;所谓律下,就是指律宗;这三宗以外,多已授受无闻,经籍不完。若要研究各宗的概要,应先明了各宗承传的源流,盛衰的背景;然後再辨别他们的内容。
既然各宗随时兴起,各宗要发扬本身的精妙,少不得就有判教一法。现在通常所说的:俱舍成实二宗是小乘。四分律原也是小乘,而自从南山律师义宗唯识,就变成通大小乘了。法相是大乘有教,三论是大乘空教,这二宗争论最多。天台华严自标位置,在法相三论两大乘之上;天台就谓之一乘圆教,华严更谓为别教一乘;禅宗是顿教,净土是他力教,真言宗是秘密教;这三宗又别有境界,不同恒蹊。这还是粗讲大略,再详细说各宗本身内部:天台还有山内山外之争;南山还有会正资持之异;三论法相,皆有新古;五家七派,皆是禅宗。若讲「宗宗皆是求觉悟的途径」的话,我们究竟走那一条途径求觉悟呢?
我原也是初学寻不著门路的人:见著人学法相,也跟著去学法相;听人说念佛容易,也曾跟著念佛;忽然又出了几位密教大阿 梨,一般人都惊叹著神异,我也曾跟著学诵真言,学结手印;连那些无宗无派随便谈说的比丘大德,在家菩萨,我多也曾跟著众人膜拜随喜;不是我见异思迁,老实说,我本来也并不明白这些宗派是怎样的一回事;我学了许多时,依然不了解我到底要怎样学是好。我看看同学们也有感於同样的困难,渐渐退了初心的;也有起初很勇猛,後来虽还持续著,却勉强得有些不见兴味。所以我深深的觉得:初学佛的人,真有先当明了各宗大概之必要。纵然你从上入手,丢开各宗,直接研究经论;然而一看注疏,各宗有各宗的见解。从好的方面说,各有发挥独到之处;你若不明各宗大要,就不易领会。从坏的方面说,各有门户偏执之谈;你若不明各宗大要,也就难免误会。
所以我就展开大藏,想寻一本说明各宗大要的书,却寻不著。後来得著一本日本凝然著的八宗纲要,研究了些时。但是杨仁老,还是说这本书,初学不易懂得;日本的境野黄洋,讲解这本书多年,他又说这是凝然大德早年之作;在现在人,自觉不甚满足,且无甚兴味。因此我又向日本大肆寻求,日本佛学校内多有这一门功课,这一类谈佛教概略的书,可就多了;他们又时常闹些什麽佛教统一论哪,原始佛教说哪,也时引起不少的诤论。我自信是个钝根,一点儿新异的议论,都不敢接受;遇著事实,就要查查史传;凡有疑义,就要对对经论;随时抄记的不少。现在整理一下,自己看看,很像明白我将来应当怎样修学才对。这原算不得目的地,也算不得道途车乘,只好算是旅行指南;就名为入佛指南罢!藉此看看各种道途的远近,和各式车乘的快慢,公之於世;不知初学的人们看了,也能解除点迷闷,寻著个求觉悟的道路与否?同时我有尊重声明的:我还是个未登途径的人,我决彀不上说专弘某宗,偏党某派;并且这个题目虽似不大,却有遍搅十二部教海,二千余年历史的意味;我一个初学的人,错乱必多,还望诸同学者指正!
本论
我们想要在各种学佛的途径内,找一条自己修行的道路,那我们就当先明了各种途径的大概。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必须先明了各宗的大概;然後才好打定主义,从那一宗修行的法门去修学。
要明了各宗的大概,须知各宗有各宗的历史,各宗有各宗所依的经论;各宗有各宗的判教,各宗有各宗的教义,各宗有各宗的行证,各宗有各宗的果位。我这一篇入佛指南,就是拿这些纲领做题目,共分大乘小乘戒律三章。大乘的里面,包括法相三论天台华严禅净律七宗;小乘的里面,包括俱舍成实二宗;戒律便是律宗。每章并将各宗的历史依经判教等等,一一分别,加以叙述。
为什麽先述大乘後述小乘呢?一则执笔者经验,往往向人谈佛,自五比丘十大弟子四谛十六行相二部二十部等等顺序谈来;听者不俟谈到马鸣龙树法性法相,便早觉索然兴尽,昏然欲睡了。若先从大乘谈起,到後来他反格外注重原始的教义了。一则现前中土,流行著的是大乘;譬如指示途径的人,就当从行者现前的脚下讲起;所以就先从大乘讲起了。
再说大乘和小乘的分别:自来有小乘三法印,大乘一法印之说,这必须先细领会。因为明了三法印与一法印,不独大小乘的分别可以明了,全部的佛教,也可略窥概要。在经论中说三法印的,如成实论说:
「佛法中有三法印:一切无我,诸法无常,寂静涅盘。此三法印,一切论者,所不能坏,以真实故。」
说一法印的,如妙法莲华经说:
「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分别说小乘三法印大乘一法印的,如大智度论说:
「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盘三印;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
由此看来,小乘的教义,是不出无常无我涅盘三种法印的。大乘的教义,是不出一实相的法印的。我今依照小乘经论的教旨,试作三法印的几种解说:
第一,万法为实有,诸有情等,起惑作业,感受著老病生死的苦恼,於生灭流转的现象上;而说此无常之道,令使觉悟,趣得解脱;此种教法,就契合了无常法印。
第二,既然勘破了一切万法,生灭无常;那麽七情六欲,我见我爱,皆不应有;说此无我教法,令使觉悟,趣得解脱的;此便契合了无我法印。
第三,令使明白了无常之理,断除了我执等惑,脱离那生死轮回的苦恼,而令得到寂静涅盘之果的;此便契合了寂静的法印。
第四,以上契合了三种法印的小乘教法,较诸一切其他的外道,实在是高出亿万不可称量;但是在佛法的里面,论教义的澈底,和化他的妙用上,这三种法印,较诸大乘的一实相印,似乎尚有些不及之处。此其所以称为小乘的法印。
我再依照大乘经论的教旨,试作一实相印的解说:
「实相」这两个字,本是表示佛法圆满的理体;所谓真实之相、无相之相。以万法为假有,以说生灭,复以万法为非无,说不生灭。说一切为虚空,以求出世的真谛;又说一切为不空,以扬世间的教化。所谓「真如」「中道」「菩提」「般若」「圆觉」「如是」「法界」「阿字」「法性」「一法句」「涅盘妙心」等等的名词,都是实相的异称。法华经说:「观诸法如实相」。又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以实相的境界,本是不可说不可思议,所谓「言语道断」的便是。以不可说而强以言说,自有许多不合之处,此则唯证能知,应请诸同学者加以鉴谅!
但是我们对於大乘的一实相印,和小乘三法印的异点,却很可以辨认:第一就是小乘说诸行为无常,大乘於说万法为不常之外,却还认他是不曾断灭。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於真谛说无我之外,却还於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盘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盘无住。大乘之所以异於小乘,都是因为契著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所以为辨证大乘的教法,而有一实相印。
从各宗的里面,根据这「三」、「一」两种法印,来印证他孰为大乘孰为小乘的教法。那麽,俱舍宗说法有我空入无余涅盘的;成实宗虽说人法二空,但只断见思惑而未断所知障,尚以一灭谛为归趣的;这就谓之小乘。法相宗所说的真如菩提,三论宗所申的般若,天台宗所明的如是,华严宗所说的法界,真言宗所说的阿字,禅宗所证的涅盘妙心,净土宗所入的一法句;这都是实相的理体,就谓之大乘。还有戒律一宗,原以业感为缘起;从南山律师开宗以来,却以心识为戒体;所以就通於大小二乘。
如此三法印与一法印,不独大乘小乘所由分别;便是整个的佛教,也可藉此认清。所以我特地在此先行说明,下面便好详述属於大乘的七宗,属於小乘的二宗,及通於大小乘的戒律宗了。
第一章 大乘各宗述要
甲 历史
佛法始於何时?由佛教的教理上说,当然是未有世界以前,已有佛法存在。但是我们现在所信受奉行的经教,是二千九百余年前,应化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出。
我释迦世尊,降生阎浮提,示现八相,转正法轮;因著众生的根机不同,於是应机说法:初说华严,次说阿含,再次说般若,再次说方等,最後说法华涅盘等经教。以上一代的时教,在许多经论上,有称之为三转法轮的,有称之为五时教法的。
关於以上说法的年代,传说不一;通常所传的,有偈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说般若,法华涅盘共七年,最初华严三七日」。当佛宣说了涅盘以後,示现灭度。诸弟子遂结集三藏教法,垂为圣典。
尊者摩诃迦叶,集会了五百阿罗汉,在摩揭陀国的七叶窟中,结集三藏;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富楼那诵论;所诵出的多属於小乘的教法,谓之界内上座部。其时界外另有数万大众,凡圣聚会,别诵出五种法藏,所谓经藏律藏论藏杂藏禁咒藏等;多属於大乘的教法,谓之界外大众部。此次界内界外的结集,通常称为第一次结集。
又当佛灭後一百年间,有所谓第二次结集,在毗耶离城,是匡正小乘的律部。又当佛灭後二百余年间,有第三次结集,在波吒利弗城,是结集小乘的经典。又当佛灭後五百年间,有第四次结集,在迦湿弥罗城,也是结集小乘有部的三藏。
此外关於大乘经典的结集;有文殊弥勒等菩萨,与阿难尊者,在铁围山中,结集大乘的三藏,谓之菩萨藏。
以上所说的大乘教法,虽有窟外大众,和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