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佛指南-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  (由此道以出生死)
  从修行以至证入,所观有 细,修行有浅深;遂乃成立了小乘各宗种种的行位次第不同。今复藉俱舍成实二宗以略述之:
            俱舍宗
  此宗的教义,即根据於三种法印而建立;因之此宗的行证,亦自未尝离诸四谛法门而有所修习。不过因为修行功力的浅深,乃有「三贤」「四善根」,乃至「四果」的阶位差别。
  所谓三贤者,此有三位:
  初为「五停心位」,修习五停心观。
  再进便为「别想念处位」,至此智慧发起,别修四念处观,而一一观之,或二三四等合而观之。
  更进即为「总想念处位」,合修四念处观。
  修行过此,功力更胜,再进而为四善根位。
  所谓四善根者,此有四位:
  始为「★立」,至此彻见四谛之真理,从四谛的十六方面,而观其十六行相,为正修四谛观之初步。
  进而为「顶位」,亦复观行十六行相。
  复进则为「忍位」,至此更凝集观智,於十六行相内,减行减缘;至最後苦谛下之一行,而集中观智以修习之。
  科判十六 苦  (七 缘)    苦  (八 缘)
  科判十六 空   二十一行    空   二十四行
  科判十六 无常  二十行     无常  二十三行
  科判十六 无我  十九行     无我  二十二行
  科判十六 集  (五 缘)    集  (六 缘)
  科判十六 因   十五行     因   十八行
  科判十六 生   十四行     生   十七行
  科判十六 缘   十三行     缘   十六行
  科判十六 灭  (三 缘)    灭  (四 缘)  
  科判十六 静   九 行     静   十二行
  科判十六 妙   八 行     妙   十一行
  科判十六 离   七 行     离   十 行
  科判十六 道  (一 缘)    道  (二 缘)
  科判十六 如   三 行     如   六 行
  科判十六 行   二 行     行   五 行
  科判十六 出   一 行     出   四 行
  减行者减十六行相也 减缘者减十六行相所缘之四谛也 先从欲界苦谛下之「苦」 观至道谛下之「出」 更从上二界苦谛下之「苦」 观至上二界道谛下之「出」 (是为第一周) 第二度复由欲界之「苦」 观至上二界道谛下之「行」 而减除最後之「出」 是为第一减行如是修观一度 即减一行至第五度 而减去上二道谛下之「道」 是为第一减缘 同一方法 而二十四周减行 七周减缘 至最後唯留欲界苦谛下苦之一行 集中观智而观修之
  更进即为「世第一位」,观智至此,更行猛利;於最後所留之一行,以一刹那观之,过此见无漏道。
  以上「三贤」「四善根」,又合称为「七方便」,为此宗「观行」的位次。更进而上之,便为「四果」。即为此宗「证入」的阶位。
  初为「预流果」,断除八十八使见惑,而见於无漏的真理。
       欲 界  十 惑
       上二界  十八惑(一界各九惑)
       欲 界  七 惑
       上二界  十二惑(一界各六惑)
       欲 界  七 惑
       上二界  十二惑(一界各六惑)
       欲 界  八 惑
       上二界  十四惑(一界各七惑)
  次上即为「一来果」,断除前六品修惑。
     欲 界      九品
     初禅天      九品
     二禅天      九品
     三禅天      九品
     四禅天      九品
     空无边处天    九品
     识无边处天    九品
     无所有处天    九品
     非想非非想处天  九品
  再上为「不还果」,断除欲界九品修惑。至此不复更於欲界受生。
  最後为「阿罗汉果」,断除八十一品思惑。见思二惑,至此净尽;不复再於三界受生,是为小乘最後的果。
            成实宗
  此宗对於从修行以至於证入的位次,别为四向四果。
  所谓四向四果者:
  预流向,此有三位:
   随信行,因闻思而成慧,此当於三贤之位。
   随法行,因修而成慧,此当於四善根位。
   无相行,如上随信随法二者,断除见惑,入於见道的阶位。
  预流果,唯是一位。
  一来向,亦只一位。
  一来果,亦是一位。
  不还向,亦为一位。
  不还果,此有十一位:
   中般,将由欲界而往生色界中间之般涅盘。
   生般,由欲界而生於色界之般涅盘。
   有行般,生於色界以修行而涅盘。
   无行般,生於色界以无行而般涅盘。
   乐慧,既生色界,渐至转生色界上天乃至色究竟天而般涅盘。    色界天中定慧共有,此为乐慧之位。
   乐定,由色界上生,而至无色界最上之般涅盘。无色界无慧,    唯有定故。
   转世,更转生於欲界而般涅盘。
   现般,生於色无色界,现身不还之般涅盘。
   信解,因信解修行而成之涅盘。
   见得,因智力见得而成之涅盘。
   身证,证得灭尽定之涅盘。
  阿罗汉向,此仅一位。
  阿罗汉果,此有九位。
   退法相,得罗汉果,遇少恶缘,便退失所得,而降於不还果     者。
   守护相,守护不失,以入於无余之涅盘。
   死相,深恐退失,恒思自害,以入於无余之涅盘。
   住相,虽过退缘,而不退失,未修加行,故亦不进。
   可进相,练根修行,至於不退。
   不坏相,练根修行,而不退失。
   慧解脱,未离定障,不能入灭尽定;唯离慧障,而得解脱,名    慧解脱。
   俱解脱,定障慧障,共同解脱。
   不退相,此为不退之罗汉位。
  如是四向四果的行证,又合称为二十七贤圣位。
            戊 果位
  现在要进而略述小乘各宗的果位了。小乘的果位为何?如婆沙论说:「一切法中,唯有涅盘,是善是常」。所以三法印中的寂静涅盘,便是小乘各宗所趣证的果地。
  因为小乘的教旨,便是要脱离烦恼恶业,超越生死苦海,而证入无为常住的境界。这种境界,即名「涅盘」。又复以过去业因断尽与否,而有两种涅盘的分别。
  或有现身证得涅盘,而於过去业因,未能净尽;犹有五蕴色心,此名有余依涅盘。至於色心悉灭,惑业解脱,不复於迷界受生,此名无余依涅盘。如婆沙论说:
  「有余依涅盘界者,谓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犹存,大种造色,相续未断,五根身心,相续展转,名有余依境界。无余依涅盘界者,谓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亦灭,色身相续既断,五根身心复灭,名无余依境界。」
  至於小乘教最後的果位,却乃在於一切空寂,所谓无余依的涅盘界。
  如是小乘的涅盘,虽然出离三界,寂灭无为,但是他的德相,亦自不可磨灭。所谓十六行相中的「寂」「静」「妙」「离」,即便是小乘涅盘界的四德。至於各小乘宗,亦自各有其所显果德不同。
               俱舍宗
  依俱舍论的贤圣品,以阿罗汉为圣位的极果,入於无余涅盘;亦复说有十八不共法的智德,所谓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等。此皆对於业力上的修行成就,所谓契於三法印的小乘的果位。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报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一、一切智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一、缘顺境不生欢喜念住
        二、缘违境不生忧戚念住
        三、缘顺违境不生欢戚念住
   大悲
         》成实宗
  此宗以灰身灭智入无余涅盘为目的,其最後的成就,亦为出离三界,不受後有,唯住於一灭谛。亦复有十八不共法,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果德;然亦莫非业力上的证入而已。
              甲 历史
  根据一实相印而发挥,便成立了大乘各宗的教法,根据三种法印而发挥,便成立了小乘各宗的教法。至於介乎这两者之间,因著业感缘起而教当小乘,更以识心为体而义弘大乘,那便是中土所传的南山律宗。
  当我佛住世,四十余年,广行教化;因著种种机缘,制立种种规约,以约束其弟子;随犯随制,即为戒律的起源。
  世尊灭後,迦叶等五百尊者,结集於七叶窟中。其中律藏,由优婆离尊者经八十次诵出,是为八十诵律,为律典传出的纪元。
  自是以後,五师传持,四众遵守;纯是一味,未分异见。一百年後,上座大众两部,因著律仪上的争执,而显然分裂。旋复更分而为昙无德等五种律部。
  科判   一 昙无德部   四分律 即法藏部
  科判   二 萨婆多部   十诵律 即一切有部
  科判   三 弥沙塞部   五分律 即化地部
  科判   四 迦叶遗部   解脱戒 即饮光部
  科判   五 摩诃僧只部  僧只律 即大众部
  更以小乘教二十部的成立,解行相随,而戒律中亦遂有二十部类。
  佛法东渐,戒律亦因而传至。当曹魏之世,昙摩迦罗尊者创始受戒。东晋以来,罗什与弗若多罗译出十诵律,佛陀耶舍与竺佛念译出四分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译出僧只律,佛陀什与竺道生译出五分律;於是中土的小乘律典,渐以完备。而此後学律者的趋势,於此四部并传之中,却尤以四分一部最为弘盛。
  四分律的弘讲,始於元魏法聪律师。聪师初学僧只,後弘四分。自是以来,再传而至於慧光律师,造「四分略疏」四卷。又三传而至智首律师,造「四分广疏」二十卷。对於本律的弘扬,颇盛於时。
  顾当时佛教界的状况,大乘兴盛,小乘式微。学者多秉著大乘的经教,对於小乘的戒律,自不能无所捍格。次至南山道宣律师,有慨於此;於是依著四分,立出五义;根据大乘的教义,解释小乘的律典。并著有「四分律行事钞」十二卷,「戒疏」八卷,「业疏」八卷,「拾毗尼义钞」四卷,「比丘尼钞」六卷等五大部的疏释。於是这小乘的戒律,乃得盛行不绝於大乘根器夙多的中土。而解行相应,大小途和,学者遵循,古今依止,遂乃成立此四分律宗。
  又其时有相部法砺律师,东塔怀素律师,各依四分,并造疏释。但其所依的法义,皆不出於小乘的论调,皆不能与中土大乘趋势相随相应。因之数传以後,即至绝响。而惟此南山一宗,灿然敷扬。
  南山以後,代有传人。而尤以宋代允堪律师,元照律师,最能当机弘扬,盛造疏释,光显祖德,海内归仰。此後亦复承传不绝,以至於今。
  科判五 昙无德尊者│昙摩迦罗尊者│法聪律师│道覆律师│慧光律师│道云律师│智首律师
  科判五 道宣律师   周秀律师│道恒律师│省躬律师│慧正律师│法宝律师│元表律师
  科判五 守言律师│元外律师│法荣律师│处云律师│择悟律师│允堪律师│择其律师│元照
  科判五 律师    
             乙 所依的律典
  大乘教典,莫不契合於一实相印;小乘教典,莫不契合於三种法印。今此律宗所依的「四分律」,为当於小乘的法印,还是契於大乘的法印呢?
  原来这「四分律」,出自昙无德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莫非断烦恼集的业力上的问道,所以便契合於三种法印。自从南山道宣律师,依据唯识的学说,而高唱识心为戒体之义;於小乘的戒律,发挥大乘的教义;所以也不背乎实相的法印。这便是此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