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坏相,一切差别的诸法,虽可融即而成一体;但诸法的本质,未尝改变。所谓「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譬如庐舍虽一,而梁柱瓦石,各住自法,即名坏相。
如是一大法界,法法尘尘,各具六相;互各差别,互相融即。又此六相摄於二门:总相,同相,成相,是圆融门。别相,异相,坏相,是行布门。圆融行布,相即相入,融通无碍。离总相便无别相,离同相便无异相,离成相便无坏相;总即是别,同即是异,成即是坏;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此即谓之「六相圆融」。
一切万法,各各具足六相,无不圆满相应,无碍即入。又各具足十玄妙门,缘起无碍,重重无尽,举一全收,融通自在;此即事事无碍法界的大旨,为本宗不共他教的妙义。
上来所明的四种法界,即是此宗的义海分齐;一微尘中,摄尽一切;一切万法,入於一尘;此一一尘法,又复具足四种法界,譬如尘的体相因缘,是事法界。尘无自性,是理法界。一切尘法,同此理性,融通具足,即是理事无碍法界。一一尘法,相应即入,事事融摄,满无碍,即是事事无碍法界。此界中即有十玄六相,即是事事无碍的缘起相状。所以一切万法,具於一尘;於一尘中,见法无遗。如华严经说:「华严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又说:「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此宗一昧法界,不简彼此;随入何法,即见法界,穷理尽性,彻果该因。如华严经疏钞说:「圆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十十法门,各摄法界」。可见此宗教义的所在了。
华严教义,最为渊广;在一切经法中,称为教海。所谓事事无碍十玄六相四种法界等等法门,无非开显此一真法界;所以此宗所说,即是显示诸法实相的妙义。
禅 宗
此宗在一切经教的以外,别树一帜;不藉文字的方便,以显说一切的教法;而却用实修实证的方法,以趣入实相的理体;所以此宗称为教外别传的一宗。
此宗直指心性,不立文字;与其他各宗的教法蹊径,迥然不同;因之此宗别於教下各宗,而独称为宗下。又此宗与各宗修行的方法,虽有差别;而所趣求的究竟,则皆不外乎诸法实相,而同契於大乘的一实相印。
各宗趣证实相的途径,在各宗的教义内,已经略说。惟独此宗,不依经教;此宗从上以来的祖师,亦未尝以文字教人。因为此宗所修行的,就只是禅;此宗亦因此故,而称为禅宗。
大智度论上说:「禅是般若波罗蜜多依止处;依是禅,般若波罗蜜,自然而生。如经中说,一心观定,能观诸法实相。」
宗密禅师说:「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辗转相承者,是此禅也。」
圆悟禅师说:「禅者非意想;以意想参禅,则乖於道而绝功勋;以功勋学道则失,直须意想绝却,呼什麽作禅,脚跟下廓尔;无禅之禅,谓之真禅。」
观於以上几段文意,便可知禅的意义,和禅宗的实质了。
本来诸法的实相,非空非有,非色非心;顿绝百非,横超四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所以若用言语文字,以显示实相的理体,实在有格格不入之势。大乘各宗的一切言教,无非为对治迷妄而说;使一切迷去妄除,然後真理显现。但这尚是一种间接的趣入实相的方便;非若此宗不假言思,一超顿入,当体透露,而直趣於诸法的实相;这便是此宗独特之处。
此宗不立文字,宜指心源,顿同佛体,言虑无寄。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若非已於实相有所证悟,便於此宗的真相不能明了;又虽或证入於诸法的实相,而此实相无相,离言绝虑;尤不能假诸言说文字,开示众生。所以此宗自从达摩西来以至历代诸祖,皆未以经论言教为正宗的教法;惟有以心传心,实修实证。今欲於此略说此宗的教义,也只好如隔靴搔痒罢了。
此宗历来诸祖,因著当机施教的不同;虽同在那离言绝虑不立文字的上面,对於施行教化的方便,自不免有许多派别,这其间最著名的,就有五家。所谓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此又谓之五灯;各家有各家化导众生的方法,各家遂有各家的禅风不同。
各家的教化法门,虽不能在文字上表现;而各家禅风的大致,尚可以约略评说一二。如││
临济││势胜,如五逆闻雷。
曹洞││丁甯,如驰书不到家。
云门││突急,如红旗闪烁。
法眼││巧便,如巡人犯夜。
沩仰││回互,如断碑横古路。
以上五家,到了後来,临济曹洞两家的法流,日益庞大;其余三家,数传以後,渐至绝响。所以现在国内随便那一所丛林;若一研究他的宗派,大都不出乎禅宗,更不出乎禅宗的临济曹洞两家;可见两家流传之盛了。
两家之中,临济的教风,便是棒喝。曹洞的教风,便是★密。临济如将军,曹洞如土民。临济有有名的四喝,更因对机施教,而立四料简。
一·夺人不夺境 中根
二·夺境不夺人 中上根
三·人境俱夺 上上根
四·人境俱不夺 悟後境界
至於曹洞一味★密,谆谆善诱;更因度人分机,而立五位。
一·正中偏 当大乘三贤位
二·偏中正 大乘见道位五位
三·正中来 大乘初地至七地
四·偏中至 大乘八地至十地
五·兼中到 最上佛果位
以上所说,便是两派不同的大概;至其实证般若的旨趣,却是一样。
至於此宗修行的方便,或看话头,或专默照;直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然後豁然开朗,心华发明,直透三关,顿超佛地。这便是此宗行人趣入诸法实相的实际。
此宗虽然重在实证,不立文字;但是对於一切的经教,未尝背道而驰。如先德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还同魔说」。又圭峰禅师说:「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经,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因为大乘各宗,无论其为教为禅,修行的途径虽异;而其实质,则无不契合法印而证入实相的。
净土宗
在佛教各大乘宗的里面,最能当著晚近一般众生的机根,而获得最普遍的流传的;可是无过於净土的法门了。
净土宗以观佛和念佛的方便,求生净土;修行最为简易,得果最为真切;人人可行,人人可证;乃至一称佛名,一念回向,都可得以往生。在大乘佛教中,可算是特开生面的一宗了。
但是诸法实相,无相无念。而净土宗的教义,却不外乎从有相有念的方面,以修那观佛念佛的法门,以趣那有形有相的净土,这明明与实相的理体相违;其何以能成为大乘,而契合实相的法印呢。
若根据这一点疑问,以推求此宗的教义;却正可见此宗精神独特的所在,此宗化度众生方便的善巧。这是何以故呢?
原来此宗的立足点,仍不外乎大乘的一实相印上。惟是实相的理体,甚深微妙;非是初学劣根的众生所能信解,所能证入。为欲不分机根,广度群品;所以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前,就发了无上的慈悲愿力;创造成一个极乐净土,引度众生;使一班未得解脱而求入正道的人,只要至心称念著彼佛的名号,或观念著彼佛和彼土的种种功德庄严殊胜的形相,藉著这观念的加行;就可受著彼佛的接引,而往生彼极乐国土;在彼土受无量的增上法乐,种种胜缘的熏习;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趣入实相,成就佛道。虽最极愚顽的根性,最极下劣的众生;祗要一心观念,亦必蒙彼佛的摄引,往生成道。如观无量寿经说: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称佛;如是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命终之时,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
由此看来,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他能够趣入诸法的实相,乃不必在往生净土的以前。而在未得往生而欲求往生的人,祗要至心一向一念,自然受彼佛的威光摄引,生入彼土;既往生已,自然内具深慧利根,外有无量的殊胜缘力,摄引行者,证入实相。所以在佛教各宗中,此宗的修行最为简易,摄机最为普遍,蹊径最为殊胜,远非其余各宗所能比拟。至若论及此宗所趣的果地,便与其他各宗一致同归,趣证实相,而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若论此宗的果德,便是实相的理体。若论此宗的行法,便是由实相而起的方便。如群疑论说:
「浅根之人,未能观理,为作色观。 深根之人,能观实相,为说无相。」又说:
「初学之人,创初入道,观行犹昧,未能学深,不可教令作实相观;且教观色调练其心,後学方成,进修无相。」
所以此宗观佛念佛往生净土的有相有念的法门,无非为普度一切不分善恶的众生,而令趣证实相的方便与捷径而已。
此宗最重要的修行,便是观佛与念佛,观佛的方法,在观无量寿经中有十六观门的说示
一·日想观
二·水想观
三·地想观
四·宝树观
五·宝池观
六·实楼观
七·华座观
八·像 观
九·真身观
十·观音观
十一·势至观
十二·普 观
十三·杂想观
十四·上辈观
十五·中辈观
十六·下辈观
念佛的方法,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鼓音声王经 等数十部经典内,莫不明白演说。
若具论往生的行业,依往生论说,有五念门:
一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
二赞叹门·口业执持彼佛名号赞叹彼佛。
三作愿门·一心专念愿毕竟往生彼佛国土。
四观察门·观察彼佛彼土三种二十九句庄严功德。
五回向门·回向一切苦恼众生毕竟令得解脱。
虽然此宗的行法,甚为简易;不必勤勇无间,便可以趣生净土,而证入诸法的实相。但是本宗的行者,根有三辈的浅深,机有九品的差别;所以真实修行的人,要不可不发三种之心,起四修之行;以求深入真实的净土。而不致堕在净土的边地疑城胎宫的里面。
科判
一·至心
二·深心
三·回向发愿心
一·长时修
二·殷重修
三·无余修
四·无间修
至於此宗的果地,依往生论说,有三种二十九句庄严功德成就。
一·清净功德
二·量功德
三·性功德
四·相功德
五·种种事功德
六·妙色功德
七·触功德
八·水地虚空功德
九·雨功德
十·光明功德
十一·妙声功德
十二·主功德
十三·眷属功德
十四·爱用功德
十五·无诸难功德
十六·大义门功德
十七·一切所求满足功德
一·座功德
二·身业功德
三·口业功德
四·心业功德
五·庄严大众功德
六·上首功德
七·主功德
八·不虚作住持功德
一·身不动摇应化十方作诸佛事功德
二·於一时中教化十方灭除众苦功德
三·於一切世界广大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功德
四·普示三宝功德大海令如实解行功德
又彼论中说:「此三种二十九句庄严功德,应知略说人一法句故。一法句者,即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往生论注说:「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智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
又说:「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法句,莫非实相也。」
如上所说:可知如来的净土,与诸法的实相,非一非二。又如入楞伽经说:
「若不生彼心,是第一义相;报相佛实体,及所化佛相,众生及菩萨,并十方国土,习气法化佛,及作於化佛,是皆一切从,阿弥陀国出。」
是则一切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