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净道论-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此法亦可解说“于外住着从外从内出起”的地方。
  另一种人,(五)先住着(其心)于色,住着之后而观大种色及
  所造色为一聚。可是但观于色是不会有道的出起的,亦应观无色,
  所以他以彼色为所缘之后,亦观生起“受、想、行、识为非色”的无
  色。他于一时思惟于色,于一时思惟于无色。他如是思惟,当在思
  惟于色之时,他的观与道结合,是名“于色住着从色出起”。(六)如
  果在思惟无色之时,他的观与道结合,则名“于色住着从无色出
  起”。(七~八)此法亦可解说“于非色住着从无色及色出起”的地
  方。(九)其次若这样住着“任何集的法一切都是灭的法”,如是出
  起之时,则名“以一下从五蕴而出起”。
  或有人,(十)先以无常思惟诸行。可是只以无常思惟是不会
  有出起的,亦应以苦及无我而思惟,所以他亦以苦及无我而思惟。
  如是行道者在以无常思惟之时而得出起的,是名“以无常住着从无
  常出起”。(十一)如果在以苦及以无我思惟之时而得出起的,则名
  “以无常住着从苦及从无我出起”。(十二~十三)此法亦可解说
  “以苦及无我住着从余者出起”的地方。
  这里,那以无常住着者,以苦、以无我住着者,在出起之时,若
  从无常而得出起的,则此三人胜解多,获得信根,由无相解脱而解
  脱,于初道的刹那为随信行,在其他的七处为信解脱。如果从苦而
  得出起的,则三人轻安多,获得定根,由无愿解脱而解脱,于一切处
  都为身证。但这里若以无色禅为所依处者,则他于最上果为俱分
  解脱。如果他们从无我而得出起的,则三人知多,获得慧根,由空
  解脱而解脱,于初道的刹那为随法行,在六处为见得,在最上果为
  慧解脱。
  (5)(至出起观的譬喻)为了说明与前后之智(怖畏现起智及
  种姓智等)相共的至出起观,当知有十二种譬喻。它们的要目如下:
  蝙蝠、黑蛇、屋、牛、夜叉女,
  孩子、饥、渴、冷、热、黑暗、毒。
  此等譬喻可以适用于从怖畏现起智开始的任何智。取之适用于这
  里(至出起观)之时,则从怖畏现起而至于果智的一切智悉皆明了,
  所以当适于此处而说。
  (一)“蝙蝠”——据说有一只蝙蝠,歇在一株有五枝的蜜
  果树上想道:“我可于这里获得了花或果”,探察了一枝,不见有任
  何可取的花或果。如于第一枝,这样探寻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
  枝,亦毫无所见。它想“此树实在无果,毫无可取之物”,于是放弃
  了对于此树的爱着,便升到上面的树枝,从树枝中伸首上望,飞入
  虚空,歇于另一株的树枝上。这里当知瑜伽者如蝙蝠、五取蕴如有
  五枝的蜜果树,瑜伽者住着于五蕴如蝙蝠歇于那里,瑜伽者思惟了
  色蕴,不见彼处有任何可取之物,再思惟其他的诸蕴,如蝙蝠探寻
  了一枝,不见有任何可取之物,再探寻其他的诸枝,瑜伽者于五蕴
  中由于见无常相等而生厌离的欲脱等三智,如蝙蝠知道“此树实在
  无果”而放弃了爱着此树一样,瑜伽者的随顺(智)如它的升到上面
  的树枝,其种姓智如伸首上望,其道智如飞入虚空,其果智如歇于
  其他的果树。
  (二)“黑蛇”的譬喻,曾于审察智中说过。但在合譬中,这
  是其差别之处:种姓智如放蛇,道智如放了之后而伫望其来路,果
  智如去站于无怖畏之处。
  (三)“屋”——据说有一屋主,晚上吃了饭,在上床入眠之时,
  屋内起火。他惊醒了,见火而恐怖。他想“我若在被烧之前逃出去
  便好”。于是他四方张望,看见了(有可逃的)路而逃出。急急趋于
  安全之处而立。这里,愚昧的凡夫执五蕴为“我与我所”,如屋主的
  食后而上床入眠;他行正道而见(五蕴无常苦无我的)三相(生起)
  怖畏现起智,如惊醒之后见火而生恐怖之时;其欲脱智如望逃出的
  路;其随顺智如见路;其种姓智如逃出:其道智如急急而行;其果智
  如立于安全之处。
  (四)“牛”——据说有一农夫,于夜分入眠之时,他的牛破了
  牛栏而逃。他在清早至牛栏处看,知道它们逃了,便追踪而见国王
  之牛。他想“这是我的牛”而牵了它们。到了天亮时,他才知道“这
  不是我的牛,而是国王的牛”!他便恐怖道:“在国王的差人未曾把
  我当作盗牛者而捕去受刑之前,我必须逃走”,他便舍弃了牛急急
  而逃,站于无怖畏之处。这里,愚昧的凡夫执诸蕴为我与我所,如
  以国王之牛为我的牛。瑜伽者以三相而知诸蕴为无常苦无我,如
  于天亮之时而知为国王之牛。其怖畏现起智如生恐怖之时。其欲
  脱(智)如欲舍牛而逃。种姓智如舍弃。道智如逃,果智如逃了之
  后而站于无怖畏之处;
  (五)“夜叉女”——据说一男人与夜叉女同居。她于夜分,想
  道:“此男业已深睡”,便去新尸之墓而食人肉。他想道:“此女到那
  里去”?跟踪而见食人之肉,便知她为非人,怖畏道:“在她未曾吃
  我之前,我应逃走”,便速速逃走,站于安全之处。这里,执诸蕴为
  我与我所,如与夜叉女同居。见诸蕴的三相而知无常等的状态,如
  见于新墓食人肉而知她是夜叉女。怖畏现起智如怖畏之时。欲脱
  智如欲逃。种姓智如离墓。道智如速速而逃。果智如站于无怖畏
  处。
  (六)“孩子”——据说一位溺爱儿子的女人,她坐于楼上,听
  到街中有孩子的声音,想道:“岂非我的儿子被人所害吗”?速速而
  去,抱了他人的孩子以为是自己的孩子。到了她认得这是别人的
  孩子,愧惧道:“不要叫别人说我是盗子者”,便东张西望,把孩子放
  于原处,再急急上楼而坐。这里,执五蕴为我与我所,如抱他人之
  子以为是自己的孩子。以三相而知无我无我所,如认得这是他人
  之子。怖畏现起智如愧惧。欲脱智如东张西望。随顺(智)如把孩
  子放于原处。种姓智如下来站于街中。道智如上楼。果智如上楼
  之后而坐。
  (七~十二)其次“饥,渴,冷,热,黑暗,毒”等的六种譬喻,是
  为示在至出起观者的倾向于出世间法而说的。
  (七)即譬如为“饥”饿所袭的极饥者之希求于美食,如是这为
  轮回辗转所触的瑜伽行者希求于甘露之味的身至念之食。
  (八)譬如喉干的“渴”者希求加以种种东西的饮料,如是这为
  轮回辗转之渴所触的瑜伽行者希求于八支圣道的饮料。
  (九)譬如为“寒冷”所袭者之希求于热,如是这为轮回辗转的
  渴爱之水的寒冷所触的瑜伽行者希求于能烧去烦恼的圣道之火。
  (十)譬如为“热”所逼的人的希求于寒冷,如是为轮回辗转的
  十一种火所热的瑜伽行者希求于能寂灭十一种火的涅槃。
  (十一)譬如在“黑暗”之中的人希求于光明,如是为无明黑暗
  所包围的瑜伽行者希求于修习智光之道。
  (十二)譬如为“毒”所触之人希求于消毒的药,如是为烦恼毒
  所触的瑜伽行者希求于能破烦恼之毒的甘露之药的涅槃。所以如
  前面所说:“如是知如是见者,对于三有……乃至九有情居,他
  的心无滞着,萎缩,回转而不伸展,住立于舍或厌恶。譬如水滴之
  于倾斜的莲叶等等”,一切当知如前所说。至此当知名为无滞着行
  者,这是有关于他的说法:
  “无滞着之行的比丘,
  他不示自己于诸有之中,
  养成于远离之意,
  说那是他的和合(涅槃)”。
  (6)(行舍智的决定)如是这行舍智既决定了瑜伽者的无滞着
  行,更决定于圣道的觉支、道支、禅支、行道及解脱的差别。
  (Ⅰ)(决定觉支、道支、禅支的差别)某长老说:是基本禅决
  定觉支、道支、禅支的差别;另一长老说:是为观的所缘的诸蕴
  决定它们;又一长老说:是个人的意乐决定它们。于他们的诸
  说之中,当知只是前分至出起观(行舍智)的决定。这是有关于此
  的次第之说:即以观的决定的干观者(无禅那者)的生起之道,与
  得定者不以禅为基本的生起之道,以及以初禅为基本和思惟(基本
  禅以外的)复杂诸行的生起之道,都是属于初禅的,于一切(道)都
  有七觉支、八道支及五禅支。因为于彼等(生起之道)的前分观曾
  与喜俱及舍俱,在出起(道)之时到达了行舍的状态则与喜俱。在
  五种禅法中,以第二、第三、第四禅为基本生起的圣道中,次第的有
  四支、三支及二支的禅支,但于一切(三种禅中)有七道支。在
  第四禅(即以第四禅为基本的道)有六觉支。这(禅支等的)差别
  是依基本禅的决定及由观的决定的。因为此等(诸道)的前分观曾
  与喜俱及舍俱,在至出起(观)是与喜俱的。其次在以第五禅为基
  本生起的道中,只有舍与心一境性的二禅支,及六觉支与七道支。
  这(禅支等的)差别也是依(禅与观)二者的决定的。因为此处,于
  前分观曾与喜俱或舍俱,在至出起(观)只是与舍俱的。在以无色
  禅为基本生起的道,也是同样的。
  如是从基本禅出定,思惟了任何的诸行,于所现的圣道的附近
  之处而生起的定是和自己的状态相等的。正如土地之色是和大蜥
  蜴的色相等的。
  在第二长老的说法,既从诸定而出定,曾思惟了彼等诸定的诸
  法而生道,则(此道)是必与彼等诸定相等的。即与所思惟的定相
  等之义。若思惟于欲界的诸法,(此道)亦必属于初禅的。这里,
  观的决定应知亦如前述。
  在第三长老的说法,由于各自的意乐,以诸禅为基本,曾思惟
  了彼等诸禅的诸法而生道,则(此道)是必与彼等诸禅相等的。如
  无基本禅或思惟禅,只是意乐这(同等)是不成的。此义如于《教诫
  难陀经》所说。这里,观的决定应知亦如前述。
  如是当知先说行舍智的决定于觉支、道支及禅支。
  (Ⅱ)(决定行道的差别)如果这(行舍智)于起初的镇伏烦恼,
  是以苦以加行及以有行而得镇伏的,则名为苦行道,若以相反的名
  为乐行道。其次既伏烦恼,观的遍住及道的现前是徐徐而起的,则
  名为迟知通,与此相反的为速知通。如是这行舍智在于(道的)来
  处给与各自之道的名字,所以道得四名(苦行道迟知通,苦行道速
  知通,乐行道迟知通,乐行道速知通)。这行道,对于有的比丘(在
  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的四道)是相异的,对于有的比丘在四道是统一
  的。对于诸佛的成就四道,只是乐行道速知通。对于法将(舍利
  弗)亦然。但对于大目犍连长老,在初道是乐行道速知通,在上面
  的三道则为苦行道迟知通。
  犹如行道,而(欲、精进、心、观的)增上亦然,有的比丘于四道
  是相异的,有的于四道是同的。这是行舍智决定行道的差别。
  (Ⅲ)(决定解脱的差别)其次(行舍智的)决定解脱的差别已
  如前述。此道亦由五种理由而得名:即(一)以自性,(二)以反对
  者,(三)以自德,(四)以所缘,(五)以来由。
  (一)如果行舍(智)是思惟诸行为无常之后(从种姓)而出起,
  则(此道)为由无相解脱而解脱。若思惟为苦之后而出起,则为由
  无愿解脱而解脱。若思惟为无我之后而出起,则为由空解脱而解
  脱。这是以自性而得(道之)名。
  (二)因为这(道)是由于无常随观除了诸行的坚厚(想),及舍
  断常相、恒相、常恒相而来,故为无相。由于苦随观舍断了乐想,干
  竭了愿与希求而来,故为无愿。由于无我随观舍断了我、有情、补
  特伽罗想,见诸行为(我等之)空,故为空。这是以反对者而得(道
  之)名。
  (三)这(道)是由于贪等的空故为空。由于没有色相等或贪
  相等故为无相。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