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事。她之所以悲,是因为不修心性;她之所以笑,是因为坑害善良之人,却因此而悟得道法。”众人闻此都意识到:前世与佛结下恶因缘尚且可以得到济度,何况结下善因缘呢?所有与会者,都发无上正真道心,发誓普及天下,普度众生。 
  
  '点评'   
  一千五百年前,中国僧人僧祐以设问体讲述了释迦牟尼出生时的情景:   
  “佛出生何处?有没有自己的先祖及国家?生出来的时候做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生于天竺,借助于白净王夫人转世。白净王夫人白天做梦梦见乘白象,白象有六个牙。她很高兴,于是感到身体有孕。四月八日,释迦牟尼从亲母右胁出生,堕地之后行走了七步,举起右手说:‘天下没有能超过我的!’当时天地震动,照亮宫殿。那一天,国王家的仆人也生产一儿;厩中的一匹白马也产下一匹白驹。那个仆人奴名字叫车匿,那匹马名字叫犍陟,国王常让跟随太子。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长丈六,身体金黄色,头顶有一个肉髻,下牙床骨像狮子,舌头很长能覆盖面孔,手里拿着千辐轮,光照万里……” 
        
第44节:杂譬喻经(11)         
  与本文何其相似乃尔!中国僧人僧祐的对话很可能出自《杂譬喻经》。可见,中国早在梁武帝的时代(更多更新盡在蜗牛小説下載w ww。F vaL。 c n)已经流传了这个故事。   
  (十)佛说本末喻   
  昔佛诣裸国①,受须竭②请。其国近海,龙兴云雨。佛恐漂没人民,受饮食已,引众诣阿耨达池③。佛会毕,众坐已定,告舍利弗不在会中。天帝念曰:“佛左右常得神足、智慧,益佛光辉。佛知其所念,告目揵连:“汝往呼舍利弗来。”目连作礼而往。 
  
  舍利弗补护法衣。目连曰:“佛在阿耨达池天大会,佛使我来相呼,愿以时去。”舍利弗言:“须我衣竟”。目连答曰:“不时去者,吾当神足取卿及山石室置右掌中持诣佛所。”舍利弗便解腰带着地,语目连曰:“汝能令带离于地者,我身乃可举。”目连即举之,地能为振动,带不可举。目连以神足还佛所,舍利弗先坐佛边。目连乃知神足之力不如智慧之力也。 
  
  时坐中有一比丘,耳中有须曼花④,众坐皆疑:比丘之法,离于花饰,而此比丘着花何谓?天帝即白佛言:“不审比丘何以着花?”佛告比丘:“遣耳中花。”比丘受教,即手挽去其花,续复如故。如是取去,其处故有。佛语比丘:“以神足去之。”即以三昧力,作数千万手,虚空中取耳中花,花故不尽。众坐乃知,是道德因缘,非暂着花也。 
  
  天帝白佛:“愿说本末,使众会疑解。”佛告天帝:“昔惟卫佛时,从来九十一劫。时佛大会说法,有一醉客在会中听闻经欢喜,耳上着花,取散佛上,作礼而去。命终之后,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不复更三恶道。欲知彼时人者,今此比丘是也。散一花福,至今得道,故未尽也。”天帝白佛言:“往日醉客不受戒,亦不行六波罗蜜;一散花福,乃九十一劫于今不尽。何况多作者!”佛告天帝:“当知萨芸若⑤饶益一切如是。” 
  
  一切众会闻说如是,大欢喜,普发无上正真道意。   
  '注释'   
  ①裸国:又作“裸人国”,一般认为其地在今尼科巴群岛,是古代船舶自马六甲海峡至印度和斯里兰卡船程中的停泊之地。   
  ②须竭:须陀。天竺(印度)四姓最下位的奴隶阶级,主要指农人。   
  ③阿耨(nòu)达池:新称阿那婆答多,意译无热,在赡部洲之中心,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又认为是喜马拉亚山佛母岭、高出海岸一万五千五百尺处的玛那萨罗华湖。   

  ④须曼花:又称须摩那花、苏摩那花,意译悦意花、好意花、相思花,属灌木,花为黄白色,有香气;天竺习俗以此花结环,装饰头身。   
  ⑤萨芸若:萨婆若。意译一切智,全知的人,即佛智。   
  '今译'   
  从前佛去裸人国,接受须竭施食。裸人国近海,常常有龙兴云降雨。佛担心发洪水淹没人民,用过斋饭之后,率众来到阿耨达池。佛会结束后,大家坐下,有人告诉佛,舍利弗不在。天帝释想:“佛左右常有号称神通第一的目揵连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增益佛的光辉。佛知道天帝释在想什么,就告诉目揵连:“你去唤舍利弗来此。”目连行了礼就去了。 
  
  舍利弗正在缝补法衣。目连说:“佛在阿耨达池天界召集大会,派我来叫你,希望你即刻去。”舍利弗说:“等我缝好法衣就去”。目连说:“不即刻去是话,我要施展神足通,把你和山石修成的房子放到右手掌中拿到佛那里。”舍利弗便解下腰带放在地上,对目连说:“你能若能让带子离地,才能举起我的身体。”目连即来举腰带,大地都震动了,带子却举不起来。目连施展神足法力回到佛那里,舍利弗已先端坐佛身边。目连才知自己的神足之力不如舍利弗的智慧之力。 
  
  当时座中有一位比丘,耳朵上有一朵须曼花,在座的都疑惑不解:按照戒规,比丘不能戴花,而这个比丘为何戴花呢?天帝就问佛:“不知道这位比丘为何戴花?”佛告诉比丘:“拿掉耳朵上的花。”比丘听从,就摘去耳朵上的花,可又有一朵花戴在原位。如是花摘掉,花又现。佛又告诉比丘:“施展神足通去掉耳朵上的花。”比丘以禅定的力量,变出千万只手,在虚空中摘取耳朵上的花,花仍然摘不完。在座者才知,这是修道行善的因缘所致,并非一时戴在耳朵上的花。 
        
第45节:杂譬喻经(12)         
  天帝对佛说:“请您说一下事情的本末缘由,解除大家的疑惑。”佛对天帝说:“从前维卫佛时,到现在已经九十一劫。当时维卫佛召集大会说法,有一个醉汉到会听经,听到佛经很欢喜,摘下耳朵上的花,撒在维卫佛身上,行礼而去。他寿终之后,在九十一劫中转生在天上、人间享受福分,不曾坠入三恶道。想知道那时的撒花人,就是今天这位比丘啊。在佛身上撒一朵花的功德,延至现在悟得佛法,还没有完结。”天帝对佛说:“往日的醉汉没有受戒,也没有行六波罗蜜;只是一度往佛身上撒花,竟然获得九十一劫的福分,至今还没有完。何况福德更多的呢!”佛还告诉天帝:“要知道,全能的佛就是这样恩惠于众生的。” 
  
  所有与会者听到这样的话,都非常欢喜,都发无上正等正觉道心。   
  '点评'   
  花,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花是佛教中的六种供物之一,它表示万行成就,故常用花庄严佛果。   
  之所以花受重到视是因为佛观察到花的特殊性质——它有柔软之德,能缓人心;它能结果,是因果的天然譬喻。正如禅宗初祖达磨所说:“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所以不仅给有功德的僧人戴花,而且给短小精悍的经论冠以花名,称其为“散花”;称贯穿于经文中的偈颂为“贯花”。 
  
  (十一)诸沙弥共戏喻   
  昔佛始得道,教化天下,莫不承动,唯舍卫国王不时信解。佛之精舍与王园观①隔壁相近,皆临江水。精舍中有沙弥有三百余人,每给三尊使令。时维那使诸沙弥,各持瓶②于江上取水。诸沙弥至江岸,便脱袈裟,作屋戏③。 
  
  时王波斯匿④与⑤夫人在楼观上坐,遥见沙弥等共戏如是,即谓夫人:“我之不信瞿昙⑥,良以为是。瞿昙之等自称清净,无有阴盖⑦。彼今戏乐,与我无异,那得言真?”夫人答王:“譬如海中龙蛇,摩诃衍法亦复如是。有得道者,有未得道者,不可一论也。”夫人语未竟,诸沙弥等着衣服,各各取水正往向精舍所在,以神足挑三百瓶,着虚空中。各各飞逐,皆入精舍。夫人便指大王所言:“王意未尽者,今现神足何如也?” 
  
  王见大欢喜,即下观,与群臣百官共诣佛所。稽首作礼,归命悔过。佛为说法,王及夫人一切众会,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注释'   
  ①园观:花园。   
  ②瓶:水瓶,又作澡罐,贮水之器具。比丘随身携行十八物之一。   
  ③屋戏:疑是当时的方言,今不详其意。从上下文看,应作“游戏”、“嬉戏”。   
  ④波斯匿:古印度舍卫国国王。与佛同日生,佛号日光。   
  ⑤与:原本无此字。   
  ⑥瞿昙:释尊所属之本姓,瞿昙之苗裔。又作裘昙、乔答摩、瞿答摩。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三十五篇注释⑤。   
  ⑦阴盖:指烦恼。指妨碍实现觉悟的一切精神作用。   
  '今译'   
  从前,在佛刚刚悟道的时候,教化天下众生,没有不为所动的,只有舍卫国的国王没有立即信奉与解悟佛法。佛安居的精舍与国王的花园相邻,都濒临江水。佛的精舍中有沙弥三百余人,每天都供佛、法、僧役使。当时维那派这些沙弥,各持水瓶于江上取水。各位沙弥来到江岸,脱下袈裟,游戏起来。 
  
  其时国王波斯匿夫人与夫人坐在楼上观望,远远见到沙弥们一起游戏,就对夫人说:“我之所以不相信释迦牟尼,正因为这个。释迦牟尼之辈自称清净,没有世俗烦恼。他们现在这样快乐地嬉戏,与我等俗人无异,他说的哪里是真话啊?”夫人回答国王说:“如同大海中有龙有蛇,大乘佛法也如此。有得道的,有未得道的,不可一概而论。”夫人话还没有说完,沙弥们穿上衣服,各自取水,正向精舍所在处,施展神足通,一人挑三百瓶水,瓶飘在虚空中。沙弥们飞腾追逐,都进入了精舍。夫人便针对大王的话,说:“国王以为他们俗心未去,你看看他们的神足通何如呀?” 
  
  国王见此大喜,就走下楼,与群臣百官一起到佛那里。稽首行礼,皈依佛门,悔过自新。佛为他们说法,国王及夫人及其他所有人,都发无上正等正觉道心。         
第46节:杂譬喻经(13)         
  '点评'   
  不能因为僧人游戏得快乐,就断定他们俗心未尽。修行人无论如何严格,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人”。只要是人,就有人性,就有人心,就有人味,这一点不会改变的。   
  (十二)佛度长者喻   
  昔舍卫国梵志长者出城游戏,展转到祗桓边。佛知其人有功德可度,佛即出,坐一树下,放大光明,照祗桓界。树木土石,皆作金色。   
  梵志见光,问从者曰:“此为何光乎?”从者答曰:“不知。”长者曰:“非是日光耶?”从人言:“日者光热,此光寒凉,和调,非日光矣。”长者复问曰:“得无火光乎?”从人曰:“非火光。火者动摇不定,此光泽然①,不像火光也。”从人思惟:知之,语长者:“此是沙门瞿昙道德之光。”长者即曰:“勿说此,吾不喜瞿昙。”速回车还。 
  
  佛便作变化,三面皆自然有大涧,所向不得过,唯于佛前有道径。从人白言:“瞿昙边有道过矣。”事不得已,如前。遥见如来,即以扇覆面。佛复以威神,使内外彻。举目故与佛相见,悟觉下车,稽首作礼。佛与说法,便发无上正真道意。寻②得不退转。 
  
  背佛去者,尚得道慧,何况信向者哉!   
  '注释'   
  ①泽然:润泽的样子。   
  ②寻:副词,随后,不久。   
  '今译'   
  从前舍卫国的一位梵志长者出城游玩,展转来到祗园旁边。佛知道这个人有功德可以济度,就出来坐在一棵树下,大放光明,照亮祗园内外。树木土石,都泛出金光。   
  外道梵志见到金光,问随从的人:“这是什么光?”随从者回答:“不知道。”长者说:“不是日光吧?”随从的人说:“太阳的光是热的,此光凉爽柔和,不是日光。”长者又问:“会不会是火光?”随从的人说:“不是火光。火光动摇不定,此光润泽,不像火光。”随从的人经过思考明白了,告诉长者:“这是沙门释迦牟尼的道德之光。”长者就说:“不要这样说,我不喜欢释迦牟尼。快掉转车头回去吧。” 
  
  佛施展变化,三面都出现自然的山涧,不能通过,只有佛前面的路可走。随从的人说:“释迦牟尼旁边有路,可以通过。”迫不得已,只得走这条路。远远见到如来,就用扇子遮住脸。佛又施展威德神力,使扇子里外透光。长者抬头正与佛碰面,立即觉悟。他下车来,跪拜行礼。佛为他说法,于是发无上正等正觉道心,不久他得到不退转地。 
  
  背弃佛的人,尚且得到佛的恩惠,何况信奉者!   
  '点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