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功德;归依法即是涅槃──择灭,解脱涅槃法是可归依处。本经所说不同:法指
向涅槃的道,道是有为法,有生灭法;僧是三乘众,还没有究竟成佛;这怎可为
归依?唯有证得究竟涅槃的佛陀,才是真归依处。灭谛──涅槃,声闻学者及一
切空相应的经论,都说是法宝。但本经极力显扬佛果的功德,以此灭为第一义灭,
而属于如来所证所显,所以唯如来为归依。这是本经的特色!
‘世尊!如来无有限齐时住,如来应等正觉后际等住,如来无限齐大悲,亦
无限齐
安慰世间。无限大悲,无限安慰世间,作是说者,是名善说如来。若复说言:
无尽法,常住法,一切世间之所归依者,亦名善说如来。是故于未度世间,无依
世间,与后际等,作无尽归依,常住归依者,谓如来应等正觉也。’
承上文的如来究竟,是无边不断,所以接著说:“如来”是“无有”过去、
现在、未来“限齐时住”的。限齐是分限,即有界限的。如来没有时限可说,这
即是常住的。“如来应等正觉”,又是“后际等住”,即尽未来际住的。所以法
华经说:如来寿量如微尘不可尽,‘寿命无量阿僧祗劫,常住不灭’。或以为佛
入涅槃,即息化而不再化度世间。而大乘说,成佛证大涅槃,是尽未来际常在的。
常住,是超越于时间性的。而起用于时间中的,是无尽──恒。同时“如来”有
“无限齐”的“大悲”心,不是为某一世界某一类有情,而是于一切众生起大悲;
悲是拔苦的心行。内有无限大悲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无”有“限齐”的悲
事,“安慰世间”众生,这即是无限的悲心与悲行。上来直明如来真相,所以如
说有“无限大悲”,能“无限安慰世间”的;那他即
使没有明说如来,而“作”如“是说”的,也可说“是”“善说如来”了。
“若复”有人这样“说”:尽未来际的“无尽法”,超越时限的“常住法”,能
为“一切世间”“所归依”的,那他虽不直说如来,也是恰到好处,“名”为
“善说如来”了。“是故”,能“于未度”未脱的“世间,无依”无护的“世间”,
能尽未来际──“与后际等”的“作无尽”的“归依”,及“常住”的“归依者”,
那就是说“如来应等正觉”。佛果所有的功德,今不摄属道谛,摄属于常住涅槃
的灭谛,为灭谛所有的一切德用,如来摄得无漏无为的常住体用,所以唯佛为归
依处。
癸二辨法僧是归依子一约世俗简非‘法者即是说一乘道,僧者是三乘众,此
二归依,非究竟归依,名少分归依。何以故?说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于上更
无说一乘法事。三乘众者,有恐怖,归依如来,求出修学,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
提。是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
法僧是不是归依处?到底法与僧是什么?“法”,“即是”佛所“说”的
“一乘道”,法为佛所说的修行方法,是道谛。佛说道法的目的,本是但为“开
示悟入佛之知见”,为了成佛证大涅槃,所以是一乘道。虽有时说为三乘道,但
这是方便说,实际祗有一乘道。所以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僧”呢,即
“是三乘众”。佛为适应世间初机,说有三乘法;依此修行,有声闻、缘觉、菩
萨的三乘众。僧是和合义,即三乘学众,同以证入涅槃为理和的。“此”法僧的
“二归依,非”是“究竟”的“归依”,只可“名”为“少分”的、相对的“归
依”。“何以”这样说?佛“说一乘道法”,是因行;目的是为“得究竟法身”。
“于”证得究竟法身的果德“上,更无说一乘法事”。如从这边,过到河的那边,
需要渡船。但船不是目的,到了河的那边,船也就用不著了。所以有说:‘渡河
须用筏,到岸不须船’。道是方法,非究竟的目的处,所以这不是究竟归依处。
“三乘”圣“众”,虽说得道得解脱,但还“有恐怖”,还要“归依如来”,
“求”得“出”离生死,而“修学”一乘道,“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进。自己依于别人,怎能为别人归依?“是故”法
与僧“二”归“依,非究竟”归“依,是有限”的、少分的归“依”。不依一乘
道,不成究竟佛,所以一乘道也是少分归依处。三乘众是随佛修学的,学佛者要
有同参师友,所以也可归依。经说:归依僧,僧如护病者。约此义,三乘众也可
说有限归依。但这都不是究竟归依处,都不合于常住无尽,无限大悲安慰的定义。
子二约胜义会归丑一夺‘若有众生,如来调伏,归依如来,得法津泽,生信
乐心,归依法僧,是二归依,非此二归依,是归依如来。’
于究竟的第一义谛中,会三归依为一归依。先遮夺。“若有众生”,因“如
来”的神通、教化,而对佛生起尊敬心,不生我慢固执,名为“调伏”。被调伏
的众生,“归依如来”,听佛说法,“得”到佛“法”的“津泽”。如破
裂的瓦罐,油液从裂缝中润出,名津泽。得法津泽,就是从佛得到法的气分,
得佛的法味。得法味,所以“生”起“信”仰爱“乐心”来。所以,“归依”于
“法”,及依法而修的僧,“是二归依”,从根本的归依如来而来。这样,“非
此二”是真“归依”处,说归依法与僧,实“是归依”于“如来”。
丑二会‘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此二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
何以故?无异如来。无异二归依,如来即三归依。’
那末,法僧都不是归依处吗?不!也可说为归依的。因为,“归依”最胜
“第一义”谛,即“是归依如来”,归依常住大悲的如来,并非归依现生现灭的
化相。第一义谛,指如来不可思议微妙常住的真体,所以也不是归依世俗的如来。
从如来即第一义说,此法僧“二归依”的“第一义”谛,也即“是究竟归依如来”
了。就世俗相说,三乘众有恐怖,不是究竟归依处。然约第一义说,三乘众同有
如来藏性,与如来不二。一乘道法也如此,法法不离法性,不离
第一义如来藏性。这可见,法僧二归依的第一义,就是归依如来,法僧也即
有可归依的真义了。如来是圆满成就第一义的;法道,是不离第一义,而还在修
行的过程中;三乘众虽没有究竟成就,而不离第一义如来藏性。如黄金是金,金
矿呢?就现象还不是真金,但经炼净后,就显现真金。不可说这是金,那不是金,
应说矿藏的本质,也就是金。所以约第一义说,法僧也是归依处,也是等于归依
如来。这意思说:约归依第一义说,“无”别“异”所归的“如来”,也“无”
别“异”的法僧“二归依”,二在第一义谛中,是平等无别的,所以归依“如来,
即”是“三归依”。
依此,归依佛法僧三,实即归依众生自己。佛法与外道的不同,也就在此。
外道要归依一外在的神;佛法归依三宝,或归依如来,而同是本身所具有的,本
具如来藏性,即真归依处。依此修行为僧;以此为修行,即法;修行圆满成就,
就是佛。所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归依三宝,无非依如来藏性为本,而使
其显发出来,达到究竟。
壬二会入一乘‘何以故?说一乘道,如来四无畏成就师子吼说,若如来随彼
所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三乘,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
归依中,说到一乘道,即依此显示三乘的会入一乘。佛“何”“故”“说一
乘道”?约一乘的教意说:这是“如来”的“四无畏成就”,所作的“师子吼说”
──决定了义说,即是契理的真实法门。又是“如来随”顺“彼”众生“所欲”
的“方便说”,即是应机的善巧法门。佛法不但要契理,还要契机。一乘是究竟
的,但因众生不能接受,不能一概的宣说一乘。不能不为实施权而说三乘。如三
乘学者,有可会归的机宜,这才称机而说一乘。所以说一乘,是师子吼说,也是
方便说。本经名为师子吼一乘大方便,就是一乘道教的契理与契机。约一乘的教
义说,一乘“即是大乘,无有”究竟的“三乘”。如法华经中,长者引子出火宅
时,说有三车,等到出来时,唯一大白牛车。“三乘”,从唯一大乘所出生,所
以又会“入于一乘”。这里所说的“一乘”,“即是第
一义乘”,即法身如来藏甚深不可思议的常德。
上来,主要的说明:二乘有恐怖,如来是归依;宣说一乘道果。戊二如来境
智己一略说庚一明圣智辛一上上智‘世尊!声闻缘觉初观圣谛,以一智断诸住地,
以一智四断知功德作证,亦善知此四法义。世尊,无有出世间上上智,四智渐至,
及四缘渐至;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
如来境智,即从如来果德中,著重于智慧与谛理的论究。如来的智慧,所证
悟的谛理,也得从不同于声闻缘觉的智慧与谛理去说明。先略明圣智,次明圣谛。
于明圣智中,先说上上智。
“声闻缘觉初观圣谛”,圣谛,即圣人所成就谛,即真谛、第一义谛,谛
是如实不颠倒的意思。声闻缘觉初观圣谛,初观即第一类的观圣谛智,与如
来的第二类观圣谛智不同。声闻缘觉的观圣谛智,是“以”第“一”类圣“智断
诸住地”──四住地;又“以”第“一智”成办“四”事──“断”集、“知”
苦、修习道谛“功德”、及“作证”灭谛涅槃。依声闻缘觉的第一智,也能“善
知此四”谛“法义”。但这不过是声闻缘觉的圣谛智,断四住烦恼,于四谛能知
断证修而已,不是究竟的!因为“无有”第二类的“出世间上上智”。出世间智
是通于声闻缘觉的;出世间上上智,即如来智。所以声闻缘觉,是“四智渐至”
的,先生苦谛智,再生集谛智、灭谛智、道谛智。又是“四缘渐至”的,先缘苦
知苦,再渐缘集、灭、道谛。声闻缘觉无论是断烦恼,生智慧,证谛理,都是渐
次的,所以没有出世间上上智。如来所得出世间上上智,无论是断烦恼,生智慧,
证谛理,都是“无渐至法”,换句话说,是顿的。是顿起佛智,顿证谛理,顿断
无明住地烦恼的。这样没有渐次的顿智,才“是出世间上上智”。
渐断渐知,与顿断顿知,这是佛法中的大问题。在小乘学派中,如说一切有、
经部、犊子部等,是主张渐见四谛而渐证。大众、分别说系,如法藏部等,是主
张顿见灭谛而顿证的。在顿见者看来,初学者虽有苦集灭道的次第渐观的修习,
但论到真智见理,这必然是顿的。不见谛则已,证见即顿入四谛。大乘以平等法
性为第一义谛,所以也是理必顿悟的。本经以渐属声闻缘觉法,以顿属如来法。
顿渐的歧异,就是大乘与小乘的不同。
辛二第一义智‘世尊!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世尊!非声闻缘觉不断无明
住地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世尊!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世尊!如来应等正觉,
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藏。世尊!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
智,是名第一义智;初圣谛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
出世间上上智,即第一义智,约名义不同,所以别说。“金刚喻”定,或金
刚喻智,即“是第一义智”。以金刚喻智慧的能破一切烦恼,断尽无余。金
刚喻,本为三乘所共。如证阿罗汉的前一念心,起金刚喻定(智),断烦恼,
证无学果。然约破尽一切烦恼的金刚喻智说,声闻缘觉是不配称金刚喻智的。金
刚喻智,要到等觉后心。这时,顿断一切烦恼,即引起佛智。所以说:“非声闻
缘觉不断无明住地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这意思说,声闻缘觉的初圣谛智,但
断四住地,不能断无明住地,所以不应名为金刚喻智;也就不配称为第一义智。
声闻缘觉的所以不能称为第一义智,因为“无”有第“二圣谛智”,不能“断诸
住地”。这第二类圣谛智,名为第一义智的,是“如来应等正觉”所圆满成就,
“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如来所圆成的,是“不思议空智”。佛智,是不可思
议的,这不是凡夫、二乘、十地乃至最后身菩萨所能思量拟议的。空智,即通达
一切法性空的般若。唯有佛才能究竟通达。空智,与般若经等相同,但解释起来,
多少不同。二乘不达法性空,这与般若学系所说三乘同证法空说不同。唯识家也
说,二乘人不断所知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