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碧岩录讲座-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要差他的使臣去把达摩祖师请回来。
    志公曰: 莫道陛下发使去请; 阖国人去; 他亦不回! 
    宝志公说; 不用说你陛下遣一个使臣去请达摩祖师回来; 就是你把全国人发动去请达摩; 达摩祖师也不回来了。这为什么呢? 因为达摩祖师是来传佛心印; 度有缘众生的; 不是来受你供养的; 你根基不相当; 就无福接受禅门的法宝。宗下所谓: “不是知音; 徒劳侧耳。”他更不需要名誉; 只要得一个半个开悟之士能接法; 绍隆佛种就是了。所以达摩祖师是“牢笼不肯住; 呼唤不回头”。他是再也不肯回来的。达摩祖师渡江至魏后; 居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得神光大师; 彻悟心源而传法。其余在他名下的人也很多; 但是他们只得禅宗的皮、肉、骨; 而不能得髓。所以达摩祖师只传神光一个人做第二代祖师。达摩原以为梁武帝是中国信佛的皇帝; 大概有相当的根基; 哪晓得这皇帝不行; 只在名相上著眼; 不是上上根人; 不能传付; 所以不辞而别。那么; 学禅这么难; 值兹末法时代; 岂不要断绝佛种吗? 不! 末法时代也有正法根器人; 广大佛子中; 上上根人; 大有人在。只要有心人提倡弘扬; 禅门是会兴隆的。因为有佛、菩萨的伟大慈悲力量加被; 只要深信不怠; 天天朝于兹、夕于兹; 流连于兹、颠沛于兹; 不断地前进; 自有水到渠成之日。假如疑疑惑惑地在这里猜疑; 我能行吗? 佛菩萨会加被我吗? 恐怕业障重不成功吧? ……那就坏了! 因为一疑惑力量就不足了; 修起来就打“格顿”; 不能奋勇地一往直前、奋斗到底完成艰巨伟大的任务。只要我们信心足; 不怕路远险阻; 把全身力量扑上去奋力前进; 就一定能排除艰难证成大道! 上面说过; 我们于悟道后; 不是一悟就休; 还要好好地保护它; 长养它; 把习气除尽; 犹如婴儿成长为大人了; 那时候才能随心所欲放手空行。于初悟时不保是不行的; 怎么保呢? 一面上座养定; 一面在日常事务中磨练培养; 既不住空; 也不住有; 一切随缘; 任何工作都能做; 虽做而不著做; 毫无爱恶之心。宗下所谓: “于心无事; 于事无心! ”终日忙碌; 而心中无事; 心中无事; 而不妨终日忙碌是也。假如做事时被事做了去; 那就不行; 要赶快拉回来; 放下来; 勤于觉照; 精于锻炼; 假如自觉力量不够; 那就要多打坐。为什么呢? 因为打坐能培养定力; 使你在境界之中有主宰; 有力量。你不打坐; 定力不够; 在境界中锻炼的时候; 一浑就浑掉了; 被境界拖着走了; 落于悟后迷; 就不行了; 这是最重要的关键。
    复次; 刚刚打开本来时; 是没有什么奇特的。修行人往往不识; 以为没有什么神奇; 不是自性; 而忽略错过; 哪知这灵妙真心是一丝不挂、一法不立的绝相妙体。初见性时; 习染尚在; 只是素法身; 一无所有。须待修者于识得后; 勤于磨练; 将无始旷劫的妄习消尽; 方能显发神用。故修行人须弄清修行的次第; 千万不要因暂时未发神通; 不敢承当而错过开悟的良机; 更不要因自己不识而以讹传讹; 贻害他人。其实开悟见性并非难事; 因为这妙明真心不在别处; 镇日在各人自己面门放光; 无有丝毫离异; 只是人们迷相著境忽略不识罢了。
    傅大士《传心颂》云: “夜夜抱佛眠; 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 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 如身影相似。”你看说得多少明白清楚; 从这里悟去; 多少庆快。再向别处去寻; 找到弥勒佛降生; 也无有是处。
    或有人说; 保宁勇禅师昔曾说过: “从此偈瞥地者固多; 但错会者也不少。”还有玄沙禅师也曾评论此偈说: “大小傅大士只识个昭昭灵灵。”恐怕此偈有毛病; 不确切吧? 
    我不禁笑答道: 此偈说得如此亲切明白; 虽下根人亦能闻之悟得。既能从此会得; 为什么有错误呢? 又错在哪里呢? 保宁勇未曾指出; 使后来人疑窦不少; 我今不妨补叙出来; 为诸君祛疑。盖错者不在此偈; 而在会的人鲁莽; 以为即此能言会道、举手投足的; 便是自己天真佛。犹如有人错解了《圆觉经》那段精辟经文“知幻即离; 不假方便; 离幻即觉; 亦无渐次”一样; 以为觉了便成佛; 不须再用功精修; 勤除妄习; 保护本真; 以达不动究竟之地。哪知这才是始觉; 不是本觉; 尚须依于本觉; 勤苦修习; 如子依母; 子母相合; 融为一体; 始成大觉。岂可得少为足; 自以为是; 不改旧习任性非为; 著境住相; 将一尊大好的天真佛; 仍旧堕落在六道轮回里; 岂不大错; 岂不冤屈? ! 而玄沙禅师说的昭昭灵灵呢? 这妙明真心原本昭昭灵灵; 不是起心动念有意地去昭昭灵灵。假使有一点著意就不对了; 比如明境高悬; 自然朗照; 不是用力不用力; 有意不有意而照。只在你自然而然; 不费丝毫力; 现现成成; 任运而用; 既不住执它; 也不认着它便是。不是硬要把这昭昭灵灵打杀、磨灭才是。而且这昭昭灵灵任你怎样用力打; 用力磨; 也打杀不得; 磨灭不得; 而且愈打磨愈昭昭灵灵; 更不是离此昭昭灵灵别求一个道理才是。
    有人虽修行多年而不悟者; 都是为自己所瞒; 以为发神通才是; 而不知所谓神通者; 就是日常动用。若不是神通怎会说话、工作? 怎会穿衣吃饭? 又怎会嬉笑怒骂? 在在处处都是它的神用而不自知; 偏偏要个奇特; 自遭败屈; 岂不冤苦? 有些人自己不识; 甘愿在苦海中头出头没也只罢了; 还要贻害别人; 说未发神通为未开悟; 开悟的人是六通俱全的。他哪里知道悟道在先; 发通在后的序次。《大日经》云: “菩萨住此( 即见道位) 勤苦修习; 不久即五通齐发。”悟道后还需经过一番打磨; 将历劫多生的妄习消尽; 方能显发神通。
    所以我们修行人; 不要自暴自弃; 于初打开时; 识得它; 当仁不让; 敢于承当。不为神通奇特所淆惑; 然后勤于保养; 尽除妄习; 不久将来; 自然神通大发。又因修行人根机各各不同; 也有先通后悟的; 但现在这种人并不多见。现在有些特异功能的人; 也没有经过修行; 就有了神通; 这是报得的神通; 是暂时性的; 过后就慢慢地消失了。我们佛教所说的神通有好几种: 有报得的、修得的、证得的与依得的种种不同。修得的; 是用一种法专修一种通; 密宗修神通的法就很多; 依得的是依靠外来的助力; 如神、鬼、妖等而得的通。但这些都不究竟; 一口气不来就没有了; 没用处; 还是在生死轮回中; 不出苦海。只有证得的通才是真正的通; 那是我们见性人经过事上的磨练; 消尽了习气; 恢复了本性的功能; 焕发出来的无穷无尽的神通; 它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而且尽管妙用无边而不著神用; 镇日如痴如呆相似; 诚所谓大智若愚者也。
    后来雪窦禅师就此公案颂云: “圣谛廓然; 何当辨的? 对朕者谁? 还云不识! 因兹暗渡江; 岂免生荆棘? 阖国人追不再来; 千古万古空相忆。休相忆; 匝地清风有何极? ”师顾视左右云: “这里还有祖师么? ”自云: “有! 唤来与老僧洗脚。”
    圆悟勤禅师云: “大凡颂古; 只是绕路说禅; 拈古大纲; 据款结案。”雪窦颂此公案; 劈头便道“圣谛廓然; 何当辨的? ”这就说明寥廓如万里无云晴空一般底一真法界——圣谛; 是一丝不挂、一法不立的绝对真心; 如何容你计较思量; 分是分非; 辨得辨失! 到这里; 直饶铁眼铜睛也摸索不着; 岂可以情识卜度辨得? 云门云: “参禅到紧要处; 如击石火、闪电光; 不落心机意识、情尘意想。计较生时; 鸽子早过新罗( 今名朝鲜) 了也。”所以雪窦说天下的衲僧何当辨的? ! 
    “对朕者谁; 还云不识。”这是雪窦重重为人处; 上面说圣谛廓然; 一法不立; 是无相对的绝对妙体; 既是绝对的妙体; 有谁识谁呢? 雪窦重在这里恐人磋过“廓然”; 提醒众人道: “还云不识。”著个“还云”二字; 就是警告大众廓然中连圣也没有; 还有识与不识吗? 白云端禅师曾有颂云: “寻常一箭落一雕; 更加一箭已相饶。”这是古人老婆心切处; 重重为人; 不惜浑身落草。到这里整个公案已颂毕。
    但雪窦为慈悲故; 再将这公案的事迹颂出: “因兹暗渡江; 岂免生荆棘? ”达摩本为人解粘去缚; 刈除荆棘而来; 因何却道生荆棘? 盖非但修道人纷纷讨论这则公案的是非得失; 即至而今广大的参玄人也无不为之辨得辨失; 所以圆悟勤说: “即今诸人脚下已草深数丈。”
    “千古万古空相忆。”是的; 自此公案延衍至今; 道中人无不为梁武帝惋惜; 又无不思念达摩。武帝于达摩圆寂后; 自撰碑文云: “嗟夫; 见之不见; 逢之不逢; 今之古之; 怨之恨之! ”圆悟勤著语云: “太煞不丈夫; 诸仁还知么? ”又道: “达摩在什么处? 诸人还见么? 一落思量; 早磋过了也。”
    雪窦恐人著情见; 所以拨转话头; 出自己见解昭示后人道: “休相忆; 匝地清风有何极? ”识得自己脚跟下的立处; 即时时与达摩和雪窦把手同行; 用何寻思忆念? 因此妙明真心不在别处; 即在各人自己面门放光; 寻常之极; 犹如铺天盖地的清风; 人人都受其吹拂; 人人都受其薰育; 人人都以之成就各种事业; 有什么高不可攀、登峰造极之处呢? 
    最后; 雪窦恐人迷恋祖师; 依倚祖师; 不自省; 不自立; 著在这里; 便如灵龟曳尾; 自扫行迹一般; 更出方便为人; 顾视左右问道: “这里还有祖师么? ”自应云: “有! ”更自云: “唤来与老僧洗脚! ”雪窦禅师为什么这样毁损祖师威光呢? 因妙明真心是无师智; 无依倚; 无所知; 无名貌; 你唤作什么? 一有所立; 一有所著; 早磋过了也。
    复次; 天上天下无一物不是它的显现; 无一法不是依它而立; 你唤它作祖师? 着在这里得么? 如僧问黄檗; 大唐国里还有禅师么? 黄檗云: “不道无禅; 只是无师。”即此意也。
    我们修行人应从此公案中吸取教训; 初须知有; 更须绵密保护; 此是初善; 次须放任; 不守住它; 此是中善; 末后连不守之心也无; 此是后善。望诸仁珍重!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

    在上一讲中; 我已把第一则公案——圣谛第一义; 作了发挥性的讲述。讲是讲过了; 但禅不在语言文字里; 诸位还须透过义理名相; 直会自心始得。那么; 如何是禅宗的根本宗旨? 祖师又是如何方便接人的? 我人应怎样体取? 如果诸位仍未理会得; 且听我再扯第二则葛藤——赵州至道无难。
    赵州是唐末禅门的著名大德; 是一位大手笔宗师。他不与人谈玄说妙、言机论境; 也不行棒行喝; 只以本分事用平常言语接人; 如“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吃茶去”等话; 以接来者; 形成了独特的“赵州门风”。此等言句; 看似平常; 无甚奇特; 但内蕴深长; 犹如棉里针; 着不得; 捏不得; 一着一捏即伤身刺手。此老能如是平易自如地横拈竖弄、逆行顺行得大自在; 盖他计较已尽; 炉火纯青; 才能由浓而转为平淡。
    我们学禅修道; 先须有悟由; 而悟由的关键在于善知识的开发。赵州和尚也不例外。他在师事南泉禅师时; 一日问南泉: “如何是道? ”南泉指示说: “平常心是道。”这“平常心”三字就是指平常日用事; 即是大道之所在。其或不然; 一息不来时; 躯壳尚在; 怎么不会言笑运动? 庞居士悟道偈云: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 神通与妙用; 运水与搬柴。”可见举凡嬉笑怒骂; 謦頦掉臂; 无一非真心妙用; 只是世人迷于色相而不自知罢了。次就字面说来; 平者不曲; 常者不断; 禅者之心如能做到时时平直无曲; 处处相应不断; 那当体呈现的光明与自在的妙用; 也就是道了。这样也将就说得过去; 但非宗门的正说。
    但此道又在何处? 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去证取? 因此赵州又问: “还可趣向否? ”南泉答道: “拟向即乖! ”意思说; 如意有拟议; 心有趣向; 即与道相背; 怎能悟道? 盖大道无形; 大音希声; 无可拟向攫取; 息念即昭昭在前; 生心即为影遮; 故无可趣向也。可惜许多学佛修法人; 都落在拟议趣向上。看经听法时; 认为有实法可得; 修法用功时; 又以为有圣境可取。纷纷为趣向忙碌; 徒自辛劳; 宁不冤苦? ! 其实; 道本现成; 不属修证; 而且人人不二; 就看你迷不迷于色相。因此古德讲: 道在悟而不在修。
    那么; 不用思想去拟议; 怎么知道是道呢? 故赵州又问: “不拟争知是道? ”
    南泉答道: “道不属知; 不属不知。知是妄觉; 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 犹如太虚; 廓然荡豁; 岂可强是非耶?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